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胃癌属中医学"胃脘痛"、"反胃"、"积聚"等范畴。中医在胃癌的治疗中有着独特优势,笔者现将自己辨治思路与同道商榷如下。1因虚致实,虚实夹杂,以邪实为主人体饮食不节、情志不舒和感受外邪等影响脾胃,致脾失健运,胃腐熟水谷功能失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日久则气滞、血瘀、湿停、浊聚、痰结、毒热诸证均起,其中以气滞络瘀、浊毒内蕴为基本病机。因湿浊积滞化热,郁热内生,蕴热入血而为热毒,毒邪痰湿凝结中焦,运化失司,气滞血瘀,瘀毒内阻,渐  相似文献   

2.
介绍张磊辨治运动神经元病的经验。运用"审证求因"的中医思维,总结运动神经元病病因病机为湿热蕴毒、内外合邪,风痰阻络、浊瘀互结以及五脏虚损、元气败衰;通过详辨湿、瘀、痰、风之病邪性质,细察脏腑经络之病位深浅以及精审虚、实、盛、衰之邪正关系,将本病分为湿浊淫筋型、风痰阻络型、痰瘀互结型、瘀热壅阻型、脾虚毒蕴型以及肝肾亏虚型论治。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痰瘀化浊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本虚标实、痰、瘀为患的基本病机已得到认同,热毒学说也已得到重视.而近年提出的"浊邪"致病的新观点,其论述没有超出火(毒)、湿(浊一痰)、瘀血的传统认识范畴.本文则从"痰瘀化浊"病机角度对浊邪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认为"浊邪"是痰瘀胶结、得热腐而化生之阴邪,既有痰、瘀之特点,又有别于痰、瘀之邪.治疗时,单化痰不能去瘀血之结,独活血不能去痰之滞,故当痰血同治、以泄浊邪为要;且浊邪多兼火毒,浊得火腐而易生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容易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等.因此,泄浊必兼清火是治浊防变之关键.  相似文献   

4.
吴沛田 《中医杂志》2006,47(7):553-554
答:痛风性关节炎发病原因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尿酸合成增多和/或排出减少,使血液中尿酸浓度增加,并沉积于关节组织,导致关节的急、慢性炎症。因而其病因是高尿酸血症,此乃湿浊之毒也。尿酸浊毒之邪非受自于外,而是生于内,好发于形体丰腴或嗜食膏粱厚味者。肥甘厚味先伤脾胃,致脾胃升降失司,久之脾损及肾,亦使肾之泌浊气化功能受损,水谷不归正化,内生湿浊毒邪则是痛风发病的关键。毒邪侵淫,气血不畅,久则毒瘀互结,病邪深伏,伤及血络,缠绵难愈,虚虚实实,正所谓“无邪不有毒,热从毒化,变从毒起,瘀从毒结。”究其治法,无论各期,利湿解毒泄浊法宜…  相似文献   

5.
异位妊娠属本虚标实之证,肝郁脾肾亏虚为本,浊毒血瘀、冲任不畅为标,虚实互为因果,夹杂致病。湿与浊同源,湿轻于浊,浊极于湿;热与毒同类,热渐于毒,毒重于热。湿热之邪日久转化成浊毒,浊毒血瘀少腹,气血失调,冲任不畅,胞脉受阻,终致孕卵异位着床。治宜化瘀泻浊、杀胚消癥。临证采用化瘀消癥泄浊方加减治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银屑病与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可以用来描述这一现象。本文提出“高梁之变”之“浊邪”可能为银屑病与代谢综合征共同的病因,并阐述浊邪引发银屑病的病机及防治思路。浊邪化生痰湿、血瘀、郁热等病理产物,通过浊热入血、浊瘀互结、浊聚肤燥、郁热化毒、浊淫关节、浊热酿脓的病理过程,参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各个病程阶段。重视化浊法在银屑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中的作用,在不同的病情阶段侧重分消化浊、通阳化浊、健脾化浊之法。倡导合理饮食,避免“高梁之变”在银屑病及共病的预防方面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6,(1):65-67
文章旨在探讨血脂异常浊毒的成因与防治。通过文献分析,结合临床实践,总结浊毒的形成与演变贯穿于血脂异常始终。浊乃津液不归正化而有痰饮水湿之异,毒有外来之毒与内生之毒之别。血脂异常浊毒形成与生活方式、自然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浊毒黏滞,易阻滞气机,痰瘀互结;浊毒流注,致病广泛,变化多端;浊毒伤正,易损肝脾;浊毒秽浊,易蒙闭清窍;浊毒易从化,兼夹他邪。防治以调摄生活,防浊毒之生;调节脏腑,杜浊毒之变为原则。这些观点可为血脂异常、脂肪肝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瑞胜  覃露  吴泽铃  彭卓嵛 《北京中医药》2017,36(8):730-731,735
阳气虚损,温煦功能受损,气血津液凝聚产生湿、瘀、毒、浊等邪毒,邪毒再致阳气瘀滞耗损,阳气更损邪毒越盛,邪毒越盛阳气更损,所以结直肠癌后期由阳气的耗竭而死。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病灶已切除,虽其标不在,但其本阳虚阴邪实仍在,结直肠癌术后转移易复发,扶阳祛邪,可使阴阳平和。扶助阳气为主、攻伐癌肿为辅,以达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之效,最终达到阴平阳秘,使人体恢复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了浊毒致病论的沿革,包括"浊"、"毒"的理论渊源、相互关系、浊毒致病的特征、浊毒的致病特点和浊毒证的临床表现,对浊毒致病论在现代中医病因学中的运用做了归纳总结,指出积湿成浊,浊郁化热,热蕴成毒,浊毒之邪深伏五脏六腑,最终形成繁杂的各脏器病理改变是诸病的病机关键。"浊毒"理论可以用于指导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所有浊毒致病或符合浊毒证诊断的疾病,均可以采用相同或近似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诊治,充分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发生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乙型肝炎发生慢性化的主要机理与湿热毒邪持续存在,或正气不足,无力驱邪,或淤血阻滞等综合因素有关。初探如下; 湿热毒邪的持续存在慢性肝炎大都是急性期失治、误治,致使湿热未净,迁延不愈所致,这是形成乙型肝炎慢性发生的外因。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与热相合,蕴蒸不比,胶着难解,所以发病病程较长,病势缠绵难愈。湿热毒邪不仅见于病程之始终,且有轻重缓急之别。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叶天士说:“湿不与热合,势必孤矣”;湿热相搏,“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在  相似文献   

11.
李艳芬 《河北中医》2007,29(3):229-229
通腑法属中医治法中下法范畴,"通腑泻浊"法集"泻浊"于"通腑"之中,以大黄等泻下药为主药,荡涤肠胃积滞,使湿浊水毒之邪从大便而出,应用于湿浊(痰)阻滞之证.现举验案3则如下.  相似文献   

12.
介绍牛春兰教授从浊毒论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牛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属本虚标实之证,肾虚为本,水湿、湿浊、湿热、瘀血、溺毒等为标,虚实互为因果,夹杂致病。水湿、湿热、瘀血等标实之邪均属"浊毒"之邪,主要指内浊、内毒,基本病机是脾肾气阴亏虚、浊毒内蕴。临床治疗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依疾病分期论治,采用芳香化浊解毒及升清降浊法、通腑泄浊解毒法、淡渗利湿解毒法、通络化瘀解毒法、发汗散浊排毒法、清热化湿解毒法等,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3.
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名为"肺疫",病因为寒、湿、热、毒等不同属性病邪侵袭,初起核心病机是外邪郁肺困脾,病变过程存在热(火)、寒、湿、毒、痰、滞、结、瘀、燥、虚等病机变化,应给予清热、散寒、化湿、解毒、祛痰、导滞、攻结、化瘀、润燥、补虚等法治疗;初中期邪在卫气分,总以清解宣透卫气分邪毒为基本治则,慎用苦寒、补益之品,邪损肺络的重型、危重型应注重凉血散血方药的应用,而中医药及早介入治疗可有效防治该病。  相似文献   

14.
流感以疫疠之气(戾气)为关键病因,戾气"为病颇重""如有厉鬼之气","凡时气病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得非其时之气,长幼之病相似,以为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强弱是发病基础;"疫之所兴,或沟渠不泄,蓄其秽恶,熏蒸而成者,或地多死气,郁发而成者",与气候、居处等亦有密切关系。湿邪在流感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夫湿乃重浊之邪,其伤人也最广""湿盛则濡泻""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提示肌肉酸痛亦属湿邪伤脾的症状;湿和疫毒互结是流感发病中心环节。预防流感暴发"治未病"显得更为重要,应积极采取预防保健措施。  相似文献   

15.
“毒邪”是对机体有危害作用的致病因素的总称。肾间质纤维化进程中,脾肾虚损,分清泌浊功能减退,湿浊溺毒不得外泄,蓄积体内,湿浊积久,酿为浊毒,久则瘀毒互结,从而形成“虚、湿、瘀、毒”四大病机同时存在,相互交织,又互为因果,共同加速肾间质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湿疹的中医治疗体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马兰 《河南中医》2006,26(5):35-36
湿疹是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以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瘙痒和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其发病与风:湿、热之邪关系密切,而其本在湿,其表在热,急性发作时必挟风邪,慢性缠绵乃顽湿不化,湿热毒邪蕴久可耗血伤阴。化燥生风。综之,湿疹本源于湿,再源于热,湿热互结,化燥伤阴。  相似文献   

17.
宋艳芳  刘东阳 《陕西中医》2013,(12):1693-1694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群的血尿酸水平逐年上升,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随之增加,呈现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1]。并逐渐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常见多发病。1中医的"浊毒"理论"浊者,不清也",包括浊气,浊阴两层含义。浊气是相对清气而言,指呼出的浊气与排出的矢气。浊阴则既指饮食水谷中的精华浓浊部分,亦可为体内消化,代谢的产物,如汗、涕、二便等。《金匮要略》:"清邪居上,浊邪居下",《杂病源流犀浊》提出"浊病之源,大抵由精败而腐者居半",提出了浊病及其病因。现代医家大多认为浊与湿同类,并有内外之分。外湿为六淫邪气之一,为自然界的秽浊之气。内湿多为人体异生之代谢产物。湿轻浊重,积湿成浊,湿易去而浊难除。  相似文献   

18.
彝医"酒脚风"属现代医学"痛风"范畴。与中医学"痹证""白虎历节风"类同,是指以肢体部分关节红肿、疼痛、麻木、重着,甚则骨节肿大变形,或在关节筋骨间、耳廓等处形成"块瘰"为主要症状的病证,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彝医毒邪理论认为"酒脚风"的发病是由于经常饮酒和过食腥辛肥甘之物,导致体内产生湿热之毒,清浊二气失调,加之风毒侵袭人体,内外之毒邪互结,停滞在经脉关节,阻碍血行,风热湿瘀之毒痹阻所致。彝医把"酒脚风"分为三期,针对风热湿瘀毒邪发病的机理,除用驱风清热、化浊行瘀的彝药内服治疗外,还采用独具特色的彝医外治法,如彝医水膏药疗法、彝药熏泡疗法以及刺血疗法等对酒脚风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毒邪一指病因,二指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三指病证,四指病性,五指药物或药物的毒性或峻烈之性,病因之毒常被称为"毒邪",即"邪之甚者则为毒";包括外受毒邪、内生毒邪。痛风病因病机为外感毒邪、内生毒邪、外邪引动内伏之毒等。痛风病变之初多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阳盛或后天调摄失养,脏腑功能失调,湿热浊毒内生。继则每因复感外邪侵扰而诱发内生伏毒,毒邪流注血脉、骨节、经络乃可发病。病久入络而致瘀毒,终因湿热瘀毒互致为患而脾肾亏虚。初为邪盛的实热证,继则出现气血亏虚和痰湿瘀血阻滞的本虚标实证。辨证遵循祛湿、泄热、解毒之法。认为未病先防,除节制饮食之外,对于内蕴湿毒之体,当及早干预,予以排毒通利之品,使邪去正安,脏腑和调。  相似文献   

20.
泄浊之品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浊即混浊、秽浊之意,又称湿浊.浊邪,泛指各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导致体内产生的湿浊痰瘀毒等病理产物.泄浊法是指利用药物的作用使水湿、浊毒从下窍排出而不蓄积体内,瘀滞得以化解而不凝结脉络,从而达到治疗作用的一种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