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右心系统的先心病人,分两组各19例给予浅低温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和常规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对术中、术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与停跳组相比较。不停跳组病人手术完毕后即可停机,手术时间短,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明显减少,术后心律失常、心肌酶改变等明显优于停跳组。结论 体外循环下,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一系列对心肌的损伤.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心肌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是对右心系统不太复杂的先天性畸形的最佳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现代医院》2017,(5):752-754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对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收治的50例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人。观察组注射右美托咪啶,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在麻醉诱导前(t_0)、体外循环中30 min(t_1)和术毕(t_2)测定血清缺血修饰蛋白(IMA)和血浆肌钙蛋白Ⅰ(cTnⅠ)的浓度。结果观察组体外循环中30 min和术毕血清缺血修饰蛋白(IMA)和血浆肌钙蛋白Ⅰ(cTn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应用右美托咪啶有利于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心内直视术监护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5年1月~1997年7月共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35例,其中5例采用新方法——不主动降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现将监护体会报告如下。1 循环系统的监护1.1 心率及心律的观察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心肌保护好,不用心脏复跳,病人清醒快,血液动力学稳定。本组无严重心律失常及低心排现象,但在术后1小时~3小时内出现一过性心率增快,成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微创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体会.方法 对3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采用微创切口建立体外循环,在常温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脏不停跳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术后无低心排发生,无严重的心律失常,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无空气栓塞并发症,也无明显神经系统的并发症.结论 微创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小剂量艾司洛尔对常温不停跳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 将3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主动脉插管前试验组静脉注射艾司洛尔0.05~0.10 mg/kg负荷剂量,然后经中心静脉连续输注艾司洛尔30~40 μg/(kg·min),转流中心率控制在30~50次/min.对照组在同一时间输注等量的0.9%Nacl注射液.观察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于术前、术后6 h和术后24 h 3个时间点采动脉血样,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和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浓度.结果 转流中心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流中肌张力评价,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各个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转流后试验组中有1例、对照组中有6例应用多巴胺,心功能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小剂量艾司洛尔对常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具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有利于提高心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68例复杂性心内直视手术的病人为研究对象,比较4∶1含血停跳液和冷晶体停跳液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评价体外循环期间含血停跳液间断灌注的心肌保护价值。方法在68例心内直视手术中分别采用含血停跳液灌注(Ⅰ组)和冷晶体停跳液灌注(Ⅱ组),每组各34例进行心肌保护临床观察。Ⅰ组先用高钾4∶1混血停跳液灌注心脏停跳,以后每隔20~30min用低钾含血停跳液灌注一次。Ⅱ组为应用4℃冷晶体心脏停跳液灌注,每隔20min灌注一次。结果Ⅰ组心脏自动复跳率(94%)明显高于Ⅱ组(76.4%)。术后心低排发生率,Ⅰ组(8.8%)明显低于Ⅱ组(17.6%)。结论4∶1含血心脏停跳液较晶体停跳液具有更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回顾性资料研究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术中抗生素预防性应用的价值。方法  198例患者分为两组 ,A组 110例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完成后进入重症监护室 (ICU)时应用抗生素 ,B组 88例 ,患者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抗生素 ;术后统计患者的感染情况 ,包括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切口和纵隔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结果  A组术后统计感染 12例 (10 .9% ) ,B组 4例 (4 .5 % ) ,差异有极显著性 P<0 .0 1。结论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术中应用抗生素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感染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停跳房缺体外循环手术的特点。方法362例单纯房缺患者,在浅低温体外循环、阻断上下腔静脉以及心脏不停跳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对房缺病人,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心肌损伤轻,优于常规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营养和免疫作用. 方法:将6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n=30).对照组自由进食,试验组在自由进食基础上,额外补充肠内营养3 138 kJ/d,连续7天.检测术前、术后第1、8天血清清蛋白(ALB)、转铁蛋白(TF)、前清蛋白(PA)以及术前、术后第1、4、8天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等指标. 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第1天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均迅速下降?vP<0.01).术后第4天,试验组CD4 已恢复,D8 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CD4 仍低于术前水平(P<0.05).两组NK细胞活性均低于术前(P<0.01),试验组术后第4天SIL-2R已恢复,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第8天,试验组血清蛋白质水平(ALB、TF、PA)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试验组CD4 /CD8 比值明显高于术前(P<0.05),两组CD4 、CD8 和SIL-2R水平均已恢复至术前水平,K细胞活性均未恢复(P<0.01).对照组感染性并发症率高达13.3%(4/30),试验组无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体外循环术后病人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C)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ECG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监测25例冠心病患者OPCABG术后(OPCABG组)不同时间点ECG V4、V5导联的R波振幅的变化.同时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MB(CPK-MB)、肌钙蛋白I(cTnI)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平,并与同时期25例行体外循环CABG的冠心病患者(CABG组)进行比较.结果OPCABG组术后0、6、18、24 h ECG V4、V5导联R波振幅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ABG组术后0、6、18 hECG V4、V5导联R波振幅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24h R波振幅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CABG组CPK-MB和cTnI水平在术后24 h达到峰值,且中位峰值水平明显高于OPCABG组(29.29 μg/L比5.98μg/L,6.74μg/L比1.91μg/L).两组的HSP70水平在术后6 h皆达到峰值,但CABG组中位峰值水平显著高于OPCABG组(11044.5 pmol/L比1702.0 pmol/L).在术后第1天HSP70水平与CPK-MB(r=0.370,P<0.01)、cTnI(r=0.458,P<0.01)存在相关性.结论 OPCABG与体外循环CABG比较,对心肌损伤明显减小,HSP70水平能提示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心房颤动患者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患者的心脏超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自动恢复窦性心律的可能因素。方法选择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患者515例,术前心电图检查均示有房颤,按照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分为非自动恢复窦律对照组及自动恢复窦律组,对左房直径(LAD)、右房直径(RAD)、心脏射血分数(EF)、左室缩短率(FS)等超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维持窦律时间较长组LAD、左房容积(LAV)明显低于非自动复律组(P<0.01),而EF、FS则明显高于非自动复律组(P<0.01)。结论从心脏超声指标分析,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后房颤自动恢复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维持时间与左房大小及心功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患者采用全面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和心电图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8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全面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和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系统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干预,患者心房颤动症状均显著改善,仅1例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症状,2例患者发生晕厥症状,无一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症状,且所有发生并发症的患者经相应治疗后得到有效控制;对照组患者中,3例发生心力衰竭症状,6例患者发生晕厥症状,1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症状,两组观察对象临床护理效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实验组观察对象室间隔/左室后壁、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A和左室内径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患者在常规治疗措施基础上,接受全面护理干预,有助于深化患者对于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巩固临床治疗的效果,促进患者心电图检查指标的及时恢复,因此,应在积极控制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基础上,采取系统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1血晶心停跳液不同流量连续灌注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80例择期行心脏手术患者,按照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1:1血晶心停跳液微流量[0.5ml/(kg·min)]连续灌注(A组),高流量[2.0ml/(kg·min)]连续灌注(B组),每组各40例,分别记录术前,术后6、12、24、48、72 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_1)的变化,进行组内和组间对比研究.结果 A组停跳液总量为(41.72±7.98)ml/kg,B组为(142.09±9.65)ml/kg,A组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72 h内,两组CK、CK-MB、LDH、LDH1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峰值多在术后12、24 h,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肌酶含量大部分在72 h降至正常.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需循环和呼吸辅助时间短,心功能恢复迅速、稳定.结论 微流量1:1血晶心停跳液连续灌注亦能保持心肌能量储备,术后心功能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研究亚稀褶红菇中毒人群与染毒实验动物心肌损伤相关性。方法 采用发生过食物中毒原产地经鉴定为亚稀褶红菇的蘑菇标本,建立动物模型进行试验。设亚稀褶红菇625mg/kgBW、1250mg/kgBW、2500mg/kgBW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等体积生理盐水),40只雌雄大鼠(180g~220g)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染毒后第24h采血,测定Mb、cTnI、LDH、CK、CKMB、HBDH、ALT、AST。与人群流行病学资料的心肌酶谱比较,比较研究实验动物心肌毒性机制与人体流行病学毒性反应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雌性SD大鼠高剂量组的血清生化指标MYO、cTnI、HBDH、CKMB 、CK、LDH、ALT、AST值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雄性SD大鼠高剂量组的血清生化指标cTnI、HBDH、CK、LDH、ALT、AST值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雄性SD大鼠cTnI、雌性SD大鼠HBDH、LDH、AST值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TnI指标升高,呈剂量反应关系。人群流行病学报告中心肌酶谱指标标MYO、CKMB 、CK、ALT、AST值显著高于正常值,患者死亡率达75%。结论 动物试验的结果与人群流行病学报告相吻合,亚稀褶红菇中毒对生物体的心肌功能具有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循环内皮(CECs)细胞计数在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及预后评价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某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40例,将这些患者作为心力衰竭组,另选取同期该院接收的健康体检人员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美国ecton&Dickinson公司生产的流式细胞仪对2组人员的CECs细胞数进行测量,并采用美国ATL-4型LOGIQ400多普勒实时超声诊断仪对2组人员进行超声检查,然后对2组人员的CECs、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等左心室功能指标、心力衰竭组患者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心力衰竭组患者的CECs多于对照组(P<0.05),LVESVI、LVEDVI、LVMI均高于对照组(P<0.05),LVEF低于对照组(P<0.05),CECs≥9 663个/mL患者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66.7%(10/15)高于CECs<9 663个/mL患者的28.0%(7/25)(P<0.05)。结论 循环内皮细胞计数能够有效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及预后,值得临床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6.
杨帆  赵婧 《中国校医》2020,34(12):892
目的 分析功能磁共振成像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心肌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肺动脉高压患者80例,将其纳入病例组。另于同期选取体检健康者80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1.5T超导型扫描仪检查,随访6个月统计2组不良事件,包括血流动力学恶化、心功能恶化、心功能衰竭。结果 病例组左室心肌质量指数(26.59±3.53)g/m2、左室每搏输出量指数(30.61±1.63)mL/m2、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65.96±0.23)mL/m2、左室心脏指数(1.57±0.26)L/(min·m2)、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30.57±1.28)mL/m2,低于对照组(P<0.001)。病例组右室每搏输出量指数(30.74±3.24)mL/m2、右室收缩末容积指数(31.57±2.37)mL/m2,低于对照组(P<0.001),右室心肌质量指数(21.51±3.51)g/m2、右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101.59±1.65)mL/m2、右室心脏指数(3.57±0.26)L/(min·m2),高于对照组(P<0.001)。病例组肺动脉主干内径峰值流速(45.74±1.62)cm/s、肺动脉主干内径膨胀性(20.18±2.61)%,小于对照组(P<0.001)。病例组不良事件发生率(41.25%)高于对照组(5.00%,χ2=6.874,P<0.001)。结论 功能磁共振成像能较好反映肺动脉高压患者心肌损伤情况,预测肺动脉高压不良事件,建议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西地兰联合硫酸镁治疗房颤伴快速心室率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房颤伴快速心室率病人50名,分为A、B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25人单纯加用西地兰推注予以治疗,B组25人则给予西地兰+硫酸镁的联合治疗。观察记录治疗期间两组病人血压、心率、心电图变化、动态心室率变化、心律转复以及不良反应等.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B组病人其心律转复成功率为64%、维持窦性心律者占36%,均明显高于A组的28%与12%(P〈0.05),B组病人疗后心率即发生明显降低,且在疗后至疗后3天每天检查其心率都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不良反应率,A组为8%,B组为12%,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西地兰联合硫酸镁是治疗房颤伴快速心室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有效缓解病人病情,其心室率和心律复律的控制效果理想,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初期开展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两年来开展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的经验体会,以提高体外循环的操作技术和管理水平。方法本组26例心脏患者,常规晶体预充排气,中浅低温高流量体外循环,心肌保护采用改良圣托马氏心脏停搏液。结果心脏自动复跳18例,自动复跳率80%。全部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未见明显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结论灌注师在术前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在术中与手术医师、麻醉师、手术护士密切配合,合适的血液稀释以及积极的心肌保护均为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同时,术中加强对血气、电解质、尿量的监测和术后加强随访也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AF)的患者,控制房颤的心室率(频率控制)与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节律控制)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频率控制组使用阿替洛尔和地高辛控制AF的心室率;节律控制组用胺碘酮或直流电转复并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比较3年后两组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生活质量及住院率。结果两组病人的病死率、生活质量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频率控制组的致残率、住院率低于节律控制组(P<0.05)。结论控制AF心室率应列为持续性AF的首选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