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中风病证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30
应用电子计算机中风病证候诊断软件,对210例始发态中风病人进行了以下调查:发病后调查证候分析和动态分析;证候组合形式及动态变化;证候组合规律及动态变化;初发状态中医证候与CT或MRI检查的病种、病灶位置、病变范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风病证候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中风病证候分布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340例中风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并运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中风类型是影响风证发生概率的最主要因素;影响火热证的主要因素有中风类型、离退休、病期、生活方式、甘油三酯;吸烟、体重指数、病程是影响痰湿证的主要因素;工人(职业)、中风家族史、中风类型、空腹血糖、病期、高血脂病等因素是影响血瘀证发生的主要因素;影响气虚证的主要因素有肥胖、中风家族史、中风类型、工人、性剐、伴发心血管病、病期等;食盐多、高血压病、高血脂病、空腹血糖、体重指数是影响阴虚阳亢证的主要因素。结论:中风病证候变化多端,对中风病的辨证应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通过阳类证、阴类证辨证指导下的综合治疗方案对出血中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404例患者分别用阳类证、阴类证辨证的综合治疗(试验组199例)和西医加相应的中药安慰剂(对照组205例)治疗,并观察其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结果试验组在中医证候总积分以及其阳类证病人总积分在试验第7,14,21天改变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阳类证阴类证辨证指导下的综合治疗方案改善了出血中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可作为病症/证结合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6.
从病机看中风病证候要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是证候规范化研究的重点。其中证候要素的提取是证候诊断标准建立的关键。病机是证候及证候要素产生的根源。文章通过对中风病传统与现代病机研究的分析,总结出中风病临床常见的证候要素,为建立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推进中风病证候规范化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中风病证候的研究在中医领域倍受关注,并引起了广泛重视,现代医家对中风病证候的研究从单纯的经验论逐步走进依据医学群体调查,利用统计学手段对大样本病例进行科学验证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中风病证候的研究在中医领域倍受关注,并引起了广泛重视,现代医家对中风病证候的研究从单纯的经验论逐步走进依据医学群体调查,利用统计学手段对大样本病例进行科学验证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10.
中风病证候分布及动态变化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中风病的证候分布及不同阶段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以中风病发病后第3~5日、14~16日、45~50日分别为第1、2、3观察点进行辨证量化诊断调查。结果第1观察点风证(55.56%)、痰证(54.63%)所占比例较大,其次为火热证(48.15%)、血瘀证(47.22%);第2观察点痰证居首(61.11%),其次为血瘀证(46.30%)、火热证(41.67%);第3观察点气虚证(63.89%)、痰证(62.04%)、血瘀证(58.33%)所占比例较大;3个观察点中气虚证构成比明显逐渐增加,火热证、风证构成比逐渐下降,痰证、血瘀证构成比一直较高并略有增加。证候组合第1、2观察点最多的是三证组合,两证次之,第3观察点与之相反。证候组合中第1、2观察点以痰瘀(27.78%、32.41%)最多,第3观察点以虚痰(30.56%)最多。第1、2观察点分别有腑实证75%、69.44%,第3观察点有阳虚证9.26%。结论中风病证候分布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气虚血瘀痰阻可能是中风病的根本病机,建议不断完善中风病证候辨证量化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非特异性的炎症反应或是抗原特异性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以及体液免疫的变化,均在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针灸通过干预免疫反应过程的某些环节,降低免疫反应给机体造成的损害,成为治疗中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探讨了针灸治疗脑卒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机理,为临床采用针灸疗法调节中风患者的免疫紊乱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目前中医“证”诊断标准不全面不统一的现状 ,认为 ,规范“证”的诊断标准是中医诊断规范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提高证候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水平 ,深化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促进中医证候诊断体系发展的重要途径 ,并探讨了“证”的诊断标准的内容与要求 ,提出任何一个规范证名均应有与之相应的科学严谨、全面完整、规范统一的诊断标准 ,其内容应准确地反映该证的基本要素、反映自然界时相变化对该证的影响以及病史、病程、年龄、体质、理化检测指标等因素。证候诊断标准是确定证候的客观依据 ,是对证候全面准确的认识 ,它应是科学严谨 ,全面完整、规范统一的 ,又是相对稳定的 ,否则就失去了诊断的准确性。可见 ,要发展中医的证候论断体系 ,在规范了证名之后 ,就应制订其完整规范的诊断标准 ,若这一环节解决不好 ,证的理论就难以发展 ,势必影响中医诊断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证候是疾病某一发展阶段病因、病理、病位、病势的综合表现 ,辨证是中医学独特的认识与诊断治疗疾病的途径和方法。对证候进行深入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有关证候的研究 ,一直是中医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 ,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在此着重对内科疾病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的范围及内容作一总结。证候分布规律研究每个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和病理 ,有一定的发展演变规律 ,是由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证候组成的 ,掌握证候分布的规律 ,有助于把握疾病外在的综合性的特征。证候分布规律研究目前常用以下三种方法。1 总结… 相似文献
14.
浅谈《伤寒论》辨证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全书始终贯穿着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辨证思维过程,主要表现在:重点抓“证候群”,但不忽视“部分证候”;重点抓主症,处理好次症兼症;注意类证鉴别;总结失治误治变证。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对咽喉、颈椎病症与失眠症三者是否有相关性进行客观分析。方法:在失眠专科对以失眠为主症前来就诊的500例病人进行失眠症、慢性咽喉炎和颈椎病相关性的初步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对55例失眠症、咽喉和颈肩部不适共存的病人进行睡眠量表、纤雏喉镜和颈椎正侧双斜位片的观察。结果:35%患者同时存在三种疾病,经中医辨证治疗,失眠症改善的同时,咽喉或颈部的症状也相应缓解;慢性咽喉炎或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的同时,原有的失眠症状也得到改善。55例病人睡眠量表计分均大于12分,纤维喉镜检查提示咽喉部都有充血、渗出等改变,颈椎均有不同程度的生理曲度改变、退性性变等,颈项病变与失眠症之相关系数为R颈项=0.357,P=0.048;咽喉病变与失眠症之相关系数为R咽项0.437,P=0.007,两者的P值均小于0.05。结论:咽喉、颈椎病证与失眠症三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心肌虚,心气虚证植神经功能的变化,将55例辨证为心阴虚、心气虚证心脏病患者分别测定心捕间距、卧立血压差、24h尿儿茶酚胺等指标,并与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心气虚患者,心搏间距、平卧虽与健康人无有明显差异,但有78.9%的患者呼吸差<15次/min,78.9%的患者30/15比值<1.03,与健康人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同时还有47.4%的患者立卧差<15次/min,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中医对鼻鼽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有:寒邪为患;热邪为患;风邪为患;脏腑虚弱。据此,中医对变应性鼻炎的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两类:以脏腑辨证为依据;以病因病机结合脏腑辨证为依据。导致临床辨证分型繁杂、多样,难以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今后应该注重大样本的临床调查,避免从理论来到理论去的不良循环,使中医证型的产生更符合临床实际。尽可能融现代医学的诊断分型标准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于一体,提高中医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变应性鼻炎的认识与辨证论治的针对性。辨证分型标准确立后,应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由计算机根据辨证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尽可能避免辨证过程中不同技术水平、不同学术流派等人为因素对辨证分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高血压中医证候类型、证候因素,地域及时间变迁及老年高血压的角度,对近20年间国内高血压病相关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对1993—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的高血压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对其中医证型,证候因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变化规律及老年高血压的证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37篇,病例43626例,覆盖全国24个省市地区,证候类型常见的有阴虚阳亢、痰湿壅盛、肝火亢盛、阴阳两虚、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瘀血阻窍证,老年高血压阴阳两虚证的比例明显上升,证候因素以阴虚、阳亢、痰、火、阳虚、血瘀多见。近年来肝阳上亢证、瘀血阻窍证的患者显著增加,实性证候因素所占比例也不同程度的升高。东北地区阴虚阳亢、肝火亢盛及阴阳两虚证证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华北地区则以痰湿壅盛证居多,瘀血阻窍证型西北地区占首位,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分别以华中、西南地区最多。结论:高血压病机以本虚标实多见,本虚以阴虚、阳虚为主,标实以阳亢、痰、火多见,近年来血瘀等实性证候因素在高血压证候中所占比例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0.
变应性鼻炎虚寒证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粘膜的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粘膜肿胀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病的基本过程是 :机体接触特异性变应原后 ,在T细胞的调控下产生特异性抗体IgE ,当相关抗原再次接触鼻腔粘膜时 ,抗原抗体结合 ,继而激发细胞膜一系列生化反应 ,导致以组织胺为主的多种介质的释放。这些介质通过其在鼻粘膜血管、腺体、神经末梢上的受体 ,引起鼻粘膜明显的组织炎症反应。祖国医学认为该病属“鼻鼽”范畴 ,本病的病因病机是 :肺气虚 ,卫表不固 ,腠理疏松 ,风寒之邪外袭 ,犯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