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测定68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并与40例非肝硬化正常体检者(对照组)的PT、APTT、FIB、TT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的PT、APTT、FIB、TT差异。结果肝硬化组较对照组PT、APTT、TT均有明显延长,FIB有显著下降(P均<0.01);根据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B→C顺序,PT、APTT、TT逐渐延长,FIB值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与凝血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凝血障碍愈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测定68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并与40例非肝硬化正常体检者(对照组)的PT、APTT、FIB、TT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的PT、APTT、FIB、TT差异。结果:肝硬化组较对照组PT、APTT、TT均有明显延长,FIB有显著下降,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根据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B→C顺序,PT、APTT、TT逐渐延长,FIB值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与凝血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凝血障碍愈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为临床病情及预后的判断提供进一步的指导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2月—2009年12月乙肝肝硬化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立为肝硬化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2例,B级25例,C级13例。选择同期入院的正常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全部入选对象均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1.7mL,注入浓度为109mmol/L枸椽酸钠0.3mL抗凝,3 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后应用日本sysmex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指标PT、APTT、TT均较高,而肝硬化组FIB较低,两组各项凝血指标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级APTT、TT、FIB均高于B级,PT低于B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级APTT、TT、PT均低于C级,FIB高于C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PT、TT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而FIB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肝硬化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异常,且其凝血功能变化与肝功能分级关系密切,凝血四项检测对判断肝硬化的病情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r-谷氨酰转肽酶(r-GT)、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和凝血四项实验室检测对肝功能受损患者治疗、预后的意义。方法:测定52例肝功能严重受损患者血清r-GT、CHE、TBA及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r-GT、TBAA血清含量明显升高PT、APTT、TT时间延长,CHE、FIB血清含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通过联合检测凝血功能、肝功能可以观察病情,判定肝功能损害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的检测和观察肝硬化时肝细胞发生广泛变性和坏死,使凝血系统发生异常改变,对肝硬化肝脏损害程度的判定和预防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等并发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日本Sysmex CA-53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56例临床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原时(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bg),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浆的PT、APTT、TT明显延长,而Fbg明显下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根据肝硬化凝血系列测定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时纠正凝血障碍,减少肝硬化患者的出血危险性,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宋秋云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8):117-118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15例肝病患者与6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测定。结果:急性肝炎组TT、PT、APTT、FIB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而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的TT、PT、APTT、FIB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功能的检测可用于评价肝脏的受损程度、评估肝脏储备功能,辅助监测肝病患者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摘 要目的:探究 D– 二聚体(D–D)及凝血功能指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检测价值。 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期间收治的 120 例 COPD 患者及同期 120 例体检健康者, 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液样本进行 D–D、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检验,分析 D–D、凝血功能指标对 COPD 患者的检测价值。 结果:COPD 患者的 APTT、PT、TT 水平较体检健康者低,D–D、FIB 水平较体检健康者高;急性加重期 COPD 患者 APTT、PT、TT 水平较稳定期 COPD 患者、健康者低,D–D、FIB 水平较稳定期 COPD 患者、健康者高,差异均具 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中,Ⅱ 级、Ⅲ 级、Ⅳ 级患者 APTT、PT 水平逐渐下降,D–D、 FIB 水平逐渐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T 水平在 Ⅱ 级、Ⅲ 级、Ⅳ 级患者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 意义(P > 0.05)。 结论:COPD 患者具有 D–D、FIB 水平升高,APTT、PT、TT 水平下降特点,且在急性加重期 COPD 患者中,随肺功能分级增加,上述指标变化更显著,可将其用于 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两组均给予异甘草酸镁和阿德福韦酯胶囊治疗,治疗组加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观察两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肝功能、凝血功能(APTT、PT、TT、FIB)。结果: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指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凝血功能治疗组APTT、PT、TT高于对照组(P0.05),FIB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可改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  相似文献   

9.
痛风急性期患者血瘀相关指标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痛风急性期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为中医活血化瘀疗法治疗痛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测44例痛风急性期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APTT、PT和FIB均显著升高,TT值显著降低。结论痛风急性期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与中医学“瘀血”有类通之处,中医活血化瘀疗法治疗痛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妊娠期妇女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日本生产的Sysmex CA-50半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早期妊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值差异不显著;中期妊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值差异显著;晚期妊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差异显著.结论:了解妊娠期孕妇凝血四项的变化,对预防产妇意外、血栓形成和防止DIC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自拟中药制剂治疗乙肝肝硬化的效果。方法将169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85例和对照组84例。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片10 mg/d口服,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制剂口服。治疗3,6和12个月后,分别测定并比较2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和TBil)以及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和FIB)水平。结果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AST和TBi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实验组ALT、AST、TBil及P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后,实验组APTT、T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PT、APTT、FIB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自拟中药制剂可明显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病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灯盏生脉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在江门市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电脑随机分组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干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联合灯盏生脉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凝血功能、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T、TT及APT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FIB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PT、TT及APTT水平高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丸加味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并尝试探讨其作用机制,发挥传统中药在临床应用方面优势。方法:选取于2021年4月—2023年8月来本院择期进行单侧THA或TKA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于术后单独应用桂枝茯苓丸加味预防性抗凝,对照组应用桂枝茯苓丸加味结合利伐沙班预防性抗凝。分别记录术前、术后3 d、出院前两组患肢肿胀程度、D-二聚体、凝血功能(PT、FIB、APTT、TT)及DVT发生率,并进行组内及组间对比。结果:两组患肢肿胀程度对比术前肿胀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两组患肢均有不同程度肿胀,但治疗组患肢肿胀程度较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两组患肢肿胀程度均有不同程度消退,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及凝血功能比较,两组术前D-二聚体,PT、FIB、APTT、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术后第3天PT、APTT、TT治疗组均较对照组延长(P<0.05),3项数据均在安全范围之内。而在出院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丹参粉针剂对高血压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120例初诊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常规降压治疗组(常规降压组)或丹参粉针剂治疗组(丹参治疗组),每组60例。丹参治疗组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粉针剂4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次/日,共2周。另入选50名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观察前及两组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各项指标: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D-二聚体(DD)的变化,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现象,具体表现为TT、PT和APTT下降,Fg、PLT、PAI-1和DD升高,t—PA降低(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高血压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改善,表现为TT、PT和APTT延长,Fg、PLT、PAI一1和DD下降,t—PA升高;与常规降压组比较,丹参治疗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丹参粉针剂有助于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验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指标,研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本院住院肝硬化患者和同期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合格者,肝硬化组患者和健康体检合格组人员分别为60例,利用法国Stago血凝仪对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体检合格组人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肝硬化组患者的PT、APTT、TT指标明显比健康体检合格者高,而FIB明显低于健康体检合格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四项检验结果能够反映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对监测患者的病情、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主要是探讨晚期妊娠妇女凝血功能四项检查结果并做相应的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晚期妊娠妇女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非妊娠的健康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妇女的凝血四项检验结果.结果:两组妇女的PT、APTT和FIB这三项指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观察组PT和APTT明显要比对照组妇女的PT和APTT时间要短,而FIB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妇女的FIB水平.而凝血酶时间(TT)则两组妇女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了解晚期妊娠妇女血液中的凝血功能情况,预防生产时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做好产期准备和预防措施降低产科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丹参多酚酸盐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来 《中医药导报》2009,15(6):22-24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综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4d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并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临床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PT、APTT、TT和FIB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比对照组的改善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期间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能够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临床出血率,提示丹参注射液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7,(11):938-941
目的:观察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40例风痰阻络证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IL-6、hs-CRP、TNF-α)及凝血功能指标(PT、TT、APTT、FIB)的变化。结果:(1)临床疗效,观察组基本痊愈率42.86%、显著进步率38.51%、进步率14.29%;对照组分别为27.14%、32.86%、24.2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两组IL-6、hs-CRP、TNF-α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IL-6、hs-CRP、TNF-α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0.05),观察组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3)凝血功能,两组PT、APTT、TT、FI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T、APTT、TT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P0.05),而FIB逐渐降低(P0.05),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可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凝血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凉血化瘀方对瘀热证脑缺血大鼠外周血中炎症和凝血相关生物学指标的影响.探讨凉血化瘀方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动物预先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再采用插线阻断大鼠中动脉法制备瘀热证脑缺血模型,观察凉血化瘀方对大鼠外周血中IL-6、TNF-α、凝血因子IX和凝血四项(APTT、PT、TT、FIB)的影响。结果:模型动物IL-6、TNF-α、凝血因子IX、FIB含量均有显著升高,TT、APTT、PT时间显著缩短;凉血化瘀方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IL-6、TNF—α、凝血因子IX、FIB含量.延长TT、APTT、TT时间.结论.凉血化瘀方治疗瘀热证脑缺血的作用与其调节血液学凝血功能及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孕妇在妊娠晚期特殊生理条件下凝血指标(PLT、PT、APTT、TT、FIB、D-二聚体)发生的变化及其对分娩前后发生凝血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临床妊娠晚期孕妇83例,健康非妊娠育龄妇女50例进行凝血指标的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妊娠晚期孕妇PT、APTT检测结果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O.05),PLT、FIB、D-二聚体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PLT、PT、APTT、FIB、D-二聚体五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所以,产前检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后DIC,降低临床孕妇DI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