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利用X线平片确定颈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骨化发展和成熟的时间,研究颈椎前路钛板<椎体高度1/2和≥椎体高度1/2的患者骨化发展的不同。方法对42例患者的77个椎间盘,用术后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钛板和椎体高度,将相邻椎间盘分为钛板<椎体高度1/2组和钛板≥椎体高度1/2组。在术后的第3,6,12,24个月,每年1次评价骨化的表现和严重性,记录分成4级,分析0级或1级骨化的椎间盘是否在24个月或者剩下的随访时间(平均45个月)进展为晚期(2级或3级)骨化。结果与钛板<椎体高度1/2的节段相比(50%,11/22),钛板≥椎体高度1/2的节段骨化发生率(86%,47/55)明显提高。15个进展为晚期骨化病例中,13例(86.7%)的钛板≥椎体高度1/2。结论利用颈椎侧位X线片可以评价颈椎术后相邻节段骨化情况。钛板≥椎体高度1/2患者比钛板和钛板小于椎体高度1/2患者的相邻节段更容易发生骨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治疗颈椎病的早、中期疗效,观察假体植入后的稳定性和植入节段的活动度。方法:2008年108~2009年12月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5例,手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JOA评分,术后3个月进行Odom评级。评价早期治疗效果;术后l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摄置换节段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稳定性和植入节段的活动度,进一步确定假体位置和置换部位是否存在早期的异位骨化现象。结果: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无伤口感染病例,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颈椎活动大部分接近正常。有1例术后3个月发现假体有轻度位移,但不超过2mm且没有明显的症状。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8分提高到术后的15-2分。拍摄颈椎正侧位和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显示颈椎稳定性好,运动功能无明显丢失。未见假体周围异位骨化。结论: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效果良好,能保留颈椎运动功能,同时提供颈椎所需要的稳定性,防止和延缓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和发展。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融合术相比,颈椎全椎间盘置换术(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在维持颈椎活动度、降低相邻节段的负荷、减缓相邻节段的退变方面具有优势,对于颈椎退行性病变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但颈椎TDR术后若在手术区域或附近发生异位骨化,可影响手术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的活动度,改变颈椎生理曲度,影响手术疗效。本文从TDR术后异位骨化的分级和分型、颈椎TDR术后异位骨化的影响因素2个方面,对颈椎TDR术后异位骨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颈椎管狭窄术后的患者,由于颈椎结构遭到破坏,椎体内有内固定(钛板)材料,生物力学发生改变,造成术后相邻节段椎体失衡,再次对神经根产生压迫。刃针既有针刺的刺激作用,又可对其痛点、瘢痕组织进行松解。短杠杆手法主要针对错位节段的组成椎骨进行推压,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安全性。通过临床效案一则进行总结,以探讨刃针结合短杠杆手法在颈椎管狭窄术后治疗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49岁。因车祸致颈椎损伤伴高位截瘫1周入院。查体C4平面以下运动与痛、温觉(包括大小便功能)完全丧失,仅深触觉、位置觉和振动觉得以保留。肛门括约肌和球海绵体反射恢复。按、ASIA分级,截瘫指数为B级。X线平片示C3-0间隙明显变窄,相邻椎体前后缘及钩椎关节增生,呈典型单间隙颈椎退变性改变(附图A)。MR显示,T2加权像在C3-4间隙有明显的骨与椎间盘性物质向后压迫脊髓,C4椎体后上平面髓内有高信号区,相应轴位片显示,脊髓中央有出血所致高信号区(附图B、C)。诊断为前脊髓综合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平面同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患者54例,采用三平面同定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术前术后的X线片进行测量,测量其伤椎高度恢复的比例以及后凸角度的纠正情况。结果:术前骨折的椎体高度(57.5±16.4)%,节段后的凸角度(20.7±9.5)°;术后骨折椎体的高度(93.5±11.6)%,节段后凸的角度(5.8±7.4)°。手术前后骨折椎体的高度和节段后凸的角度筹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均P〈0.001)。结论:三平面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有利于后路术中复位以及纠正后凸畸形,并且增加了内同定系统的强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年人颈源性头痛(CEH)与颈椎不稳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诊断CEH的青年患者64例赴行颈椎X线检查,在过伸过屈位X片上测量椎体间角度位移和水平位移,在自然例位X片上记录颈椎曲线,并与3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CEH组有43例(67.2%)共55个节段有颈椎不稳,其中C3/417例,C4/531例,C5/66例,C6/71例;正常时照组有3例(10%)共3个节段有颈椎不稳,其中C4/51例、C跏2例。两组颈椎不稳例数比较X^2检验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O.01)。CEH组颈椎曲线异常57例(89%),其中颈椎变直36例,反曲8例,折曲或S型弯曲13例。正常对照组颈椎曲线异常2例(6.7%),两组比较X。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本组颈椎曲线异常或/和颈椎不稳共计62例,异常率96.9%。结论:青年人CEH与颈椎不稳密切相关,颈椎不稳很可能是导致临床CEH及其相关症状主要病因,临床上应重视颈椎不稳的诊治.  相似文献   

8.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最初是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而设计的一种微创治疗手段,但近年来有人将其应用于颈椎间盘突出症,且近期临床效果满意[1-3]。我院自2004年8月应用该技术治疗颈椎间盘源性颈椎病21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操作配合及护理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45~58岁,平均52.1岁。病史6个月~5 a,平均15.68个月。颈椎间盘突出涉及1个节段3例,2个节段10例,3个节段8例。临床表现以头昏、头晕、头痛为主者14例,以颈肩上肢胀麻痛为主者7例。本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X线片、MRI检查,X线示椎体间隙高度均>1/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轻度胸腰段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2月~2008年3月,我科采用球囊骨水泥系统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胸腰段爆裂性骨折28例32椎。所有患者均属爆裂性骨折,均无神经症状,椎管占位小于25%,术中使用球囊骨水泥操作系统进行经皮穿刺单侧椎弓根椎体后凸成形术使骨折塌陷椎体复位。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进行疼痛评价,术前、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和Cobb's角测量对照,所有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24h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1d可下地行走,3d出院。术后第2天常规行X线复查,4例4个椎体出现骨水泥少许渗漏,未见神经压迫症状。手术前、后骨折椎体前缘的平均高度分别为(16.3±2.05)mm和(24.8±1.8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缘的平均高度分别为(25.05±1.25)mm和(25.10±1.5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伤椎前柱高度恢复明显。Cobb's角纠正范围180~280,平均220,差异显著(P〈0.05)。28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未诉明显疼痛,X线片示椎体高度未见明显丢失。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前、术后第2天、随访6个月时的平均VAS评分分别为7.5分、2.8分、1.8分,后两者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用于轻度骨质疏松性胸腰段爆裂硅骨折可以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44 ~70岁,中位数56岁.过伸型损伤16例,屈曲型损伤10例,受伤机制不明确2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22例,其中中央型脊髓损伤16例;完全性脊髓损伤6例.伤后均行颈椎X线、CT和MRI检查,明确3个或3个以上节段颈椎管狭窄,未发现颈椎骨折或脱位.MRI检查示均有颈髓损伤征象,其中颈髓水肿16例,颈髓挫伤血肿12例.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椎管中矢径/椎体中矢径≤0.75)5例,后纵韧带骨化8例,黄韧带骨化2例,多节段退变性颈椎椎管狭窄13例.均无颈椎前凸消失和颈椎不稳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2h至10 d.术后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改善、椎管扩大和维持、门轴侧骨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颈髓后移程度.结果:手术时间(123.5±21.6) min,手术失血量(310.0±63.3) mL.Centerpiece钛板和钛钉置入均顺利,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及门轴断裂等情况.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 ~ 24个月,中位数12个月.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5.5±1.7)分升至术后(11.7±2.3)分,改善率为(53.9±9.8)%.颈髓向后漂移距离为(2.9±0.2)mm,颈髓受压解除、肿胀消退.C5节段椎管矢状径由术前(7.7±2.1)mm提高至术后(13.3±1.5)mm,椎管扩大率为(70.2±10.3)%.术后6个月CT检查示门轴侧缝隙消失,均达到骨性愈合.所有患者术后X线及CT显示椎管扩大明显,开门的椎板无再关门现象.均无脑脊液漏,感染,C5神经根麻痹,内置物松动、断裂和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操作简单,出血量少,能有效解除颈髓受压,颈髓神经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术中有无钛板固定对手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颈前路减压手术治疗的8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C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行钛板固定将其分为A组(椎间融合器+钛板组)44例和B组(单纯椎间融合器组)37例,观察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CCI)的变化及轴性症状(AS)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P均〈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手术前后CCI变化为(2.3±0.8)%,B组为(5.3±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AS发生率分别为7%和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后单纯置入椎间融合器对手术疗效无影响,但会增加术后A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X线平片疗效评价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X线平片评价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筛选X线平片评价指标,提出X线平片评价体系。方法:对60例(79椎)单纯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12周X线平片的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以及相邻椎体高度等指标进行测量,统计椎体高度的损失率、恢复率、矫正率、治疗后损失率及Cobb角矫正率,并将上述影像学观测指标与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在0、2、4、12周4个检测时相中,以第4周最有价值且具有代表性。该时相中60例压缩椎体前缘高度损失率、恢复率、矫正率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损失率分别为(15.3±16.6)%、(97.4±3.5)%、(90.3±3.4)%、(4.2±1.9)%;Cobb角大小为(4.7±3.4)。;Cobb角矫正率为93.3%。结论:用X线平片评价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改变最具有临床价值,Cobb角与椎体高度的测量价值相同;检测时相以0、2、4、12周为宜;伤椎高度损失率反映椎体的损伤程度,伤椎高度恢复率反映治疗效果,伤椎高度矫正率反映疗法的效率,伤椎治疗后损失率反映疗效的巩固程度;上述4个“率”构成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X线平片疗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评价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效果。将4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按内固定方式分为治疗组22例、对照组25例,分别采用中华长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AF内固定。观察术前、术后X线片椎体前、后缘高度厦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椎体前后缘高度和Cobb角术前、术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Cobb角恢复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表明中华长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效果满意,尤其是矫正骨折畸形,恢复脊柱生理弧度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无邻近椎间盘损伤胸腰段脊柱骨折内固定非融合技术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经椎弓根后路短节段复位内固定椎体、经椎弓根植骨)与对照组(经椎弓根后路短节段复位内固定、经椎弓根植骨、椎体后外侧植骨融合)各15例,通过回顾病历资料及随访资料,对其影像学进行评价。结果 30例患者获12~24个月(平均19.1个月)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程度及成角的矫正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8个月观察组拆除内固定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约5.3%,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不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相邻椎体上下终板成角平均丢失3.8°,对照组相邻椎体上、下终板成角无明显丢失,未发现断钉或脱出,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拆除内固定术后6个月固定节段脊柱活动度有不同程度恢复,患者主观感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无合并邻近椎间盘损伤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固定非椎间融合手术方式,拆除内固定后可以有效保留固定节段脊柱活动度、患者获得较佳的主观感受,且伤椎相邻椎体上、下终板成角却无明显丢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腰椎短节段内固定椎体后外侧植骨联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胸腰椎短节段内固定椎体后外侧植骨联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25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拍摄X线片测定伤椎相邻椎体上下终板成角、伤椎前缘高度变化,了解经椎弓根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结果通过手术复位伤椎相邻椎体上下终板成角、伤椎前缘高度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观测以上结果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采用经胸腰椎短节段内固定椎体后外侧植骨联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以及脊柱骨折复位丢失,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可矫正程度与侧凸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以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成人DLS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术前拍摄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侧屈位X线片及胸腰椎MRI上评定主弯区域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和可矫正程度。评定范围包括主弯区域侧凸顶部节段(apical vertebrae,AV),侧凸顶部上、下一节段(AV+1、AV-1),侧凸顶部椎间盘上、下两节段(AV+2、AV-2)。分别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和侧屈位X线片上测量主弯Cobb角和椎间角,并以此计算脊柱柔韧性,间接评估侧凸可矫正程度。根据患者的MRI评价主弯区椎间盘的退变程度,依据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并按照等级进行评分(Ⅰ级为0分,Ⅱ级为1分,Ⅲ级为2分,Ⅳ级为3分,Ⅴ级为4分)。结果:研究共纳入33例患者,男10例,女23例;年龄55~72岁,中位数64岁。患者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上的主弯Cobb角为30.4°±6.4°,侧屈位X线片上的主弯Cobb角为18.5°±5.1°,主弯整体柔韧性为(39.20±9.30)%。主弯各节段的椎间盘退变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V+2:(2.10±0.62)分,AV+1:(3.01±0.59)分,AV:(4.11±0.69)分,AV-1:(3.14±0.81)分,AV-2:(2.90±0.71)分,F=8.118,P=0.010];AV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评分高于其他节段(P=0.001;P=0.012;P=0.001;P=0.017)。主弯各节段的柔韧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V+2:(56.08±13.52)%,AV+1:(40.61±10.63)%,AV:(30.30±8.22)%,AV-1:(45.11±11.17)%,AV-2:(60.08±12.10)%,F=9.104,P=0.007];AV节段的柔韧性低于其他节段(P=0.001;P=0.000;P=0.000;P=0.001)。主弯各节段的椎间盘退变评分与对应节段的柔韧性均呈负相关(AV+2:r=-0.713,P=0.001;AV+1:r=-0.623,P=0.000;AV:r=-0.899,P=0.000;AV-1:r=-0.683,P=0.001;AV-2:r=-0.603,P=0.002)。结论:成人DLS患者主弯各节段的椎间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侧凸顶部椎间盘退变程度最高、可矫正程度最差,侧凸各节段的可矫正程度与相应节段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手法复位结合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多发性椎体骨折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多发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21例老年骨质疏松多发性椎体骨折患者经手法复位伤椎后,在X光机下采用PVP治疗并进行临床及影像学观察评价。结果:经3-12个月随访,疗效参照WHO标准,16例CR,4例PR,1例MR。术后复查X片,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明显,所有椎体前、后缘高度术前、术后比较,P〈0.05。术后7例出现骨水泥渗漏,但均未发生不良反应。2例复发腰背痛者均为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经再次行PVP后缓解。结论:手法复位结合PVP治疗具有明显缓解腰背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的作用,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多发性椎体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单开门颈椎管扩大减压椎管成型微型钢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于开门侧行微型钛板固定于棘突根部及侧块,根据术前、术后、随访时颈椎SCT片,观察扩大椎管直径变化,48例患者随访0.5-3.0a,平均1.25a,以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前JOA评分平均9.3,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5.6,其中优39例(81.2%),良7例(14.5%),可2例(4.3%)。术后SCT示,椎管直径扩大3.5-7.0mm,平均5.2mm,无再关门现象,脊髓受压解除。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椎板成型微钛板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椎管扩大稳定持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应用串联式经皮椎弓根钉外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8例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本院自行研制的串联式经皮椎弓根钉外固定系统联合伤椎植骨术。比较该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及椎管面积比。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12.50min,平均失血量为18.39mL,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VAS评分术前6~9分,平均(7.46±1.14)分,术后1周2~4分,平均为(2.71±0.76)分,末次随访0~2分,平均(0.68±0.72)分。术后1周复查X线片示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由术前的平均37.08%±6.14%减少至7.61%±1.82%,末次随访为8.28%±1.95%;伤椎椎管狭窄率由术前的平均29.43%±5.73%减少至17.79%±6.77%,末次随访为9.56%±4.17%.术后随访患者椎管面积持续恢复,椎体高度有所丢失但较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串联式经皮椎弓根钉外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初步临床疗效满意,通过严格把握适应症,慎重选择患者,该术式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微创手术方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腰椎板切除后引起的纤维组织增生与粘连 ,严重影响了手术疗效。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共行腰椎管手术 86例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86例中 ,男 64例 ,女 2 2例 ;年龄 2 5~ 63岁 ,平均 42岁 ;其中单椎体椎间盘突出椎间孔扩大、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 70例 ,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合椎管狭窄多孔开窗减压 1 0例 ,合椎板减压椎间孔扩大 6例。2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术前症状、体征以及X线片、CT、椎管造影等检查 ,结合术中椎间盘、椎管狭窄情况 ,分别采用单椎体椎间盘突出椎间孔扩大、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和椎板多孔开窗神经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