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抑制老年大鼠脑与垂体细胞因子基因表达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黄诚  程介士 《针刺研究》1998,23(1):24-27
为了阐明针刺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可能机制,我们应用老年大鼠腹腔注射细菌脂多糖(LPS)以模拟老年性痴呆脑内的炎症状态,并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观察针刺时大鼠脑与垂体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与白细胞介素-6(IL-6)mRNA的变化。结果显示,IL-1β与IL-6mRNA在老年大鼠皮质、小脑、垂体显著高于4月龄大鼠,针刺后其表达减少,表明针刺抑制脑内的炎症反应可能为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以及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组和针刺组各30例,温针组予温针灸治疗,针刺组予普通针刺,观察两组效果。结果:1个疗程后,温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刺组(P<0.05);温针组血液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针刺组(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LDH疗效显著,有效调节LDH患者体内IL-1β、IL-6、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研究电针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模型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老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0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药物组,制备POCD模型,分别给予电针及药物治疗,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电针对POCD大鼠造模后1天、3天、7天血清中IL-1β、IL-6及TNF—α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结论:电针能通过减少IL-1p、IL-6和TNF-α表达的途径抑制炎症反应,保护外周环境,进而改善大鼠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8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加针刺组、单纯针刺及单纯中药组治疗。20d为1疗程。检测了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发现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外周血中TNFα,IL-1β、IL-6均增高(P〈0.01),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外周血中TNFα,IL-1β、IL-6均降低(P〈0.05),但针药结合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上述细胞因子参与了缺血性中风的病理发展过程,其作用机理可能与TNFα,IL-1β、IL-6增加内皮细胞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表达,使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增强,加重脑缺血缺氧有关,中药加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其调节TNFα,IL-1β、IL-6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谷岩  侯骊坤  刘辉  何菊 《天津中医药》2021,38(5):666-670
[目的] 通过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期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及其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丹酚乙酸镁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构建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大鼠分为4组,比较不同组别中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期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IL-1β和IL-10水平及其mRNA的变化规律。判断丹酚乙酸镁对炎性细胞因子及其mRNA的影响。[结果] 丹酚乙酸镁处理组中标本内TNF-α,IL-6及IL-1β水平及其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IL-10水平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结论] 丹酚乙酸镁通过上调抗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mRNA表达,降低血浆中炎性细胞因子的浓度,使得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组织的损伤程度得以减轻,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四天穴"针方对动静力失衡性颈椎病模型大鼠椎间盘炎性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颈椎病大鼠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四天穴针刺组、夹脊穴针刺组,建立动静力失衡性颈椎模型,分别给予四天穴及夹脊穴针刺,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四天穴"针方对颈椎病模型大鼠治疗后1周、2周、4周颈椎间盘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四天穴"针方能明显降低颈椎间盘内IL-1βmRNA、iNOSmRNA的表达。[结论]"四天穴"针方可有效减缓颈椎间盘退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1βmRNA、iNOS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足反射疗法对血清IL-1β、IL-6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分为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两部分。临床观察分别选取60名健康青年人和68名健康老年人,随机分为青年对照组、青年治疗组、老年对照组和老年治疗组。治疗组给予足反射疗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清IL-1β、IL-6水平。动物实验选用20只36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足反射疗法治疗。各组于实验结束后测定脾脏、垂体的IL-1β、IL-6mRNA表达水平。比较上述各组间可能存在的差异。结果 老年组血清IL-1β、IL-6水平较青年组明显为高(p<0.05)。治疗后,老年治疗组血清IL-1β、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青年对照组和治疗组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大鼠治疗组脾脏IL-1β、IL-6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垂体中IL-1βmRNA表达水平降低,而IL-6mRNA表达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老年人群血清IL-1β、IL-6水平升高可能是老年人衰老过程中神经内分泌和免疫机制改变的原因之一。足反射疗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IL-1β、IL-6水平,其治疗效果的取得,可能与降低脾脏和垂体IL-1β、IL-6mRNA表达有关。提示足反射疗法可能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艾灸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CIA)的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脾脏单个核细胞IL-17、IL-12等表达的影响。方法:将Wiste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针刺组,每组8只。采用免疫学方法制备胶原诱导型关节炎模型大鼠。艾灸组、针刺组于初次免疫后第12天,选取双侧阳陵泉、昆仑穴分别施温和灸、针刺干预。治疗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四肢关节炎症评分;应用MTT比色法观察针灸对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脾脏单个核细胞IL-17、IL-12、TNF-α、IL-6、和IFN-γ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关节炎症评分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针刺组大鼠关节炎症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增高(P<0.01),脾脏单个核细胞IL-17、IL-12、TNF-α、IL-6、IFN-γ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P<0.01),针刺和艾灸均能显著降低脾脏单个核细胞IL-12、IL-17、TNF-α、IL-6、IFN-γ mRNA的表达(P<0.01);与艾灸组比较,针刺组在降低脾脏单个核细胞的IFN-γ mRNA的表达上优于艾灸组(P<0.05)。结论:针刺和艾灸治疗对CIA大鼠四肢关节炎症均具有改善作用,可能与艾灸能有效降低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针刺和艾灸均能调节脾单个核细胞异常变化的炎症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逆针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大鼠血清、子宫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转化生长因子(TGF)和脾脏白细胞介素-2受体mRNA(IL-2R mRNA)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112只已经通过阴道涂片筛查的10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7组,另3.5月龄1组16只。采用放射免疫、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10月龄逆针关元穴(2次/周,连续8周)对随后12、14、16月龄大鼠血清、子宫的细胞因子IL-2、TNF、TGF和脾脏IL-2R mRNA的影响。结果与自然年轻组相比,模型对照各组血清和子宫IL-2、TGF及子宫TNF均下降,血清TNF水平呈先降后升的波动性变化,脾脏IL-2R mRNA表达水平下降;而预先介入逆针疗法后,与自然同月龄组相比,逆针各组血清和子宫IL-2、TGF及子宫TNF上升,其中逆针14、16月龄组血清TGF,逆针12、16月龄组子宫IL-2,逆针12月龄组子宫TNF和逆针12、16月龄组子宫TGF均明显提高(P〈0.05,P〈0.01,P〈0.01,P〈0.05,P〈0.01,P〈0.05,P〈0.05)。血清TNF水平与模型对照组呈相反的波动性变化,其中逆针12、14月龄组差异显著(均P〈0.05)。脾脏IL-2R mRNA上调,其中逆针14月龄差异显著(P〈0.05)。结论逆针关元穴可以调节随后更年期大鼠血清和子宫的细胞因子IL-2、TNF、TGF水平和脾脏IL-2R mRNA的表达,这可能是该疗法改善更年期免疫功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麝香、冰片对大鼠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mRNA(IL-1β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Pulsinelli的4vo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RT-PCR技术观察不同药物对脑组织IL-1βmRNA表达的影响,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模型组和尼莫通组IL-1βmRNA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中药(麝香、冰片)组IL-1βmRNA显著低于模型组和尼莫通组而接近于假手术组。结论:麝香、冰片抗缺血性脑损伤可能与有效抑制了白细胞介素-1β的产生及表达,减少白细胞向缺血脑组织的浸润从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衰老进程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和胸腺、脾脏指数的变化及健脾补肾中药干预的效应。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健脾补肾中药大、中、小治疗组,阳性对照组,每组8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大鼠以D-半乳糖0.125 g/(kg.d)连续40 d皮下注射建立亚急性衰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健脾补肾中药组采用不同剂量健脾补肾中药干预,阳性对照组予桂附地黄丸干预。40 d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IL-2、IL-6水平和胸腺、脾脏指数。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IL-2和胸腺、脾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血清IL-6显著升高(P〈0.05);健脾补肾中药组大鼠血清IL-2和胸腺、脾脏指数增高(P〈0.05),血清IL-6显著降低(P〈0.05)。结论健脾补肾中药具有调节衰老机体细胞因子失衡、抑制免疫器官退化和萎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通络止痛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模型组和治疗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10只,用ELISE测定AA大鼠外周血细胞因子IL-1β、IL-6和放射免疫法测定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AA大鼠外周血中IL-1β、IL-6、TNF-α显著升高(P〈0.01),通络止痛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β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尤以高剂量组最显著(P〈0.01)。结论:不同剂量的通络止痛胶囊均能够降低AA大鼠血中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尤以高剂量作用显著,提示通络止痛胶囊可能通过降低IL-1β、IL-6和TNF-α,抑制AA大鼠骨与软骨的破坏,减轻滑膜炎症。  相似文献   

13.
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等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针灸治疗UC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免疫学方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应用组织学、、免疫组化、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等方法,从细胞因子及其基因表达调控角度探讨针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免疫学机制.从针灸对UC大鼠脾脏、结肠黏膜IL-1β、IL-6mRNA表达的影响;针灸对UC大鼠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及IL-1β、IL-6、TNF-α表达的影响;针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iNOS、IL-1ra、IL-1β mRNA调节作用;隔药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β-EP、VIP、SP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由活化淋巴、单核-巨噬细胞所分泌的促炎性细胞因子IL-1 β、IL-6、TNF-等参与了肠黏膜炎症形成的起始阶段和发展过程,是介导UC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隔药灸可以平衡调节大鼠溃疡性结肠炎中促炎细胞因子(降低IL-1β mRNA、IL-6mRNA及iNOSmRNA的表达)和抗炎细胞因子(上调IL-1ra mRNA表达),从而有效地控制溃疡性结肠炎已启动的炎症和免疫级联反应,促进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百会和足三里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外周血清不同时间点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针刺组3个大组,每大组再按再灌注后时间分为12 h、24 h、48 h、72 h、96 h和144 h等6个亚组,每亚组8只大鼠;另设正常对照组8只。以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各组大鼠外周血清IL-1β、IL-6的表达。结果:IL-1β在针刺组表达强度低于模型组,以24 h组和96 h组最显著(P<0.05);IL-6在针刺组的表达低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其中24 h和48 h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百会和足三里穴可抑制脑缺血损伤早期炎症反应,延缓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5.
施光其  陈国会  刘春燕  尹智炜 《中医杂志》2011,52(13):1138-1140
目的观察祛风方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激素组、中药组,每组8只。大鼠右后足趾皮内注射福氏完全佐剂0.05ml致炎;激素组造模后予强的松片每次0.25mg灌胃,每日2次;中药组造模后予祛风方每次3ml灌胃,每日2次。21天后检测各组大鼠膝关节滑膜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正常组、激素组、中药组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IL-1β、IL-6 mRNA的表达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中药组与激素组3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IL-1β、IL-6 mRNA表达水平是上调的,激素和祛风方有抑制其转录和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通络开痹片对甲醛诱导的大鼠疼痛模型的消炎镇痛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马钱子组及通络开痹片组,各6只。通过足跖皮下注射5%甲醛构建大鼠疼痛模型。记录注射后第一时相(0—10 min)及第二时相(15—30 min)大鼠疼痛反应次数,6、24及48 h大鼠足跖肿胀度,HE染色观察足跖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足跖组织中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及环氧合酶-2(COX-2)蛋白表达水平,qRT-PCR检测足跖组织中NLRP3、前列腺素G/H合成酶2(PTGS2)、IL-1β、IL-6及TNF-α mRNA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疼痛反应次数及足跖肿胀度显著增加(P<0.01),足跖组织肌细胞形态改变,排列紊乱,组织界限模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血清IL-1β、PGE2、IL-6、IL-18及TNF-α水平,足跖组织中NLRP3、COX...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八角茴香复方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肺炎模型的抗炎作用。方法 取48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复方低、中、高剂量组,灌胃给药2 d,末次给药1 h后使用鼻腔滴入法制备急性肺炎模型,继续给药3 d后腹腔注射2%戊巴比妥钠麻醉。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血液分析仪检测血液白细胞种类和数量,并对BALF的炎性细胞进行分类和计数;通过中性粒细胞/淋巴粒细胞比值(NLR)评估肺炎预后价值;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八角茴香复方对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可降低大鼠BALF及血清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降低炎性细胞的种类和数量。结论 八角茴香复方对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肺炎模型具有抗炎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降低IL-1β、IL-6、TNF-α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枸杞总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枸杞总多糖(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LBP)对2型糖尿病(NIDDM)大鼠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小剂量注射链尿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的方法制备NIDDM大鼠模型,随机选取40只均分为5组:模型组,LBP低(100 mg·kg-1)、中(200 mg·kg-1)、高(400 mg·kg-1)剂量干预组,格列苯脲干预组(阳性药物组);同时设立基础饲料喂养的正常对照组。Western blot法检测LBP对NIDDM大鼠脾脏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IDDM对照组大鼠脾脏组织中IL-1β,IL-6,TNF-α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增高;以不同剂量的LBP干预治疗糖尿病大鼠4周后,各治疗组大鼠脾脏组织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均显著降低。结论:LBP对NIDDM大鼠的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可能与其抑制IL-1β,IL-6,TNF-α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解毒通络合剂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尾部血栓长度及其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组、通心络组及解毒通络合剂高、中、低剂量组,灌胃1个月,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六组均用角叉菜胶构建尾部血栓模型并予相应药物处理;观察不同时间的黑尾长度,抽血查IL-1β、IL-6、TNF-α的含量。结果中剂量解毒通络合剂组黑尾长度显著缩短;角叉菜胶可以使大鼠IL-1β值升高,中、高剂量解毒通络合剂能防止IL-1β值升高。结论中剂量解毒通络合剂有减轻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尾部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柔肝消饮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和血清、肝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复制肝硬化大鼠模型,以复方鳖甲软肝片为对照,观察柔肝消饮高、低剂量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血清和肝组织IL-1β、IL-6、TNF-α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肝小叶损害,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血清IL-1β、IL-6、TNF-α含量和肝组织IL-6、TNF-α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肝脏病理损害较轻,血清IL-1β、TNF-α含量和肝组织IL-6、TNF-α含量均有明显下降(P〈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血清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柔肝消饮能显著下调肝硬化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和肝组织IL-6含量,具有减轻肝硬化炎症损害,改善肝组织病理形态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