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过去10年围绕着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改善脑及冠状动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心肺复苏中应充分监测的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冠状动脉灌注压>15 mm Hg(1 mm Hg=0.133 kPa)预示可望心脏复苏成功及自主循环恢复,其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心肺复苏术可供选择的技术若干,这些技术的临床效果也不断被评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过去10年围绕着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改善脑及冠状动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心肺复苏中应充分监测的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冠状动脉灌注压>15 mm Hg(1 mm Hg=0.133 kPa)预示可望心脏复苏成功及自主循环恢复,其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心肺复苏术可供选择的技术若干,这些技术的临床效果也不断被评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过去10年围绕着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改善脑及冠状动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心肺复苏中应充分监测的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冠状动脉灌注压>15 mm Hg(1 mm Hg=0.133 kPa)预示可望心脏复苏成功及自主循环恢复,其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心肺复苏术可供选择的技术若干,这些技术的临床效果也不断被评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过去10年围绕着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改善脑及冠状动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心肺复苏中应充分监测的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冠状动脉灌注压>15 mm Hg(1 mm Hg=0.133 kPa)预示可望心脏复苏成功及自主循环恢复,其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心肺复苏术可供选择的技术若干,这些技术的临床效果也不断被评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过去10年围绕着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改善脑及冠状动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心肺复苏中应充分监测的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冠状动脉灌注压>15 mm Hg(1 mm Hg=0.133 kPa)预示可望心脏复苏成功及自主循环恢复,其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心肺复苏术可供选择的技术若干,这些技术的临床效果也不断被评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过去10年围绕着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改善脑及冠状动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心肺复苏中应充分监测的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冠状动脉灌注压>15 mm Hg(1 mm Hg=0.133 kPa)预示可望心脏复苏成功及自主循环恢复,其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心肺复苏术可供选择的技术若干,这些技术的临床效果也不断被评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过去10年围绕着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改善脑及冠状动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心肺复苏中应充分监测的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冠状动脉灌注压>15 mm Hg(1 mm Hg=0.133 kPa)预示可望心脏复苏成功及自主循环恢复,其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心肺复苏术可供选择的技术若干,这些技术的临床效果也不断被评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过去10年围绕着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改善脑及冠状动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心肺复苏中应充分监测的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冠状动脉灌注压>15 mm Hg(1 mm Hg=0.133 kPa)预示可望心脏复苏成功及自主循环恢复,其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心肺复苏术可供选择的技术若干,这些技术的临床效果也不断被评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过去10年围绕着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改善脑及冠状动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心肺复苏中应充分监测的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冠状动脉灌注压>15 mm Hg(1 mm Hg=0.133 kPa)预示可望心脏复苏成功及自主循环恢复,其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心肺复苏术可供选择的技术若干,这些技术的临床效果也不断被评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过去10年围绕着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改善脑及冠状动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心肺复苏中应充分监测的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冠状动脉灌注压>15 mm Hg(1 mm Hg=0.133 kPa)预示可望心脏复苏成功及自主循环恢复,其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心肺复苏术可供选择的技术若干,这些技术的临床效果也不断被评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过去10年围绕着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改善脑及冠状动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心肺复苏中应充分监测的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冠状动脉灌注压〉15mmHg(1mm Hg=0.133kPa)预示可望心脏复苏成功及自主循环恢复,其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心肺复苏术可供选择的技术若干,这些技术的临床效果也不断被评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出一种带闭环控制的改良的以胸骨按压为主体的双泵复苏术,并验证该复苏方法对心脏骤停家猪升主动脉压和冠脉灌注压的影响。方法:8头健康实验猪通过右心室起搏导管电极诱颤,室颤后6 min内无任何干预,6 min后开始进行心肺复苏。比较辅以带闭环控制的增强型体外反搏和吸气阻力阀的主动按压放松心肺复苏术(AEI-CPR)和胸骨按压为主体的双泵复苏术(ED-CPR),并记录复苏过程中升主动脉压(PAO)、右房压(PRA)、冠脉灌注压(CPP)等指标。结果:与ED-CPR相比,AEI-CPR可使主动脉收缩压最大值提高到(103.83±5.87)mm Hg(P0.05);冠脉灌注压最大值提高到(75.92±10.70)mm Hg(P0.01)。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带闭环控制的改良的以胸骨按压为主体的双泵复苏术能提高升主动脉收缩压及冠脉灌注压,复苏效果好,明显提高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高血压灌注心搏骤停猪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脑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电刺激建立猪心室纤颤(室颤)模型,室颤4 min后给予标准心肺复苏(CPR),将ROSC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只.高血压灌注组立即给予去甲肾上腺素(NE)使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室颤前血压的130%;正常灌注组给予NE维持MAP为室颤前水平;两组均监测4h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于室颤前及ROSC后1h、3h用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扫描大脑顶叶皮质,观察脑功能成像的动态变化;于复苏后24 h制备脑组织切片,观察顶叶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正常灌注组比较,高血压灌注组于ROSC后不同时间点心率(HR,次/min)、MAP(mm Hg,1 mm Hg=0.133 kPa)、心排血量(CO,L/min)、冠状动脉灌注压(CPP,mm Hg)均出现升高趋势(ROSC 30 min HR:167±8比140±15,ROSC 1 h MAP:131 ±9比108±10,ROSC 1 h CO:4.9±0.1比3.4±0.5,ROSC 2 h CPP:118±12比88±1,P<0.05或P<0.01).两组复苏前后DWI未见明显异常;复苏后大脑皮质表观弥散系数(ADC)均呈下降趋势,正常灌注组下降趋势较高血压灌注组明显.光镜下观察高血压灌注对脑的保护作用优于正常灌注组.结论 高血压灌注可引起心搏骤停猪复苏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增加脑血流量,对脑具有保护作用,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萨勃心肺复苏器与徒手心肺复苏加强复苏461例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而CPR患者生存率和自主循环恢复(R()SC)与冠状动脉(冠脉)再灌注有关,其中胸外按压是再灌注压改善的重要决定因素.传统的CPR因医务人员的技术、体力等因素可影响按压的效果,而萨勃复苏器、复苏床、复苏背心等多种机械CPR装置的使用能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及通气量,提高脑灌注.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显示,机械CPR装置能提高CPR的成功率[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传统心肺复苏方法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在心源性猝死患者抢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8例心源性猝死的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心肺复苏组(采用胸骨下1/3处按压)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组(采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装置进行心肺复苏),每组患者24例,比较不同心肺复苏方法的应用效果及复苏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组在心肺复苏后冠脉灌注压的提升,自主呼吸恢复的病例数,复苏后24小时生存率高于传统心肺复苏组,相关心肺复苏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传统心肺复苏组(P0.05)。结论:采用经口气管插管配合腹部提压装置心肺复苏可提高冠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减少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复苏技术的日益普及和急救系统的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心脏骤停患者可以及早接受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率最高已达到50%,然而,约40% ~ 50%的幸存者存在永久性认知功能障碍[1-2].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脑缺血缺氧性损害[3].有研究表明,提高平均动脉压可以改善脑功能及其病理变化[4],平均动脉压高于8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心肺复苏患者,神经系统预后明显较好[5].因此,在心肺复苏初始阶段就应尽早增加脑循环的血流和血氧供给以维持脑组织的灌注,这对心肺复苏至关重要[6].  相似文献   

17.
背景:至目前为止发表的心肺复苏论文所使用的基本为健康动物,而临床实际情况是在心肺复苏发生之前患者大多有严重的心脏疾病,并导致了心室颤动的发生.目的:实验力图接近临床实际,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变化,及对其心肺复苏结果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4/08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联合完成.材料:成年SD雄性大鼠18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细胞移植组,9只/组.另取1月龄SD大鼠1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两组大鼠均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建立心肌缺血模型,4周后再次开胸,细胞移植组梗死心肌局部注射PKH26荧光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0.1 mL(5×106个细胞),模型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PBS.4周时诱导心室颤动及进行心肺复苏.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2,4周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功能;测量心肺复苏前及心肺复苏后4 h内的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在心肺复苏72 h后取心肌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移植后2,4周细胞移植组射血分数均明显升高(P<0.01).在心肺复苏前及心肺复苏后4 h内,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心脏指数、左心室收缩压力上升到40 mm Hg(1 mm Hg=0.133 kPa)时的上升速率、左心室舒张速率、左心室舒张末压均有明显改善(P<0.01,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心肺复苏后可生存至72 h,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0.05).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心肌内存在大量PKH26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论:大鼠心肌梗死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能明显改善其心功能、心肺复苏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8.
曾星  任秀亚  姜霞  何倩  孙琳 《护理学报》2018,25(14):37-43
目的 系统评价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与标准心肺复苏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关于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与标准心肺复苏相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与标准心肺复苏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及出院后存活率、复苏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冠脉灌注压、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1284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显著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RR=1.36,95%CI(1.21~1.54),P<0.001];24 h存活率显著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RR=1.99,95%CI(1.61~2.46),P<0.001];出院后存活率显著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RD=0.21,95%CI(0.21~0.32),P<0.001];复苏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显著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MD=8.18,95%CI(6.47~9.98),P<0.001];冠脉灌注压显著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MD=1.89,95%CI(1.53~2.26),P<0.001];并发症骨折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RR=0.68,95%CI(0.42~1.1),P=0.110];呕吐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RR=0.94,95%CI(0.78~1.14),P=0.550].结论 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复苏成功率、24 h及出院后存活率、复苏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冠脉灌注压均高于标准心肺复苏,但并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胸外按压联合物理增加外周血管阻力法(PCPVR)对心跳骤停家猪复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通过电致颤法建立8分钟室颤家猪模型,16头动物随机分为胸外按压组(对照组)和胸外按压联合PCPVR组(PCPVR组)。两组动物均使用机械按压,而PCPVR组复苏开始动物的四肢由远及近紧密缠绕弹性止血带以此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复苏5分钟后予150J双向波电除颤。复苏过程中连续记录冠状动脉灌注压和颈动脉血流。结果:复苏过程中使用胸外按压联合PCPVR显著改善不同时间点的冠状动脉灌注压及颈动脉血流量。两组动物全部成功复苏。结论:胸外按压联合PCPVR显著改善心跳骤停家猪心肺复苏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大剂量硝酸甘油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5例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给予大剂量硝酸甘油(200~400 μg/min)静脉泵入,并维持48 h.结果 3例患者给予大剂量硝酸甘油静脉泵入约20 min后,收缩压升至100~12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降至80~100次/min,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为(13±2)mm Hg,中心静脉压(CVP)为(10±1)mm Hg,心脏指数(CI)3.0~4.5 L/(min·m2),组织灌注改善,休克得到纠正;1周内2例患者死亡.结论 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在一般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若效果不佳时,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下,给予大剂量硝酸甘油治疗,可能提高抢救成功率,为进一步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赢得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