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1 病例报告患者 ,女性 ,32岁。 6岁时被马车轧伤腹部 ,未诊治。 15岁经医院检查发现左上腹部脾门区肿物 ,手术切除一个直径约 3 0cm的肿物 ,具体情况不详。 2 0 0 1年 1月 3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呕血 ,约 10 0 0ml,伴头晕、心慌等症状 ,在当地医院予以止血治疗后好转 ,胃镜发现食管粘膜光滑 ,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显示 :胃底静脉曲张。诊断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我院行B超检查示 :肝脏形态正常 ,门静脉直径约1 0cm ,肝静脉未见扩张 ,胃冠状静脉纡曲增粗 ,脾脏大 ;血常规 :白细胞 2 5 1× 10 9/L ,血红蛋白 10 6g/L ,血小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源性区域性门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0年来共21例胰源性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措施及结果和随访。结果5例胰腺癌患者死于原发病复发转移,1例合并门脉血栓患者死于肠坏死,余无再出血。结论对于胰源性区域性门脉高压症,胰腺病史和胃镜、超声内镜及血管造影等检查发现胃底静脉曲张结合脾肿大及肝功能正常可协助明确诊断。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可以通过脾切除术或同时结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愈,但需结合原发胰腺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RPH)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对我院2005年9月-2012年5月收治的17例RP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17例RPH患者中,男11例,女6例,男女比例为2:1,年龄37~63(42.54±10.57)岁。其中胰腺炎7例,胰腺癌3例,胰腺假性囊肿2例,胰岛细胞瘤1例,胰腺脓肿1例,脾静脉海绵样变1例,腹膜后脂肪肉瘤1例,肾周脓肿1例。临床表现为脾肿大(100%)、不规则上腹部疼痛(70.6%)、上消化道出血(52.9%)、肝功能检查均正常。B超、CT、MR、血管造影可提示脾静脉主干栓塞或狭窄,脾门周围及胃短静脉、胃网膜静脉扩张迂曲及原发疾病。94.1%(16/17)的患者内镜检查示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17例在行原发疾病治疗的同时,均行脾脏切除术,9例因术前合并有消化道出血加做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例因原发疾病预后较差,其余14例恢复良好。结论 RPH是一种胰源性疾病引起门静脉高压的最常见的原因,在诊断上要提高对RPH的认识,治疗上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行脾脏切除术是关键,如合并有消化道出血加做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RPH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8.
邓丽丽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244-245
目的总结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的围手术期临床护理经验,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其早日康复出院。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3月治疗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43例患者中无死亡病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2例(占27.91%),其中腹腔出血4例,腹腔积液6例,切口感染2例,经治疗均好转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6.4±2.6)天。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易出现并发症,通过加强术后观察及护理,对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其早日康复出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全军门脉高压症专题研讨会纪要210002南京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吴性江黎介寿关键词高血压,门静脉;会议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657.34全军门脉高压症专题研讨会于1997年6月24~26日在石家庄和平医院召开,与会代表就当前门脉高压症临床研究的几个热点问... 相似文献
11.
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脾血流动力学远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症和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行部分脾栓塞(PSE)后肝、脾血流动力学的远期变化.方法 对1 720例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症和脾亢患者行PSE,观察其1~5年病死率,分析其死亡原因,对生存期达5年以上且资料完整的600例患者观察术前及术后肝、脾血流动力学及血象、脾脏大小、并发症等变化.结果 PSE后不同时期血流动力学具有明显变化,消化道出血次数和量明显减少;白细胞及血小板较术前明显上升;术后2个月脾脏开始逐渐缩小,3个月后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SE可明显改善肝、脾血流动力学,降低门脉压力,改善脾亢症状,减少消化道出血机会,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远期疗效显著且稳定,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12.
部分脾栓塞术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肝,脾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观察11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PSE)后,肝脾血流变化的结果。患者脾动脉、脾静脉和门静脉的内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较术前显著缩小和下降(P<0.05~0.001),门静脉血流量减少的程度与脾动脉血流量的变化呈正相关(r=0.8635).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为判断 PSE 的疗效和栓塞剂的合理用量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早已为人们熟知,近年来发现门脉高压致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也较高。收集经胃镜检出的门脉高压合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患者78例及非门脉高压病人胃粘膜病变959例胃镜检查资料作对照性分析。以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与胃...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门脉高压继发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 ,选择或超选择插管进入脾动脉和 /或其分支血管 ,行部分性栓塞共 2 6例 ,术前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结果 脾动脉栓塞后 3~ 5d血小板、白细胞显著增加 ,1~ 2周升至或超过正常范围。术后 2月血小板、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术前 ,具有极显著性意义 (Ρ <0 .0 1)。 2 6例患者术后均有脾区疼痛 ,2 4例有发热 ,随访时间 1~ 44月 ,平均 15 .7个月 ,除 2例死于肝癌外其他病例均存活 ,2例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 ,但高于术前水平。结论 脾动脉部分栓塞属微创手术 ,既能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 ,又能有效地缓解脾功能亢进和门脉高压 ,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患者是一条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总结脾胃区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1998年10月—2010年6月我院外科治疗的23例脾胃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脾胃区门静脉高压症均经外科手术治愈,术前所有病例肝功能检查正常,均有脾肿大,合并脾功能亢进13例(57%),上腹疼痛不适14例(61%),呕血或黑便15例(67%)。结论诊断脾胃区门静脉高压症需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多普勒超声和三维CT检查,治疗要尽量解除原发疾病,并以切除脾为主。 相似文献
17.
白振明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9,(6)
作者对40例门脉高压症作了脾动脉及胃左动脉栓塞术研究,其中肝硬化34例、特发性门脉高压症4例及Budd-Chiari综合症2例。40例中25例作了脾动脉及胃左动脉栓塞,15例只作脾动脉栓塞。脾动脉栓塞用不锈钢圈35例,明胶海绵2例,两者并用3例。胃左动脉栓塞用明胶海绵。脾动脉栓塞对脾功亢进的应用价值可从栓塞后末梢血像变化作为评价标准。脾动脉栓塞术后6个月血小板计数比术前呈现有意义增高(P<0.001),白细胞计数术后一周内急剧升高,然后渐减,术后6个月恢复到术前水平。26例病人追踪观察6个月以上,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3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脾机能亢进(简称脾亢)患者采用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splenicembolization,PSE)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找出确定其疗效的观测指标、栓塞范围和PSE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术前患者周围血细胞计数三系均低,以白细胞、血小板降低为显著。选择性插入脾动脉靶血管后先造影然后用抗生素液浸泡的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结果:脾动脉插管技术成功率100%。30例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恢复到正常水平,5例部分缓解,1例无明显变化。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增加,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加,食道静脉曲张程度有所下降。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栓塞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左上腹疼痛。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SE对脾亢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既可减轻脾亢又保留了脾脏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门脉高压的症状。PSE栓塞范围在30%~80%之间为宜。白血球和血小板尤其是后者数量和功能改变为PSE后疗效可靠的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