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与冠心病(CHD)发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CHD患者182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5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64例1及健康对照组80例,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hs—CRP含量检测。结果SA组、UA组、AMI组血清hs—CR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经治疗2个月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UA组及A/VII组)11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SA组治疗前后hs-CR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L(P〉0.05);随访ACS患者2个月,发生心脏事件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心脏事件发生者(P〈0.01)。结论炎症在CHD尤其是ACS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s—CKP含量测定可作为CHD严重程度的有效评价指标;hs—CRP对ACS患者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ACS的患者134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4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S-CRP和PA的水平浓度。结果:SAP、UAP、AMI患者的PA逐渐降低,AMI患者的PA水平明显低于SAP和UAP患者(P〈0.01);血清hs-CRP水平逐渐升高,AMI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和UAP患者(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变化,由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到三支病变,hs—CRP的水平也逐渐升高,PA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hs-CRP和PA水平与AC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探讨其在ACS危险分层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8例ACS患者为实验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6例,选取12例已排除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取血清测定hs—CRP、MMP-9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结果:ACS组血清hs—CRP、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血清hs—CRP、MMP-9水平明显高于UA组(P〈0.01)。结论:血清hs—CRP、MMP-9浓度升高与ACS的发生,特别是与AMI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清hs—CRP、MMP-9浓度升高可能是ACS,特别是AMI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西医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疗程为14d。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sCD40L和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和74.36%,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sCD40L及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血清sCD40L及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干扰脑缺血后血小板CD40/CD40L信号通路、抑制血小板活化、减轻炎症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5.
尚晓斌  梁艺  黄学成  王琦武 《广西医学》2009,31(8):1086-108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85例ACS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脂联素和hs-CRP水平;将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d,ACS对照组40例仅常规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脂联素和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ACS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而血清hs-CRP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8周与治疗前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ACS对照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均显著升高,hs-CRP水平均显著下降;与ACS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脂联素水平更高,而血清hs—CRP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患者的血清脂联素与h8-CRP呈负相关(r=-0.348,P=0.013)。结论ACS患者血清脂联素下降和hs—CRP升高在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起重要作用。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可通过降低血清hs—CRP及升高脂联素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减轻ACS患者粥样斑块内的炎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影响及他汀治疗ACS的机制。方法 分别测定50例ACS、34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NC)血清IL-6、hs-CRP水平;并将ACS组分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进行干预,随访3周,再次测定血清IL-6及hs—CRP水平;分析比较组间及辛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IL-6及hs—CRP水平。结果 Acs组血清IL-6、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及NC组(P〈0.001)。干预后,辛伐他汀组血清IL-6、hs—CRP浓度明显下降(P〈0.001)。结论 辛伐他汀具有独立于降脂的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在ACS患者早期治疗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骨保护素(OP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人住我院心内科的患者,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n=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n-30例)及对照组(CO)组(n=10例),检测并比较3组患者血清OPG、hs—CRP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ACS组患者血清OPG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组及CO组,SA组血清OPG及hs—CRP水平高于CO组(P〈n01或P〈O.05)。血清OPG、hs—CRP含量均随冠脉病变数目的增加而增高,且血清OPG水平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OPG、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提示OPG系统可能通过干预血管炎症反应而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静脉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3例为ACS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5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MMP-2,MMP-9水平,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另选稳定型心绞痛组(sA)28例、正常对照组30例作为对照。结果:ACS组血清MMP-2,MMP-9,hs—CRP的水平高于SA组(P〈0.05)及对照组(P〈0.01)。AMI组血清MMP-2,MMP-9,hs—CRP的水平显著高于UA组(P〈0.05)。ACS组患者血清MMP-9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MMP-2与hs—CRP无明显相关性。AMI组患者血清hs—CRP与cTnⅠ水平呈正相关(r=0.401,P〈0.05)。结论:MMP-2,MMP-9在ACS中的高表达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可作为预测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或破裂的血清学指标,其水平有利于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联合检测血清MMP-2,MMP-9与hs—CRP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判断斑块稳定性、预测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与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02例,测定血清HCY、hs-CRP,行冠脉造影检查,并与同期的非心绞痛患者98例对照。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组HCY及hs—CRP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冠脉病变支数、不同中医证型与HCY及hs—CRP水平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三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心血瘀阻型〉痰浊内阻型〉寒凝心脉型〉心气虚弱型〉心肾阴虚型〉心肾阳虚型。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间血清HCY、hs—CRP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5),HCY、hs—CRP可能作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中hs—CRP的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瑞舒伐他汀进行干预治疗的价值。方法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定量检测健康对照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45例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40例治疗前的hs—CRP水平。对于血清中hs—CRP增高者,随机对其分成瑞舒伐他汀干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在用药后4、8周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血清hs—CR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的血清hs—CRP增高(均〉3.0mg/L)的阳性率分别为75.6%和5.0%。瑞舒伐他汀干预治疗组经治疗4~8周较常规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冠脉内不稳定病变与血清hs—CRP水平有一定相关,瑞舒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此类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有助于对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病变的治疗,并且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调脾护心颗粒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调脾护心颗粒加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浆ET、NO、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浆NO显著升高,ET及hs-CRP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NO、ET及hs-CRP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调脾护心颗粒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一定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减轻炎性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选琦  沈剑  聂书伟 《医学综述》2012,18(17):2917-2919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对血脂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CSA患者93例随机分为3组(各31):A组为常规治疗组,予以常规治疗但不用降脂药物,B组为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组,C组为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组。ACS患者在治疗2周前后分别测定血脂和hs-CRP水平。结果治疗后A、B、C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治疗2周后hs-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C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这对临床研究ACS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妊娠相关蛋白-A (PAPP-A)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80例ACS患者,随机将其分为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每组40例,分别予阿托伐他汀40 mg/d及20 mg/d治疗,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及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40例分别纳入对照组及SAP组,比较不同组别研究对象的血清hs-CRP及PAPP-A的水平.结果 ACS组患者的血清hs-CRP与PAPP-A水平均较SAP组与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剂量及低剂量组ACS患者血清hs-CRP、PAPP-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高剂量组下降比低剂量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与PAPP-A水平明显增高,阿托伐他汀治疗ACS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且此效应与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瓜蒌皮注射液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related phospholipase A2, Lp-PLA2)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5月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住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0例作为治疗组,并选取同期80例健康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hs-CRP、Lp-PLA2、HCY水平。治疗组再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和瓜蒌皮治疗组(瓜蒌皮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予降血脂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瓜蒌皮组加用瓜蒌皮注射液治疗。观察不同治疗组治疗前后hs-CRP、Lp-PLA2、HCY的水平变化。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hs-CRP、Lp-PLA2、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瓜蒌皮组血清hs-CRP、Lp-PLA2、HCY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P<0.01)。结论:瓜蒌皮注射液能显著降低hs-CRP、Lp-PLA2、HCY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尼可地尔联合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经确诊为冠心痛心绞痛的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正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正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尼可地尔及麝香保心丸治疗。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时以及治疗后8周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结果治疗组治疗后hs-CRP为(114.99±31.84)mg/L、MMP-9为(188.04±121.01)ng/mL,各项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尼可地尔联合麝香保心丸通过抗炎机制与西药联合对冠心痛心绞痛的治疗具有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马素霞 《中原医刊》2007,34(15):22-23
目的 通过观察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氯吡格雷除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之外的抗炎作用。方法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9例,随机分组为A组(n=44,阿司匹林组),B组(n=45,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另选c组(n=25,健康对照组)。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第10、30天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观察用药后30d主要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前A,B两组患者血清hs—CRP明显高于c组。用药后10d,AB两组病人血清hs—CRP降低。用药后30d,AB两组病人血清hs—CRP进一步降低,且B组较A组下降更显著(P〈0.05)。AB两组MACE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心绞痛发作B组明显低于A组(P〈0.01)。结论 氯吡格雷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除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外,还具有独立的抗炎作用,可显著减轻动脉炎症反应,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反应蛋白的(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及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76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采用常规治疗加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37例,采用常规治疗加丹参注射液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集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清Hs-CRP、TNF-α水平,同时观察并记录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心率及血压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1%(P<0.05),心电图的改善情况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其减慢心率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用药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其血清hs-CRP、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能降低患者血清hs-CRP、TNF-α水平,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心电图表现,能减慢心率,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这可能是其治疗冠心病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表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病变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以急性冠脉综合征(4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2例)、稳定性心绞痛(22例)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以健康者(18例)为对照,测定其hs-CRP水平。观察患者的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成情况,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1支病变、2支病变、3支病变,分析血清hs-CRP水平与不稳定性斑块的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冠心病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斑块形成检出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之间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其升高有助于临床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检测和诊断;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将82例接受常规治疗的心绞痛患者按系统随机方法分为正常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加用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12周,分别进行治疗前后心绞痛分级、超敏C反应蛋白、血压水平及中文版SF-36量表生存质量评估的比较。两组心绞痛分级、超敏C反应蛋白、血压水平均有明显降低,生存质量均明显提高,治疗组效果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松龄血脉康胶囊能进一步改善老年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缺血性胸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