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细辛不过钱”之说源于《本草纲目》引《本草别说》:“若单用药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此后,“细辛不过钱”之说在医界风行,尽管时珍是指散剂,但即使汤剂,细辛用量也大多在一钱左右。近年,愈来愈多的临床研究发现,若入煎剂,仍拘泥于“不过钱”...  相似文献   

2.
中药琐谈     
“细辛不过钱”宋代医家陈承在《本草别说》中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闷塞不通者死……”。这就是后世所谓“细辛不过钱”之由来。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了这句话,并解释  相似文献   

3.
细辛的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或细辛的带根全草。 辛、温。祛风,散寒,行水,开窍。用量一 般为1.5~3g。临床上有“细辛不可过钱” 之说,所以,临床上对细辛的用量要求比较 严格,现就古今报道考证之,与同行商讨。 1 临床用量1.1 本草论述《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注:一钱=3. 12g)《本草经疏》“细辛,其性升燥发散,即入风药亦不可过五分,以其气味俱厚则性 过烈耳”。《本草纲目》“细辛不过钱”。1.2 古代用量《伤寒论》太阳篇40条小青龙方:“麻黄三两(去节)。芍…  相似文献   

4.
细辛味辛性温,主祛风散寒,温肺化饮,止咳逆上气,为治疗风寒湿邪留滞肝肾而导致筋骨疼痛的首选药物之一。中医界有“细辛不过五”“细辛不过钱”的说法,而余认为细辛用量不宜太小。前人确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如:《本草纲目》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本草别说》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非常明确,这是针对“单用末”口服的用量而言,而在汤剂中的用量,就不一定受这种  相似文献   

5.
“细辛不过钱”的说法由来已久,然而仍存在争议,致使临床细辛用量受到一定的制约。文章从文献源流、细辛用量、剂型及给药方式4个方面再谈“细辛不过钱”,得到结论:“细辛不过钱”的确切说法为《本草别说》之“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钱匕”是量药器,“钱”是质量单位,“半钱匕”约合0.3 g,而“一钱”约合3 g;《本草别说》中的“细辛末”可能是一种粒度较为细小的散剂,而非“粗末”;给药方式很可能是外用鼻吹法,而非内服。综合分析可知单用细辛末可因剂量较大、粉末剂型及外用鼻吹法等多重因素,导致“气闷塞,不通者死”的症状,非后世“细辛不过钱”这一片面认识。  相似文献   

6.
“细辛不过钱”之源与误 :源出《本草纲目》,其引北宋·陈承语谓 :“若单用末 ,不可过一钱 ,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随出“细辛不过钱 ,过钱赛人言”、“细辛不过钱 ,过钱命相连”等语。“细辛不过钱”是“细辛不可半钱匕”之误 ,系此单味研末吞服 ,并非指复方煎剂。柯雪帆云 ,小青龙汤中用细辛 1 0~ 1 5g,煎药汁顿服不会中毒 ,而能更好地发挥其镇咳、镇痛、强心等作用 ;当代细辛用量一般在 3g左右 ,但接近或超过仲景用量者屡有所见 ,有人用独活寄生汤化裁治寒痹坐骨神经痛 ,细辛加至 30g而收全功 ;治慢性支气管炎细辛用至 4 0 g,而疗效方…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有关细辛用法用量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顾苏俊 《中草药》2006,37(6):956-957
细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药性辛温,既能外散风寒、祛风止痛,又能内祛阴寒;有温肺化饮、镇咳祛痰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风湿痹痛,痰饮咳喘等症。细辛虽属常用中药,但因其毒性较大,用量过大则会导致呼吸中枢完全麻痹而死亡,所以中医早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我国历版药典也均规定其常用量为1~3g。“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据考证出自陈承《本草别说》中“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半钱匕”改为“一钱”,乃至后世均将此视为前人通过经验总结出的一条用药法则…  相似文献   

8.
“细辛不过钱”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肇源宋·唐慎微《证类本草》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自此以降,沿袭者甚众。清汪昂在《本草备要》中说:“细辛不可过一钱,多则气不通闷绝而死”。严西亭等在《得配本草》中也说:“其性极辛烈,气血两虚者,但用一二分亦能见效,多则三、四分而止。如用至七、八分以及一钱,真气散,虚气上壅,一时闷绝。”上述如出一辙的记载,导致了后世形成“辛不过钱”的定见。笔者认为此说其又有四:一是指“单用”;二是指作“散剂”使用;三是强调用量不可超过一钱;四是强调多用会产生“闷塞不通”的情况。《本革新编》指出:“细辛,止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止可共用,而不能独用。”张隐庵曾有这样一段论述:“宋元祐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而不知辛香  相似文献   

9.
细辛丁香汤,出自《本草纲目》,原文为“虚寒呕哕,饮食不下。用细辛(去叶)半两、丁香二钱半,共研为末。每服一钱,柿蒂汤送下”。笔者改汤为酊,以此制成“辛香酊”外用治疗早泄、冻疮等,收效尚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细辛用量与用法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辛作用较多,其用量、用法也应各有选择。尤其用量有传统的不过“钱”之说。如《本草纲目》“发明”载:“若单用为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大部分药书均不越雷池,有的参考书曾有水煎用3克~4.5克的记载(上海中医学院方药教研组编《中药临床手册》)。而一些临床文献中,用量破格的记载却屡见不鲜。如:张仲景小青龙汤中用“细辛三两”(约合现在9克);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用量“二两”(约合6克),张隐菴对不过“钱”之说,  相似文献   

11.
从“细辛不过钱”谈药用部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有“细辛不过钱”之说,如《会约医镜》中云:“按细辛燥烈,不可过用,过用一钱,闷绝而死”。然而,为什么现在临床细辛用量可以超过一钱(3.125克),甚至可以加大到12~15克呢?让我们从细辛的本草考证中找找原因吧。关于细辛的药用部位,《名医别录》云:“细辛生华阴山谷,二、八月采根,阴干”。《本草图经》云:“其根细而其味极辛,故名之细辛。二、八月采根,阴干用”。这些说明古代本草的细辛药用  相似文献   

12.
临床解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辛不过钱”,临床应如何掌握?答:“细辛不过钱”本来是针对“单用末”而言,并不包括饮片入煎,后世曲解原意,不问用法,一概予以限量,实属讹传。《本草别说》“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而死”,陈承言“不可过一钱”。其它著作皆系引录上文,并已明示“单用末”。对于人煎剂,中药文献中并无类似说法,临床上也无明确限制。《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诸方中,细辛用量与麻、桂、芍药、当归等  相似文献   

13.
多少年来,在中医药之课堂上、诊疗室里以及药房中,都流传着“细辛服不过钱”(约现今之3克余)之语,几乎成为中医药界一个不成文的“章程”,师生相受,师徒相传,人人皆知。若医者在为病者处方时违背这一“章程”,将细辛的用量超过“一钱”以上,则立刻遭到责难,中药房也将拒绝发药,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患者服用配有一钱以上用量之细辛的汤药而疾苦消失,亦仍然有可能受到一些非议。然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各方之用细辛者,据粗略统计,包括加减方在内约有19方,一般均超过了这一限量。在19  相似文献   

14.
从仲景用药剂量析当今细辛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辛因根细而味辛得名,有小毒,是温肺化饮、祛风止痛、散寒通窍的良药。《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仲景是善用细辛的典范,创制了许多名方,如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乌梅丸等。然后世师仲景方而畏其量,有“细辛不过钱”之说,从而降低了临床疗效。如《本草纲目》载:“不可过一钱,多用则气闭塞不通者死。”《证类本草》云:“不可过半钱匕。”《本草经疏》亦说:“不可过五分。”《中国药典》(1990年版)及高等医  相似文献   

15.
细辛用量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辛用量琐谈陈桂苍福建省诏安县中医院363500几百年来,中医药界流传“细辛不过钱”之戒律。鉴此,笔者浅谈如下。1误解《别说》,以讹传讹至今据说,“细辛不过钱”出自宋·陈承《本草别说》,书佚,无从考证。笔者查《证类本草》曰:“《别说》云:“细辛若单用...  相似文献   

16.
“细辛不过钱”这句中药临床传统术语历时已久 ,其意是说 ;细辛在临床运用时 ,刻求用药剂量 ,如超过一钱就会出现危情。如《本草新编》所述 :“细辛 ,止可少用 ,而不可多用 ,亦止可共用 ,而不能独用。多用则气耗而增痛 ,独用则气尽而命丧”。〔1〕历代医家无不尊此古训 ,且从清代罗国纲的《会约医镜》中可窥一斑 ,其曰“按细辛燥烈 ,不可过用 ,过用一钱 ,闷绝而死”。〔2〕这条良训至今乃不失为医家遣方用药的一盏鉴灯。然而 ,现代临床运用细辛已不太受此约束 ,临床上超“钱”疗疾的实践不胜枚举 ,且疗效可佳。如陈氏等人选用小青龙汤治疗哮…  相似文献   

17.
<正>细辛临床运用广泛,尤其在治疗寒饮咳嗽、气喘方面,如配伍得当,效如桴鼓。然现今多数医生受到"细辛不过钱"之说的影响,用之极为谨慎,以至于影响疗效。笔者在门诊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对细辛的用量有些体会,在此愿与同道分享。"细辛不过钱"的渊源宋以前的医书,如《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其实都有细辛用量超过一钱的记载,直至宋代,才有了"细辛不过半钱匕"的说法,陈承在《本草别说》中说:"细辛若  相似文献   

18.
细辛,《本经》上品,为散寒解表止痛之良药。然其用量自宋人陈承在《本草别说》中云:“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后,就一直是人们所争论的焦点《神农本草经读》曾对此提出异议,谓曰:“宋元佑·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  相似文献   

19.
细辛“用不过钱”吗?——盛国荣教授经验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细辛的用量,古有”用不过钱”之说。始发此论者是宋人陈承,他说:“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嗣后,医家大都承袭其说。但也有反对者,如张隐庵、陈修园等独持异议。陈氏将其斥为“邪说”,然而对于这种用量习惯终“亦难以力挽之”。至今临床,对细辛多不敢用过一钱。  相似文献   

20.
细辛用量与剂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辛具有良好的止痛、止咳逆上气等作用。作者将其大剂量配于汤剂中,经临床观察,未见不良反应,确是味好药。可是目前多数中医药工作者,却拘于“不可过一钱”之说,用之慎不过钱。偶有用至3~5钱(10~15g)看,但为数亦甚少。因而使细辛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有必要阐明细辛“不可过一钱”的来意与可以用过一钱的可靠根据,以期使之在临床应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