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中实时超声导航在脑动静脉畸形(AVM)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6例脑AVM显微手术切除术中,使用Aloka SSD 4000型超声检查仪扫描,进行AVM定位、辨别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确定血肿与AVM的关系以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病变切除后重复超声检查AVM残留与否,并与术后脑血管造影结果对比。结果26例畸形血管团均住实时超声下清晰显示并获得全切除。血肿区为高同声无血流信号;供血动脉与正常血管在血流动力学上有差别;术中超声影像所示的病变全切除为术后血管造影所证实。结论术中实时超声能够对脑AVM进行准确定位,指导皮质切口的设计,并可判定病灶是否全切除.对于术前的MRI、DSA检查起到很有价值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2.
术中B超辅助切除脑动静脉畸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术中实时超声在脑动静脉畸形(AVM)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脑AVM患者接受显微外科治疗,术中病变切除前行超声检查,以定位AVM边界与周围脑组织结构关系;辨别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确定血肿与AVM的关系。病变切除后重复超声检查AVM残留与否,并与术后血管造影结果对比。结果:15例患者病变均在实时超声导航下获得全切除。畸形血管团可被准确定位和界定范围,血肿区为高回声无血流信号,供血动脉血流动力学有别于正常血管,术中超声影像上病变的全切除为血管造影所证实。结论:术中实时超声能对脑AVM进行准确定位,并可判定脑AVM的全切除;AVM术中定位可为术前MRI、DSA起到有价值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高场强术中磁共振(iMRI)和功能神经导航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前根据弥散张量成像重建白质纤维束,确定最佳安全手术入路及手术策略,术中常规应用基于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纤维束镜下导航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辅助手术,术后定期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本组16患者中,2例患者因术中磁共振扫描发现海绵状血管瘤残留需继续手术切除残留病变。术中末次扫描证实所有患者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完全切除。3例患者术后有短期新发神经动能障碍,其中2例长期随访时恢复至正常功能水平。长期神经功能致残为1例。无iMRI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对于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iMRI可以实时评估海绵状血管瘤的切除程度。镜下功能神经导航术中显像脑干白质纤维束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和电刺激定位脑干颅神经核团,对最大限度切除病变、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巨大动静脉畸形(AVM)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分析单纯显微手术切除1例颅内巨大AVM的术前准备、术中过程及术后康复。结果病理证实为AVM。术后CT及CTA显示:AVM血管团完全切除。术后病人出现一过性右侧面瘫、运动性失语、认知障碍、计算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受限、右侧肢体运动障碍。1年后随访,认知、计算及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改善,头痛消失,语言清晰,双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结论对Ⅳ级以上的AVM可在显微术前结合介入,以利于手术切除;直接显微手术要严格控制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争取全切除畸形血管团,术后常规复查CTA。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定位技术在颅内病变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中对病变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病变部位、大小、范围、病变内部及周围血供情况,选择最佳手术路径,在显微镜下切除病变,并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18例病变全部定位准确。其中2例患者行脑积水分流术,16例病变全切14例,次全切除2例。仅有1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术中颅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实时显示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有助于病变的术中定位和手术路径的选择,能够准确的切除病灶,最大程度减少手术的副损伤,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中彩色多普勒结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脑动静脉畸形(cAVM)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cAVM的临床资料。手术切除cAVM过程中,使用彩色多普勒探查以确定畸形血管团位置和供血动脉来源,并与术前CTA对比。同时使用吲哚菁绿进行术中荧光造影,观察畸形血管团血流方向,以辨认浅表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手术切除畸形血管后再行多普勒及荧光造影检查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46例病人术中彩色多普勒所示病变定位与术前CTA一致,术中彩色多普勒对深部供血动脉分辨良好,但8例(17.4%)病变血管在彩色多普勒下难以发现。荧光造影对浅表血管血液流向分辨清晰,手术切除畸形血管团完全。术后病人出现轻度神经功能损害6例,经术后康复锻炼后无明显后遗症,其他病人神经功能保留良好。结论术中彩色多普勒结合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对cAVM术中定位、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有良好的实时判断价值,有助于确定手术切除方案,准确切断供血动脉,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副损伤,降低术后畸形血管团残留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5年4月诊断明确为AVM的6例患者,术前均行MRI与3D-DSA检查,并行MRI与3DDSA影像融合。根据MRI与3D-DSA融合图像进一步制定手术方案行显微直视手术切除。结果所有患者MRI与3D-DSA融合图像不仅可清楚的显示AVM与周围神经结构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时对部分合并微小动脉瘤或小血管畸形的患者可清晰的显示病变在血肿或脑组织之间的位置。所有患者行显微直视手术切除术后均恢复良好,复查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畸形血管团残留。术后6例患者均行MRI随访,AVM均无复发,同时未有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及再出血。结论 MRI与3D-DSA融合图像可为显微外科手术切除AVM提供更多重要信息,有效的辅助AVM手术的术前规划。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3.0 T术中磁共振成像(intra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iMRI)联合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锥体束示踪导航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monitoring,IONM)技术在各种累及岛叶的胶质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以3.0 T iMRI数字一体化神经外科手术中心为平台,在iMRI功能导航结合IONM下对18例累及岛叶的胶质瘤实施切除手术。其中对10例主侧半球肿瘤采用唤醒麻醉下术中直接皮质电刺激进行语言区定位。对所有18例岛叶胶质瘤,术中均采用DTI导航结合术中连续经皮质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下电刺激进行锥体束定位。结果通过iMRI实时扫描,18例患者中有13例发现肿瘤残留,其中6例在iMRI实时影像导航下获得了进一步切除,使肿瘤的影像学全切除率从5/18提高至9/18。经Fisher检验,iMRI前、后的肿瘤切除率(包括全切除及次全切除)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6)。9例因DTI导航或IONM提示切缘临近功能皮质或深部锥体束,而未强求全切除。10例主侧半球肿瘤患者中,术后近期(1周内)出现一过性语言功能障碍5例,随访至术后1个月,语言功能均恢复到术前水平或以上;18例患者中3例术后近期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随访至术后1个月,其中2例完全恢复。总体术后1个月的神经功能障碍仅1例。无iMRI及IONM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3.0 T iMRI术中实时影像导航联合DTI锥体束示踪成像技术及IONM技术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安全切除岛叶胶质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复合手术在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复杂脑AVM病例资料,病例均在DSA辅助下定位畸形血管团,切除畸形血管团病灶后再次行DSA,即刻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即刻DSA显示畸形血管团完全不显影5例,畸形血管团较术前明显减小1例(左侧丘脑与基底核区AVM,因畸形供血动脉过多)。术后随访10~14个月,恢复良好4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0分,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mRS 2分),中度残障1例(mRS 3分)。结论复合手术能够降低AVM病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畸形血管团切除率,为实现脑AVM疗效最优化提供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中B超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实时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术中B超的指引下对33例颅内病变进行手术切除。结果33例中明确定位28例(84.8%)。此28例中,肿瘤全切21例,次全切除7例;2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结论术中B超对皮层下的囊性和密度较高、边界清楚的实质性病灶显示清楚,定位准确,可帮助术中确定皮层切口和手术路径,减少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影像融合和三维表面重建影像后处理技术的术前模拟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21例AVM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头颅CT、3.0 T MRI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利用iPlan软件将所有影像学数据配准融合并重建出三维模型,根据模型评估AVM的位置、范围、与功能区的关系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位置,然后与术中所见进行比对,并在显微镜下切除AVM。术后行头颅MRI和DSA随访,同时检测患者的四肢活动、语言功能及视力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术前模型的重建,其中20例利用模型在术中成功辨认AVM、功能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位置;1例因术野内无明显粗大的血管且脑内血肿造成脑沟受压,脑沟回形态不清晰,无法完成比对。术前模型与术中评估的符合率为95.2%(20/21)。21例患者中,AVM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1例。5例因出血导致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中,4例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正常;1例因出血导致偏盲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视野缺损有所改善。1例因术后再出血,出现肢体活动障碍,于2周后恢复正常。2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5.8±6.7)个月(3~25个月),行影像学复查均未发现再出血。4例癫痫起病的患者中有3例术后无发作,1例于术后3个月内仍有发作,经调整抗癫痫药物治疗后发作停止。结论利用影像后处理技术有助于在术前对AVM的位置、范围、与功能区的关系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位置作出准确评估,可提高AVM的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实时超声导航系统在脑深部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总结应用术中实时超声解决脑移位、指导病灶切除的经验.方法 应用Vector Vision Compact神经导航系统结合术中实时超声对15例脑深部病灶行手术治疗.术中应用超卢指示病灶位置,在脑组织移位时利用实时超声对病灶进行手术中再定位、导向,并监测残余病灶的切除.结果 术中经超声探查和术前导航影像对比,发现有11例病灶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在实时超声的引导下纠正脑移位及切除病灶,全切除12例,近全切除2例,1例炎性病灶行活组织检查证实为慢性肉芽肿.结论 术中实时超声能进行病灶的实时定位引导,监测病灶深度,确定切除范围,避开功能区皮质和深部重要结构,对手术残余进行判断和指导再次切除,故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级别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ation,AVM)的治疗策略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高级别AVM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显微手术为主结合介入和(或)放射治疗。术中均应用自体血回吸收技术,2例术前行AVM部分栓塞.1例行分次手术,2例术后病变残留病人行伽马刀治疗。结果无死亡病例;1例术前持续昏迷,术后轻度改善;其余病例均得到较好恢复。AVM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2例。随访11—59个月,GOS评分:5分10例,4分2例,3分1例。结论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科学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是取得高级别AVM良好疗效的重要因素。术前辅助行栓塞技术,术中应用自体血回收技术,术后放射治疗,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超声导航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附29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导航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神经外科显微手术中采用实时超声影像引导病变定位。指引手术路径选择,并动态了解病变位置的变化情况、手术切除程度。蛛网膜囊肿6例,脑膜瘤1例,动静脉畸形2例,胶质瘤2例,转移瘤5例,脑内血肿8例。椎管内神经纤维瘤4例,脑脓肿1例。结果所有病变均得到全切,术后病人恢复良好,神经功能保存完好,无额外的神经功能损害和手术并发症。结论术中超声导航操作简便,定位准确,能够实现实时影像导航;与显微神经外科配合能够有效起到降低手术副损伤,提高手术精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神经电生理监测与术中彩超辅助下经侧裂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岛叶胶质瘤的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与术中彩超辅助下经侧裂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1例(电生理彩超组)岛叶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未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及术中彩超且经皮质入路切除的19例岛叶肿瘤患者为对照组。电生理彩超组术中神经电生理实时监测运动、感觉通路的完整性,术中彩超实时定位肿瘤及明确肿瘤切除情况,均采用改良翼点或扩大翼点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根据手术前后影像学分析,电生理彩超组手术全切率为66. 66%,明显高于对照组(15. 79%)。电生理彩超组中4例术后新出现对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术后1个月有3例完全恢复,1例出现远期运动功能障碍。其中3例术后新出现语言功能障碍,术后1个月2例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明显好转。术前存在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和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术中彩超经侧裂显微外科手术岛叶胶质瘤,提高了肿瘤手术切除的安全系数和全切率,效果更为理想。且可以在完全切除肿瘤的同时,能有效的保护周围重要结构和血管,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4D-DSA在脑动静脉畸形(AVM)影像学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37例脑AVM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人均接受2D-DSA及4D-DSA序列采集,并在西门子DSA机4D工作站中进行4D-DSA影像重建。以2D-DSA、3D-DSA影像结果定义为标准诊断结果,2位具有副主任医师职称并且未参与手术治疗的神经外科介入医师对4D连续动态三维影像分别独立进行评估。结果 37例中,SM分级Ⅲ级26,Ⅳ级9例;Ⅴ级2例。畸形血管团位于额叶8例、颞叶9例、顶叶3例、枕叶3例、小脑4例,其余10例畸形畸形团分布2个脑叶以上。4D-DSA在畸形血管团的评估中均与标准诊断结果均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一致性系数≥0.77)。在复杂畸形团评估中,4D-DSA对畸形血管团的血管结构显像更加精准。同时,4D-DSA对畸形团血流动力学评估结果与iFlow成像技术一致。结论 4D-DSA与传统的2D-DSA及3D-DSA相比,对脑AVM的血管构筑学,尤其是对病灶及血流动力学具有更清晰精准的显示,更能帮助提高脑AVM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7.
脑AVM的治疗时机和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AVM的治疗时机和方法的选择。方法 对63例脑AVM的治疗时机和方法进行分析。手术切除50例,除部分急诊手术外均在显微镜下完成;对重要功能区的脑AVM行血管内栓塞8例,3例术前栓塞,3例栓塞完全,2例栓塞不全行伽玛刀治疗;直接行γ-刀治疗2例。结果 44例全切,6例部分切除,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脑AVM。8例血管内栓塞治疗显示畸形血管3例消失、5例缩小50%以上;γ-刀治疗4例,见AVM血管影变淡、缩小,周围残留放射反应区。全组随访3个月-9年,效果良好41例,占65.1%;轻残13例,占20.6%;重残6例,占9.5%;术后死亡3例,占4.8%。结论 显微手术是脑AVM的主要治疗方法。血管内栓塞是主要而获显效的方法之一,对大型、复杂的AVM栓塞与手术结合是较佳方案。对小型、深部、功能区难以切除及不能接受手术或栓塞者γ-刀治疗更具有治疗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