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47例结核性脑膜炎误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结核性脑膜炎误诊病例的统计和分析,提高对结核性脑膜炎鉴别诊断的认识,对临床防止误诊漏诊结核性脑膜炎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解放军总医院1994年1月~2009年6月间临床诊断"结核性脑膜炎"167例住院患者中早期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造成误诊的原因。结果 47例早期被误诊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36.84±16.41)岁。亚急性起病者10例,急性起病者8例。首发症状为头痛和发热者41例(87.2%),病程中症状出现率依次为:高热35例(53.3%),运动障碍者13例(27.7%),颅神经受损11例(23.4%),意识障碍或精神症状7例(14.9%),大小便失禁1例(2%)。颅压升高者占51.1%,WBC增高占96.7%,多呈非化脓性改变,蛋白升高占86.7%,葡萄糖降低仅占50%,氯化物降低占53.3%。PPD试验阳性率8/23。MR检查脑膜强化15例,脑积水7例,脑梗死14例,2例发现结核瘤,4例发现脊髓病灶。39例病情逐渐好转,2例病情反复,5例自动出院,死亡1例。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早期由于临床症状、脑脊液及影像学表现等不典型,极易误诊,需分析多次脑脊液变化趋势,结合影像学,对于疑诊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对减少误诊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5):461-463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结核性脑膜炎及时诊治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尤其是细胞学动态变化资料。结果:3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多亚急性起病,以颅高压和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中度升高,葡萄糖、氯化物中度减低,脑脊液细胞学细胞数多中度升高,早期为混合细胞反应,嗜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较慢,可稳定在1个月以上,正规抗结核治疗后多数好转,发病2周内接受抗结核治疗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其他患者。结论:对于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低、早期确诊困难的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对于其鉴别诊断和治疗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脑脊液检查在诊断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0年6月来我院诊治的78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根据患者有无脑膜炎症状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对两组患者的脑脊液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计算两组患者脑脊液异常的发生比例及因脑脊液检查而确诊合并有结核性脑膜炎所占的比例。结果有症状组患者脑脊液异常者占60%,经脑脊液检查可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占55%,无症状组脑脊液异常者占58.6%,经脑脊液检查可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者占51.7%。结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早期诊断,应以CSF为检查为主,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头颅MRI检查等综合分析诊断。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5,(11):1491-1493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及诊断特点,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识别能力。方法:对15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结果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亚急性、慢性起病133例(85.81%),合并颅外结核病灶140例(90.32%);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89.68%),头痛(76.77%),恶心、呕吐(61.94%),脑膜刺激征阳性(63.87%);脑脊液检测显示细胞数(81.74%)轻中度增高、蛋白增高(87.06%)、糖(85.81%)及氯化物(87.06%)降低;脑脊液细胞学呈混合细胞学反应128例(82.58%);脑脊液结核菌培养阳性15例(9.68%),抗酸染色涂片阳性32例(20.65%)。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测缺乏特异性,病原学检出率低,早期诊断困难。脑脊液混合细胞学反应高度提示结核性脑膜炎可能。  相似文献   

5.
凌再芹  孔海丽  朱峰  李磊 《重庆医学》2021,50(12):2089-2092,209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腺苷脱氨酶(ADA)水平在结核性脑膜炎病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该院结核内科收治的176例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结核性脑膜炎患者46例为结核性脑膜炎组,化脓性脑膜炎患者48例为化脓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39例为病毒性脑膜炎组.以头痛为主诉而脑脊液正常患者43例为头痛症状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脑脊液IL-33、ADA水平,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价值.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中IL-33、ADA水平明显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炎组、头痛症状组(P<0.05).治疗6周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IL-33、ADA水平明显低于治疗4周后、治疗2周后、入院当天(P<0.05).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IL-33与ADA水平呈正相关(P<0.05).IL-33、ADA联合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0(95%CI:0.790~0.949),特异度为95.8%,灵敏度为76.1%.结论 脑脊液IL-33、ADA水平可作为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及病情好转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凌再芹  孔海丽  朱峰  李磊 《重庆医学》2021,50(12):2089-2092,209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腺苷脱氨酶(ADA)水平在结核性脑膜炎病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该院结核内科收治的176例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结核性脑膜炎患者46例为结核性脑膜炎组,化脓性脑膜炎患者48例为化脓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39例为病毒性脑膜炎组.以头痛为主诉而脑脊液正常患者43例为头痛症状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脑脊液IL-33、ADA水平,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价值.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中IL-33、ADA水平明显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炎组、头痛症状组(P<0.05).治疗6周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IL-33、ADA水平明显低于治疗4周后、治疗2周后、入院当天(P<0.05).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IL-33与ADA水平呈正相关(P<0.05).IL-33、ADA联合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0(95%CI:0.790~0.949),特异度为95.8%,灵敏度为76.1%.结论 脑脊液IL-33、ADA水平可作为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及病情好转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特点,以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32例老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脑脊液改变、影像学特点及预后转归情况。结果:病程最短5 d,最长240 d,平均46.2 d;有头痛症状者29例(90.6%);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0×106/L、氯化物含量<120 mmol/L、糖含量<2.5 mmol/L者各30例(93.8%),蛋白含量>0.45 g/L者31例(96.9%);死亡5例(15.6%),未愈4例(12.5%),好转23例(71.9%);13例发病后诊断为其他疾病,误诊率为40.6%。结论:老年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但头痛仍为常见症状,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对早期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任红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3,(35):4777-4779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诊治的86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起病经过、临床表现、脑脊液和头颅CT及MRI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临床转归等,探讨其临床特点。结果86例结核性脑膜炎多呈慢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呕吐为主;脑脊液改变以脑压、白细胞、蛋白升高,葡萄糖、氯化物降低为主;头颅CT或MRI检查异常54例;49例合并颅外结核。经强化抗结核、激素等综合治疗,79例病情好转出院,4例未见好转,自动出院或转院治疗,3例死亡。结论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脑脊液、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以及抗结核治疗有效是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依据;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可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和脑脊液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颅高压症状和脑膜炎症状突出,脑脊液细胞数多呈中等程度升高,细胞学为混合细胞反应,生化政变为糖低、氯化物低、蛋白增高。结论脑脊液的变化对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长期不间断的治疗是预后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07年2月-2012年2月笔者所在防治所收治的51例结核性脑膜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及预后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51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呕吐为主要症状,脑脊液改变以压力、白细胞、蛋白升高,葡萄糖、氯化物降低为主。96.08%合并颅外结核。头颅CT或MRI检查异常51例。经正规抗结核治疗,恢复良好33例,恢复不理想18例,死亡2例。结论: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头颅CT或MRI检查、是否合并颅外结核感染及正规抗结核治疗是否有效,是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依据;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可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詹学  朱朝敏  李奇志 《重庆医学》2005,34(2):179-181
目的探讨儿童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方法和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原学检查确诊的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有14例院外误诊;脑脊液改变与结核性脑膜炎相似.结论儿童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以发热和颅内高压为主要特点,发病年龄有小龄化趋势,误诊率极高,反复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防止误诊.  相似文献   

12.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蛋白质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脊液中不同蛋白质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速率散射比浊法等测定47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微量总蛋白(m-TP),微量白蛋白(m-ALB),免疫球蛋白(Ig)和补体C3、C4一系列蛋白质指标,并与非感染组对照。结果 非感染组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各组脑膜炎m-TP、m-ALB、Ig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化脓性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组增加更明显,其中化脓性脑膜炎组以IgM升高更明显,结核性脑膜炎组以IgG升高最明显。化脓性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组补体C3、C4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病毒性脑膜炎组。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血脑屏障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各种蛋白成分的检测对三种脑膜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聚台OT为抗原,用ELISA间接法,检测了155份结脑(42例),病脑(17侧)、化脑(14例)和非脑部感染患者(82例)脑脊液中的特异证IgG抗体。结果42例结脑中38例阳性,阳性率90.5%。病脑和化脑全部阴性,82例非脑部感染者有3例阳性,假阳性3.66%。提示该方法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初步认为可作为结脑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脊液中 Ig A、Ig G、Ig M及α2 -巨球蛋白 (α2 - MG)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 5 4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中的 Ig A、Ig G、Ig M及α2 - MG的含量 ,并与 1 5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对照组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感染组中结核性脑膜炎 (结脑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脑 )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 P<0 .0 1 ) ;其中结脑以 Ig G增高为主 ( P<0 .0 0 1 ) ,化脑以 Ig M增高为主 ( P<0 .0 0 1 ) ,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脑 )的各项指标未见明显变化 ( P>0 .0 5 )。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血脑屏障可受到不同程度损害 ,脑脊液中 Ig A、Ig G、Ig M及 α2 - MG的检测对结核性 ,化脓性及病毒性感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脑炎的效果.方法:在收治的26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常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合并使用鞘内给药;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变化,脑脊液的蛋白、糖、氯化物变化.结果:鞘内给药6周后脑脊液基本恢复正常,患者症状与体征均显著好转.结论:常规抗结核治疗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能取得较好效果,该方法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配合鞘膜腔内注药(简称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脑脊液置换配合鞘内注药治疗。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主要各项生化指标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1)。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均<0.01);脑积水均消除,后遗局灶神经异常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57%),χ2=7.56,P<0.01。两组均未出现并发症及明显副作用。结论脑脊液置换配合鞘膜腔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能缓解临床症状、体征,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不典型结核性脑膜炎(TBM)的诊断,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疑似TBM的病人,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检,并对脑脊液、头颅CT、胸片、PPD、结核抗体等综合分析。结果46例病人中农村病人35例,城镇病人11例;脑脊液异常43例;头颅CT异常37例;PPD阳性36例;外周血结核抗体阳性24例;脑脊液结核抗体阳性27例;外周血、脑脊液结核抗体同时阳性14例;43例作脑电图,异常36例。结论儿童TBM多不典型,详细询问病史和仔细的体检,对辅助检查的综合分析,保持对儿童TBM的高度警惕性是减少对此病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呈混合细胞反应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呈混合细胞反应的患者121例,常规腰椎穿刺,采用细胞玻片自然沉淀法制片,行瑞氏-姬姆萨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种类并进行分析。结果病毒性脑膜炎淋巴细胞数增多,而化脓性脑膜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在各类疾病中均最高。结论混合细胞反应主要见于结核性脑膜炎,但仍需结合病史及其他检查作出诊断,且脑脊液细胞学动态观察对治疗、预后及鉴别诊断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探索RNA病毒所致毒性脑膜炎(病脑)的临床实验诊断方法。方法: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病脑组)和非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对照组)为对象,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脑脊液标本中RNA病毒(包括肠道小RNA病毒组、柯萨奇病毒及风疹病毒),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技术(ELISA)检测脑脊液和血液中柯萨奇病毒-IgM和风疹病毒-IgM。结果:RT-PCR方法的特异性为100%,阳性率分别为肠道小RNA病毒组35.3%、柯萨奇病毒29.8%、风疹病毒9.7%;而ELISA方法检测血清标本的特异性为93.7%(COX-IgM)和95.2%(RV-IgM),敏感性分别为38.2%和8.4%,检测脑脊液则无阳性发现。结论:RT-PCR是一种临床实验确证诊断病脑的有效而实用的方法,与ELISA方法(检测血清标本)联合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诊断资料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3):118-121
目的评价三种快速实验室检测技术对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沈阳市胸科医院2017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疑诊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病例52例,分别进行血T-SPOT.TB、脑脊液LAMP和脑脊液Xpert MTB/RIF检测。结果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三种检测方法在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一致率。结果在52例患者中,血T-SPOT.TB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敏感度为93.75%,特异度8.33%,阳性预测值31.25%,阴性预测值75.00%,一致率34.62%。脑脊液LAMP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敏感度为81.25%,特异度75.00%,阳性预测值59.09%,阴性预测值90.00%,一致率76.92%。脑脊液Xpert MTB/RIF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敏感度为87.50%,特异度88.89%,阳性预测值77.78%,阴性预测值94.12%,一致率88.46%。结论血T-Spot、脑脊液LAMP和脑脊液Xpert MTB/RIF检测对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