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老年黄斑变性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应用810nin半导体激光,对52例(58只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确诊的AMD合并黄斑区CNV患者进行TIT治疗。激光功率130~160mW/mm光斑直径。根据视力、视网膜出血和CNV渗漏变化作为疗效评定标准,随访3~18个月。结果末次随访矫正视力提高1〉2行者19只眼(32.7%),不变30只眼(51.7%),下降〉12行者9只眼(15.5%);其中视力〉0.3者8只眼(13.7%),0.1~0.3者15只眼(25.8%),〈0.1者35只眼(60.3%)。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无不适反应,有3例(3只眼)病灶处视网膜可见轻微发灰,中心视力下降2~3行,2个月后完全恢复。1周时2例(2只眼)出血增加,2~3个月时2例(2只眼)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末诊时9只眼(17.3%)机化瘢痕形成或增厚;22只眼视网膜出血中完全吸收18只眼(81.8%);6只眼(10.3%)出现新出血。FFA和ICGA复查,CNV闭合荧光渗漏消失或减轻40只眼(76.9%);加重5只眼(9.6%);新出现3只眼(5.8%)。结论TIT是治疗AMD合并CNV的一种安全、有效、价格相对便宜的方法,早期诊断、治疗CNV对提高和保存有用视力意义重大,目前更适合国内应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陕西省农村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中国陕西省农村≥40岁人群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2003-07/12,采用整体随机分层抽样法在陕西省洋县、靖边县及富平县调查8500人,其中≥40岁人群3500人,所有受检人员均进行标准问卷调查及详细的眼科检查。应用直接检眼镜散瞳后检查眼底,根据国际AMD分级系统将AMD分为地图状萎缩性年龄相关黄斑变性(GA)和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V)。 结果:≥40岁人群中有2835人完成了相关检查,受检率为81.00%。此受检人群中AMD总患病率(95%CI)为3.00%(2.42,3.71),其中NV患病率为1.45%(1.05,1.98),GA患病率为1.55%(1.14,2.10)。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MD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P〈0.001)。在年龄组时AMD患病率为0.47%,80-年龄组时AMD患病率上升至11.90%。NV患病率从40~49年龄组的0.28%上升至80-年龄组的4.76%,GA患病率从40~49年龄组的0.19%上升至80-年龄组的7.14%。各类型AMD患病率在性别上均未见显著差异。在此人群中除年龄为AMD的危险因素外,吸烟也是各类型AMD的重要危险因素。 结论:中国陕西省农村≥40岁人群中AMD患病率低于中国国内其他报道。年龄与吸烟是各类型AMD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告在西班牙Castilla-Leo地区患有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样本人群的流行病学特点,并与一组来自同一地区和相同年龄人群进行比较。 方法:在本次观察性前瞻性调查中,我们访问了在一家地区性诊所接受光动力学疗法的AMD患者。患者报告了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的病史,检查患者虹膜颜色并分为浅色(绿色、蓝色、灰色)和深色(淡褐色、褐色、黑色)。 结果:共有343名患者接受了访问,平均年龄为74.9岁(55~93岁),其中64.5%为女性,35.5%为男性,有45.1%的患者虹膜颜色被划为浅色。这些患者中,有50%有动脉性高血压,15.3%接受高胆固醇血症治疗,30.2%吸烟或者已经戒烟(女性中占80.9%)。结论:在渗出性AMD患者中,虹膜颜色为浅色的频率较高。在我们的调查中,其他渗出性AMD其他的风险因素有男性的吸烟习惯、未接受高胆固醇血症治疗、患者为女性身份等。  相似文献   

4.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在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达15.5%,其中0.6%~6.O%的患者并发玻璃体积血。为了观察玻璃体手术治疗AMD并发玻璃体积血的疗效,我们对2002年至2007年在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因AMD并发玻璃体积血接受玻璃体手术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背景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评价急性期Vogt—Koyanagi-Harada(VKH)病的视网膜功能已有研究和报道,但VKH病恢复期mfERG如何变化文献报道不多。目的观察及随访VKH病急性期与恢复期视力及mfERG的变化特点。方法为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设计,纳入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确诊为VKH病急性期患者18例35眼,对患者的视力、mfERG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并对VKH恢复期患者随访18个月,重复上述检查4次,对正常人、VKH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的mfERG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组急性期VKH病患者视力在0.01~1.0之间,仅1眼(2.86%)视力为1.0,91.4%(32/35眼)视力〈0.6,较正常对照组视力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对照组、VKH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患者mfERG1~6环的N1、P1波反应密度的总体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VKH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患者mfERG1—6环的N1、P1波反应密度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环振幅降低的幅度不同,以1~3环降低最为严重,1环P1波振幅仅有正常对照的22%,随离心度增加,振幅降低逐渐减轻。与VKH急性期组相比较,恢复期组(2个月)患者视力为0.1~1.2之间,50%视力≥1.0,mfERGN1、P1波反应密度的提高以1~2环显著,与急性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环mfERGN1、P1波反应密度仍与正常有很大差异,总体仅及正常振幅的44%。VKH恢复期患者4次随访结果显示,患眼各期视力稳定,mfERG各波振幅有轻度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环内N1、P1隐含时缩短,4次随访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KH对患者视力及后极部视网膜功能有严重影响,黄斑区是疾病影响最为严重且治疗前后功能变化较大的部位。治疗后即使视力恢复较理想,但mfERG结果证实视网膜功能仍有较大程度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评价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后视网膜功能的改变。方法 对18例(20眼)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在PDT治疗前,及治疗后7d~3个月分别进行视力、mfERG、FFA、OCT、ICGA的检查。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mfERGN1、P1波振幅密度变化。结果 在显著经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lzation,CNV)组所有8例(8眼)患者术后视力均提高或稳定,PDT治疗后7d的mfERGN1波、P1波振幅密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45d和3个月时mfERG1~5环N1波、P1波振幅密度值比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且治疗后3个月时mfERG1~4环N1、P1波振幅密度值较45d时有所降低;轻微经典型CNV组视力提高、稳定或下降,各期mfERGN1、P1波振幅密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各期mfERGN1、P1波潜伏期时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DT疗法可以稳定显著经典型CNV组患眼视力,mfERG显示它还能改善黄斑部的功能.mfERG能为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视网膜功能提供有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Luu  CD  李建军 《国际眼科纵览》2007,31(5):347-347
作者对新加坡81例9~11岁的学龄儿童在2002年进行了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测(采用VERIS4.0系统,DTL纤维电极,瞳孔散大到7mm,37个六边形刺激图案,m序列长2^14,分16段记录)以及1%环戊通睫状肌麻痹验光(间隔5分钟滴眼,共3次)、A超眼轴测量。2004年重新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及眼轴测量。对每例受试者随机选择一眼计算近视的2年进展速率。2002年检测的mfERG参数与近视的进展速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81眼中,12眼出现高的近视进展率(2年近视等效球镜度增加〉1.00D),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 ILMP)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IM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11月在我科因IMH行视网膜ILMP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均行标准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ILMP和C3 F8气体填充治疗,术后随访1年,复查内容包括最佳矫正视力( BCVA)、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进行数据分析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BCVA:21只眼提高,占84.0%,3只眼不变,占12.5%,1只眼下降,占4%;OCT:23只眼黄斑裂孔闭合,占92.0%,2只眼裂孔未闭合,占8%;mfERG:1环和2环的P1波反应密度显著高于术前( P <0.05),但低于正常值,3环、4环和5环的P1波反应密度与术前无变化( P >0.05)。结论 ILMP治疗IMH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维替泊芬为光敏剂的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合并黄斑中心凹下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非对照Ⅲ期临床试验。受试对象为黄斑中心凹下以典型CNV为主的AMD患者。观察期限为24周。于第1次治疗后12和24周末进行复查。在首次治疗后12周,如发现CNV复发,则重复进行光动力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眼底病灶及视力的改变。记录治疗及随诊中所有的不良反应。结果共有32例患者入选,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为31例(31只眼)。在24周的观察中,38.7%的治疗眼视力增加5个字母以上,视力提高或减少小于15个字母者占83.9%。首次治疗后12周,CNV完全无渗漏的为12.9%;有渗漏,但局限于原病灶区的为61.3%;渗漏有进展者为25.8%。首次治疗后24周,病灶和病灶周围萎缩区大小、整个病变区域的最大直线距离均比治疗前稍有扩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5,0.31,0.12)。由此表明,在治疗的24周中,患眼的病灶基本稳定,未见明显扩大。PDT治疗后未发现病灶瘢痕明显扩大。整个临床试验中,11例(34.4%)发生了不良事件,其中7例(21.9%)为轻度不良事件,3例(9.4%)为中度不良事件,1例(3.1%)为重度不良事件。PDT治疗后24周,血尿常规和心电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用维替泊芬为光敏剂的PDT治疗AMD患者黄斑中心凹下CNV有较好的疗效,可以减轻CNV的渗漏,延缓视力下降,而且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因此,以维替泊芬为光敏剂的PDT治疗AMD继发的典型CNV其疗效肯定且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一以人口为基础的群体中,确定在有不同黄斑玻璃膜疣特征(即大小、类型、位置及总面积)的眼内,其患老年黄斑变性(AMD)的5年风险。方法:BlueMountains眼科研究于1992—1994共检查3654名居民;与1997—1999有2335(存活者的75.1%)再次被检查。用Wisconsin的AMD分级系统将视网膜相片分级。易得性AMD病变被定义为在这些基线上无这些病变的眼内(有风险的眼)发生新生血管性AMD或地图状萎缩。确定了年龄校正的相对性风险fRRS)。综合性估计方程式被用于估计零散比率,比校正眼和其他AMD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结果测定:AMD的发生率。结果:4634只有风险的眼中。于5年内有52只眼(1.1%)发生新生血管性或萎缩性AMD病变。在右眼中,有或无下列预示AMD的黄斑体征:125pm或大于此的玻璃膜疣[13.9%比0.6%:年龄校正RR,5.7;95%可信区(CI),3.6—9.O],模糊的软性或网状玻璃膜疣(23.2%比O.4%;RR,9.9%;95%CI,6.4—15.4)。视盘一半面积或更多的玻璃膜疣总面积(31.4%比O.6%;RR,13.5;95%CI,8.O一22.8),以及过度色素沉着(14.4%比0.5%;RR,8.0;95%CI,5.4。11.9)。按年龄、性别和吸烟状况校正后,在基线有这些体征的眼有高的可能性发生AMDo在老年性眼病研究3和4类中的眼,与1和2类相比较,有5倍可能发生AMD。结论:本研究量化了有黄斑玻璃膜疣和过度色素沉着的眼患AMD5年风险。  相似文献   

11.
近6年来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药物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等疾病已成为“家常便饭”。通常玻璃体内注射的眼内炎发病率约0.02%~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Behcet病后葡萄膜炎对后极部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9例(68眼)活动期Behcet病患者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测。受试眼根据荧光素跟底血管造影(FFA)表现分为Behcet病合并囊样黄斑水肿(CME)组和Behcet病合并弥漫黄斑水肿(DME)组,分析其mfERG特点。17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受试者作为正常对照组。mfERG的检测遵循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标准化的要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ehcet病患者mfERGl~6环P.波振幅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5环N1波振幅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ehcet病患者1~6环P1波隐含时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ehcet病合并DME组mfERG1~6环P1波、N1波振幅较Behcet病合并CME组均明显降低(P〈0.05,P〈0.01)。Behcet病合并CME组患者视力与1环的N1波隐含时及振幅均呈负相关(r=-0.36,r=-0.37,P〈0.05),与1环的P1波振幅呈正相关(r=0.43,P〈0.05)。Behcet病合并DME组患者的视力与1环的N,波振幅、隐含时及P1波振幅均呈负相关(r=-0.d1,r=-0.35,r=-0.40;P〈0.05),与1环P1波振幅呈正相关(r=0.48,P〈0.05)。结论黄斑中心凹是Behcet病患者视网膜功能降低最严重的部位。Behcet病患者mfERG的异常主要表现为视网膜电位的幅度改变,对视网膜电活动的时程无明显延迟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建立一个眼底相严重性的分级标准。 方法:在年龄相关性眼病的研究中。以研究初始立体镜拍摄的彩色眼底相为基线。2年随访观察。之后每年一次。眼底相按以下几项分级:玻璃膜疣的性状(大小。类型。范围)。色素异常(色素增生。脱色素,地图样萎缩)。及出现新生血管性AMD的异常特征(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浆液性或出血性神经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或视网膜下色素上皮出血。视网膜下纤维组织)。晚期AMD定义为出现1项或多项新生血管性AMD异常。AMD光凝后。或黄斑中央地图样萎缩。我们发现3212例参与者右眼基线状态玻璃膜疣性状和色素异常的严重程度与5年内晚期AMD的发生有相关性。 结果:依据9级严重程度分级。包括6级玻璃膜疣面积分级和5级色素异常分级。5年内晚期AMD的发生风险从1级的不足1%逐渐升至9级的50%左右。在随访的5年内进展达3级以上的334例。大约一半沿级别逐渐进展。按此分级标准重复评估。有87%与原级别相差在1级以内。 结论:这个分级标准提供了方便的风险评估.有良好的可重复性。此分级标准与AMD的进展过程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啤酒瓶爆炸致眼外伤诱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科1990年8月~1997年10月7年诊治啤酒瓶爆炸致眼外伤21例,现将其致病诱因统计分析如下:一般情况:21例中,男19例,女2例。年龄5~48岁,其中以对21~30岁最多(47.86%),其次为31~40岁(23.80%)。学龄前儿童1例(4.76%),学生2例(9.52%),工人8例(8.10%),个体户4例(19.05%),农民3例(14.29%),干部1例(4.76%),无职业2例(9.52%)。单眼炸伤17例(80.95%),双眼4例(19.05%)。致伤诱因及伤情(表1)。讨论啤酒瓶爆炸伤人的事件时有发生。本组对例眼爆炸伤均发生在啤酒的搬运、购买、储存及饮用…  相似文献   

15.
周志新 《眼科新进展》2005,25(4):360-360
目的描述年龄相关性眼疾研究中人种、行为、医疗、非视觉等因素与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和中心地形萎缩(central geographic dtrophy,CGA)的关系。此研究是一种随机试验,目的是使用抗氧化剂及补锌预防晚期AMD。设计临床患者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基本上为早期或中期AMD患者.平均随访6.3a。788例一眼有发生晚期AMD的危险,另外一眼已经发生晚期AMD;2506例双眼均有发生晚期AMD的危险。方法采用以视网膜彩色摄像为基础的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并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变化特征,评估黄斑裂孔手术 疗效。 方法 收集2001年2月~2002年5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IMH 的患者28例(28只眼),分别在手术前和手术后1、3、6、12个月时,对患者行视力、mfERG及OCT检查,并与正常对照组(33只眼)进行比较,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OCT显示手术后1个月内27只眼(96.43%)黄斑裂孔完全闭合,1年内无复发,1只眼(3.57%)1年内黄斑裂孔始终未闭合。(2)IMH眼手术后1年视力较手术前明显提高(P<0.01),视力恢复主要在手术后6个月内。(3)IMH眼手术前mfERG一阶函数的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明显降低,典型三维地形图呈火山口样改变。手术后1年mfERG一阶函数的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不断增加,持续到1年以后,三维地形图表现为中央峰逐渐恢复。手术后12个月时,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较手术前明显增加(P<0.05),但仍然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3、4、5环P1波反应密度始终未受明显影响(P>0.05)。(4)27只眼手术后黄斑裂孔完全闭合后,经OCT测量的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FRNEL)厚度在手术后1~12个月维持不变,且始终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5)IMH眼手术后12个月时,视力、mfERG一阶函数1环和2环的P1波反应密度、FRNEL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 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IMH的有效 方法,视力、mfERG及OCT可以很好地评估黄斑裂孔的手术疗效,且三者间总体上具有一致性 。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21-225)  相似文献   

17.
张兰  贾站荣 《眼科新进展》2007,27(6):458-459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开窍方结合施图伦滴眼液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40眼AMD患者用补肾活血开窍方,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同时局部点施图伦滴眼液,每日3次,每次1滴。观察治疗前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与阻力指数。结果治疗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均增加,而阻力指数下降;随访6个月,7眼视力提高3行以上.12眼视力提高1至2行,16眼视力无变化,5眼视力下降.总有效率87.5%.结论补肾活血开窍方结合施图伦滴眼液治疗AMD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水螅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特发性水螅状脉络膜血管病变(idiopathic 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IPCV)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61例(202只眼)在1995年11月-2001年4月期间诊断为湿性型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进行了重新分析。结果:14例(8.7%)17只眼原诊断为湿性型AMD的患者重新诊断为IPCV。国人IPCV多发生于男性(78.6%),且单眼受累状主(78.6%)。发病年龄48-78岁,平均61.5岁。ICGA显示IPCV病变呈一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血管网的末梢有水螅状扩张、膨隆;病变位于黄斑区及颞上、下血管弓周围者12只眼(70.6%),视乳头旁5只眼(29.4%)。结论:IPCV易误诊为湿性型AMD,但其ICGA显示的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末梢的水螅状血管扩张有助于两者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  相似文献   

19.
近视对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近视对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一阶六环反应参数的影响。 方法 对矫正视力≥1.0的轻、中、高度近视以及正视眼受试者各20例进行103个位点刺激的mfERG检查,纳入受检者年龄13~20岁。分析mfERG一阶六环反应N1、P1、N2波的反应密度和潜伏期。 结果 近视受检者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mfERG一阶六环反应各个环N1、P1、N2各波的反应密度均逐渐降低(P均<0.05),而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结论 近视使mfERG一阶六环反应的反应密度减低。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103-105)  相似文献   

20.
杨蕾  严良  陆豪  丁琦  秦小玲 《眼科新进展》2005,25(6):543-546
目的评价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ple-focus clectroretinogram,mfERG)二阶kernel反应(second order kernel,SOK)对原发性青光艰视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并研究其与视野视盘的相关性。方法检查原发性青光眼42眼。其中早期青光眼15眼,中期16眼,晚期11眼,高眼压症16眼,并检测33眼正常眼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各组SOK成分参数P1波振幅和峰时,N1波振幅和峰时;同时检测平均视野缺损(MD)和杯盘比(CD)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ANOVE和多元逐步回归统计学处理。结果P1波振幅和峰时在正常对照组与中、晚期青光眼组间有显著性差异;N1波振幅在正常对照组与中、晚期和高眼压症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1波振幅和峰时、N1波振幅在晚期青光眼组与其他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正常对照组与早期青光眼组鼻上象限P1波峰时有显著性差异;与高眼压症组鼻上象限P1波振幅,鼻下、颞下象限N1波振幅有显著性差异,高眼压症组、早期、中期、晚期青光眼组P1波振幅的异常检出率为50.0%、66.7%、56.3%、100.0%;N1波振幅为:62.5%、53.3%、50.0%、81.8%;P1波峰时为:31.3%、60.0%、100.0%、90.9%;N1波峰时为:50.0%、53.3%、31.3%、45.5%.MD值的大小对P1波振幅、峰时和N1波振幅大小的影响。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P=0.003,P=0.018,P=0.002)。结论mfERG提供了评价青光眼视功能损害的一种敏感性的方法,但尚未发现具有典型特征性的mfERG改变。因而在临床上应该是多种指标联合检测,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