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生儿PICC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深静脉穿刺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保证了危重新生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给药和营养[1].PICC主要适用于危重新生儿、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或需长期静脉治疗、输入高渗性、刺激性药物患儿的补液治疗.现就临床应用进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早产儿重症监护中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本院7例新生儿(6例早产儿,1例为足月的极低体重儿)实施PICC置入上腔静脉行静脉营养和治疗的病例。结果实际完成PICC 7例,置管成功率100%,除去1例仍在使用中,留置时间19~41 d,平均留置时间为29.5 d,其中5例因准备出院拔管,1例因停止静脉营养拔管。结论PICC留置时间长,对需要长期静脉营养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非常适用,可避免药液外渗、组织坏死等现象,也能减轻护理工作量,降低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新生儿PICC技术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和护理措施.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中心静脉置管的日常护理、穿刺方法等,认为新生儿PICC技术在早产极低体重儿的应用中安全可靠,对早产儿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外周远心端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方法将收住NICU的5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远心端静脉(手背、手腕、前臂正中)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及时X线检查确定和调整导管的位置。结果52例患儿均为一次穿刺置管成功;中心静脉导管顶端位置均达到上腔静脉;计划性拔管44例,其他原因拔管包括机械性静脉炎3例,导管折断2例,导管漂移2例,堵管1例。结论经外周远心端静脉置入PICC便于操作且能更安全、有效地用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置管的经验,归纳极低出生体重儿置管特点及并发症的防护。[结果]5例患儿有4例导管尖端送至上腔静脉,1例送至右锁骨下静脉。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例及导管堵塞1例,经处理后好转继续使用至出院;导管尾部发生断裂1例,因无法修复而拔管。[结论]重视穿刺前的准备工作,选择合适血管,熟练的操作技能及耐心细致的导管维护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马晓艳 《全科护理》2010,8(5):396-397
[目的]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5例板低出生体重儿置管的经验,归纳极低出生体重儿置管特点及并发症的防护。[结果]5例患儿有4例导管尖端送至上腔静脉,1例送至右锁骨下静脉。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例及导管堵塞1例,经处理后好转继续使用至出院;导管尾部发生断裂1例,因无法修复而拔管。[结论]重视穿刺前的准备工作,选择合适血管,熟练的操作技能及耐心细致的导管维护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nG)的护理。方法对54例体重小于1500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并进行静脉输液。结果54例均置管成功,置管保留时间15~48d,并发症包括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例(发生率3.70%)、出血1例(1.85%)、导管异位1例(1.85%),堵管4例(7.40%)、静脉炎5例(9.25%),所有置管均按期拔管。结论PICC置管操作安全、简便,并发症少,可减轻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痛苦,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营养和治疗通道。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本科2017年3月至8月开展的5例脐静脉插管术配合使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的临床情况。5例均成功置管,1例脐静脉插管后未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在第一次换药时发现在3M透明贴与皮肤直接接触的部位部分皮肤有破损。另4例患儿脐静脉插管后,直接将水胶体敷料修剪后以脐部为中心平贴于腹部,使用至拔管,未发生任何并发症。认为脐静脉插管值得在危重新生儿及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中推广使用;脐静脉插管术,配合使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可以减少机械性静脉炎,避免皮肤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PICC在危重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宁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4):3401-3401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管(PICC)在危重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要点。方法:9例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及时行X线检查确定和调整导管的位置。结果:经右上肢静脉穿刺8例,左上肢静脉穿刺1例,贵要静脉穿刺成功率最高(85%)。导管顶端到达位置:上腔静脉8例,锁骨下静脉1例。1例导管折断,2例静脉炎,2例堵管。治愈7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1例。结论:PICC能安全、有效地用于危重新生儿,静脉通道可靠,可选择插管部位多,并发症较其他深静脉置管少,是治疗危重新生儿的一项重要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于极低体重儿并达到顺利正常拔管的护理经验。方法22例极低体重儿随机分为对照组(11例)和处理组(11例),2组均实施PICC置管。处理组成立专业护理小组加强技术操作,导管用1 U/mL肝素稀释液为预冲液冲管;对照组随机由责任护士护理,用生理盐水预冲液冲管。比较2组导管堵塞及静脉炎发生的情况。结果处理组静脉炎发生率(9.1%)和堵管率(18.2%)均低于对照组(63.6%、72.7%)(P〈0.05)。结论PICC置管应用于极低体重儿要成立专业护理小组,加强技术操作、导管肝素化等护理措施,是保证其安全、成功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应用的护理及对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价值及护理措施。方法将PICC置管的4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与同期经周围静脉留置输液的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对照观察。结果两组患儿在静脉穿刺次数、低体温、低血糖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静脉炎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PICC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PICC感染相关因素,以实施护理干预,减少感染的发生。方法对128例患儿PICC置管发生静脉炎、血培养及导管培养阳性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发生静脉炎12例,置管部位分别为大隐静脉5例,头静脉2例,肘正中静脉4例和贵要静脉1例,不同穿刺部位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51,P〈0.01)。留置时间分别为1—7d者1例,血培养和导管培养阴性;8—21d者10例,血培养和导管培养阳性率分别为17.14%、11.32%;22—47d者1例,血培养和导管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0.75%、17.14%。结论成立PICC小组,制作标准化操作卡,提高穿刺技巧,选择适宜的留置部位,加强后期维护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提高置管质量,延长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在新生儿监护病房中(NICU)的应用效果。[方法]对住NICU的220例患儿经大隐静脉置入PICC导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j220例患儿中成功置管于下腔静脉217例,3例因导管末端异位于腹壁下静脉拔管;一次穿刺成功196例,成功率89.1%;留置时间4d~98d(23.94d±13.73d);置管期间导管堵塞13例次,发生静脉炎19例次,导管因渗液脱出l例,导管体外断裂1例;206例拔管后行导管末端培养,结果导管末端细菌培养阳性2例。[结论]经大隐静脉置入PICC导管技术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异位率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cutaneous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记录出生时体质量、胎龄、性别、PICC置入时体质量及日龄、置管部位(股静脉与非股静脉)及所需时间、PICC留置时间和CRBSI发生情况等,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CRBSI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有36例患儿(15.5%)发生CRBSI,发生率为5.1/1000导管日;多因素分析表明,留置股静脉部位、PICC留置时间和出生时体质量为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留置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体质量过低的患儿),尽可能避免股静脉插管、加强穿刺口护理以减少细菌定植、尽可能早期拔除PICC对于预防CRBSI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楠  翁莉 《全科护理》2014,(14):1261-1262
[目的]观察集束化干预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效果。[方法]将85例行PICC置管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儿行常规置管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集束化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置管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导管异位率、堵管、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导管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干预能有效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延长患儿置管时间、减少置管相关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人360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其中有49例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3.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0周的早产儿发生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是胎龄≥30周的2.39倍;正中静脉/头静脉、大隐静脉/颞浅静脉置管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分别是腋静脉置管的12.32倍和9.85倍。结论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推荐考虑腋静脉和贵要静脉作为PICC置管的穿刺静脉;在导管维护过程中应保证及时有效的指标监测,以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UVC)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联合使用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重儿74例,其中UVC与PICC联合组36例,留置针联合PICC组38例,观察两组患儿体重增长情况、住院天数、相关感染指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UVC联合PICC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短于留置针联合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体重降至最低时间、体重达2000g时间、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速率、住院总天数、感染及其它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脐静脉置管联合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作为NICU中救治极低出生体重儿维持静脉通路的主要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姜红  肖丽  范玲 《医学临床研究》2014,31(9):1795-1797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贴敷治疗及预防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静脉炎效果.[方法]选择277例留置PICC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将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的141例做为A组,将改进护理措施的136例做为B组;A组留置PICC后出现静脉炎时采用水胶体敷料贴敷穿刺侧治疗.B组留置PICC后立即采用水胶体敷料贴敷穿刺侧预防静脉炎.比较两组不同穿刺部位的静脉炎发生率、水胶体敷料贴敷治疗及预防效果.[结果]头静脉和肘部下行静脉穿刺留置PICC静脉炎发生率高于肘部贵要静脉;B组静脉炎总发生率8.1%,A组为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均有显效.[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在头静脉和肘部下行静脉留置PICC易发生静脉炎,水胶体敷料贴敷治疗及预防静脉炎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极低出生体重儿经上肢和下肢静脉置入PICC的效果。方法 2011年9月~2012年12月我科住院的4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其中22例选择上肢静脉置管作为A组,20例选择下肢静脉置管作为B组。比较两组PICC导管尖端到位率,分析异位原因及导管留置时间方面差异。结果 A组置管到位率72.7%,B组置管到位率95.0%,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留置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在导管尖端到位方面明显优于上肢静脉,但两者在留置时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1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相关感染进行临床观察,明确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诊断标准。方法收集入住NICU且置入PICC导管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对置入导管后发生血培养阳性的11例患儿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根据诊断标准确诊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1例,其他病例可疑与导管感染有关。结论无论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断成立与否,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特别是置入PICC导管的患儿,预防感染比明确感染原因重要。置管患儿出现血培养阳性立即拔除导管不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