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寻求一种有利于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法,解决管饲喂养的不足。[方法]观察组采用经口喂养法,对照组应用管饲方法,观察两组患儿胃肠功能、并发症发生及体重增长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发生腹胀、呕吐者明显减少(P〈0.05),黄疸持续时间、吸吮动作出现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但两组体重增长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口喂养法经济方便,并且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求一种有利于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法,解决管饲喂养的不足.[方法]观察组采用经口喂养法,对照组应用管饲方法,观察两组患儿胃肠功能、并发症发生及体重增长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发生腹胀、呕吐者明显减少(P<0.05),黄疸持续时间、吸吮动作出现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但两组体重增长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口喂养法经济方便,并且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简易喂养法在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通过简易喂养法在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应用 ,以期探讨一种新的喂养方法 ,既能避免静脉营养的高昂费用及经鼻、经口胃管喂养的某些弊端 (如影响患儿肺功能等 ) ,又能有利于患儿胃肠功能恢复及生长发育。方法设简易喂养法组为观察组 ,同期应用其它方法组为对照组 ,观察两组患儿肠鸣音正常与否 ,有无腹胀发生 ,胎便排出情况 ,黄疸持续时间及体重增长 (从出生第 7天开始到出院平均每日增长克数 )情况。结果肠鸣音正常、未发生腹胀者观察组 2 6例 ,占 86 7% ,对照组 2 6例 ,占 74 2 %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胎便排尽时间观察组平均 7 4 7天 ,对照组平均 7 1 4天 ,黄疸持续时间观察组平均 9 5 3天 ,对照组平均 1 3 91天 ;体重增长观察组平均每天 1 1 78g ,对照组平均每天 9 1 5 g ;平均住院时间观察组 1 4 5天 ,对照组 1 8 2 6天。结论简易喂养法对早产儿及部分低出生体重儿较静脉营养费用低 ,较经鼻、经口胃管喂养经济方便 ,效果好 ,且能促进患儿胃肠功能恢复及生长发育 ,减少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式与体重增长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式与体重增长关系。方法选择 98例早产儿 ,分成三组 ,一组采用静脉内营养 ,其余两组在消化道喂养同等条件下 ,对其中一组采取头高脚低 (成 2 0°角 )斜坡位。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体重增长有明显差异 (P <0 .0 5) ;消化道喂养组与静脉内营养组比较体重增长无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通过对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式的改进 ,配合全面的综合护理 ,可防止生理性体重下降和维持正常体重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梅琴 《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5,3(1):24-24
笔者对2001年1月至2002年6月入住本科的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合理喂养,具体包括喂养开始时间、喂奶量和间隔时间、喂奶方法及奶品选择等,最终患儿的痊愈率达91.25%,创历年来治愈率之最。 相似文献
6.
发育支持护理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发育支持护理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93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86例和观察组107例 ,对照组患儿实施传统护理 ,观察组患儿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增加发育支持护理 ,观察两组患儿体重和黄疸的变化 ,机械通气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达全量肠内喂养的时间.结果 患儿体质量最大下降比例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达全量肠内喂养时间、恢复后体重增长情况、两组患儿第3天、第7天胆红素水平、发生呼吸暂停例数 ;机械通气持续时间 ,留置胃管时间两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 ,而机械通气例数、颅内出血 ,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发育支持护理对促进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滴服喂养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2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胃管喂养,观察组采用滴服喂养,比较两组喂养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喂养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理的滴服喂养适用于有吞咽功能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能够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能量,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2010年4月~2011年3月,我们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实施护理干预,取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20例,男67例,女53例;胎龄28~34周;出生体质量1 200~2 000 g.均符合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诊断标准,出生后6 h内入住新生儿科,均不耐受喂养需要胃管或静脉营养,出生后均无呼吸窘迫及低氧血症.排除需呼吸支持治疗、患有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及消化道畸形患儿.将2009年2月~2010年3月收治的60例设为对照组,将2010年4月~2011年3月收治的60例设为观察组,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胎产式、头围、身长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常规配方奶喂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的治疗效果。方法 48例低出生体重儿采用在静脉营养基础上加早期微量喂养(早期微量喂养组),于出生后6~12h开奶,按微量喂养从0.5~4.0ml·kg-1·d-1开始;常规喂养组44例采用在静脉营养基础上,于生后48~72h或病情稳定后开奶,奶量从10~20ml·kg-1·d-1开始,并对2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早期微量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喂养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刺激胃肠道的生长发育并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减少可能发生的喂养问题,改变单一静脉营养的依赖性,较快地达到全胃肠道喂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产儿配方奶及水解蛋白奶在住院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过程中,在胃肠保护作用方面有无差异,以期进一步有效指导入院低体重儿乳制品的合理选择。 方法 收集新生儿科 NICU 2008 年 2 月- 2010 年8 月收治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156 例,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通过翻阅病历收集新生儿的性别、孕周、出生体重、开奶日龄、持续喂养天数以及所患疾病。按照喂养开奶类型不同分为水解蛋白奶喂养组(A 组,111 例)和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B 组,45 例)。 结果 两组患儿性别、开奶日龄、持续喂养天数、胎龄、疾病分布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A 组和 B 组的胃肠功能障碍各临床特点发生概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在住院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无论是早产儿配方奶喂养还是水解蛋白奶喂养,其患儿的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观察早产儿出院后专用配方奶对其骨强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刚出院的早产儿并随机分为营养强化组(接受早产儿出院后专用配方奶粉喂养)和对照组(普通配方奶喂养)。从出院时干预至矫正年龄6个月。矫正年龄1、6个月时进行胫骨声波速度(SOS)测量。结果:共入组符合入选标准的刚出院早产儿70例,营养强化组34例,对照组36例。入组时两组婴儿的胎龄、体重、身长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营养强化组早产儿在矫正年龄6个月时胫骨SOS值[(3 040.21±83.24)m/s]显著高于对照组[(2 971.33±78.46)m/s](P<0.05)。结论:早产儿出院后专用配方奶粉相对一般普通奶粉能显著改善早产儿骨强度情况,更加适用于早产儿,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生儿医学的发展,近年来对早产儿母乳喂养的相关研究也很多,现就早产儿母乳喂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对晚期早产儿实施喂养管理的效果。方法将208例晚期早产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4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喂养基础上实施喂养管理干预:评估吸吮-吞咽-呼吸协调能力,准确评估是否需要喂养;首次喂养后,每日抚触两次。结果观察组呕吐次数、腹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住院天数和喂养不耐受、呕吐、腹胀、胃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对晚期早产儿实施喂养管理可以减少喂养不耐受,提高喂养成功率,促进晚期早产儿生长发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去乳糖奶粉喂养联合专案管理对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患儿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常规护理及去乳糖奶粉喂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专案管理,比较两组患儿胃肠功能改善情况、治疗效果及家属满意率。[结果]观察组腹胀消失时间、腹泻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家属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去乳糖奶粉喂养联合专案管理能有效减轻新生儿抗生素相关腹泻患儿临床症状,促进患儿康复,提高家属治疗满意率。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have occurred in the survival rates of small preterm infants. As more infants survive their preterm birth, the number of parents associated with this experience has also increased. Clearly, the birth of very-low-birth-weight (VLBW) preterm infants poses considerable challenges for all mothers. These challenges are further compounded in Taiwan, where women are traditionally required to practise the cultural ritual (Zuo Yue Zi) which includes confinement to the house with a special balanced diet for the first month postnatally. Moreover, there is a deficit of information on mothers’ experiences when their preterm infants are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NICUs).Aim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aiwanese mothers’ (n = 26) parenting experiences when their preterm infants were in NICUs.Design
A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grounded theory,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mothers’ lived reality of these experiences.Method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were conducted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experience of parenting.Findings
A theoretical model was formulated from the findings delineating Taiwanese mothers’ parenting experiences during their preterm infants stay in hospital.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the preterm birth, together with the admission of their infants to a NICU, presented mothers with an unexpected crisis. The particular cultural postnatal ritual posed this group of Taiwanese mothers with an additional difficulty in establishing physical interactions. However, the Taiwanese mothers created alternative channels of contact with their hospitalised infants using emotional connections, while the physical interactions were certainly limited. Despite all the difficulties this group of Taiwanese mothers faced and resolved, they all gradually captured and embraced the parenting role. The finding of this study further indicated that the support the mothers received from the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and the social networks the mothers made helped to create the connections that developed between the mothers and infants, making their journey towards parenthood possible.Conclusion
The theoretical model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 to contribute to the field of neonatal nursing in Taiwan. This would help Taiwanese women come to terms with becoming mothers of VLBW infants and subsequently enhance their parenting role. 相似文献18.
目的通过检测早产儿和足月儿脐血血脂水平,探讨血脂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根据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分为2组:健康足月儿组,早产儿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脐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早产儿脐血LDL-C水平高于健康足月儿;脐血LDL-C与胎龄、出生体质量、身长、体质量指数(BMI)呈显著的负相关(r=-0.477,-0.493,-0.489,-0.479,P<0.01),与脐血TC、TG、HDL-C、性别无相关性(r=-0.009、0.152、-0.113、-0.084,P>0.05)。结论早产儿出生时高LDL-C可能是成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Ziyane I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999,29(3):721-726
20.
目的探讨抚触联合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方便性抽样选取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早产儿9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A组(31例)、B组(31例)、C组(31例)。A组早期给予微量喂养,同时给予抚触;B组早期给予微量喂养,C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24h以后开始喂养。观察三组早产儿的摄入奶量、体重、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较C组每日摄入更多奶量及热卡(均P0.01),A组较B组每日摄入更多奶量及热卡(均P0.01);A组较B组、C组更快恢复出生体重(均P0.01);A组每日体重增长较B组、C组快(均P0.01),A组、B组胃肠外营养时间与C组相比明显缩短(均P0.01),A组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较C组更早(P0.01),A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9.4%)较B组(51.6%)、C组(74.2%)低(均P0.01)。结论抚触配合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更快地发育与成熟,改善胃肠动力,提高早产儿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