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椎病属于严重的颈椎退变性疾病,是由于颈椎间盘和相邻椎节的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脊髓或血管及相关组织,并引起与之相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者,称之为颈椎病[2].颈椎病大致属于中医"痹症"、"痉症"、"头痛"、"眩晕"、"项强"等病理范畴.中医认为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故其发生、发展与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因此,了解颈椎病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对探讨颈椎病发病机制以及防治颈椎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外文检索Science Direct、PubMed查找相关近5年的文献资料,并基于"肝主筋,脾主肌肉"的中医理论指导,采用综合分析法论述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研究最新进展。发现肝脾虚对脊柱退行性病变的重要因素均产生不良影响,可促进脊柱退变的发生、发展。通过从肝脾角度探讨脊柱退行性疾病机制,有利于临床从调理肝脾角度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防治疾病观念的高度概括,中医历来重视治“未病”。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骶椎组成,具有运动、支撑人体、吸收震荡、保护脊髓、保护胸腔、腹腔内脏器官等作用。由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并因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形成了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退变性疾病。本文就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脊柱退变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作一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4.
脾主卫、主肌肉,运化水谷精微,以滋养四肢百骸,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脏腑、筋骨、关节、肌肉失于濡养,则出现麻木、酸痛不适等症状,导致脊柱相关疾病。肝主筋、主疏泄,筋柔则骨正。肾主骨生髓,肾虚则骨、髓失养,骨不正、髓神变,骨错缝、筋出槽。瘀血主百病,瘀阻于脾之肌肉、肝之筋膜、肾之骨髓,导致脊柱相关组织出现青紫、肿胀、疼痛等。从脾、肝、肾、瘀及其所主的角度探讨脊柱疾病发生的机制,有助于临床从脾、肝、肾、瘀角度治疗脊柱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5.
1病因与预防 颈椎病是临床推拿中主要治疗的骨、软伤科疾病之一。随着影像诊断:CT或MRI的普遍使用,大多患者可见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和病变。颈椎间盘一般从三十岁后开始退变。椎间盘的退变从软骨板开始,软骨板逐渐骨化,其通透性降低,造成髓核逐渐脱水,以至纤维化,椎间盘厚度减小,椎间隙变窄,脊柱稳定性下降,使后关节囊松弛,关节腔减小,关节面已发生磨损而出现增生;同时钩椎关节面也因间隙变小而已发生磨损,造成关节突增生;  相似文献   

6.
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及其继发病变是脊柱相关疾病的根本病变,即椎间盘退变、突出、脱出,骨赘形成、关节错位和韧带的松弛与扭曲、韧带的松弛、肥厚、钙化和骨化、粘连、肌痉挛、感应痛等,相当于中医的筋骨  相似文献   

7.
正颈源性疾病是指颈椎的骨、关节、椎间盘及椎体周围软组织受损或者退变,在一定诱因条件下,发生脊柱小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或者骨质增生,直接或间接对脊神经根、椎动静脉、脊髓或交感神经等产生刺激或压迫,引起的临床多种综合征~([1])。颈源性头痛、颈源性耳鸣、颈源性高血压、颈源性肩周炎这四大类疾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颈源性疾病,这些疾病多以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取得良好疗效,但根据主要临床表现不同,治疗手段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8.
椎间盘退变作为脊柱退变性疾病的关键环节和病理因素,是近年研究的热点;"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骨伤科特色理论之一,是中医骨伤科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在发病机制上存在密切关联。文章分析三者的病因和病理基础,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利于脊柱退变性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既往对于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诊疗,学者们更多地关注于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的变化,而忽视了椎旁肌这一重要的脊柱稳定结构的变化。筋骨平衡理论强调,在临床诊治骨伤疾病时应关注骨关节与软组织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本文总结了椎旁肌维持脊柱稳定的作用和腰椎退变后椎旁肌的病变表现,基于筋骨平衡理论对椎旁肌病变与腰椎退变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针对椎旁肌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方法,为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1 病因与预防 颈椎病是临床推拿中主要治疗的骨、软伤科疾病之一.随着影像诊断:CT 或MRI 的普遍使用,大多患者可见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和病变.颈椎间盘一般从三十岁后开始退变.椎间盘的退变从软骨板开始,软骨板逐渐骨化,其通透性降低,造成髓核逐渐脱水,以至纤维化,椎间盘厚度减小,椎间隙变窄,脊柱稳定性下降,使后关节囊松弛,关节腔减小,关节面已发生磨损而出现增生;同时钩椎关节面也因间隙变小而已发生磨损,造成关节突增生;由于前纵韧带、后纵韧带的松弛、使椎体稳定性下降,从而促使椎体发生代偿性增生.综上各种原因而出现压迫、刺激神经血管等症状.  相似文献   

11.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根本病理基础,但目前椎间盘退变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祖国医学对椎间盘退变的防治具有较深刻的认识。近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药干预椎间盘退变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取得相当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综述腰椎退行性变的相关指标及中医药防治腰椎退行性变作用机制,发现中医药以"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为基本理论,可以通过健脾益气养血,疏肝理气活血,健肾强壮筋骨来下调MMP-13、MMP-3、MMP-1、IL-1、IL-6、TNF-α、瘦素及脂联素等的表达量,增加血清雌二醇、睾丸酮等含量作为治疗靶点,防治腰椎间盘纤维环的退变、椎间盘髓核的退变、腰椎椎体的退行性变、黄韧带的退行性变、腰椎小关节的退行性变有相应的科学依据。但在椎体前后纵韧带的退变、软骨终板的退变、骨质增生、退行性椎管狭窄方面其相关机制未完全明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陈阳  李宇卫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1):124-125
目前对于腰椎退变的治疗,脊柱融合术仍然被认为是手术治疗的金标准。但是1959年Boucher等做了第一例椎弓根螺钉腰椎关节固定治疗腰椎退变疾病至今,渐渐发现伴随着脊柱融合术的成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1]。Park等通过分析发现,腰椎融合后5.2%~100%的患者发生邻近节段退变。因为融合固定产生的异常应力集中在相邻节段的椎间盘及小关节上,使得邻近节段加速退变,使患者再次出现术前类似症状或者新的腰椎退变症状。一些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开篇第一条即:"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本条以肝病为例,说明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后面篇章中提出的病愈防复,概括了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这一思想正是<内经>之"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思想在临床中的具体印证.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法则之一,早在《内经》中,治未病大约有以下几种涵义:1.顺应天地四时阴阳,摄精调神,预防疾病的发生,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见微知著,早期施治,防止疾病的深入和传变,见《素问·刺热病篇》。3.揆度邪正盛衰,选择适当的治疗时机,见《灵枢·逆顺篇》。《难经·七十七难》进一步从五脏相关的角度,提出了肝病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法则。在《金匮要略》中,仲景亦以肝病为例,更为具体地说明了治未病法则的临床运用,原文云:“夫治来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睥,当先实脾,四季脾旺  相似文献   

16.
椎间盘退变可引起一系列脊柱退行性变及继发病变 ,如椎间隙变窄、脊柱节段不稳、骨赘形成、腰痛、椎间盘突出等。治疗上目前主要采用卧床休息、药物疗法、脊柱手法、牵引、椎间盘切除术及椎体融合术等方法。但这些疗法主要解决的是临床症状 ,并没有延缓或阻止椎间盘退变 ;手术治疗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短期疗效 ,但复发率高 ,且术后椎间盘退变加速 ,增加脊柱不稳 ,导致脊柱生物力学功能异常 ;椎体融合术的应用虽然增加了脊柱的力学稳定 ,但同时导致了椎间盘生物力学功能的丢失 ,继发邻近椎间盘退变〔1〕。因此 ,研究延缓或逆转椎间盘退变的疗法…  相似文献   

17.
脊柱疾病是指由于姿势不正、外伤、风寒湿侵袭以及先天性、退行性等原因引起的骨质、椎间盘、韧带、肌肉病变,从而压迫神经的一种疾病。督灸作为一种中医外治法,在治疗脊柱疾病上有着独到的优势,其相关机制作用研究也不断深入。本文总结了督灸治疗脊柱疾病的相关研究资料发现,督灸干预脊柱疾病的作用机制与抑制局部炎症因子释放,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改善内分泌代谢水平,加速血流动力学和增强骨代谢等方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这种疾病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间盘退变,而导致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椎骨、关节及周围韧带、肌肉等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从而刺激或压迫颈神经、脊髓、交感神经及椎动脉等而引起本病。  相似文献   

19.
<正>颈性眩晕即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由于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间盘退变,而致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椎骨、关节及周围韧带、肌肉等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从而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出现阵发性眩晕,头昏,头痛,  相似文献   

20.
何守玉  闵继康 《中医正骨》2022,(2):60-62,65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是成年后由于椎体、椎间盘、关节突关节等退变而出现的脊柱冠状面Cobb角>10°的脊柱畸形,其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相关的研究也较少.本文从非骨性因素、骨性因素、骨性与非骨性联合因素3个方面,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