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的视力预后、手术时机及其围手术期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葡萄膜炎专科门诊确诊为全葡萄膜炎并发TRD的13例患者15只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眼的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19.0~70.0岁,平均年龄42.8岁。葡萄膜炎病史3~15年,平均病史7年。15只眼中,视力为眼前数指者7只眼,0.01~0.1者7只眼,0.2者1只眼。均有玻璃体混浊,间接检眼镜和B型超声检查均存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TRD。13例患者均口服泼尼松,其中3例同时口服硫唑嘌呤。眼部滴用1%百力特、1%阿托品和复方托品酰胺眼液。15只眼葡萄膜炎炎症控制静止时间0.5~4.5个月,平均时间2.0个月。炎症静止后采用经睫状体平坦部的玻璃体切割、剥膜、眼内激光光凝、惰性气体(C3F8)或硅油填充等联合手术,其中7只眼同时行晶状体切除手术。手术前给予患者顿服糖皮质激素,手术后全身、眼部继续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3例同时口服硫唑嘌呤。手术后随诊3~14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结果手术后15只眼均无葡萄膜炎复发,眼前节无炎症反应,玻璃体炎症消失。13只眼视网膜复位良好,视力提高,占86.7%。其中,2只眼视力提高显著,分别由0.2提高至0.8,0.03提高至0.6。1只眼视力无改变,占6.7%;1只眼视力由手动下降至光感,占6.7%。随诊中,4只眼出现并发性白内障,均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手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1只眼虹膜出现新生血管而发生前房积血。另外1只眼视网膜表面再次出现机化膜及局限性TRD。结论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TRD可以获得较满意疗效。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选择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围手术期全身及眼部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108-111)  相似文献   

2.
中间型葡萄膜炎并发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舒灿  朱小华 《国际眼科杂志》2006,6(6):1431-1433
目的:探讨中间型葡萄膜炎并发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及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01/2005-06收治的11例(共11眼)中间型葡萄膜炎并发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病例术前及术后详细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巩膜外环扎,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术治疗,术中9眼行硅油充填,2眼填充长效惰性气体。术后随访12~66mo。结果:术后11眼均获视网膜良好复位及视力增进。随访期中有7眼于6~12mo取出硅油,硅油取出后2眼因周边部PVR或葡萄膜炎复发导致视网膜脱离复发,未取硅油的4眼(包括2只再手术眼)视网膜平伏。结论:中间型葡萄膜炎并发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尤其存在周边部纤维及血管膜的牵引时,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术效果确切,周边部PVR和葡萄膜炎复发是术后限制视网膜复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中间葡萄膜炎玻璃体视网膜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为系列病例研究.选择16例(16只眼)并发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中间葡萄膜炎患者进行玻璃体手术治疗.术后随访5~32个月,平均(14.25±7.90)个月.随访期间观察患者视力、术后并发症及中间葡萄膜炎的复发情况.结果 16例(16只眼)患者中,有4例分别患有肺结核、多发性硬化、Beheet综合征及风湿性关节炎等全身性疾病,其余12例无系统性疾病.术前所有患者均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史,使用时间为6~16个月,平均(9.94±2.67)个月.玻璃体视网膜并发症包括重度玻璃体混浊伴机化5只眼,牵引性视网膜脱离6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只眼,玻璃体积血2只眼,黄斑前膜伴玻璃体机化2只眼,所有患眼均出现周边部视网膜新生血管.术后并发白内障3只眼,牵引性视网膜脱离1只眼.术后4例患者需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术后视力提高或保持不变14只眼,视力下降2只眼,与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23,P<0.05).术后未见中间葡萄膜炎复发者.结论 对严重或药物控制不佳而出现玻璃体视网膜并发症的中间葡萄膜炎患者采用经平坦部的玻璃体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视力,减少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高度近视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2 0例 (2 0眼 )高度近视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进行标准三通道式玻璃体切除联合剥膜、全氟化碳 (C3 F8)充填及眼内光凝 (或巩膜外冷凝 )术。结果 术后随访 3~ 2 0月 (平均 10 6月 ) ,2 0例 (2 0眼 )视网膜完全复位 ,术后矫正视力均优于术前 ,6例术后并发晶状体浑浊 ,半月后自行变为透明。结论 对于高度近视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放宽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本文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定义、发病机理、形成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特点进行了综述,目前对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常用两种方法:①巩膜外顶压术。可使网膜得以复位,但有导致网膜下出血及术后感染等严重的并发症,有时还导致眼球循环障碍、角膜散光等与术后视力恢复有关的并发症。②玻璃体手术。优点在于手术中易检出网膜裂孔及切除与裂孔相关的玻璃体牵拉条索,同时可以在眼内确切地排除网膜下液使脱离迅速复位,而且利用光凝封闭裂孔,对裂孔损伤小,对那些术后必然发生晶状体进行性混浊的高龄患者同时进行玻璃体白内障手术。因此玻璃体手术不仅复位效果良好,而且迅速恢复良好的视机能,手术适应症不断扩大,对某些特殊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效果优于巩膜外顶压术。  相似文献   

6.
探讨硅油在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以及硅油的并发症。方法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对复杂性视网膜脱离43只眼进行治疗。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视网膜解剖复位者32只眼,复位率为76%,术后23只眼视力≥0.02。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马凡综合征并发视网膜脱离(RD)的疗效。方法 对30例35眼马凡综合症并发RD病人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分4种。术后观察3月,进行效果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3月视网膜复位率为25/35(71.4%),其中PVRB~C1-2级、PVRC3级、PVRD级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6/8(75%)、2/4(50%)、17/27(73.9%)。结论 环扎、加压术治疗马凡综合征并发PVRB~C1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除对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作用。方法对连续治疗的12例合并有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眼,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长效气体或硅油填充治疗,所有病人术前术后均用激素治疗,对视网膜的复位率进行评价。结果平均随访10.42个月,单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91.67%(11/12)。再次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100%。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发脉络膜脱离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8例18眼并发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术后观察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等,随访2~6(平均3.3)mo。结果:在18眼中13眼(72%)术后视网膜复位,大部分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5眼视网膜未复位,其中3眼经再手术后复位,2眼眼球萎缩,未再手术。手术并发症主要有术后葡萄膜炎、玻璃体积血、术后高眼压等。结论:及时的玻璃体手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大多数视网膜能够获得复位,部分恢复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
玻璃体后脱离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就玻璃体生理和玻璃体后脱离的定义、分类、症状进行了简述,并就玻璃体后脱离与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的发生和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间的密切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以及对视网膜脱离手术预后的影响作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国产硅油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相似文献   

12.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连续治疗的12例(12只眼)合并有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长效气体或硅油填充治疗,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用激素治疗,对视网膜的复位率进行评价。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0.42个月。单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91.67%(11/12),再次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100%。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手术)效果及失败原因。 方法:回顾性地分析61例(61眼)VR手术,全部眼有脉络膜脱离和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r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采用玻璃体切割及视网膜前膜剥除,气液交换、眼内惰性气体或硅油填充。 结果:近期(出院时)有效40眼(65.57%),用惰性气体的35眼中有效26眼(74.3%).14例患者追踪3个月以上,平均追踪9.5个月, 有效10眼。影响手术的主要因素为脉络膜脱离范围、手术次数、气体填充及皮质激素使用时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严重的PVR、前部PVR及巨大裂孔有关。 结论:采用VR手术可提高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16-19)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硅油在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以及硅油的并发症。方法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对复杂性视网膜脱离43只眼进行治疗。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视网膜解剖复位者32只眼,复位率为76%。术后23只眼视力≥0.02。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是治疗常规手术难以治愈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硅油具有一定粘弹性和较高表面张力特性,是较为理想的填充材料。在视网膜复位后,应考虑取出硅油  相似文献   

15.
眼球穿孔伤视网膜脱离的联合手术治疗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回顾性研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眼球穿孔伤所致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采用闭合式玻璃体切除、剥膜、水下电凝、视网膜切开、气/液交换、油/气交换、玻璃体腔硅油填充,部分患者联合巩膜环扎。结果 98眼中,出院时77眼(78.57%)视网膜复位。随访67眼,50眼(74.63%)保持视网膜平复。视力:数指以上者43眼(64.18%);≥0.05者14眼(20.90%);≥0.1者12眼(17.91%)。结论 联合手术对眼球穿孔伤视网膜脱离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治愈常规方法难以治愈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告23G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本回顾性研究中,49例49眼RRD患者于2007-01/2009-07在我院行23G经巩膜无缝线玻璃体切除术纳入研究。 结果:平均随访时间8.9±7.7mo(1~28mo)。47眼(95.9%)视网膜再次脱离经一次手术治愈,2眼因新出现裂孔的视网膜再次脱离通过23G经巩膜无缝线玻璃体切除术治愈。术前平均logMAR视力2.01±0.47,术后1.3±0.5(P<0.001, Paired t-test)。术前平均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14.1±2.8mmHg,术后1d平均眼压12.3±3.6mmHg,术后1wk平均眼压13.1±2.1mmHg,术后1mo平均眼压14.3±2.2mmHg。术中医源性周边视网膜裂孔1眼(2.0%)。巩膜或结膜切口不要求缝合,无1眼需要转换为20G玻璃体切除术。 结论:23G经巩膜无缝线玻璃体切除术可以有效,安全的治疗RRD。  相似文献   

17.
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8.
林广杰  赵毅 《眼科新进展》1998,18(3):168-169
从1928年Gonin首先用白金刺烙视网膜裂孔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以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无论从手术方法和所用材料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70年代Machetner开创了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后更使许多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有了治愈的可能。现将125例网脱手术分析如下。回临床资料1.回一般资料本文分析了我院1993年~1997年间125例网脱手术,男76例,女49例,年龄7~74a,平均30.6a,圆孔52例,马蹄孔56例,黄斑孔11例,锯齿缘孔4例,巨大孔2例,一个裂孔60例,2个裂孔42例,3个及以上裂孔18例,脱离时间id~Zmo不等,平均11.Zd,1…  相似文献   

19.
近日,我院玻璃体视网膜中心收治了较多伴有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其治疗不同于一般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为此在中心业务会上专门进行了讨论,现汇集各位专家的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葡萄膜炎合并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葡萄膜炎合并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期间共收治的24例(24只眼)葡萄膜炎合并症的患者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根据病情联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或经睫状体平坦部的晶状体切除,观察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等。结果 24例(24只眼)中,术后3月所有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1周内前房纤维索性渗出8例(8只眼),经药物治疗后很快吸收,未见葡萄膜炎复发。结论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治疗葡萄膜炎合并症最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术后并发症少,视力恢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