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温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温针治疗,对照组应用电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温针治疗可有效的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药联合康复锻炼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锻炼治疗,试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针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FMA)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等。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和ADL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两项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联合康复锻炼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可显著降低肌张力,提高运动功能,并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朱卫士 《光明中医》2016,(21):3177-3178
目的探讨现代温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6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患者应用现代温针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单纯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痉挛状态,同时通过简化Fugl-Meyer评价法评估肢体运动功能水平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肢体痉挛状态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比较时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现代温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水平,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照观察的研究方法,观察温针关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严格按卡片序号规定分为温针关刺组(43例)和普通针刺组(45例)。通过对Ashworth痉挛量表分级差值来判定效果。结果:与普通针灸组比较,温针关刺组能有效降低痉挛量表分级(P0.05),能有效减轻患者痉挛症状(P0.05)。结论:温针关刺法对减轻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程度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30例在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指数变化情况。结果: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后患者痉挛指数改善明显(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辨证为血虚寒凝证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4周;对照组予基础药物治疗4周。采用Ashworth标准、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 ADL指数为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肌张力改善情况、Fuge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得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可以明显改善中风后的偏瘫痉挛,对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单纯平衡针与头皮针结合平衡针治疗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将142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平衡针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头皮针结合平衡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功能评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头皮针结合平衡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其神经、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5例采用体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头针治疗,观察两组Fugl-Meyer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1%,对照组为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ugl-Meyer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偏瘫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循经针刺治疗,观察组接受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阿什沃思量表(M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疗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程度,提高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郭严 《河南中医》2015,35(2):278-280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结果:观察组上肢、下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疗效显著,并显著改善患者Barthel指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8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在常规药物干预基础上实施临床康复训练和Bobath技术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温针灸治疗,均治疗4周。以神经缺损、上肢肌张力改善情况为依据判定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评价上、下肢运动功能,采用巴塞尔(Barthel)指数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77.50%(P0.05)。两组治疗前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SS-QO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评分、SS-QO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次治疗观察组仅出现1例(2.50%)多次针刺引发下肢肌阵挛所致的明显疼痛,未见其它针刺不良反应。结论: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可减轻神经缺损和痉挛症状,显著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腕踝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4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且所有患者改良Ashworth分级2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巴氯芬治疗,观察组实施针刺结合腕踝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四肢简化Fugl-Meyer(FM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及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腕踝针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靳三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以及单独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临床疗效,探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最佳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1例患者按简单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靳三针加康复训练治疗)36例,对照组(康复训练治疗)35例,两组疗程均为28 d。治疗前后应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评定量表(ADL)、四肢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及功能综合评定(FCA)进行两组的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痉挛程度、日常活动能力及运动能力评分(P0.01)。治疗组在上肢FMA评分的改善方面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在NDS及下肢FMA、ADL、FCA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靳三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调和阴阳经刺法,对照组予常规针刺,观察两组FMA评分FCA。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FCA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具有良好效果,能较快改善肢体痉挛偏瘫状态,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结合麦粒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方法:6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两组均用靳三针疗法治疗,观察组加用麦粒灸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痉挛分级明显降低,且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升高,临床痉挛指数评分降低,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靳三针疗法结合麦粒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可提高疗效,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补缓泻急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运用电针常规治疗。治疗组运用电针加补缓泻急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4周Ashworth痉挛量表(ASS)和CS1评分的变化,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ASS及CS1均降低(P 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结论:电针配合补缓泻急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方法: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两组均用现代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温针灸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FM评分、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温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针刺结合Bobath技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观察运动功能评测表(Fugl-Meyer Assesssment, FMA)和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治疗前后的变化,进一步判断其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用随机数字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留针30 mins,每日1次,6天为个疗程,每个疗程隔1天,5个疗程后评价疗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Bobath技术。每次训练治疗30~40 mins。每日1次,6天为1个疗程,5个疗程后评价疗效。观察治疗前后FMA、MAS量表评分差值的变化,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总体疗效的改变。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FMA、MAS量表评分均有改善(P 0.05),治疗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能够减缓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肉收缩,降低肌张力,Bobath技术能够增加患侧肢体的协调运动模式,针刺结合Bobath技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能够有效降低患侧肢体痉挛程度,提高日程生活能力,疗效显著,为临床医师治疗该病提供了新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崔秀芳 《光明中医》2016,(17):2540-2541
目的探讨方氏头皮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观察组(36例),两组均给予体针治疗,治疗组在体针治疗基础上加用方氏头皮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并且治疗后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方氏头皮针配合体针临床效果显著,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比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陕西中医》2017,(1):111-112
目的:研究运用循经针灸同步运动锻炼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方法:选取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12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是在循阳明经针灸基础上进行同步运动锻炼,对照组运用循阳明经针灸治疗,两组的观察疗程均为2月。记录观察指标,使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分)和临床痉挛指数评分(CSI评分)分析评定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NDS和CSI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用循经针灸同步运动锻炼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