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对该院心内科2010年10月~2011年10月的7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常规给予硝酸酯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组3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氟伐他汀钠缓释片80 mg/d;连续用药4周。分别测定服药前、服药4周后患者血脂指标、CRP,比较两组患者血脂、CRP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RP均较治疗前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较治疗前升高,两组治疗后血脂CRP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氟伐他汀治疗ACS,可显著降低ACS患者血清TC、TG、LDL-C、CRP水平,升高血清HDL-C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商丘市中心医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10 mg/d剂量,观察组给予20 mg/d剂量。对比两组血糖、血脂等指标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餐后2 h血糖(PB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DL-C和T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DL-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达标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用20 mg/d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血脂和炎性物质水平,但也会提高血糖水平,需要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观察氟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方法对照组48例,采用抗凝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硝酸酯类及溶栓等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48h内加服氟伐他汀20mg,QN,临床观察6mo内的心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结果①两组心绞痛治疗1mo后结果:治疗组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3例;而对照组分别为16例,9例与4例P〉0.05(χ^2=0.209);②两组急性心梗治疗后结果:治疗组梗死后心绞痛4例,心功能Ⅲ级上以者8例,死亡1例,而对照组分别为4例,8例和2例P〉0.05(χ^2=1.046);③全部病例治疗6mo后结果:治疗组复发性心绞痛6例,心功能Ⅲ级以上者及急性心梗者各2例,心原性死亡1例,总发生率为22.0%;而对照组分别为14例、6例、4例和2例,总发生率54.2%P〈0.05(χ^2=10.901)。结论氟伐他汀在ACS较长期使用,能有效防止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应用氟伐他汀后对血清C -反应蛋白 (CRP)的影响。方法 :将 69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 ,治疗组加用氟伐他汀 40mg ,qn ,连续 12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 (HS -CRP)、总胆固醇 (TC)、甘油三脂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水平。结果 :治疗组HS -CRP、TC、TG、LDL -C不仅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且较对照组也有显著下降 ,HS -CRP下降尤为明显 (P <0 .0 0 1) ,HDL -C较治疗前略有上升。对照组HS -CRP也明显下降 (P <0 0 5 ) ,血脂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ACS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除调脂外 ,还可以明显降低血清CRP浓度 ,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宋海鹏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9):70-70,76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附属医院使用氟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5例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血清hs-CRP水平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1例出现进行性肌痛,2例出现恶心、腹胀.结论 氟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洛伐他汀和氟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0天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7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单盲分为3组,其中对照组(A组)18例;洛伐他汀组(B组)30例20mg/d;氟伐他汀组(C组)30例20mg/d;随访30天,检测患者治疗前后30天血清的hs-CRP浓度和血脂浓度。结果 治疗30天后,B、C组能显著降低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升高血高密度脂蛋白(HDL);B、C两组间疗效无明显差异。B、C组能显著降低hs-CRP的浓度;B、C两组闻疗效无明显差异。B、C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降低与血清TC、TG、LDL的水平降低、HDL的水平升高不相关。结论 洛伐他汀和氟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0天就可明显改善血脂、减低hs-CRP水平,有抗炎、稳定冠状动脉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丽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2):2681-2682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0例,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10mg组)及20mg/d(20mg组),并于服药后1个月、3个月复查血脂、肝功、肾功,并记录临床症状如心肌梗死、心绞痛发作、再次入院、血管重建及心血管死亡等情况。结果:阿托伐他汀10mg/d及20mg/d,1次/d,口服,均能有效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有逐渐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趋势,三酰甘油(TG)有逐渐下降趋势。结论:两组剂量阿托伐他汀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均能安全有效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20mg/d的阿托伐他汀调脂及减少心脑血管事件作用更佳。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阿托伐他汀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将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入院后立即采取静脉血,然后观察组患者予阿托伐他汀40 mg,每天1次定时口服;对照组患者不用他汀类药物干预,其他治疗相同.第48小时、72小时后所有患者分别再次采取静脉血,行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检测.结果 58例患者白细胞、CRP及IL-6均明显升高,观察组经阿托伐他汀处理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水平增高,使用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炎症水平,缓解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房颤复发的防治作用。方法98例首次并发阵发性房颤且在1周内转复的血脂正常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服氟伐他汀20mg/d,62例)和对照组(仅常规治疗,36例)。治疗后随访12个月,记录房颤复发及其持续时间,并于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时分别进行1次血脂测定。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2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阵发性房颤复发8例(12.9%),对照组复发15例(41.7%),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r=10.5,P〈0,01);治疗组阵发性房颤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3例(4.8%),对照组为9例(25.0%),差异具有显著性(x2=8.62,P〈0.01)。治疗组的血脂在治疗12个月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P〈0.05),而对照组的血脂则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结论氟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房颤的复发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可显著降低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降脂治疗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超声法测定30例UAP患者和26例健康成年人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和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NEDD)并测定血中内皮素(ET-1)含量.30例UAP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CEI,β-Rb,ASP和速避凝等)口服氟伐他汀20mg,1次/d,4周后测定EDD,ET-1和血脂水平.结果 UAP患者EDD(3.25%±1.06%)较对照组(8.26%±2.25%)明显降低(P<0.01),NEDD(16.12%±4.96%)也较对照组(24.05%±8.69%)明显降低(P<0.01),ET-1水平(86.18±10.16pg/L)较对照组(72.05±8.26pg/L)明显升高(P<0.01).UAP患者服用辛伐他汀治疗8周后EDD(7.21%±3.76%)(较治疗前(3.25%±1.06%)有明显改善(P<0.01),NED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ET-1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UAP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明显减退,短期口服辛伐他汀降脂治疗能明显改善受损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影响。方法36例UA患者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与对照组,治疗8周前后,采静脉血用酶法测定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采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检测治疗前后肱动脉FMD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结果:氟伐他汀治疗8周后肱动脉FMD(12.3%±1.4%)较治疗前(5.1%±1.2%)及对照组(5.4%±1.9%)均显著改善(P<0.05),而肱动脉NM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具有改善UA患者血管FMD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预后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东莞市常平医院心内科住院的NSTE-ACS患者17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85例,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组(85例,替格瑞洛+阿司匹林),连续治疗24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用比浊法测定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随访2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1周后,氯吡格雷组与替格瑞洛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54.8±5.2)%与(47.6±4.9)%,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与治疗前[(60.4±5.8)%、(62.1±6.5)%]比较显著降低(P<0.05),且替普瑞洛组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氯吡格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周期间,氯吡格雷组与替格瑞洛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7.1%(23/85)与12.9%(1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出血事件发生率为3.53%(3/85),替格瑞洛组为5.88%(5/8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可以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具有比氯吡格雷更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能够降低NSTE-ACS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出血并发症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徐桂华  夏辉 《安徽医学》2012,33(8):1016-1018
目的使用2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观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将100例ACS患者按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观察组10 mg/d,口服用药时间为1年。观察2组患者血脂变化情况、住院期间及存活出院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在治疗3、6及12个月的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在各时间段的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浓度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及后期随访中试验组心力衰竭、复发性心绞痛、心律失常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应用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AC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石慧   《中国医学工程》2012,(9):24-25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钙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曲美他嗪治疗,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钙,总治疗疗程12周。比较两组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冠心病缓解有效率。结果①治疗组患者经12周上述药物治疗,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较治疗前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TC、TG、LDL-C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患者经12周上述药物治疗,CRP值较治疗前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患者CRP值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总有效率(87.5%)明显高于对照组(76.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取61例ACS患者,随机分成氯沙坦治疗组(氯沙坦组)和对照组;氯沙坦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沙坦50 mg.d-1,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疗程均为4周。测定并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IRI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IRI均有显著改善(P<0.01),并且氯沙坦组IRI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沙坦可以降低ACS患者的IRI,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丹参酮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4例ACS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32)及丹参酮治疗组(丹参酮IIA磺酸钠60mg/d,n=32)。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0d后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脂联素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观察血流变学及血脂水平的改变。结果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及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清hs-CRP均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血清脂联素浓度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10d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丹参酮治疗组血TC、LDL-C明显减低(P〈0.05),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血清hs-CRP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或P〈0.01),血清脂联素浓度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丹参酮治疗能明显升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脂联素水平,降低hs-CRP、TC、LDL-C水平并改善其血流变学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钠(来适可)强化治疗冠心病(CHD)伴高脂血症老年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所有60例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的老年患者,均经过氟伐他汀钠40 mg/d治疗后血脂已达标。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继续予以氟伐他汀钠20 mg/d;对照组停用氟伐他汀钠。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按常规治疗。分别观察3、6个月后血脂、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记录心力衰竭、心绞痛发作情况;观察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有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上升(P〈0.05)。对照组观察3个月和6个月后,TC、TG、LDL-C及hs-CRP均较前明显升高,HDL-C明显下降(P〈0.05)。治疗6个月后,对照组心衰加重、心绞痛发作例数与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氟伐他汀强化治疗老年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氟伐他汀对血清胆固醇正常水平的冠心病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及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 68例冠心病,其空腹血清总胆醇为4.71~5.69mmol/L(181~219mg/dl),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为服消心痛每日3次,每次10mg,美托洛尔每日2次,每次12.5mg,阿司匹林每日50mg.其中35例(氟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钠(来适可),每晚40mg.以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服药2个疗程(6个月).常规治疗组33例,不用氟伐他汀,其治疗方法与疗程均与氟伐他汀组相同.每疗程开始前1d与结束次日,进行血脂、血液流变学与动态心电图(DCG)检测.结果 服氟伐他汀3个月,查血脂示TC、LDL-C明显下降(P<0.01),TG、HDL-C无变化(P>0.05).用药6个月TG、LDL-C进一步降低(P<0.01),HDL-C亦上升(P<0.05).TG虽有下降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程度(P>0.05).常规治疗组TC、TG、LDL-C、HDL-C治疗前后差异均不显著(P>0.05).血液流变学观察,患者经氟伐他汀治疗后(3、6个月),示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高切变率下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下降(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其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DCG监测示用药3个月时,两组的症状性与无症状ST段压低次数及其持续时间均减少(P均<0.05),但两组间无差异(P>0.05).用药6个月示氟伐他汀组症状性与无症状的ST段压低次数及其持续时间进一步减少(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在随访治疗过程中发现常规治疗组有1例发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而住院治疗;氟伐他汀组无1例发生心血管事件,病情均稳定,且未见氟伐他汀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氟伐他汀有调脂与改善血液流变性作用,长程治疗胆固醇正常的冠心病患者,有助于减少心肌缺血的发作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氟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高分辨超声技术 ,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 1、 2、 3级各 17例 (分 3组 )氟伐他汀治疗前后和 15例正常血压老年患者 (对照组 )肱动脉的内皮依赖性及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进行检测。结果 高血压各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0 1) ;但高血压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高血压各组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5 1例高血压病患者服用氟伐他汀 2 0~ 4 0mg d ,5个月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与收缩压 (SBP)明显相关 (R2 =0 35 9,df=6 5 ,P <0 0 0 1)。结论 高血压本身是内皮功能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经氟伐他汀干预后受损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和非诺贝特在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的效果。方法:选择316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非诺贝特组和联合用药组,三组均采用常规降糖治疗,未进行任何降脂治疗,生活习惯不变,氟伐他汀组:40mg氟伐他汀,每晚口服;非诺贝特组:200mg非诺贝特,每晚口服;联合组:两者交替使用,隔日顿服,剂量为氟伐他汀40mg,非诺贝特200mg。治疗8周后,检测各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h血糖(2hPG)水平。结果:三组治疗后各检测指标改善具有显著性差异,联合用药组指标变化较单用氟伐他汀或非诺贝特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氟伐他汀和非诺贝特具有调脂调糖作用,联合使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