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从对中医辨证论治层次观的阐释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异病同证(同治)”和“同证异治”的分析,提出“异病同证(同治)”与“同证异治”都是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针对不同辨证层次的治疗原则。且“同证异治”是比“异病同治”更优化的治疗原则,更能够把握疾病的证候本质,更能够突出中医治病以人为本的个体化特征,也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2.
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与体质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其实质是“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而体质对“证”的转化又起主要作用.分析“证”时,考虑患者体质对“证”产生影响的同时,也要关注病邪对体质的改变而影响证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同证异治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疗的两个法则,而同证异治的提法却很少见,在古籍当中也未见明确记载,但是无论是从理论的角度还是临床的角度,同证异治都是客观存在的,也应是中医治疗的法则之一.  相似文献   

4.
姚建平  李建生 《中医学报》2011,(9):1056-1057
目的:探讨异病类证与异病类治的诊疗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方法:基于概述病证结合模式下异病同证同治的概念和特点,提出异病类证与异病类治诊疗思维方式并进行讨论.结果:阐释了异病类证类治与方证相应、同病类证类治的关系.结论:探讨异病类证与异病类治的诊疗思维方式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看"异病同证"和"同证异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对中医辨证论治层次观的阐释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异病同证(同治)"和"同证异治"的分析,提出"异病同证(同治)"与"同证异治"都是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针对不同辨证层次的治疗原则.且"同证异治"是比"异病同治"更优化的治疗原则,更能够把握疾病的证候本质,更能够突出中医治病以人为本的个体化特征,也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6.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其关键在于“同证同治 ,异证异治”,即辨证相同 ,施治则一 ,辨证不同 ,施治全异。这也是辨证论治法则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 ,也是中医与西医在临床治病上一大区别 ,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意义所在。本人在多年临床实践中 ,应用此一治法 ,取得了可喜疗效 ,现举案如下。1 同病异治1 .1 肾阳虚泄泻 戴某某 ,男 ,5 8岁 ,农民 ,1 998年 1 2月 1 8日门诊。患泄泻半年 ,经西药治疗服多种抗生素无效 ,服止泻药泄泻止 ,但泻停后腹胀 ,过时又泻 ,遂给中药治疗。视其面无华色 ,问之每逢五更时大便作泻 ,泻前自觉小腹作痛 ,无…  相似文献   

7.
梅建国 《河北医学》2001,7(3):285-286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祖国医学辨证论治法则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中医的所谓“病”指的或是现代医学的病名 (如高血压、肾炎等 ,或是祖国医学的病名如头痛、水肿 )。同病异治是指相同的病由于病因、病理的不同 ,证亦不同 ,则治法全异。如同一个胁痛患者 ,由于肝气郁结者 ,当以疏肝理气为治 ,以柴胡疏肝汤加减 ;而肝阴不足证者 ,则应以养血滋阴为治 ,当用补肝汤治之。异病同治指的是不同的病 ,当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时 ,由于病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造成“证”的相同 ,则治则上采取相同的治法。如眩晕、水肿、腰痛这三种风马牛不相及的…  相似文献   

8.
理论根据:遵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中的“异病同治”原则。  相似文献   

9.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辨证方法。本文结合实例分析讨论如下。 1同病异治 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治疗上采取不同的治法。见典型病案。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医治疗疾病,主要抓住疾病所引起的整个机体反应的“证”出发,“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理以及个体反应的差异、发展阶段的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征”,因而采取“同病异治”的方法。反之,不同疾病,由于病因、病理相同或处于同一性质的病变阶段(证候相同),因而又采取“异病同治”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实事求是的治疗方法,疗效是很好的,是符合辩证思维方法的,可以说,“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辩证学的精髓。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建立在解决矛盾的普遍性和  相似文献   

11.
辨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由于它能辨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可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在临床治疗时.可以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来处理。  相似文献   

12.
证中有病临床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中有病是指在辨证施治的时候必须重视疾病的特殊性。本文对其概念、理论根据作了探讨,重点阐述了证中有病的临床意义,并对其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关系作了概括。  相似文献   

13.
"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思想始见于《黄帝内经》,成熟于《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独具中医特色,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临床疾病的诊治.文章试图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角度,结合妇人"气常有余,血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探讨妇科疾病的诊治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4.
沈玲 《中国乡村医生》2007,23(19):35-36
无论是循证医学,还是中医证候学,其中“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证”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也是中医的精华所在,故要求我们在诊治疾病时将辨证和辨病相结合,既要看到一种“病”可以有多个“证”,又要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同一种“证”,要坚持“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正>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特点,它有一整套理法方药的理论原则,而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关键在于辨证。《临证指南医案》说:“医道在于识证、立法、用方,此三大关键,……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重要”。又说:“若识证不明,开口动手便错矣。”因此,辨证是治法与方药的根据,通常所说的“随证治之”、“依法治之”,就是这个意思。中医这种同病异证异治,异病同证同治,主要是抓住整个机体反应的“证”出发,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机以及患者个体反应的差异,发展阶段的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证”,  相似文献   

16.
“同病异治”是中医治疗特色之一,本文认为“同病同治”是应用广泛且有意义的治疗原则;并概括说明同病同治的沿革和近代的进展以资论证;主张通过发掘历代文献、加强临症探索和实验研究使该理论取得更多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法则,在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进行综合分析,对疾病的本质作出认识和判断,从而得出“证”的概念。证是机体的“功能态”,全身性病理改变的综合表现。根据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它的核心是辨证法思维、辨证地对待病证、症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疾病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对证同治同,证异治异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应着眼于病位的认识,异不在于病的异同,因辨证结论已包函着病机和属性。1论治与施治的认识辨证论治既是医生认识疾病、分析病因、病机的性质和诊疗过程的两个相互…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同病异治的含义、理论基础、源流和临床意义、与异病同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对同病异治理论进行研究的概况,也反映了在同病异治研究中存在的片面性。同时提出了对今后研究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之精华,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则是辨证论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临床治疗中,灵活应用时方,经方加减,治疗肝郁气滞,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现举验案2则,与同道切磋。  相似文献   

20.
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因表现的证不同,而施以不同的治法;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病,所表现的证相同,依证采取基本相同的治法。所以同病能否异治,异病能否同治,关键决定于证。因证是疾病的不同表现形式,是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力量对比等各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所以,无论是同病异证,或异病同证,针对其证而立法、处方、投药皆可获效。导致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原因,有机体的体质特性、病邪性质的差异,受邪程度的轻重,病邪部位的浅深等,但其中起决定作用者是人的体质。故体质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生理基础。试从下列四方面略加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