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高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0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穿刺见回血后固定针芯,缓慢送导管再撤出针芯的常规方法;观察组采用穿刺见回血后继续进针0.2 cm 后撤针芯0.2~0.3 cm,持针座和针翼将导管与针芯一起全部送入血管再撤出针芯的方法。结果:观察组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观察组采用的操作方法可以提高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不同送管方式穿刺成功率比较.方法 在儿科输液患者采用BD24G-Y型密闭式静脉留置针输液时,观察120例次,按双手法送管和单手法送管两种不同方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60例次见回血后不再进入血管,松开左手,用左手拇指、示指夹持Y型软管跟部,将外套管缓慢推入血管的同时右手拇指、示指退针芯,边送软管边退针芯,至完全退出针芯后固定;B组60例次见回血后压低穿刺针与皮肤角度10-15°,顺血管方向在将穿刺针推入0.2cm,左手持Y接口,右手后撤针芯约0.5cm,持针座将针芯与外套管一起送入静脉内,将针芯全部撤出,固定.结果 显示2组成功率分别为83.3%、95.0%,B组穿刺成功率更高,即单手法送管明显高于双手送管法(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危重病儿头皮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方法 将100例危重病儿随机分为实验液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用通液法置管"见回血进针1mm,打输液管开关通液体送软管进血管,自然退出针芯"的改进方法.对照组用常规法置管"见回血进针1mm,边送软管边退针芯或采用先退针芯少许,再将软管并针芯送入血管然后抽出针芯"的传统方法.结果 实验组置管一次成功率88%,高于对照组的64%,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通液法置管在危重病儿头皮静脉置管中大大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尽早为危重病儿建立静脉通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方法,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方法:将21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106例和试验组104例。对照组采用见回血后,操作者左右手一进一退配合将外套管送入血管的方法。试验组采用见回血后,操作者左手绷紧皮肤不动,右手食指退出针芯2~3mm,拇指与食指将外套管送入血管的方法。结果:试验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χ^2=5.67,P〈0.05),两组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4,P〉0.05)。结论:试验组单手操作法优于双手穿刺法,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肾内科静脉穿刺困难病人使用留置针开放静脉时常规送管方法与固定针芯方法的成功率。方法入选成年首次静脉穿刺失败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固定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病人在针芯回血后压低穿刺角度继续进针约3-5 mm后退针芯,再继续将套管连针芯完全推进血管内;改良组病人在留置针针芯回血后压低针芯继续进针约1-2 mm后保持针芯相对固定,将套管向前推进血管内。记录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改良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24),套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固定针芯法用于静脉穿刺困难患者可明显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危重病患儿头皮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00例危重病患儿随机分为实验液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用通液法置管“见回血进针1mm,打开输液管开关通液体送软管进血管,自然退出针芯”的改进方法。对照组用常规法置管“见回血进针1mm,边送软管边退针芯或采用先退针芯少许,再将软管并针芯送入血管然后抽出针芯”的传统方法。结果实验组置管一次成功率88%,高于对照组的64%(P〈0.01)。结论通液法置管在危重病患儿头皮静脉置管中大大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尽早为危重病患儿建立静脉通道。  相似文献   

7.
杨小球 《当代医学》2012,(31):133-134
目的改良神经外科患者四肢微小血管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20例神经外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由1名护士按照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术独立进行操作;观察组由2名护士配合完成,采取低角度,缓慢进针,穿刺后见回血操作者右手固定针翼不动,左手继续绷紧皮肤,而由另1名护士协助将外套管推入静脉,之后,操作者右手退出针芯方法。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6.7%(52/60)比71.7%(43/60),P<0.05]。结论改良双人配合方法可提高神经外科患者四肢微小血管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方法 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120例患儿,按需要留置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传统组和改良组,每组60例.传统组采用传统的送管方法见回血后再进针2~3mm再送管方法,改良组采用见回血后单手退针再送管的方法.结果 传统组一次穿刺成功51例,成功率为85.3%,改良组一次穿刺成功有56例,成功率93.3%.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中,采用见回血后单手退针再送管的方法比传统的见回血后再进针2~3mm再送管的方法更能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黄敏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6):109-110
目的提高婴幼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54例患不同疾病的婴幼儿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4例),对照组在静脉留置针操作中采用“见回血后,右手持针座固定针芯,保持针芯角度不变,左手持Y形接口顺静脉导管送入血管”的方法;观察组采用“见回血后左手依然紧绷皮肤不动,右手拇指抵住Y形接口,中指向后推出针翼约0.5cm后,持针座将导管送入血管”的改进方法。结果观察组静脉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进方法可提高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方法:对120例手术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穿刺见回血后松开绷紧皮肤的左手送管"的常规方法;观察组采用"两人合作,由一人固定肢体绷紧皮肤,另一人穿刺置管"的方法。结果:观察组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两人合作法可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陈玲 《中华全科医学》2011,(8):1323-1324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方法,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方法将200例应用留置针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行常规留置针静脉穿刺,观察组采用降低输液瓶、升高调节器、反折输液管、改进的留置针穿刺方法进行外周静脉输液。结果两组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回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留置针传统输液方法行外周静脉穿刺,静脉回血时间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低,而使用折管输液法及改进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静脉回血时间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结论采用折管输液法及改进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行外周静脉穿刺,静脉回血时间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可有效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的痛苦,此法更适用于较细的塌陷的血管患者的治疗和抢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抢救危重患儿头皮静脉留置针,提高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2年7月在本科住院抢救的80例2岁以内患儿,随机分为2组,即传统组和改进组,每组40例。传统组在静脉留置针操作中采用常规方法:见回血后将针芯退出0.5cm,再将导管并针芯送入静脉内;改进组采用改进方法:进针见回血后,打开输液活塞,让液体迅速进入血管内,顿时让近端血管内充盈,停顿数秒,软管经液体将血管冲开后,顺血管走向缓慢推入软管,直至将软管完全推入,利于外套管的送入。结果:改进组采用改进方法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传统组(70%),改进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传统组。改进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38/40),传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25%(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进方法可减轻患儿痛苦,保护患儿血管,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赢得救治时间。  相似文献   

13.
吕雅萍  王清华  苏秋妹 《海南医学》2011,22(23):151-152
目的 对比两种穿刺方法在PICC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比较分析.方法 将80例经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2例,直接持穿刺针穿刺,见回血降低角度顺血管方向再进针0.5 cm,固定针芯,送入外套管;实验组38例,持5ml注射器接上穿刺针穿刺,一边穿刺一边回抽,有回血降低角度顺血管方向再进针0.5 cm,再次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穿刺及固定方法在新生儿浅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60例就诊于儿科的新生儿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送管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穿刺见回血后将套管和针芯同时送入血管再退针芯的进针方法,固定采用3M无菌透明敷贴覆盖针眼及部分针梗处,再用胶布交叉固定外露针梗"Y"型尾端;实验组采用改良穿刺送管方法,在见回血后将针芯退出4mm,再将套管完全送入,然后将针芯全部退出的改良方法,固定时将敷贴全部覆盖住进针处针眼及全部针梗,将余下留置针软管部分用2条胶布横行固定与敷贴上方.比较两组患儿的固定效果和感染发生情况.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成功情况、发生松脱情况和进针处发生感染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静脉留置针穿刺一次成功率为93.8%和75.0%,发生松脱率分别为3.8%和18.8%,感染率为1.3%和13.3%,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方法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及固定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改进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方法,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 将160例患儿随机分成传统组件80例,改进组80例.传统组采用见回血后助手绷紧皮肤,操作者左手与右手配合一退一进将外地管送入血管的方法.改进组采用见回血后操作者左手绷紧皮肤不动,右手食指固定针芯,拇指将外地管送入血管的方法.结果 改进的方法提高了静脉留罟针的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理操作的重点和难点,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广泛应用.不仅解除婴幼儿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保护了患儿血管,并且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常用的送管方法是双手配合法,在见回血后右手固定针芯,以针芯为支撑,左手将外套管全部送入静脉内,但在儿科往往发生送管困难.鉴此,笔者采用左手固定皮肤,单手送管配合助手推注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二种进针方式在头皮静脉穿刺中的穿刺成功率。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最佳方法。方法:将门诊输液室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00例和研究组20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研究组采用在拟进血管处的后0.3厘米皮肤处进针,角度5~15度左右,进针后再压平角度挑血管,稍上抬针柄,见回血后平推针梗使针梗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探讨二种进针方式在穿刺中血管穿破情况的比较。结果:研究组在穿刺中成功率较对照组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研究组的进针方式,可有效地减少头皮静脉穿刺中的血管的穿破率,提升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材料与方法1 材 料 采用美国 B- 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 2 2~ 2 4 G号 ,宽 4cm的 3L医用透明胶贴。穿刺部位选大隐、前臂手背及头皮静脉。2 方 法2 .1 消毒及穿刺 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 ,直径 8cm,松动外套管。操作者左手拇、食指固定穿刺血管 ,右手拇指、食中指握住套管针回血针管腔两侧 ,采用 1 5~ 30 0 角 ,在血管上方进针 ,见回血后 ,分甲、乙两组方法置管。2 .2 甲组常规置管法 见回血后 ,压低套管针角度约 5~ 1 50 ,继续进针 0 .2 cm,左手拇食指固定外套管 ,余指握拳状 ,待右手退针芯 0 .2 cm后 ,将套管全部置入。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新生儿直型静脉留置针两种不同置管方法 临床使用效果.方法 将90例使用直型安全留置针静脉穿刺的新生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穿刺成功后对照组采用边推套管边退针芯,观察组采用拔出针芯后连接抽取生理盐水的2m l注射器根据血管长度边推边送入套管,然后接肝素帽或输液.结果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和留置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直型安全留置针的改良置管方法 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延长留置时间,减轻患儿静脉穿刺的痛苦,降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20.
廖伟琼  叶华清  黄秀明 《吉林医学》2012,(36):8034-8035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头皮静脉穿刺方法临床效果,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最佳方法,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经验。方法:将200例患儿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研究组穿刺方法:在拟进血管处后0.3 cm以5°~15°的角度进针,进针后大压平角度,稍上抬针柄挑血管,见回血后再平推针梗沿静脉向心方向刺入;对照组穿刺方法:采用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比较两组的回血率与穿刺成功率。结果:研究组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穿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研究组所采用的穿刺方法,能使头皮静脉穿刺中的回血率与穿刺成功率得到有效提高,减轻患儿痛苦,提高家长满意度,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