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生素后效应(PAE)是指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暂接触后,引起细菌非致死性损伤或药物与细菌靶位持续结合,当药物去除后仍受到持续抑制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答:抗生素的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sPAE)系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当药物消除以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现象。目前发现几乎所有抗生素均具有PAE。一般说来,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和万古霉素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PAE为2~6小时,而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则很短或无;相反,作用于蛋白质和核酸合成的抗生素如氨基糖甙  相似文献   

3.
抗生素后效应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20世纪70代中期Mcdonald和cIaig等提出了抗生素后效应这一理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十分关注,研究正不断深入和广泛。其临床的意义在于,以前设计抗生素给药方案仅依靠血药浓度、消除速率、组成分布等一些药代动力学数据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4.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是指细菌接触抗生素一定时问后,药物浓度下降至最低抑茵浓度(MIC)或清除时,其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PAE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对临床抗生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提出了新的理论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是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后再清除抗生素,细菌生长在一定时间内受抑制的现象.此现象的机制解释为药物持续占据细菌结合部位所致的非致死性损伤[1,2],药物作用后细菌胞内ATP浓度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3],并出现DNA合成的变化[4]等.国外学术界在PAE机制、意义和方法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十分活跃.国内亦有方法学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实验报告[2],但对于临床病原菌及结合临床用药实际所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的联合抗菌方案较为常见,我们以阿米卡星(AMK)和头孢唑啉(CEZ)分别对20株不同来源的大肠埃希菌作PAE观察,继而将两种药物联合用于上述菌株,以期探讨在联合抗菌治疗中PAE作为药效动力学指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102-102
问:什么是抗菌药物后效应(PAE)?答:PAE(post—antibioticseffect)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由于PAE存在,使血药浓度即使低于MIC水平仍可持续存在抑菌作用。因而更新了传统的认为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必须高于MIC水平的给药模式。有较长PAE的抗菌药物有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等。  相似文献   

7.
抗生素后效应 ( 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是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后再清除抗生素 ,细菌生长在一定时间内受抑制的现象。此现象的机制解释为药物持续占据细菌结合部位所致的非致死性损伤 [1,2 ] ,药物作用后细菌胞内 ATP浓度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 [3 ] ,并出现 DNA合成的变化[4 ] 等。国外学术界在 PAE机制、意义和方法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十分活跃。国内亦有方法学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实验报告[2 ] ,但对于临床病原菌及结合临床用药实际所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氨基糖苷类和 β-内酰胺类的联合抗菌方案较为常见 ,我们以阿米卡星( AM…  相似文献   

8.
抗生素后效应(PAE)是指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暂接触后,引起细菌非致死性损伤或药物与细菌靶位持续结合,当药物去除后仍受到持续抑制的现象。PAE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关于抗生素与细菌、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糸的信息,弥补了传统药敏试验的不足。如临床上将PAE与其它药敏学参数结合,可以设计最隹方案。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绿脓杆菌均为临床标本分离率最高的细菌,由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使其极易产生耐药性。如根据PAE较长的药物可采取延长给药时间的给药方案,这样不但不会降低疗效,还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费用…  相似文献   

9.
抗生素的后效应与临床用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这一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抑制的效应。我们所熟悉的传统的用药方案是使体内药物获得稳态且大于最低有效浓度的剂量。采用以PAE+维持有效浓度时间为给药间隔,优化了传统给药方案,不仅能降低药费开支,而且能充分发挥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效地降低药害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抗菌药物后效应(PAE)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而药物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清除后,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性抑制的一种效应。开展对PAE的研究,就是研究抗菌药物不必始终维持在理论有效的血药浓度上,利用它的PAE可以适当地延长给药间隔,减少用药剂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费用。  相似文献   

11.
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相关研究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抗菌药物的耐药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害。研究细菌的耐药性趋势、新的抗菌机制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人类生存的重要课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过去,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常作为评估抗菌药物活性的指标,而未考虑到抗菌活性的时程因素。自20世纪70年代后药学专家开始进行抗菌药物活性的时程研究[包括杀菌率与增加药物浓度的相关性、抗生素后效应(PAE)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研究头孢呋辛和头孢他啶对院内感染常见致病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方法 在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下,采用平板倾注法CFU计数,按PAE=T-C计算之,T定义为试验管CFU/ml高于重建后0时的10倍(1 logCFU/ml)所需时间(min),C为对照管CFU/ml上升10倍所需要的时间(min).结果 4倍MIC无明显PAE,10倍MIC也无明显PAE.结论 头孢呋辛和头孢他啶对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无明显PAE.  相似文献   

13.
<正>万古霉素是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具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PAE),通过药动学(PK)和药效学(PD)两者结合,可以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达到最佳的临床和细菌学疗效。24h药时曲线下面积/最低抑菌浓度(AUC_(0-24)/MIC)被认为是预测万古霉素疗效的重要靶标[1-2]。由于AUC0-24不能直接测定,而谷浓度(Cmin)与AUC0-24有一定相关性,目前指南多采用Cmin作为其替代指标,其浓度范围也与安全性相关。但是,近年来多个临床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生素后效应(PAE)与细菌耐药基因关系。方法阿米卡星(AMK)对80株大肠埃希菌的PAE结果与其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3)-I,aac(3)-Ⅱ,aac(6')-I,an t(3')-I的关系分析。结果PAE的长短与其耐药基因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细菌的耐药基因是影响其相应的PAE的又一因素。  相似文献   

15.
1 抗生素后效应(PAE)与临床用药1.1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 此类包括β-内酰胺类、克林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糖肽类、四环素类等。此类多无PAE或PAE很短,因此需要持续长时间保持血浓度>MIC才能抗菌,其抗菌效果主要依赖与细菌接触时间,其血浓度达MIC4倍时抗菌效果最好,再增加血浓度,其抗菌效果不再增加,所以要将其总量分成3~4次,即6~8h给药1次[1,2]。1.2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 此类包括氨基苷类、氟喹诺酮类、两性霉素B等。此类具有持久的药效和明显的PAE,其杀菌效果和PAE与其峰浓度呈正比,峰浓度为MIC的8~10倍时,疗效最好。如氨基…  相似文献   

16.
抗生素的种类繁多,各类抗生素在临床上如何应用才能取得更好疗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知道决定抗菌药物疗效的主要因素是其抗菌活性。以往的研究表明,不同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持续时间是有显著差别的,因此,抗菌活性的持续时间类型是决定有效给药方案的重要因素。抗菌活性的持续时间除了与药物的半衰期(包括血浆半衰期与组织半衰期)有关外,还与抗生素的后效应有关。抗生素的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是指在接触抗生素后,细菌生长持续受抑制。它可被看作为病原体接触抗生素后复苏所需要的时间。19世纪40…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临床上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越来越普遍。笔者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其联合应用的抗生素后效应(pos—antibiotic effeet,PAE)。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土壤放线菌产生的一种抗菌药物,为最早使用的抗生素之一,其抗菌谱广、对大多数革兰阴性菌的杀菌作用强、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明显。由于氨基糖苷类肾、耳毒性明显,毒性低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等的研发及广泛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受到了较大  相似文献   

19.
头孢曲松/三唑巴坦复方制剂组方合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选择头孢曲松/三唑巴坦(3:1)复方制剂为研究对象,在体外模拟其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研究药物在代谢过程中,随着复方药物各组分浓度及配比的变化,其对临床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抗生素后效应(PAE)及抗生素亚抑浓度后效应(PASME)等药效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探讨头孢曲松/三唑巴坦(3:1)复方制剂的组方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维拉帕米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体外培养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 ,经不同浓度的维拉帕米、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PDGF)和 PDGF加维拉帕米处理后 ,Brd U和 MTT法作细胞增殖测定 ,并计算抑制率。结果维拉帕米抑制大鼠系膜细胞的生长 ,随药物浓度增加 ,抑制率随之增强。而 PDGF则呈现明显的促进作用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再经维拉帕米处理后 (维拉帕米 + PDGF组 )系膜细胞生长减缓 (0 .796± 0 .0 13 ) ,较单纯 PDGF组 (1.2 67± 0 .0 3 5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结论维拉帕米具有抑制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作用 ,其机理之一可能是拮抗 PDGF所介导的细胞增殖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