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992年l0月~1993年9月,大铲国境口岸在进行鼠形动物及体外蚤、螨调查中,共捕获鼠形动物分为2目2科6种,即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板齿鼠、黄毛鼠和臭鼩鼱.以食虫目臭鼩鼱占优势,占71.08%;而啮齿目仅占28.92%.鼠形动物密度4月份开始上升,以8月为高峰期,3月为低峰期。妊娠率以黄毛鼠为最高,达50%;鼠类妊娠率以7月份为最高.带蚤指数最高为褐家鼠和板齿鼠。带螨指数最高为褐家鼠。因此大铲口岸4月至8月为防制鼠形动物和病媒昆虫较好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珠海港口岸鼠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6年对珠海港口岸鼠类进行了调查,应用鼠夹法共捕获鼠类304只,隶属2目2科4属6种,鼠类种群构成有黄毛鼠、黄胸鼠、小家鼠、褐家鼠、板齿鼠和臭鼩鼱,优势鼠种依次为黄毛鼠和小家鼠及褐家鼠。年均鼠密度为3.14%,2、3、8、12月份鼠密度较高,此期是灭鼠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3.
厦门市区家栖鼠形动物的群落结构及数量季节变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厦门市家栖鼠形动物有2目2科3属4种,其群落结构为褐家鼠+臭 +黄胸鼠+小家鼠,4类生物小区的群落结构为:住宅小区与饮食小区均为褐家鼠+臭 +黄胸鼠+小家鼠;食杂小区为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臭 ;市场小区为褐家鼠+臭 +小家鼠。市区家栖鼠形动物全年数量变动曲线呈马鞍形,出现初春与夏末二次数量高峰(3~5月和8~9月).各类生物小区的捕获率差别较大,即市场小区的捕获率最高,其次为饮食和住宅小区,而食杂小区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合浦县啮齿动物的种类、构成与分布,为鼠疫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用笼捕法对家栖和野栖啮齿动物进行调查,并进行分类。结果黄胸鼠和褐家鼠是室内优势鼠种,黄毛鼠和板齿鼠是室外优势鼠种;平均鼠密度为10.75%,室内(11.46%)高于室外(10.04%);黄胸鼠、褐家鼠、臭鼩鼱、黄毛鼠和板齿鼠的密度分别为4.09%、3.88%、3.20%、6.86%和2.51%。结论黄胸鼠、褐家鼠、臭鼩鼱、黄毛鼠和板齿鼠均是合浦县鼠疫预防控制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茂名新开口岸鼠类调查结果。隶属2目2科4属7种,年均鼠密度为7.11%。鼠类种群构成有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海南屋顶鼠、小家鼠、板齿鼠和食虫目食虫科的臭鼩鼱。鼠类季节消长以第二、三季度为高。黄毛鼠是该地区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6.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均气温 2 2 .1℃ ,年降雨量 180 0mm。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 ,城乡面貌巨变 ,导致鼠类种群发生较大改变。资料来源于本单位历年来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及鼠情监测资料。1 家栖鼠类种群的组成变化 自 70年代以来 ,褐家鼠在家栖鼠类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上升之势 ,已成为优势种 ;而历史上曾经是优势种的黄胸鼠所占比例则明显下降 ,小家鼠所占比例也大为增加 (附表 )。2 野栖鼠类种群组成的变化 从附表还可看出 ,野栖鼠类种群组成比发生很大变化 ,即黄毛鼠由 87.5 9%下降至2 4.5 3% ,板齿鼠…  相似文献   

7.
2007-2008年龙岩市鼠类及其寄生蚤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龙岩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其寄生蚤类的种群构成和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夹笼法。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密度、鼠体染蚤率和蚤指数。[结果]捕获鼠形动物2008只,隶属2目2科3属10种,其中,啮齿目动物1591只,食虫目动物417只。家栖鼠密度为5.3%,野栖鼠密度2.7%,黄胸鼠密度2.0%。鼠形动物中,染蚤鼠769只,捡获蚤2295匹,染蚤率38.3%,总蚤指数1.14。经鉴定为印鼠客蚤、缓慢细蚤、不等单蚤等,黄胸鼠蚤指数1.55,印鼠客蚤为1.14。室内游离蚤指数为0.02;未查出鼠疫F1抗体及F1抗原。[结论]龙岩市的家栖鼠种主要为黄胸鼠和褐家鼠,野栖鼠种主要为黄毛鼠,主要蚤种为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但黄胸鼠密度及黄胸鼠印鼠客蚤指数均超出鼠疫控制标准,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查7个市捕获9种鼠类和臭鼩鼱共2,581只鼠,有6种鼠类和臭鼩鼱携带EHF病毒抗原。其带毒率褐家鼠为4.61%、板齿鼠为3.64%、小家鼠3.08%、黄胸鼠2.24%、臭鼩鼱0.59%、黄毛鼠0.51%,表明阳性鼠类较多。其中黑家鼠、板齿鼠为我国首次查到EHF病毒抗原。初步认为褐家鼠为我省EHF主要传染源。在广州、佛山、湛江等市发现血清阳性病人。  相似文献   

9.
赣州市区家栖鼠类群落结构及季节消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赣州市区鼠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夹夜法。结果共捕鼠297只,隶属2目2科3属4种,其群落结构为褐家鼠 小家鼠 臭鼩鼱 黄胸鼠,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要构成,鼠密度平均为3.09%。市区家栖鼠全年数量变动曲线出现初春(3~5月)与夏末(8~10月)两个高峰。结论赣州市区鼠类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要防制对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东省湛江地区家栖鼠形动物种群构成,为科学灭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每月选择一个乡镇,采取逐日捕鼠的方法,实施监测和调查。同时将捕获的鼠形动物鉴定及解剖,观察并记录妊娠情况。结果广东省湛江地区乡镇居民区鼠形动物的笼捕率平均为10.93%,其中鼠类的笼捕率为6.59%;2年共捕获鼠形动物3 178只,其种群构成方面褐家鼠占36.47%、黄胸鼠占25.27%、臭鼩鼱占38.20%、小家鼠占0.06%;褐家鼠年均妊娠率为7.16%,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7.18;黄胸鼠年均妊娠率为8.76%,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4.17;臭鼩鼱年均妊娠率为21.34%,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3.36。结论在乡镇居民区臭鼩鼱和褐家鼠为优势种群,黄胸鼠为常见种,小家鼠为少见种;褐家鼠和黄胸鼠一年有春秋季2个繁殖高峰,其中春季的繁殖高峰超过秋季;臭鼩鼱也有2个高峰,前峰出现在3~6月,后峰在10~12月。建议湛江地区实施春秋两季灭鼠。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1995年春季对平洲客运港区鼠密度、种群构成和生境分布的调查结果。共捕鼠形动物112只,类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2科(鼠科、鼩鼱科),5种(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黄毛鼠.臭鼩鼱),室内以黄胸鼠为优势鼠种.室外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鼠类及其体表蚤类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鼠类及其体表蚤类的种群构成及分布.方法笼夜法.在广州市12个区(县)中,每区(县)设多个捕鼠点,捕获鼠经鉴定后采集其体表蚤类,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2 987只,总密度为14.31%.啮齿目动物2 792只,分1科3属8种,其中褐家鼠占67.46%,黄胸鼠占14.30%;食虫目动物195只,为臭鼩鼱1科1属1种.捡获蚤501匹,鼠染蚤率为14.25%,总蚤指数为0.65.鼠体表蚤类经鉴定分3属3种,印鼠客蚤占98.60%.结论广州市主要鼠种是褐家鼠,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人间及鼠间鼠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厦门港区4种类型码头即集装箱码头,散货码头,煤码头和客运码头的残存鼠群落结构进行研究。以探索防制对策。方法 夹夜法。结果 集装箱码头和散货码头残存鼠群落结构相似。为自JuQing 褐家鼠 黄胸鼠;煤码头为臭JuQing 黄胸鼠 黄毛鼠;客运码头以臭JuQing为主。臭JuQing是港区的优势鼠种。结论 不同类型码头的残存鼠生物多样性指数各不相同。以集装箱码头最高。集装箱码头和散货码头鼠类群落间相似性指数最高。  相似文献   

14.
廉江地区某镇鼠类及其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广东省廉江地区农村鼠类广州管圆线虫、带状链尾蚴、肝毛细线虫和旋毛虫感染的情况。方法在室内、外采用电捕鼠器、鼠笼和粘鼠板等方法捕鼠,鉴定种类后,取其心肺组织、肝脏和膈肌检查广州管圆线虫、带状链尾蚴、肝毛细线虫和旋毛虫的感染情况。结果共捕获鼠类236只,有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臭衲腈、施氏屋顶鼠和社鼠6种,其中黄胸鼠为优势种,占58.5%,其次为褐家鼠,占22.5%。上述鼠寄生虫的总感染率约为3559%。其中,广州管圆线虫和带状链尾蚴的感染率较高,分别为17.37%和16.95%;肝毛细线虫感染率较低,为127%;旋毛虫的感染率为0。不同鼠种中褐家鼠的寄生虫感染率最高(66.00%).感染的寄生虫种数亦最多.黄胸鼠次之(35.50%)。广州管圆线虫在野栖鼠中感染率很高,在家栖鼠中感染率很低;带状链尾蚴在野栖与家栖鼠中均可找到,只是在野栖鼠中感染率较高;肝毛细线虫仅在家栖的褐家鼠中检出。结论广东省廉江地区农村鼠类广州管圆线虫与带状链尾蚴感染情况相当普遍和严重;肝毛细线虫亦有一定程度的感染。  相似文献   

15.
西沙群岛鼠型动物及体外寄生虫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94年4~5月对西沙群岛鼠型动物及体外寄生虫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群岛有鼠型动物2目2科2属3种,数量组成以臭最高,褐家鼠次之,黄胸鼠最低。寄生的恙螨1科3属3种,地里纤恙螨为优势种;革螨1科1属3种,毒厉螨占优势;蚤1科2属2种,印鼠客蚤占优势。平均带虫指数和带虫率,恙螨为2.26和42.98%,革螨为0.68和18.88%,蚤为0.73和25.70%,而带虫指数和带虫率均较高的鼠型动物,恙螨为臭,革螨为黄胸鼠,蚤为褐家鼠和黄胸鼠。鼠型动物及体外寄生虫在各种类型生境和各岛的分布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兴宁市鼠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寄生蚤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广东省兴宁市鼠形动物群落结构及寄生蚤的种类.方法2004年4~5月,在不同生境采用鼠笼等工具捕捉鼠形动物,研究其种群结构及所携带的体表寄生蚤种类.结果捕获鼠形动物2目2科9种共1 062只.其中野外生境共捕获鼠形动物2目7种,以板齿鼠、臭鼩鼱、黄毛鼠为常见种,分别占45.71%、25.71%和18.57%.室内生境共捕获2目4种,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55.14%,黄胸鼠次之,占41.03%.共捡获蚤类6种,家鼠体蚤以缓慢细蚤和印鼠客蚤为主,野鼠以不同新蚤福建亚种为主.结论野外生境啮齿动物种群丰富,室内生境较单一.但室内生境啮齿动物染蚤率和蚤指数较高.  相似文献   

17.
2004年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进一步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云南省的流行特点,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省HFRS疫情资料,并在固定监测点及面上常规调查中采集人血清、鼠血清和鼠肺做汉坦病毒(HV)抗体和抗原检查。结果2004年全省共报告HFRS 55例,死亡2例,年发病率0.13/10万,病死率为3.64%。主要发病地区为大理州、昆明市、红河州和楚雄州。在固定监测点泸西、寻甸和永胜县捕获鼠类10种803只,采集鼠血清314份,人血清313份,其中居民区以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鼠带病毒率为3.89%(26/668),带病毒鼠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高山姬鼠、臭鼩鼱和短尾鼩;对鼠及人血清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50%和2.24%。在滇西地区10个县(市)采集到16种896份鼠肺标本,带病毒率为3.01%(27/896),带病毒鼠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大足鼠、短尾鼩、高山姬鼠和臭鼩鼱。结论进一步证实云南省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HFRS疫源地,也存在以高山姬鼠和大绒鼠为主的姬鼠型疫源地。近几年发病率的上升与较高的鼠密度和鼠间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