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的局部溶栓治疗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研究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的局部溶栓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总结我院自2000年以来6例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的局部溶栓治疗经验,男4例,女2例,其中4例采用一侧股动脉及对侧股静脉Seldinger穿刺,2例采用股动脉Seldinger穿刺及上矢状窦前1/3穿刺。导管置入一侧颈内动脉及静脉窦血栓处后,于颈内动脉及静脉窦血栓处先后各用尿激酶50万U,以每分钟1万U泵入,再于静脉窦血栓处泵入尿激酶持续溶栓,维持外周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1.0~1.5g/L,同时予全身肝素化,维持外周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值的2~3倍。结果 本组6例,5例痊愈,颅内压转正常,头痛消失,无神经功能障碍,其中4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见浅表静脉扩张消失,静脉窦显影正常,1例浅表静脉扩张明显改善,静脉窦显影较前好转;1例好转,颅内压较前降低,头痛好转,DSA见浅表静脉扩张消失,静脉窦显影正常,抗凝治疗1个月后颅内压正常,头痛消失,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采用动静脉系统联合应用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是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经股静脉途径不易到达静脉窦血栓处者,可以行上矢状窦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评价单纯抗凝与血管内局部溶栓结合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效果.方法 收集采用单纯抗凝治疗和局部溶栓结合抗凝治疗的CVST患者各30例,单纯抗凝组患者接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改为口服华法林治疗12个月;局部溶栓结合抗凝组患者分别接受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18例)、颈内动脉溶栓(6例)、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结合颈内动脉溶栓(6例)治疗,术后常规口服华法林12个月.结果 局部溶栓结合抗凝组30例患者静脉窦主干实现再通,有2例窦内接触性溶栓患者出现颅内出血增多并发症;单纯抗凝组27例患者静脉窦主干实现再通,3例患者影像学显示再通不明显,但临床症状改善,无出血并发症.出院前单纯抗凝组患者和局部溶栓结合抗凝组患者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别为13.4±1.6、1.8±0.7和14.2±1.3、1.4±0.7,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12个月随访时局部溶栓结合抗凝组患者恢复好于单纯抗凝组,单纯抗凝组有2例患者自觉偶发头痛,其中1例为CVST复发.结论 局部溶栓结合抗凝治疗CVST是安全有效的,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溶栓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王建军  凌锋 《航空航天医药》2005,16(4):64-64,F0003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ds,cysr)是一种较少见的脑血管疾病,伴有或不伴有皮层静脉受累,静脉窦血栓形成,约占全部脑血栓形成的3.5%。深部脑静辟塞典雄形虞则更罕见,至今为止仅报告了50余例。由于本病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被临床医生误诊漏诊,若不能及时诊断,死亡率、致残率高,故早期诊断、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磁共振的常规扫描序列和三维相位对比法MR静脉造影(3D-PC法MRV)对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 共收集34例临床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病例,男15例,女19例.年龄1~71岁,中位年龄38岁.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序列,3D-PC法MRV扫描;急性期(1~5天)脑静脉窦血栓7例;亚急性期(6~21天)18例,慢性期(>21天)9例.结果 急性期脑静脉窦血栓信号T1WI以等低信号为主,T2WI以低信号为主;亚急性期T1 WI以高信号为主,T2WI呈低或高信号;慢性期T1WI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 WI以高信号或流空信号.3D-PC法MRV主要表现为脑静脉窦的闭塞或充盈缺损.同时14例患者合并有脑实质异常,出血9例,缺血水肿5例.结论 常规MR序列与3D-PC法MRV显示脑静脉窦血栓具特征性,可做为理想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6.
MRI及MRV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形成为少见脑血管病,病情严重,临床表现多样而无特异性,死亡率较高,不易早期诊断。以往对该病的诊断常依靠有创检查,如普通X线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随着磁共振成像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率有了明显提高,我院用MR检查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997年7月~2000年8月间6例,男2例,女4例,年龄35~60岁,平均45岁。分别于病后2~8天就诊入院。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5例有视乳头水肿,4例脑脊液穿刺检查显示脑脊液压力升高,1例并发脑疝者行手术治疗后好转,余病例均经内…  相似文献   

7.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其临床表现以高颅压为主 ,须通过全脑血管造影 (DSA)、磁共振成像 (MRI)方能确诊。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中 ,男性 17例 ,女性 2 3例 ,年龄 18~ 6 3岁 ,平均 38岁。患者大多以间断头痛和额眶部胀痛并进行性视力下降及高颅压就诊。血常规检查 :13例WBC >10× 10 9/L ,N >0 77。 5例有近期发热病史。 40例患者中 ,临床主要症状分别以头痛、呕吐、复视、癫痫、视力障碍 ,视乳头水肿、眼底出血和锥体束损害为主 ,行腰穿检查 ,脑脊液压力均高于正常 1 98~ 4 0kPa(2 …  相似文献   

8.
脑静脉窦血栓磁共振血液成像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探讨脑静脉磁共振血流成像在诊断脑脉窦血栓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例脑静脉窦患者均作MRI和脑静脉窦MRA检查93例治疗后随诊),8例行静脉期脑血管造影;与常规SE图像和X线脑血管造影对照,着重分析脑静脉MRA在本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受累的静脉窦有上矢状窦6例,窦汇(部分)8例,横窦8例(10个),乙状窦8例(9个),直窦6例,大脑大静脉3例和大脑内静脉3例(6个);脑静脉窦血栓MRA直  相似文献   

9.
改良溶栓方案治疗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改良溶栓方案(最低静脉窦内微量持续泵点尿激酶10万u/24h)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21例患者(合并出血性梗死5例,其中病史超过1个月2例,超过3个月1例)进行机械性破栓、静脉窭内留置微导管行最低量尿激酶10万u/24 h静脉窦直接泵点滴48~96 h治疗.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 21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脑静脉窦均获得再通(其中12例患者应用尿激酶10万u/24 h效果良好,9例患者在应用尿激酶10万u/24 h,48 h复查后增量至25万u/24 h),无一例并发或加重脑出血,预后良好.结论 改良溶栓方案可有效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有效规避了大量应用溶栓药物的问题,在达到同样疗效情况下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0.
周成山 《人民军医》1998,41(2):80-80
近2年来,我们收治急性动脉血栓栓塞症26例,参考国内最新治疗方法[1],全部溶栓治疗,取得理想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52~78岁,平均61.2岁。发病后5~12d开始治疗。均具有动脉粥样硬化典型临床特点[2]。伴有脑血栓病史8例,冠心病11例(其中心房纤颤6例),单纯性肢体动脉粥样硬化7例。共累及3O支动脉,其中股动脉14支,■动脉11支,防动脉3支,锁骨下动脉2支。以股动脉和■动脉发病最多(83.3%)。1·2方法采用溶栓、降纤、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综合溶栓方法。(1)溶栓:采用国产尿激酶,首次…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平扫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多层螺旋CT平扫的临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多层螺旋CT平扫表现.结果: 27例CT平扫中,25例发现异常表现,其中21例见静脉窦高密度,其中上矢状窦、横窦各15例,乙状窦7例,直窦5例,大脑大静脉及内静脉2例; 17例出现脑实质内异常密度影,其中出血性静脉脑梗死10例,脑水肿3例,脑肿胀2例,静脉性血肿2例;累及2个以上静脉窦16例;2例CT平扫正常.21例静脉窦高密度区经MRV(13例)、CTV(19例)和/或DSA(13例)检查确诊为静脉窦栓塞部位.结论: 大部分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多层螺旋CT平扫检查可显示特征性直接征象,结合间接征象可提高影像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肝素在血栓性病变介入溶栓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肝素在血栓性病变的介入性溶栓抗凝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急性脑血栓形成22例,四肢动脉血栓18例,髂股静脉血栓200例,下腔静脉血栓20例,分别给以肝素或小分子肝素行全身抗凝。经导管或局部给以溶栓、消融和下腔静脉过滤器放置等治疗,术中和术后也全身使用肝素抗凝治疗。结果:动脉血栓在肝素抗凝下,经导管溶栓疗效肯定,术后必须以肝素抗凝才能保持管腔通畅;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完全再通率低于动脉系统。肝素与溶栓药物联合应用疗效高于单纯使用溶栓药物。结论:血栓性病变的治疗应首先使用肝素抗凝,其次溶栓。溶栓必须和肝素抗凝联合,这是对血栓性疾病进行介入治疗的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3.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磁共振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远比脑动脉血栓少见,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导致误诊。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临床应用,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提供了新的非创伤性影像检查手段。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8月~2007年11月1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MRI表现,旨在分析探讨MRI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MRI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1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均行MRI平扫,其中9例行MRV或MRA检查,6例增强.7例患者同时接受CT检查.结果:①常规MRI检查表现为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n=13/14),急性期(n=2/14) 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亚急性期(n=7/14)T1WI、T2WI均呈高信号;慢性期(n=4/14)T1WI、T2WI信号减低,表现复杂.增强扫描可见充盈缺损(n=6/6)及脑回样强化(n=1/6);②MRV(n=9/9)表现为受累静脉窦血流信号减弱或消失;③MRA检查(n=1/1)受累静脉窦异常显影;④7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的患者共22个静脉窦受累,CT检出率45.4%,MRI检出率100%.结论:常规MRI联合MRV对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具有高度敏感性,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改良溶栓方案治疗解剖变异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窦内微量持续泵滴注尿激酶(10万u/24h)治疗解剖学变异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对9例患者进行机械性碎栓、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行最低量尿激酶10万u/24h静脉窦直接泵滴注48~96h治疗。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9例解剖学变异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脑静脉窦均获得再通(其中8例患者应用尿激酶10万u/24h效果良好,1例患者在应用尿激酶10万u/24h,48h复查后增量至25万u/24h),预后良好。结论静脉窦内微量持续泵滴注尿激酶可有效治疗解剖学变异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诊断(附15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MRI对脑静脉窦血栓 (VS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5例VST患者的完整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全部行MR检查 ,其中 9例行增强扫描 ,8例行脑静脉MRA检查 ;12例曾行CT检查 ,其中 4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上矢状窦受累 12例合并横窦血栓 11例 ,窦汇 7例、乙状窦 6例、下矢状窦、直窦受累 6例 ,海绵窦受累 1例。血栓在T1WI上均呈等、高不均匀信号 ,并出现脑组织肿胀 ,脑沟变浅 ,脑回模糊 ,在T2 WI上信号因发病时间不同而有所不同 ,8例T2 WI脑实质无异常信号 ,7例T2 WI脑实质出现异常信号。增强扫描 9例全部出现静脉异常强化。MRA表现为受累静脉窦信号较淡、边缘模糊且不规则的血流信号或血流信号完全消失。 12例CT检查中 2例见“空delta征” ,4例表现为梗塞、出血等不典型改变。结论 :MRI是诊断VST的首选检查方法 ,并对VST的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16岁.阵发性剧烈腹痛伴呕吐9h.腹痛以上腹部为主,呕吐胃内容物多次.无发热、胸痛、腹胀、腹泻、血尿血便等.初步诊为"急性胃炎"收入内科,对症处理症状无缓解,外科会诊后以"腹痛待查,肠系膜血管栓塞?"转普外科.体检:体温37.4°C,脉搏120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4.5/10.5kPa(110/80mmHg),化验:白细胞:12.2×109/L,N:0.82.腹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及肠型、胃肠蠕动波,腹肌软,全腹压痛,以上腹痛为著,无反跳痛,压痛点不固定,肠鸣音减弱,莫非征阴性,全腹未扪及包块及未闻及血管杂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支架取栓联合局部静脉窦溶栓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0月至2019年8月经磁共振静脉造影(MRV)或DSA确诊的26例重型CVST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支架取栓联合术中或术后局部静脉窦溶栓治疗.MRV或DSA评估联合治疗后...  相似文献   

19.
庄强  徐娉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9):1085-1087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合并脑出血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6月~2008年10月收治的7例脑静脉窦血栓合并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中,3例入院时已经发生脑疝的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后给予脱水、抗炎治疗,1周后其中2例给予抗凝治疗。4例未发生脑疝患者入院后给予脱水、抗炎、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例术后未血凝治疗男性患者半月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家人放弃治疗,自动出院,6例女性患者痊愈出院。结论:抗凝治疗可作为当前治疗脑静脉及脑静脉窦血栓的主要方法,即使在合并颅内出血的情况下,也常作为首选方式,但对于急性颅内高压,在脱水药物治疗无效情况下,手术清除血肿及去骨瓣减压也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下肢动脉血栓闭塞的导管溶栓治疗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下肢动脉血栓闭塞的导管溶栓治疗罗鹏飞,邵培坚,陈晓明,周泽健,符力,李伟科,胡景钤1988年以来,我院收治7例下肢动脉血栓闭塞患者,采用局部插管灌注尿激酶溶栓治疗,其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男3例,女4例。年龄4~75岁。发病原因:股动脉穿刺4例,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