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在儿童支原体肺炎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被动凝集法对本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到本院做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的儿童1738例,分0-3岁,4-6岁,7-9岁,9岁以上,几个组观察分析。结果:0-3岁阳性率22%,4-6岁阳性率30%,7-9岁阳性率27%,9岁阳性率22%,总阳性率26%。结论: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高,结果准确,快速,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儿童肺炎的支原体感染进行检测并对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对在吉林省白城中心医院检查的儿童肺炎患者分别采用肺炎支原体培养检测法、支原体抗体的被动凝聚法以及支原体金标免疫斑点法进行检测,对比检测结果。结果:使用肺炎支原体培养检测法的802例检测中,阳性205例(25.6%);使用支原体抗体的被动凝聚法的747例检测中,阳性135例(18.1%);使用支原体金标免疫斑点法进行Mp-IgM检测的603例患者中,阳性126例(20.9%);三中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检测结果为3岁及以下儿童的支原体阳性率为18.1%;4至7岁儿童的支原体阳性率为26.2%;8岁及以上儿童的支原体阳性率为27.6%;三个年龄段儿童的支原体阳性检测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诊断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需要根据患儿病情选取适当的检测方式,儿童肺炎的感染率与年龄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IgM抗体检测在诊断小儿呼吸道感染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抗体。结果 9 196例患儿中共检出MP-IgM抗体阳性3 829例,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P0.01),各季度中以第四季度检出率最高。结论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感染率较高,应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MP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哮喘组患儿124例,对照组患儿145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外周血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对比两组支原体抗体阳性率;并对比支原体抗体阳性哮喘患儿与支原体抗体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哮喘组患儿MP-IgM阳性率51.6%,显著高于对照患儿MP-IgM阳性率34.5%;在各年龄组支气管哮喘患儿MP-IgM阳性率比较中,发现学龄期儿童MP-IgM阳性率最高;支原体抗体阳性哮喘患儿的外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支原体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镇海地区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采用日本赛乐迪亚-麦可Ⅱ肺炎支原体抗体诊断试剂盒,以被动凝集法检测451例肺炎患者MP-IgM抗体。结果451份血清标本中,MP-IgM抗体的阳性检出率为28.2%,其中男性和女性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4.7%和32.7%,学龄前期(0~6岁)、学龄期(7~20岁)和大于20岁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8.4%,36.3%和5.2%,各年龄段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1a中以1月份阳性率最高为50%,7月份最低为11.1%。结论肺炎支原体是引起镇海地区儿童肺炎的重要原因,全年均有发病,以冬春季节较多,学龄期儿童较多,学龄前儿童也逐渐增多,其他年龄段偶有发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科肺炎患者与呼吸道肺炎支原体(MP)和肺炎衣原体(CP)感染的关系。方法:我院儿科门诊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诊治慢性咳嗽肺炎患者做支原体(培养加药敏)和衣原体用检测试剂盒监测分析。结果:1.在210例患者中,慢性咳嗽MP特异性抗体IGM阳性56例,阳性率42%。CP特异性抗体IGM阳性25例,阳性率15%。MP和CP均阳性13%。健康对照组仅一例,占2.35%MP阳性。两组间阳性达显著差异。结论: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检测在儿科门诊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提供诊断依据,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呼吸道疾病传播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经血清学被动凝集法与胶体金法检测的阳性率与准确率,分析准确的血清学检验方法。方法:选择新兴县稔村中心卫生院2016年4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135例疑似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疑似感染1周后抽取并制备患者静脉血,经血清分离操作干预后,分别对采集的静脉血采取被动凝集法和胶体金法进行检验,显示结果后对两种检验方法的阳性率与准确率进行比较,分析检验结果的差异。结果:被动凝集法检出的真阳性例数为57例,真阴性例数为72例,阳性检出率为71.25%,准确率为78.52%。胶体金法检出的真阳性例数为46例,真阴性例数为41例,阳性检出率为58.23%,准确率为64.44%。比较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和准确率,结果显示被动凝集法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胶体金法,检测准确率也明显高于胶体金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率高,早期确诊较为关键,采取被动凝集法对疾病诊断有重要临床参考意义,能够提升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探索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中西医结合的可靠方法,将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探索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具有随机性、前瞻性、平行性、开放性以及阳性药物对照等多种特性。将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符合排除标准以及入选标准的发热伴有咳嗽的疑似下呼吸道感染的肺炎支原体性肺炎儿童作为本实验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使用小儿咳喘口服液联合阿奇霉素处理,对照组仅使用阿奇霉素。收集所有患儿的咽拭子标本或者血清以及临床病例资料。检测咽拭子标本中的MP23rRNA使用巢式PCR方法,检测血清中的MP卡尼采用乳胶凝集法或者ELISA法。对于血清阳性或者PCR阳性的患有下呼吸道感染的儿童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于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或者肺炎支原体-DNA阳性的80例肺炎支原体下呼吸道感染的肺炎支原体性肺炎,符合入选标准的患儿进行分析,其中对照组42例,治疗组38例。经统计分析,2组患儿在治疗前的病情方面、性别以及年龄方面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按病程对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对照组患儿的咳嗽减轻时间,咳嗽消失时间以及退热时间均比治疗组儿童的咳嗽减轻时间咳嗽消失时间以及退热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24,0.001)。结论:阿奇霉素联合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对于儿童肺炎支原体下呼吸道感染的肺炎支原体性肺炎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阿奇霉素,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可以作为临床上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下呼吸道感染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理想方法,比较两种PCR法与培养法检测肺炎支原体的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1月—2008年4月鄢陵县中医院的住院肺炎患儿67例,分别用3种方法检测患儿的MP感染情况。结果:3种方法中,以培养法的阳性率最低,仅4例,与其它方法比较P<0.01;而以培养—增强套式PCR的阳性率最高,达23例。3组比较,χ2=16.469,P<0.01。与传统PCR法比较,本组采用的培养—增强套式PCR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8%,准确率为91%。结论:培养—增强套式PCR优于传统的套式PCR方法,结果比较准确,而且检测快速,可以在感染早期就检测到MPDNA,有助于临床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ARI)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儿科住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取其入院第2天的静脉血,进行肺炎支原体IgM检测,并对检测标本阳性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090例患儿送检标本中,肺炎支原体抗体IgM阳性检出243例,阳性率为22.3%,随着年龄的增加,阳性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炎支原体感染全年均可出现,以夏秋冬季高发,感染率与季节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全年均可发病,好发于夏秋冬季,随着年龄的增加,感染率增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儿童哮喘的主要临床特征,以及与免疫蛋白E(Ig E)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患儿47例作为观察组,将同期非感染性哮喘患儿53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儿童的MP抗体阳性率、Ig E水平以及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的Mp抗体阳性率、Ig 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本组患儿中发热、心肌酶异常与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患儿通常具有明显临床特征,检测Mp抗体与Ig E水平可辅助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2.
成年人肺炎支原体感染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成年人呼吸道感染患者肺炎支原体 (MP)感染情况 ,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ELISA法检测 116 0例患者血液抗MP -IgM。结果 MP感染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从发病年龄分布上 ,患者随年龄增大 ,MP阳性率增高。疾病的分类上 ,2 34例患者 (2 0 .2 % )血清检测MP -IgM阳性 ,其中肺炎(30 8% )、支气管哮喘 (2 6 .1% )和COPD(2 1.2 % )患者MP阳性率较高 ,其他呼吸道疾病也有相当一部分感染 ,提示肺炎支原体是成年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结论 肺炎支原体是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原 ,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探讨肺炎支原体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和研究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niae,MP)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临床治疗上的重要性。方法:对我院12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用聚合酶链反应法进行咽拭子MP—DNA检测,然后用被动凝集法对呈现阳性的患儿进行血清MP—IgM滴度检测。并记录临床表现及体征。结果:对120例患儿检测及临床记录,MP—DNA阳性数为64例(占53.3%),其中MP—IgM阳性数为34例(28.2%),临床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结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肺炎支原体关系密切,应该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尽早进行MP—DNA、MP—IgM检测、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肺炎支原体在婴幼儿阶段感染状况。方法:对2011年1一12月因呼吸道感染住院的802例婴幼儿用被动免疫凝集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并统计学处理。结果:802例中MP—IgM阳性168例,阳性率20.9%;不同性别间NP-IgM阳性率男22.2%,女19.5%,P〉0.05,无统计学差异;各季度MP-IgM阳性率分别为28.2%、21.7%、23.O%、27.1%,P〉0.05,无统计学差异。各月龄MP-IgM阳性率,25—36月组28.6%,明显高于1—12月组(10.9%)和13—24月组(14.7%),P〈0.05,有统计学差异。混合感染细菌21%,肺炎衣原体17.5%。结论:肺炎支原体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随月龄增长发病有明显增加,其混合感染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0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临床检验资料,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0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检验患儿,对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MP-IgM,并且进行实验室检查,详细分析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经ELISA法检测,10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小儿中呈现MP-IgM阳性者达15例,阳性率15%;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尿常规正常85例,异常15例,其中WBC(+)3例,尿蛋白(+)6例,潜血(++)6例;冷凝集试验阴性45例,阳性55例。结论:家长应在医生指导下给孩子用药,对5岁以上儿童的呼吸道感染推荐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6.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是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尤其多见于儿童,可占小儿肺炎10%-20%,流行年份可达30%。支原体肺炎肺部体征轻,临床症状较轻,甚至根本无症状,根据流行病史、患者的临床症状、胸片常常不容易将其与一般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相区别。研究发现,肺炎支原体IgM抗体的检测对该病临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本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01月-2013年06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396例肺炎患儿肺炎支原体IgM检测结果.结果:396例肺炎患儿MP-IgM抗体总阳性率为29.5%;0-1岁年龄组MP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P<0.05),3-6岁年龄组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一、四季度MP-IgM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二、三季度(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比例高,阳性率与年龄、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检测方法对肺炎支原体检出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临床快速、准确检测肺炎支原体寻找线索.方法:将我院2009年5月至201 1年12月间拟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729例患者随机分配为三组,每名患者取痰标一份,血清标本两份,分别经肺炎支原体培养、肺炎支原体核酸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血清学检测[1](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比较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三种方法检出率分别为44.2%,84.1%和73.5%,其中痰培养法与PCR法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x2=15.464,P<0.001);血清学法与痰培养法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x2=6.238,P<0.01);而PCR法与血清学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3.269,P=0.061).结论:PCR法与血清学法对肺炎支原体检出率较痰培养法要高,可作为临床检测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探讨在呼吸道感染患儿病情诊断过程中肺炎支原体免疫球蛋白 M(IgM)抗体与 DNA 检测的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选择 2016 年 6 月至 2019 年 5 月东莞三局医院儿科收治的 50 例疑似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50 例患 儿均进行肺炎支原体 IgM 抗体检测与 DNA 检测。以 X 线、血清学等综合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肺炎支原体 IgM 抗体检 测、DNA 检测的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金标准检查结果显示,50 例患儿中,有 38 例确诊为呼吸道感染。 联合检测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均高于肺炎支原体 IgM 抗体检测、DNA 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肺 炎支原体 IgM 抗体检测与 DNA 检测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肺炎支原体 IgM 抗体与 DNA 联合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能及时诊断鉴别疾病,为后续治疗提供准确的数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一种检测患儿肺炎支原体(MP)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ELISA法、斑点金免疫渗滤法(DIGF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分别测定患儿的MP。结果在71例培养或补体结合试验(CFT)阳性的标本中FQ-PCR阳性率为92%(65/71),DIGFA法MP-IgM阳性率为72%(51/71),ELISA法MP-IgM阳性率为70%(50/71)。FQ-PCR阳性率与ELISA和DIGFA二法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DIGFA法阳性率和ELISA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培养或CFT阴性的43例咳嗽发热患者MP均为阴性。结论DIGFA联合FQ-PCR检测肺炎支原体具有快速、方便、准确的特点,可以满足临床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