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黄帝内经》中的情志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的精、气、血、津液失常可影响情志活动,情志活动失常反过来又可影响脏腑精、气、血、津液,导致疾病的发生,应采取移精变气法、情志相胜法、劝说开导法、顺情从欲法、暗示法等情志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3.
4.
从情志的内涵、情志病的特点、情志病的防治等方面对《黄帝内经》中有关情志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总结。认为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汲取了先贤有关情志认识的科学内涵,对中医情志理论形成了系统认识。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对《内经》有关情志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总结,认为《内经》在汲取先贤有关情志认识科学内涵的基础上,与中医学固有理论和经验相结合,对中医情志理论形成了系统认识。主要包括情志与脏腑的关系、情志致病规律以及对情志病症的防治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8.
《黄帝内经》中“思”作为一种情志表现,与其他情志喜、怒、忧、悲、恐、惊一样,是一种内心的体验,随时都可发生,它是在人体接受客观事物刺激之后,心神及其五脏经过复杂的生理活动所产生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态度体验,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正常生理状态下思是不会致病的,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地刺激,超过了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中情志致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中情志致淤的探讨杨万福刘峰*甘肃临夏解放军第七医院(731100)主题词《黄帝内经》中医病机情志血淤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因素在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西医和中医共同重视。鉴于血淤证在许多疾病中的广... 相似文献
10.
七情为人对客观事物作出的反映,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黄帝内经》早已根据藏象的特性将七情进行合理的划分,建立情志与五脏之间关系体系.中国古典文学源于生活,对人物的刻画也入木三分,其中不乏因人物性格、情感而产生情志病的故事,通过对古典文学的研读,将有助于更具体、真切地了解情志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根据几个古典文学故事浅谈五脏与情志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12.
金香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5):465-467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其理论特征、养生原则、养生方法都具有现实意义。《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强调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病;确立了养生思想的整体观,认为机体内各脏腑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机体与自然也是统一整体,提出人与天地相应观点;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基础并规定其为理论阐释方法;以中医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作为养生学的生理学基础,以六淫七情和饮食劳倦内伤作为病理学基础,以四诊合参作为诊察方法,提出精气神三位一体、预防为主和动静结合的三大养生原则。根据保全真气的养生目标,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方法,并明确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实现养生目标的必备条件。生活习惯包括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重视保养真气,主张顺其自然,体现了自然而然的养生理念。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所论情志致病原因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不同的情感反映,属于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和心理表现.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适度的情志活动乃是人体的生理需要,有利于脏腑的功能活动,对于防御疾病、保持健康是有益的.正如《灵枢·本脏》所言:"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然而,若刺激过大或过强,超过了正常限度,即超过了人体正常的耐受能力;或是刺激过久,而个体本身又缺乏移情易性的能力,不会或不能转移客观环境的不良刺激,那么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失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种种病变. 相似文献
14.
15.
梳理了怒志理论的发展概况。《黄帝内经》的相关论述标志着怒志理论的初步形成,随着晋至隋唐时期的发展,宋金元时期医家的融会贯通,以及明清时期医家的整理与阐发,怒志理论日趋成熟与完善。\"怒伤肝\"、\"怒则气上\"是怒志致病机制的简要概括,从肝论治是治疗的主要法则。 相似文献
16.
于艳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4):1-2
"范进中举"是过度惊喜之后导致癫狂的故事。这一例子对我们来说有什么启发呢?考中举人这一事件是范进癫狂的始发因素;过度惊喜成为明显的情志刺激,是引发范进癫狂的主要致病原因;对惊喜的承受力低下是范进癫狂发生的个体自身因素;不良的人才录用机制是范进癫狂的社会环境因素。可见,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书中有关消渴病(糖尿病)的记载零星散在于多处,文章辑集梳理有关记录,以系统阐明该书对消渴病的命名与分型、病因与病机、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认识成就。 相似文献
18.
《内经》谈及疼痛的症状遍及全身,如“头痛、目痛、噬痛、耳痛、肩痛、心痛、胃脘痛、手臂痛、腹痛、股痛、脚下痛、四肢烧痛、盘骨节痛、肌肉尽痛、髓道酸痛、脉痛”等50余种。《内经》对疼痛的性质、状态及牵扯部位形象的描述有头痛如破、头脑户痛、延及囟顶、真心痛、心痛否满、心与背相应而痛、胃脘当心而痛、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脊痛不能正立等20余种。 相似文献
19.
<正> 本文仅就该书中有关心理护理学即情志护理的论述作一浅析,以供同道参考。 1 重视情志因素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内经》认为,人有喜、怒、忧、悲、思、恐、惊七情,正常情况下,这七种情志对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起着协调作用。但如果突然遭受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可直接伤及五脏,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不同的情志刺激对五脏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如“怒则气上”是指过怒可使肝气横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确立的养生学说 ,为人们保养心身健康 ,却病延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养生的具体方法有 :1 调摄精神 ,修德养性—保持良好的心态 中医学养生学非常重视精神情志的调养 ,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脏腑气血等功能密切相关 ,精神情志活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体现 ;精神情志活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