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部X线与螺旋CT在创伤性湿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创伤性湿肺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胸部X线与螺旋CT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结果:胸部X线及螺旋CT扫描对点片状与斑片状影、大叶或节段性实影、磨玻璃状改变等影像学特征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对肺血管纹理改变检出率(18.75%)、薄壁囊腔影检出率(18.75%)显著高于X线(P0.05),而X线对类圆密影检出率(17.50%)、肋骨骨折检出率(63.75%)显著高于CT扫描(P0.05)。结论:胸部X线可作为临床诊断创伤性湿肺的有效手段,也是其诊断基础:螺旋CT对创伤性湿肺的诊断准确性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x线摄影与CT检查在创伤性湿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52例创伤性湿肺病例的x线与CT资料.并加以总结。结果:创伤性湿肺主要表现为肺纹影增强、模糊28例;肺内斑片影24例;面纱征或/和毛玻璃征12例;肺血肿影10例;其他如肋骨骨折、胸腔积液、膈肌破裂等影像表现。结论:x线摄影和CT检查目前仍是创伤性湿肺的主要检查手段。CT能够较准确显示创伤性湿肺的病灶特点,对其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部肿块的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对42例多层螺旋CT透视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获取肺内病变部位病理标本和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42例穿刺成功100%(42/42),对肺部病变病理诊断正确率95.24%(40/42),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75%(3/4),1例并发大咯血经抢救好转出院。结论:多层螺旋CT引导下对肺内病变穿刺活检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准确性高。尤其对支气管镜不易取得活检的周围性病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部局灶性磨玻璃密度影(fGGO)的HRCT诊断意义,以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肺部局灶性磨玻璃密度影的HRCT表现,均行多排螺旋CT扫描和病灶部位的薄层CT(HRCT)重建。结果20例fGGO中,恶性肿瘤16例(BAC9例、腺癌7例)、AAH3例、FIFI例,恶性肿瘤比例约80%。结论:肺部fGGO在早期肺癌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中医证候与肺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武汉市中医院2019年12月20日—2020年1月31日,收治的75例COVID-19患者信息进行整理,采用预先设置的数据提取表收集中医证型与肺部CT影像等信息,根据中医证型不同进行分组,评估不同证型、不同病情阶段的CT影像差异,探索中医证型与CT影像的关联性。[结果]湿热并重型COVID-19患者肺部病变以单肺或双肺单发或者多发病灶为主,影像上表现为小斑片或大片状磨玻璃样密度影或结节影;寒湿内侵型、湿毒闭肺型肺部CT病灶变密实,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磨玻璃样密度影与实变影或条索影共存,部分患者出现少量胸腔积液;阴气耗伤型双肺呈弥漫性病变,严重时呈“白肺”,可见有肺纤维化。[结论]COVID-19患者的中医证候与肺部CT影像具有相关性,对中西医结合诊治COVID-19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球形肺炎的高分辨率CT(HRCT)的表现,以便与肺部其它球形病灶进行鉴别诊断.方法:搜集我院2005/2009年间21例球形肺炎患者临床及HR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球形肺炎的主要CT表现:①圆形或椭圆形致密影,大小2-4.5cm,密度均匀或不均匀;②部分病灶边缘见毛刺影,较粗长;③部分病灶周围胸膜增厚,所属支气管管壁增厚、管腔扩张;病灶近肺门侧有迂曲、增粗的条索状血管影;④消炎治疗后见病灶吸收,最后除残留纤维条索状影外,个别病例留下机化性不规则致密影;⑤本组21例未见明显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结论:结合临床相关资料HRCT是球形肺炎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普通型患者的消化系统症状与舌象及胸部CT的关系。方法 收集177例COVID-19普通型患者的一般情况及首发症状(包括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舌象、胸部CT等信息共同构建数据库。结果 伴有消化道症状者55例,无消化道症状者122例。舌色主要表现为红舌和青紫舌;舌形主要表现为胖大舌、齿痕舌;舌苔主要表现为苔黄、苔薄、苔腻。伴有消化道症状者中齿痕舌、苔黄、苔厚苔腻的占比高于无消化道症状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消化道症状者比较,有消化道症状者出现双肺片状磨玻璃影较多,出现右肺磨玻璃影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胸部CT与舌象关系中,单肺磨玻璃影、双肺磨玻璃影的患者红舌占比相对最高,伴有实变的患者青紫舌占比相对较高;双肺散在磨玻璃影及双肺片状磨玻璃影患者主要表现为齿痕舌、胖大舌;各种不同的CT表现,均多数表现为薄黄腻苔。结论 COVID-19的病位在肺、脾;病理特点为毒、湿、热、瘀、虚,湿热贯穿病程始终。有消化道症状者湿、热的病理表现更明显,并迅速出现双肺的病理改变,病程进展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特点,探讨家族性特发性肺纤维化(FIPF)在x线、C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一个家族中3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的X光、CT、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一个家族中3例(男1例、女2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平均年龄25岁,病人症状不明显,有轻度的呼吸障碍。X线及高分辨率CT表现:双肺粟粒状的结节状阴影,不规则线状或网格状影、斑片状实变影、蜂窝样影;胸膜钙化,呈蛋壳状包围在肺的周围。结论:X线、CT表现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断具有定性作用。在病人不愿做活检时,作为一种无创检查。高清晰度CT对家族性特发性肺纤维化病人的家族成员的筛查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肾上腺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肾上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31例。肾上腺病变的病例,分析其病变的CT表现。结果:31例病例中一侧或两侧肾上腺肥厚病例7例,一侧或两侧腺瘤9例,一侧或两侧转移瘤8例,一侧或两侧髓性脂肪瘤4例,一侧肾上腺囊肿1例,两侧肾上腺结核1例,嗜铬细胞瘤1例。结论:多层螺旋CT能较好地显示肾上腺病变,结合病史、增强扫描、后处理重建等,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创伤性湿肺的X线诊断及病例.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收治的50例创伤性湿肺患者,观察影像学检查特征性表现,比较X线检查与CT检查的优缺点及治疗后肺部的病灶吸收情况.结果:本次研究发现,对于创伤性湿肺的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胸部X线片检查对于肋骨骨折及跨叶分布病灶的液平显示优于CT检查,临床上可以首选胸部X线片检查.本次研究创伤性湿肺患者病灶吸收情况相对较好,1周内吸收的患者占构成比的66.00%,3周内基本完全吸收.结论:在创伤性湿肺的影像学诊断上,胸部X线片一般能明确诊断,而且经济、简便,仍是诊断创伤性湿肺的主要手段,并紧密结合临床,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X线平片以及CT对胸部创伤所致肺出血的诊断方法,并对其临床经验进行探讨,进一步的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率。方法:选取本院在2013年2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00例胸部创伤致肺出血患者,对所有患者均采用X线平片与CT进行检查。结果:所有患者经过X线平片与CT检查后,肺内血肿患者有28例,占(28%),创伤性肺囊肿患者有32例,占(32%),肺实质实变影患者有17例,占(17%),肺间质性改变患者有23例,占(23%),患者的所有表现均符合相应的X线平片与CT诊断影像表现。结论:通过对胸部创伤致肺出血患者尽早进行X线平片与CT检查,能够为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高分辨力CT动态观察40例无特殊临床状,胸片或常规CT检查发现肺内小于2cm的小淡片状影的患者,分析影像变化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材料:40例临床疑诊肺部病变的患者均用Byiuance16CT扫描机检查120KV,120ma,3S,厚度:1mm,层距:1mm。结果:21例炎性病灶,经抗炎后大部分吸收。11例浸润型肺TB抗炎后部分病例、小叶间隔及小结节影出现增多,片状影密度增高。8例早期周围型肺Ca经抗炎后复查,全部出现小叶间隔增厚及小结节影,片状影密度不均。结论:通过高分辨力CT动态检查,可以显示肺内小片状病灶的早期病理变化,尽早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表现和误诊原因,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分析42例经病理证实的BAC患者肺泡癌的CT征象。结果结节型BAC主要表现:结节位于肺外围,有分叶、毛刺、空泡征或支气管气相、密度不均、胸膜牵引和毛玻璃影;实变型BAC可为单叶/段实变、多叶/段实变、支气管气相、囊状影、毛玻璃影和叶间膜膨出;多结节型BAC较少见,表现为以中下肺野分布为主的弥漫性腺泡结节,部分见空泡。临床误诊8例及CT误诊4例中,有7例为实变型,主要原因是对BAC的重视和认识不够。结论熟悉BAC各型CT征象,必要时借助穿刺活检和支气管镜,能提高BAC的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部低剂量CT螺旋扫描在胸部创伤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例轻症胸外伤患者行常规剂量170mA和胸部低剂量30~150mA螺旋CT扫描,比较两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及病人接受辐射剂量。结果:在常规剂量170mA胸部螺旋CT检查中,9例胸外伤患者中1例患者未发现异常,3例发现肺局部挫裂伤,3例发现肋骨骨折,1例少量胸腔积液。在110mA以上剂量扫描,图像质量及病变发现与常规扫描无差异。在低剂量90mA、70mA螺旋CT扫描检查中,病变发现同常规扫描无差异,图像质量略差但不影响诊断。50mA和30mA扫描,湿肺与伪影不能鉴别,肋骨骨折显示不清晰,不能够满足诊断要求。结论:70mA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对胸部创伤性病变的检查、诊断中,既能够在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同时还可以明显降低病人接受X线的辐射剂量,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胸部低剂量CT扫描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纵隔恶性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18例纵隔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18例均表现有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肺部受累6例,胸膜受累4例,胸腔、心包积液5例。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可以准确显示纵隔、肺门淋巴结及肺部、胸膜、心包情况,对纵隔恶性淋巴瘤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株感染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肺部CT表现相关性。方法:收集新冠病毒Delta株感染患者的中医证型、实验室指标(血常规、生化、炎症指标、凝血四项)、肺部CT表现等资料,统计分析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以及肺部CT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77例患者,其中湿遏肺卫证40例(22.60%),湿阻肺胃(脾)证59例(33.30%),湿毒郁肺证72例(40.68%),气阴两虚证6例(3.39%)。气阴两虚证与其余证型比较,乳酸脱氢酶(LDH)、降钙素原(PCT)水平显著升高,Na+和血红蛋白(Hb)水平显著降低(P<0.01);湿毒郁肺证白蛋白(ALB)水平高于气阴两虚证(P<0.05);湿毒郁肺证、气阴两虚证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高于湿遏肺卫证(P<0.05);湿毒郁肺证、气阴两虚证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高于湿阻肺胃(脾)证(P<0.05),湿毒郁肺证APTT水平高于湿遏肺卫证(P<0.05);气阴两虚证、湿阻肺胃(脾)证D-二聚体(D-D)水平高于湿遏肺卫证(P<0.05)。肺部CT方面,湿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肇庆市怀集县人民医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确诊的9例H7N9禽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9例患者均进行X线胸片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其中8例患者病灶呈多灶多肺叶肺部,其中以两肺下叶最为多见,仅有1例为单肺叶分布;6例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联合大片状实变或单纯磨玻璃密度影;4例患者可见小叶间隔增厚;4例可见实变肺组织中可见充气支气管征;1例出现纵膈淋巴结肿大伴钙化;5例患者双侧少量或中度胸腔积液。结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性肺炎具有突出的影像学特征,磨玻璃影与实变影为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另外当患者出现胸腹腔积液表示病情严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同时对评估疗效、预后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肺损害的胸部平片及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25例临床确诊的pSS肺损害中,20例摄X线胸片;全部病例均经螺旋CT检查,之后23例加扫了高分辨率CT。结果:25例pSS肺损害都有间质性肺炎表现,同时伴多发性肺大泡或肺囊肿2例,支气管扩张、钙化及胸膜增厚各1例。结论:胸部影像学检查可早期发现pSS肺部异常。高分辨率CT优于胸部平片。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分析卵巢颗粒细胞瘤(OGC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提高 OGCT 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 2015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中山市博爱医院收治的 32 例 OGCT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的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另选取 32 例同龄正常女性作为对照,分别进行雌激素、抗米勒管激素、 甲胎蛋白等血清指标检测并比较。结果:32 例 OGCT 患者的雌激素和抗米勒管激素水平均高于正常同龄女性,差异具有统 计学意义(P < 0.05),甲胎蛋白含量正常与同龄正常女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18 例 OGCT 患者 CT 显示 肿块囊实性:实性:囊性为 11:4:3;增强扫描显示,肿块一侧的子宫和(或)卵巢供血血管与对侧相比明显增粗。16 例患 者显现出不同程度的子宫体积增大,3 例患者出现腹腔积液;14 例 OGCT 患者 MRI 显示肿块囊实性 : 实性 : 囊性为 9:3:2, 囊性肿块的 ADC 平均值为(2.698 ± 0.531)×10-3 mm2·s -1;实性肿块的 ADC 平均值为(0.698 ± 0.185)×10-3 mm2·s -1 ; 3 例进行了动态增强扫描,均呈现出渐进性强化。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CT +临床表现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单一 CT 诊断, MRI +临床表现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单一 MRI 诊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联合 CT、MRI 等影 像学手段,充分掌握 OGCT 患者的临床表现,才能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摘 要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方法:选取 2020 年 3 月至 2023 年 3 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 220 例老年 AECOPD 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老年 AECOPD 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数,计算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率,统计病原菌分布情况和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将患者分为感染 组和未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差异。 结果:220 例 AECOPD 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 46 例,发生率为 20.91 %;共分 离出 72 株真菌菌株,其中白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要菌株。46 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 主要特征为结节晕轮征、结节影、团块影、空洞等;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干咳、肺部 啰音等。治疗后随访 6 个月,感染组患者的再住院率、病死率均高于未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老年 AECOPD 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白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且患者 CT 特征为结节晕轮征、结 节影、团块影、空洞,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干咳、肺部啰音等,且合并肺部真菌感染会影 响患者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