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仲景学说的研究,象探骊寻珠那样,对古今中外的中医学者,具有永久的魅力。千百年来,人们从张仲景的生平史迹到他的光辉著作《伤寒杂病论》的版本文字的考据索隐;从原著的条辨释义到方剂药物的探讨析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见仁见智,各有发挥。本文着重探讨仲景学说研究的历史经验。一、仲景学说的成就仲景学说由我国东汉医家张仲景所创立。所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反映了他的学术思想和医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六月二十九日下午“仲景学说现代研究中心”在大连召开了成立大会。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开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此后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形成,无不受到仲景学说的影响。因此,张仲景被后世医家奉为“医圣”,他的学说被誉为“医魂”。对于仲景理论的研  相似文献   

3.
探“仲景学说”中的免疫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据《伤寒杂病论》的有关内容,探讨“仲景学说”中的免疫学思想,以冀发掘“仲景学说”中珍贵的遗产,期而对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医“经典”有所借鉴和裨益。一、《伤寒杂病论》病机论说中的免疫学思想张仲景认为发病机理是正邪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广泛深入地研究了《内经》、《难经》等典籍,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和宝贵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创立了伤寒六经辨证,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提出了用针灸治疗伤寒、杂病的具体方法,为祖国医学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笔者谨就其针灸学说思想作如下探讨。1 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张仲景是一位针灸药并重的医家。他在《伤寒论》原  相似文献   

5.
仲景学说的构建,除了张仲景本人精辟的医学理论、精湛的专业技术、精诚的医疗道德、精要的诊疗经验外,是我国数代医人创造的博大精深的医学文化思想的展现。《伤寒杂病论》的传承构建了仲景学说的主体,丰富多彩的研究性论着打造了仲景学说的支柱,无以计数的研究性论文支撑了仲景学说的广厦,连续不断的人文学研究增加了仲景学说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典籍,那么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则是讲中医辨证论治的专著,这是仲景学说的精髓所在。《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伤寒论》是通过外邪侵犯人体,以邪正斗争为主要内容来讲辨证论治,而《金匮要略》则是通过脏腑经络变化,以阴阳失调为主要内容来讲辨证论治。在《伤寒论》的学和教中,分析疾病变化要始终体现一个由表入里,或表里同病,或由里出表,造成邪实和正虚的有机联系过程,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证,也不能单纯地记某方治某证。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角度、历史角度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进行分析论证,认为伤寒之“寒”字释“正”为合法,义改邪归正,即正伤而致诸病,否则会使“伤寒”狭隘化,违背仲景“伤寒”之本义。  相似文献   

8.
第一章 性质 第一条 张仲景学说研究基金会是由热心中医药事业和仲景学说研究者组织起来的一个群众团体。 第二章 宗旨 第二条 中国汉代伟大医学家张仲景撰著旷世宝典《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奠定了中医理、法、方、药的基本规范,确立了辨证论治为指导原则,他的学说不仅哺育了中国的世代名医,而且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此,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金匮》为医经,在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仲景学说仍然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是一位针灸与药物并用的医学家,其针灸学说源于《内经》,充实于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自称“宿尚方术”,而“方术”即指“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在《伤寒杂病论》中,直接与针灸有关的条文达69条,其内容反映了仲景针灸学说的观点;论中明确指出的穴位有风池、风府、期门、巨阙、大椎、肺俞、肝俞、劳宫、关元等9个。他提出的针灸宜禁等,今日仍不失其指导意义。本文就其针灸学说,略加论述,权作初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求张仲景历法医学理论基础,诠释仲景历法医学体系的应用规律,进而以仲景历法医学理论为指导,为当代相关内科杂病和突发性疫情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并深入南阳汉画馆、仲景博物馆等查阅、收集与《伤寒杂病论》历法医学相关文献资料,认真阅读分析后,归纳、整理、总结相关的论点和依据。结果:整理出了《伤寒杂病论》相关历法医学内容,提出出《伤寒杂病论》历法医学新观点,诠释了仲景历法医学理论基础和应用规律。结论:仲景历法医学体系不仅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而且对当代相关内科杂病和突发性疫情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伤寒杂病论》是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蕴含着丰富的体质学说内容,揭示了中医体质学说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规律和重要意义,尤其是能结合辨证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癫痫 (痫病 )属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疾病。脾虚 ,风、火、痰、瘀阻滞 ,致营卫不和 ,枢机不利 ,脏气不平 ,阴阳气不相顺接是其发病的基本病机 ,脾虚为本 ,风、痰夹瘀为标。《伤寒杂病论》虽然没有明确论述癫痫 ,但通研《伤寒》 ,结合《内经》及后世医家阐发 ,可从仲景学说探求癫痫发病的病机、症状及治疗方法。1 癫痫发病的机理1.1 癫痫发病与营卫的关系营卫乃指整个人体正气的卫外抗病力和内营支持力。外邪自表入里 ,营卫首当其冲。伤寒六经是仲景在脏腑、经络、气化理论的基础上 ,对人体正气的卫外抗病力和内营支持力的不同层次的概括[1] 。…  相似文献   

13.
《伤寒杂病论》以其辨证准、立法当、用方精而备受后世医家推崇。众多学者慨叹张仲景用药之精简与效显。余认为其用药之精简,全在于其辨证之准当,其辨证之准当又全在于其诊治方法之奇巧。正如张仲景在序言中所说:"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余认为仲景诊治疾病的精巧奥妙之处主要在于观察病人的身体诸窍而洞悉疾病幽微本源。纵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查验的窍道,除五官九  相似文献   

14.
董冉冉 《吉林中医药》2012,32(3):220-221
脾胃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难经》,历代医家皆有所发展.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现存最早的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其临床治疗思想始终不离顾护脾胃,将脾胃学说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在脾胃学说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伤寒杂病论》方药量比例变化规律黑龙江中医学院吴文刚,孙丽华《伤寒杂病论》方药量比例变化规律是张仲景组方用药的主要规律之一。它不仅是《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方剂药量变化的内在规律,而且也体现了整个中医学方剂药量比例变化的某些规律,将对发展仲景学说,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办出特色,笔者提出了用仲景文化培育真正的仲景传人的思路,以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根基,突出以仲景精神为导向的人文教育,同时通过校院合作加强实训,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17.
疗效是中医的灵魂,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不仅具备严密的理论体系,且临床屡用不爽,是中医药未来发展过程中传承创新的源头活水.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哲学思维基础,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应用"阴阳藏府系统"进行诊疗近乎完美地对此进行了诠释,构建了理法方药并存的阴阳五行诊疗体系,古今奉为圭臬.文章选取《伤寒杂...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 ,是现存第一部将理法方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辨证论治专著。其中所论治法内容十分丰富 ,清代医家程国彭著《医学心悟》一书 ,将《伤寒杂病论》及其后各种医籍之中的治法加以归类 ,而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种 ,即为后世“八法”名称之来源。不仅如此 ,在《伤寒杂病论》尚有针灸、外治、火法、水法之应用。各种治法均具有其特点 ,下面试对其中灸法的运用规律加以探讨。1 灸法的辨证运用灸法的运用 ,在《伤寒论》中有 7条 ,《金匮要略》中有 2条 ,其中 2条复出 ,除重复 ,实有 7条。根据仲景施用艾灸的主治病证…  相似文献   

19.
从《武威汉简》看仲景学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武威汉简》看仲景学说张定华,孙其斌甘肃省中医院(730050)本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是迄今所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医药著作的原始文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早期的医药水平和真实情况。由于《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其原本均已佚失,我们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关于体质理论的学术思想以及对后世体质学说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方法:研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相关条文,并参考有关教材及历代医家的注释进行分析论述。结果:在《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体系中,张仲景从临床医学的角度将体质与发病、体质与病位病性、体质与病证转归及预后、体质与治法方药等方面理论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体质学说。结论:《伤寒杂病论》建立了以体质差异性为基础的病因病机学和辨证治疗学思想,开创了体质与病证结合进行辨治之先河,为后世体质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