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13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3例和对照组62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服用凉血通瘀方,疗程均为21天.疗程结束后统计并比较两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瘀热阻窍证候积分、综合疗效及脑出血量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两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11天、21天瘀热阻窍证候评分及脑出血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21天与11天比较,证候评分及脑出血量亦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21天,两组瘀热阻窍证候评分及脑出血量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3.1%,对照组总有效率77.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能显著提高疗效,降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及瘀热阻窍证候评分,促进脑出血吸收.  相似文献   

2.
凉血通瘀注射液治疗瘀热阻窍型脑出血急性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凉血通瘀注射液治疗瘀热阻窍型脑出血急性期疗效。运周仲瑛经验中药方制成凉血通瘀注射液治疗脑出血急性期32例,同时设对照组32例,运用西药常规疗法。结果:观察多项指标及临床症状,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笔者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凉血化瘀汤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纳入标准:西医诊断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中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及辨证符合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之瘀热阻窍证的诊断标准[2];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在48小时以内;年龄40~...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等数据库,收集并筛选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3篇文献纳入研究,共1516例患者,Meta分...  相似文献   

5.
(周仲瑛瘀热论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之一已刊登于本刊2009年第6期)中风包括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大类.现代医学治疗有显著的差异.尤其对缺血性中风强调尽早应用溶栓术,中医也普遍认为缺血性中风宜早用、重用活血化瘀法,而认为出血性中风.尤其是急性期.使用活血药可能有出血之虞.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凉血通瘀汤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7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凉血通瘀汤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及出血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证候积分为(7.68±10.17)分,对照组的证候积分为(11.84±10.95)分,两组患者的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脑出血量为(3.31±5.62)m L,对照组治疗后的脑出血量为(3.54±5.37)m L,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脑出血量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脑出血量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83.58%,对照组有效率为58.21%,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凉血通瘀汤治疗急性脑出血,可显著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本院接收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患者共计143例,依据患者意愿选择治疗方案,并以此作为分组依据,71例患者接受西医治疗,为对照组;72例患者接受另加凉血通瘀方治疗,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治疗后效果及治疗前后的瘀热阻窍证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均取得较好的效果,治疗2周后,对照组、实验组总有效分别为73.24%、98.61%,且实验组在脑出血量、瘀热阻窍证评分上情况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西医治疗相比,凉血通瘀方辅助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具有更为明显的临床效果,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较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8.
中风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属中医四大难症之首。从古至今,临床上对于中风急性期风阳上扰证多采用清肝息风、育阴潜阳的治法。本文根据周仲瑛教授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中心病理说,探讨中风急性期风阳上扰证用凉血通瘀法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旨在为拓展治疗思路提供参考,为中医药治疗中风急性期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凉血通瘀方对实验性瘀热证脑缺血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大鼠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后,采用插线阻断大鼠中动脉法制备瘀热证脑缺血模型,观察凉血通瘀方对模型大鼠的行为学评分,脑梗死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等指标的影响。结果 凉血通瘀方能减轻脑缺血损伤,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中IL-1β、IL-6含量,抑制脑组织中NOS活性,降低NO含量。结论 凉血通瘀方能减轻瘀热证脑缺血模型大鼠的脑缺血损伤,同时能改善“瘀”、“热”症状。  相似文献   

10.
周仲瑛从瘀热论治缺血陛中风急性期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宁  过伟峰 《北京中医》2007,26(12):775-777
周仲瑛教授为全国著名中医专家、国家首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业医60年,临证诊治疾病持“知常达变,法外求法”之辩证观点,对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诊治有一套独特的方法,认为治疗缺血性中风应该从“瘀热”着手,灵活运用凉血通瘀法能收奇效。现将周老诊治本病的理论体系及临床观点,结合自己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凉血通瘀方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不凝血方法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分为模型组和凉血通瘀组和伪手术组。凉血通瘀组给予凉血通瘀煎剂、模型组和伪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每日灌胃。脑出血后24、48、72、120h观测大鼠血肿含量、血脑屏障通透性,采用Western blot和荧光RT PCR检测血肿周围组织内t-PA和MMP-9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凉血通瘀组各时间点血肿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血脑屏障通透性亦低于模型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脑出血后48、72、120h,凉血通瘀组的t-PA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MMP-9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凉血通瘀方促进血肿吸收、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可能和其上调脑出血大鼠脑内t-PA表达、下调脑内MMP-9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凉血通瘀法是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重要法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樊蓥  周仲瑛 《中医杂志》1999,40(11):649-652
“中风”一证,历来受到众多医家的关注;10余年来“中风”——急性脑血管病一直是我国城乡居民第二位的死亡原因;脑出血是“中风”病中之重笃者,而其凶险则主要表现在脑出血急性期。因此,探讨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法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1 肝肾亏虚,络热血瘀是脑出血的发病基础1.1 病因——内伤积损,气血失调脑出血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发生  相似文献   

13.
杨宁  过伟峰 《北京中医药》2007,26(12):775-777
周仲瑛教授为全国著名中医专家、国家首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业医60年,临证诊治疾病持"知常达变,法外求法"之辩证观点,对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诊治有一套独特的方法,认为治疗缺血性中风应该从"瘀热"着手,灵活运用凉血通瘀法能收奇效.现将周老诊治本病的理论体系及临床观点,结合自己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周仲瑛从瘀热论治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仲瑛教授为全国著名中医专家、国家首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业医60年,临证诊治疾病持"知常达  相似文献   

15.
凉血通瘀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宁  王长松  周仲瑛 《新中医》2007,39(1):40-41
目的:观察凉血通瘀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根据头颅CT提示的出血部位与出血量,按病情相近者两两配对,再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以西医常规综合疗法治疗;时照组在常规西医常规综合疗法基础上联合凉血通瘀注射液治疗,连续用药14天。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风病评分、神经系统体征积分、中医证型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愈显率、神经系统体征积分改善均优于时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中医瘀热、痰实之征消除明显。结论:在西医常规综合疗法基础上联合凉血通瘀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提示可从瘀热阻窍入手治疗急性脑出血。  相似文献   

16.
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简称脑出血)的病死率、致残率均很高,早期有效的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有重要作用(1)。我们以单盲、随机、分层配对的方案,观察了凉血通瘀口服液对于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1997年2月~1998年5月急诊科留观和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6,(3):536-538
目的:探讨清热凉血通瘀汤加减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同时观察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患者规范、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更好地改善其预后。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3年2月—2015年2月152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分组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与治疗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清热凉血通瘀汤治疗),各76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临床症状积分变化,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比黏度、甘油三酯、血沉及红细胞聚集指数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对照组除血沉及细胞聚集指数外,其他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然治疗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除语言外,治疗组其他各项临床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6.1%明显高于对照组69.7%,P0.05;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清热凉血通瘀汤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提高临床疗效,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脏腑型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脏腑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44例,采用西医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凉血通瘀方治疗。于治疗后21 d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9%,高于对照组的72.8%,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脑出血量均明显减少(P<0.01),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结果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凉血通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脏腑型,在缓解病情、减轻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及改善预后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拟清热凉血通瘀方对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将2011年3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83例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92)和对照组(n=91),两组均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自制清热凉血通瘀汤加减,每日1剂,煎剂500 mL,早晚分服,疗程均为21 d,监测治疗前后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计分法对中风病瘀热阻窍证候评分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前2组血液动力学指标、血凝四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6.09±0.29)mPa·s、血浆比黏度低切(10.45±1.86)mPa·s、甘油三酯(1.21±0.21)mmol/L、FIB(3.47±0.02)g/L、APTT(28.56±2.34)s,各种指标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液动力学指标均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各指标改善尤为显著,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2.99±3.17)分;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8.37±3.65)分,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呈降低趋势,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幅度尤为明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482,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0.22%,对照组总有效率78.02%,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916,P<0.01)。结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给予自制清热凉血通瘀汤口服,显著改善瘀热阻窍证,降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促进脑出血吸收,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清肺化痰通腑汤在预防痰蒙清窍证脑卒中急性期肺部感染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名痰蒙清窍证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分为对照组和预防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方法,预防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鼻饲清肺化痰通腑汤,在治疗1周或治疗期间出现肺部感染时,停止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中医症状评分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预防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45.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中医症候积分均出现明显的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后对照组相比,预防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中医症候积分具有明显的优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RP以及ESR指标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预防组各炎症指标升高的幅度较低,具有明显的优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痰蒙清窍证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给予化痰通腑方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感染的发生,降低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达到了中医"治未病"和"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