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学寿 《中外医疗》2010,29(20):46-47
目的探讨氯胺酮腹腔及肌肉注射对小鼠的麻醉效果。方法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2组,按100mg/kg体重给予盐酸氯胺酮分别行腹腔及肌肉注射麻醉。结果给予腹腔及肌肉注射麻醉组小鼠分别在(3.60±0.74)min、(3.47±0.87)min进入麻醉状态无显著性差异(P〉00.5),维持时间分别为(22.13±4.73)min、(30.60±6.19)min(P〈00.5)有统计学差异;2组小鼠进入麻醉状态前后呼吸、体温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胺酮用于小鼠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剂,选择合适剂量的氯胺酮行腹腔及肌肉注射均能为小鼠实验应用提供良好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2.
比较了氯胺酮静脉和腹腔注射对家兔 (体重 3~ 3.5 kg)全身麻醉的效果。结果表明 ,静脉注射起效快、镇痛效果好、用量少 ,维持时间短 ;而腹腔注射镇痛起效慢、用量大 ,维持时间长氯胺酮静脉和腹腔注射对家兔麻醉效果的观察@吴晓晴$济南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济南250031 @赵爱珍$济南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济南250031 @曾林$济南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济南250031 @董政军$济南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济南250031兔;;氯胺酮;;麻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麻醉方式在大鼠头颈部MRI检查过程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成A、B、C 3组各6只,分别采用水合氯醛腹腔注射、氯胺酮腹腔注射、氯胺酮肌肉注射进行麻醉,麻醉完成后均行MRI扫描,比较3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麻醉效果、大鼠死亡情况.结果 B组、C组、A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依次缩短(P<0.05);A组的麻醉持续时间均长于B组及C组(P<0.05),但B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及C组所有大鼠均麻醉成功且MRI图像质量合格,B组2只大鼠麻醉失败,1只大鼠MRI图像质量不合格;A组2只大鼠MRI扫描后死亡,B组及C组均无大鼠死亡.结论 综合考虑麻醉时间、效果及安全性等因素,氯胺酮肌肉注射的麻醉效果较水合氯醛或氯胺酮腹腔注射更为理想,是可供选择的大鼠MRI检查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5.
1996年以来,作者将氯胺酮穴位注射用于小儿手术麻醉取得良好效果,此法操作简便易行,同时多一种给药途径。本文介绍氯胺酮于三阴交穴位注射,以供临床麻醉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常规肌内注射法和Z径路(Z-track)肌内注射法用于氯胺酮肌注麻醉进行比较研究,为临床氯胺酮肌注麻醉的注射方法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需要氯胺酮肌注麻醉的住院小儿外科患者100例.随机选取50例患者行常规肌内注射法,另外50例患者行Z径路(Z-track)肌内注射法,观察并记录注射后药液外溢、需要重复注药的患儿例数.结果:使用Z-track肌内注射法给药的50例患儿中有5例出现药液外溢,2例患儿需要重复注药才能进行下一步医疗操作;使用常规肌内注射法给药的50例患儿中有30例出现药液外溢,23例患儿需要重复注药才能进行下一步医疗操作.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胺酮肌注麻醉时Z-track肌内注射法较常规肌内注射法所致的药液外溢的发生率低,药物利用度高,适合在临床上患儿肌注麻醉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将面罩下吸入七氟醚应用于小儿麻醉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与氯胺酮肌肉注射相比较,探讨其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年1-12月该院收治的择期手术的患儿228例,ASAⅠ~Ⅱ级,将所有患儿随机分成二组,其中氯胺酮组100例,给予氯胺酮5mg/kg肌肉注射麻醉,七氟醚组128例,给予4L/min纯氧吸入,经面罩吸入七氟醚,吸入浓度从3%逐渐增加至8%.在手术前后对患儿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 饱和度(SPQ)进行监测,采用数字分级法(NRS)对麻醉效果进行评价,观察二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手术时间、麻醉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二组患儿麻醉效果、手术时间、麻醉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0.77、0.31,P>0.05),七氟醚组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显著短于氯胺酮组,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43、30.42,P<0.05);二组患儿在插管前后HR、MAP、SPQ平稳,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罩下吸入七氟醚应用于小儿麻醉手术较氯胺酮肌肉注射效果显著,其具有起效快、苏醒时间短、患儿易于接受、不良反应小等优点,为小儿麻醉诱导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8.
氯胺酮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麻醉5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患者1,男,25岁。患有精神分裂症。因右手刺伤,拟行清创缝合术,患者躁动、挣扎,无法局部手术。给氯胺酮100mg肌肉注射,5分钟后安静,即行清创缝合,10分钟时肌肉注射咪唑安定10mg,20分钟后再次肌注氯胺酮80mg,手术历时50分钟,经过顺利。  相似文献   

9.
复合氯胺酮口服液用于小儿基础麻醉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小儿外科手术前常需要进行基础麻醉,待患儿失去知觉后才进行静脉穿刺和麻醉诱导.肌肉注射法常常引起小儿紧张、恐惧、哭闹和抗拒,极易给患儿造成心理上的创伤.2004年10月至2006年4月,我院采用自行配制的复合氯胺酮口服液用于小儿基础麻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冯王学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5):2042-2043
目的:小儿手术基层医院多采用氯胺酮麻醉,本文对其麻醉方式结果进行对比观察。方法:选择582例均无呼吸、循环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分别采用肌肉注射法和静脉滴注法,以确定用药量后,进行手术时间和苏醒时间对比记录,以及HR、BP的观察进行处理。结果: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静脉滴注法苏醒时间较肌肉注射时间较快,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氯胺酮仍适为基层医院所采用,对小儿手术麻醉安全系数大,易于掌握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不同催醒药对氯胺酮麻醉小鼠的催醒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临床常用催醒药对氯胺酮麻醉小鼠的催醒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5组(n=10):生理盐水组(NS组)、纳洛酮组、氟马西尼组、氨茶碱组、盐酸多沙普仑组.腹腔注射氯胺酮待翻正反射消失后1 min,各组再分别给予腹腔注射纳洛酮(2 mg/kg)、氟马西尼(0.5 mg/kg)、氨茶碱(15.5 mg/kg)、盐酸多沙普仑(100 mg/kg)和生理盐水(10 ml/kg),观察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恢复时间).结果 纳洛酮组恢复时间短于NS组(P<0.05),其他各组的恢复时间与NS组相似(P>0.05).结论 纳洛酮可以缩短氯胺酮麻醉持续时间,常用剂量的氟马西尼、氨茶碱、盐酸多沙普仑则不能明显影响氯胺酮的麻醉持续时间,氯胺酮的麻醉作用可能与阿片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2.
氯胺酮用于大鼠麻醉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不同剂量氯胺酮麻醉大鼠后,进行麻醉效果评价及生理指标观察。方法:3组不同剂量氯胺酮(100、120、150mg/kg)分别腹腔注射大鼠,进行大鼠左肾切除术。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无创心电监护仪监测大鼠心率(HR)、呼吸(RR)、氧饱和度(SO2)、体温(T);进行镇痛评价、呼吸道评价、肌肉松弛度评价。结果:3组剂量中,以氯胺酮120mg/kg体重腹腔注射大鼠,麻醉持续时闯45±9.59min,HR、RR波动小,镇痛效果、肌肉松弛度较好;以氯胺酮100mg/kg体重腹腔注射大鼠,麻醉效果较差,麻醉时间在27.0±3.033min,HR、RR、S02指标波动大;以氯胺酮150mg/kg注射大鼠,麻醉效果虽好,但呼吸受抑制,体温较另外两组低。结论:以氯胺酮120mg/kg体重腹腔注射大鼠,麻醉效果评价较其他两组好,可满足于45min左右的大鼠实验。  相似文献   

13.
小儿斜视手术两种不同麻醉方式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旨在寻找小儿斜视手术合理的麻醉方式。方法 择期小儿斜视矫正术 6 0例 ,随机分成氯胺酮静脉点滴组 (A组 ,n=30 )和芬太尼 +非去极化肌松剂 +氨氟醚麻醉组 (B组 ,n=30 )。比较 BP、HR、SPO2 、IOP的变化 ,眼心反射的发生率及术中与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牵拉眼球组织时 ,A组的生命体征比麻醉前显著下降 (P<0 .0 5 ) ,B组虽有下降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IOP的改变 A组牵拉眼球时显著升高 (P<0 .0 5 ) ,而 B组较麻醉前明显下降 (P<0 .0 5 ) ;眼心反射的发生率 A组为 13.3% ,而 B组未发生 ,不良反应 A组为 5例 ,多于 B组 2例。结论 芬太尼 +非去极化肌松剂 +氨氟醚麻醉组明显优于氯胺酮静脉点滴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盐酸氯胺酮麻醉高原鼠兔的效果。方法将48只高原鼠兔随机分成4组,按22、33、44 mg/kg体重给予盐酸氯胺酮行肌内注射麻醉,第4组注射生理盐水0.15 mL。结果给予盐酸氯胺酮后高原鼠兔分别在(110.0±6.74)s(、122.73±11.76)s(、117.27±21.11)s进入麻醉状态,维持时间分别为(1418.18±42.25)(、1680.00±117.80)(、1929.09±88.48)s。高原鼠兔麻醉前和麻醉维持期间不同剂量组的呼吸频率、心跳频率和体温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盐酸氯胺酮行肌内注射麻醉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麻醉方法,适宜剂量为肌内注射22~44 mg/kg体重,能为高原鼠兔的应用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5.
赵鹏鹏  程伟 《中外医疗》2013,(18):86-87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用于小儿氯胺酮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将该院收治的9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组(A组)、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5min、15min及术后DBP及HR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在术中体动、痉挛、恶心呕吐、呼吸道梗阻、躁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氯胺酮的总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可提高麻醉效果,减少氯胺酮剂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氯胺酮对腹腔感染所致脓毒症小鼠的保护机制。方法 40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性手术组、单纯氯胺酮组、盲肠结扎穿孔组(CLP)和CLp 氯胺酮治疗组。CLP后12小时后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1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肝肾胰功能。结果 氯胺酮本身不引起小鼠血浆细胞因子浓度、肝肾胰功能改变,但能显著降低CLP大鼠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减轻脏器损伤。结论 氯胺酮能减轻腹腔感染脓毒症的全身炎性反应、减轻脏器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7.
外科手术实验是外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使用的是凶猛大动物,而且多台实验同时进行,因此在动物的捉拿、体位固定与捆绑到各种手术的完成中,动物麻醉是动物实验课的基本保证。在以往的外科手术实验中,我们常常选择单一麻醉剂像胺酮)进行实验犬的麻醉,这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氯胺酮和异丙酚用于麻醉诱导的临床效果,以及两者的优点及区别。方法:对60例经临床明确要进行麻醉诱导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于手术前分别进行氯胺酮麻醉和气管插管异丙酚,观察其麻醉效果。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氯胺酮和异丙酚两种不同麻醉诱导方法对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在60例进行麻醉诱导的患者中,氯胺酮组30例,感觉效果好者占89.00%,效果差者2.00%,效果一般者9.00%。异丙酚组30例,感觉效果好者占76.OO%,效果差者3.00%,效果一般者21.00%。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之间的麻醉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38)。结论:在对接受麻醉诱导的患者来说,无论是采用氯胺酮,还是异丙酚的方式,其两者的麻醉效果均非常可靠,但是,采用氯胺酮的麻醉方式较异丙酚的麻醉效果会更好些。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不同的麻醉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手术麻醉效果,减轻患者的手术痛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宫外孕手术患者采取氯胺酮联合异丙酚进行麻醉的具体效果以及预后表现。方法:对96例异位妊娠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48例,给予氯胺酮静脉注射麻醉;观察组48例,在使用氯胺酮基础上复合异丙酚麻醉。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更短,感觉组织和运动组织起效时间更短,感觉组织和运动组织维持时间更长,观察组患者整体镇痛效果明显更好,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10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观察组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宫外孕患者,采取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能起到显著的麻醉效果,并且麻醉起效时间快,镇痛作用较好,且麻醉后并发症较少,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0.
术后镇痛技术已广泛用于临床,尤其是硬膜外自控镇痛因镇痛效果确切,用药量少,更受麻醉医生和患的青睐,但是硬膜外留置镇痛引起的脊髓神经并发症屡有报道,应引起麻醉医师高度重视。因此对于进一步提高术后镇痛质量,降低术后镇痛的不良影响和并发症来说,镇痛药的合理选择与配伍及术后镇痛的途径是关键。作对下腹部开腹手术病人采用了单次硬膜外注射氯胺酮,静脉输注曲马多配伍用少量氯胺酮PCA,观察对镇痛效果的影响,并对其安全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