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脑前下动脉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脑前下动脉(AICA)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ICA梗死绝大多数以眩晕、小脑性共济失调为首发表现,第Ⅷ对颅神经受累是其特征性表现。MRI上表现为桥脑外下侧或(和)小脑中脚区域的梗死。AICA梗死预后较好,但有可能进展为基底动脉梗死。结论AICA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MRI,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小脑前下动脉梗死的临床特征及病因探讨(附22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小脑前下动脉(AICA)梗死的临床表现及MR改变,并探讨AICA梗死形成的原因。方法 对22例AICA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MRI及MRA进行分析。结果 AICA梗死的主要累及小脑中脚和(或)脑桥外下方,其症状体征以眩晕及共济失调为主,可合并多组颅神经受累,以Ⅷ对颅神经受累最具特征性。MRA上单纯AICA梗死单侧者,基底动脉(BA)显示良好,双侧AICA梗死及合并其它小脑梗死者BA未显影或显示狭窄。结论 AICA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MRI,MRA对判定病因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小脑各动脉梗死的临床表现及MRI、MRA(DSA)特征。方法 对我院2001年6月1日~2003年5月31日2年间经MRI确诊的45例小脑梗死患进行临床及MRI观察。结果 小脑梗死占同期急性脑梗死的7.1%。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88.9%首发头晕,11.1%首发意识障碍,82.2%急性起病,17.8%进展性起病,进展病程5~14天。可伴有颅神经受累等脑干损害。大部分小脑梗死患预后尚好。结论 应提高对小脑梗死临床表现及小脑各动脉灌注区MRI特征的认识,起源动脉(如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粥样斑块延伸,或分支区域低灌注可能是引起后循环多条动脉灌流区梗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小脑型分水岭梗死的临床分析和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脑型分水岭梗死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病人的临床、CT和MRI资料.结果 小脑型分水岭梗死临床大多表现为头晕、头昏,头颅MRI、DWI(弥散加权成像技术)检查梗死灶阳性率为100%,行 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血管异常阳性率高,经治疗31例恢复良好,1例发展为进展性卒中而死亡.结论 颅内动脉的狭窄、变异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小脑型分水岭梗死关系密切,早期行DWI检查可以明确病灶部位,MRA技术可作为颅内血管的初筛检查,积极综合治疗可以改善小脑型分水岭梗死预后.  相似文献   

5.
小脑前下动脉梗死的临床与磁共振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小脑前下动脉(AICA)梗死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 对我院1997年1月~2001年6月4年半间通过磁共振成像(MRI)确诊的19例AICA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及MRI观察。结果AICA梗死占同期急性脑梗死的1.47%,占同期小脑梗死22.1%。危险因素与一般缺血性脑卒中午相似,即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均有眩晕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症状体征;除一名患者外均有颅神经受累,以Ⅷ、Ⅶ、v最多见。第Ⅶ颅神经受累是AIcA梗死的一个特征性改变。AICA梗死预后较好。结论 AICA梗死并非罕见,应提高对AICA梗死临床表现及MRI特征的认识,以降低临床误诊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分型诊断(CISS)、受累血管区域、合并小脑外梗死病灶以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119例急性小脑梗死住院患者的头颅MRI影像、病因学检查以及临床表现等资料。结果 119例小脑梗死患者中,单侧小脑梗死78例(UCI组),双侧小脑梗死41例(BCI组)。两组的CISS分型无明显差异。UCI组以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发生率最高(35.9%),与BCI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CI组中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区梗死发生率最高(39.0%),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其余区域的梗死发生率在两组中差异无显著性。63/119例(52.9%)同时合并小脑外梗死灶。BCI组合并小脑外后循环梗死的发生率(53.7%)较单侧UCI组高(P0.05),而UCI组合并前循环梗死较BCI组更多(P0.05)。主要症状、体征包括:头晕/眩晕、眼球震颤、眼倾斜反应、听觉减退、小脑性构音障碍、共济失调,浅感觉障碍、锥体束征以及意识障碍等。意识障碍在BCI组的发生率高于UCI组(P0.01),其余各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小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在UCI中最常见,BCI常合并小脑外的后循环供血区梗死;UCI和BCI的受累小脑动脉以及合并小脑外梗死的区域有一定差异,提示两者病因机制存在不同;意识障碍等严重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在BCI更为常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双侧小脑中脚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病因和潜在机制, 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连续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诊断为急性双侧小脑中脚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记录其入院时社会人口学数据、脑卒中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根据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评估其脑梗死的部位和特点, 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或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成像评估其椎-基底动脉颅外段和颅内段血管情况。采用中国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评估脑梗死病因学分型和发病机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例双侧小脑中脚急性梗死患者, 其中男性8例, 女性2例, 发病年龄51.0~86.0(64.8±11.4)岁, 入院时NIHSS评分为2.0~12.0(4.9±2.9)分。所有患者均有脑卒中危险因素, 最常见的是高血压(10例)和脂蛋白代谢异常(8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眩晕(10例), 其次是共济失调(9例)和构音障碍(8例)。10例中4例为孤立性双侧小脑中脚梗死, 6例合并其他椎-基底动脉供血脑区梗死, 其中4例为合并小脑半球梗死, 与临床症状相一致。所有...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1例小脑幕DAVF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56.2岁;急性起病6例,亚急性起病2例,慢性起病3例;临床主要表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眼震、共济失调等;头颅CT联合MRI检查可提示颅内出血性病变、非出血性病变、血管流空或异常血管影;DSA检查可清楚显示小脑幕DAVF瘘口、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小脑幕DAVF临床表现多变,一些MRI特征性改变可提供小脑幕DAVF诊断线索,但确诊依赖DSA检查。  相似文献   

9.
桥小脑角区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鉴别诊断困难。本文通过对56例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其影像学特征,以提高MRI对该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1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的治疗与小脑扁桃体下疝分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手术中,下疝的小脑扁桃体下舌分型与切除的标准。方法术中显微镜下观察32例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压迫延髓的部位及其关系,结合MRI,提出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分型,并根据分型切除小脑扁桃体下舌,切开脊髓中央管开口隔膜或活瓣,恢复第四脑室内脑脊液循环通畅。结果小脑扁桃体分型:①根据压迫部位分为:后方型27例,侧方型4例,侧前方型1例;②根据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分为:单侧压迫型11例,双侧压迫型21例。术后随访28例,MRI检查示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均消失,第四脑室内脑脊液循环通畅,脊髓空洞明显缩小和消失;术后病人临床症状大多改善。结论下疝的小脑扁桃体根据其分型并切除,可为手术治疗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提供标准及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小脑扁桃体下疝MR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5例Chiari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疝病人进行M7检查,除常规矢状位外,增加轴位及冠状位扫描,小脑扁桃下疝深度6-13.6 mm,平均10.1 mm.结合MR轴位及冠状位,对小脑扁桃体下疝进行分型.结果 ①根据双侧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单侧压迫型20例,双侧压迫型25例.②根据压迫部位:后方型31例,侧方型11例,侧前方型3例.45例均实施小脑扁桃体下疝显微切除术,术后感觉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无症状加重及死亡病例.随访40例,平均随访时间1.5年;颅颈交界区MR复查示小脑扁桃体下缘均位于枕骨大空连线以上,合并脊髓空洞症者均出现空洞不同程度缩小和消失.结论 MR是小脑扁桃体下疝的首选检查方法,对小脑扁桃体下疝分型有独特价值并可用于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脑桥小脑束Wallerian变性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在本院行颅脑MRI检查,诊断为脑桥小脑束Wallerian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原发病变的具体部位、发病时期及继发Wallerian变性的影像学特征,进一步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结果 自2014年1月-2017年6月于本院行颅脑MRI检查,诊断为脑桥小脑束Wallerian变性的患者共12例,原发病变均为脑桥梗死灶,其中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例,亚急性期患者1例,慢性期患者10例。梗死具体部位:7例位于脑桥右侧旁正中,2例位于脑桥左侧旁正中,2例位于脑桥双侧旁正中,1例位于脑桥中心。Wallerian变性均位于双侧小脑中脚,呈对称性斑片状T2WI稍高信号,T1WI稍低信号,其中3例患者于DWI及ADC图均呈稍高信号,1例患者于DWI呈稍高信号,ADC图呈稍低信号,其余8例呈DWI等信号。结论 脑桥正中或旁正中梗死可继发脑桥小脑束Wallerian变性,其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临床工作中需认识到该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分型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76例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检查及术中判断分为内听孔前型31例,内听孔后型17例,大型联合型28例。73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使用颞下入路,1例使用翼点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71例,次全切除5例。术后随访1~10年,术后新增神经症状15例,其余病人术后症状均改善;复查头颅MRI,复发3例;死亡2例。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可获得满意效果及良好预后;扩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可满足绝大多数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切除的需要;颅神经、岩静脉及重要动脉的保护和处理在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儿童第四脑室-小脑脚-脑干区肿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研究第四脑室-小脑脚-脑干区肿瘤的形态学特点,以及安全地切除此部位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儿童(15岁以下)第四脑室-小脑脚-脑干区肿瘤(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23例。术前头颅MRI证实瘤体起源于小脑脚或侧隐窝,分别向第四脑室,脑干,CPA和斜坡生长。采用枕下正中外侧拐入路,术中分区域切除肿瘤,结果 全切除肿瘤12例,近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证实室管膜瘤13例,恶性室管膜瘤2例,星形细胞瘤8例。结论 起源于小脑脚或侧隐窝的肿瘤,以脑干为中心呈半弧形生长,肿瘤侵袭范围包括第四脑室,小脑脚,脑干,CPA和斜坡,合适的手术入路和术中分区域切除肿瘤的技术,可以做到安全地全切除和/或近全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5.
小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9例小脑动静脉畸形。临床表现以蛛网膜下腔及小脑内血多见,其次为三叉神经痛和癫痫,供血动脉主要是小脑上及小脑后下动脉,血管畸形直径在5cm内。本组均经动脉途径行超选择性栓塞,治疗效果良好。文中小脑动静脉畸形的特点和栓塞术操作要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小脑动脉的临床解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神经外科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观察50例成人脑标本小脑动脉的起始、行径、主要分支、穿动脉及大致分布,检查各小脑动脉与出入脑干的颅神经的接触关系。结果:50例人脑有小脑下后动脉(PICA)94支,小脑下前动脉(AICA)97支和小脑上动脉(SCA)112支。2侧PICA和12侧SCA接触三叉神经根,2侧AICA接触面神经根,动脉与神经根接触多形成压迹。结论:小脑动脉的局部解剖有助于神经外科医生在颅后窝手术时,对这些动脉尤其是行程可能有变异的动脉及穿支要特别谨慎,避免损伤,并保护与小脑动脉关系密切的脑神经根;对某些脑干血管综合征患者及某些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双侧大脑脚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2013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由DWI证实的双侧大脑脚梗死患者 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 结果 共纳入18例双侧大脑脚梗死患者,其中10例(55.6%)出现四肢瘫痪,11例(61.1%)出现意识 水平下降。患者病程中最重阶段NIHSS评分为12.5(4.0~20.5)分。16例(88.9%)患者病因分型为大动 脉粥样硬化型。除了双侧大脑脚外,脑桥(88.9%)、小脑(72.2%)也是常见的受累部位。16例(88.9%) 患者存在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其余2例(11.1%)患者存在椎动脉及大脑后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 出院3个月后对18例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其中有2例失访,13例患者预后不良(其中10例死亡)。 结论 双侧大脑脚梗死常合并脑桥和小脑梗死,主要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病机制可能 为低灌注,此类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桥臂亦称小脑中脚(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MCP),主要由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支配,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 arartery,SCA)也部分参与,而MCA主要供血范围为脑桥外侧、小脑中脚以及小脑前下侧。桥臂主要恒定由AICA的侧支供血。但因此处血供侧支丰富,很少发生梗塞。孤立的桥臂梗死少见,占急性脑梗死的0.12%,而孤立的双侧脑梗死更是鲜有报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小脑梗死临床类型及病灶供血区分布特征。方法:对26例经MRI确诊、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将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小脑梗死分为2种临床类型:①稳定型:单纯自发性持续性眩晕伴平衡失调(19/26例,73.1%);②进展型:以持续性眩晕、平衡失调为首发症状,起病2d后伴有延迟神经功能受累症状(7/26例,26.9%)。梗死病灶以小脑后下动脉内侧支(16/26例,61.5%)受累最为常见;其次为小脑前下动脉区(6/26例,23.1%)及小脑上动脉区(2/26例,7.7%)。未见多发小脑供血动脉区梗死患者以单纯眩晕为首发症状。结论: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小脑梗死以小脑后下动脉内侧支受累最为常见,绝大多数患者呈良性病程,但需警惕可能出现的延迟神经功能受累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20.
<正>小脑中脚(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MCP)亦称桥臂,是连接小脑和桥脑的重要结构,主要血液供应由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供应,部分由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SCA),因此,MCP属于AICA与SCA的分水岭区~([1])。MCP梗死分别占急性脑梗死的0.9%,而孤立性的双侧MCP梗死临床罕见~([2~4])。目前双侧MCP梗死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对一例双侧MCP梗死伴小脑梗死的可能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并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