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正常层次解剖位置,为涉及面侧区和颌下区的外科手术提供临床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30例(共60侧)成人尸体面侧区,进行层次解剖寻找面神经及其分支,用游标卡尺测量相关数据。观察了解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分支类型、走行、与面动脉的位置关系以及穿出腮腺处和与面动脉的交叉处的体表位置。结果:面神经下颌缘支为1~2支,以单干型居多,约占58%,大多行于下颌骨下缘上方约占44%,行于骨下缘下方者占5%。未发现面神经下颌缘支不与面动脉交叉,位置均在下颌体下缘上、下方约0.5cm~1cm范围内。面神经下颌缘支经过面动脉的浅面和深面者分别占89%和6%;面神经下颌缘支穿出腮腺处的体表位置分别在下颌角上方和下颌支后缘前方1cm交点附近,面神经下颌缘支与面动脉交处距下颌支后缘约4cm,距下颌骨下缘约1cm。结论:了解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毗邻和行程关系及其与周围结构的重要位置关系,为美容外科及颌面外科手术因神经损伤造成下唇及口角功能障碍提供了可靠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的正常层次解剖位置,面神经下颌缘支与面动脉以及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为防止面侧区颌面部手术中造成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具(40例)成人尸体面侧区进行层次解剖寻找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及用游标卡尺测量相关数据。结果:面神经下颌缘支单干型居多,占57.5%,双干型占27.5%,合干型占15.0%;出腮腺后走行于下颌骨下缘的上方、下方及基本平行,各占65.0%、12.5%、22.5%;面神经下颌缘支经过面动脉的浅面、深面及两支经其浅面或深面夹持或环抱面动脉,然后合成1支者分别占89.5%、7.0%、3.5%。面神经颊支以双干型居多,占57.5%,单干型占12.5%,三干型占27.5%,四干型占2.5%;位于腮腺导管上方的颊支占52.3%,位于腮腺导管下方的颊支占47.7%。结论:掌握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的走行,下颌缘支与面动脉的关系位置,颊支与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以满足颌面部外科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的颌下入路解离方法,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年尸体(男女不限)15具(30侧),模拟颌下入路,显露颌下三角区;分别用三种不同的解剖分离方法来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结果方法一:无法直视面神经下颌缘支,仅在颌下腺表面可以分离;方法二与方法三均可直视下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但以方法三最为可靠、安全。结论在颈阔肌浅面掀起皮瓣,在下颌骨下缘1.5~2.0cm以下切开颈阔肌,在颈阔肌深面逐层解剖显露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方法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4.
面神经颞支和下颌缘支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面神经颞支及其分支扣下颌缘支的正常层次解剖位置,为涉及颞区扣面侧区的医学整形美容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对18例(36侧成人尸体面侧区及颞区进行层次解剖寻找面神经及其分支用游标卡尺测量相关数据。结果:测量得到面神经颞支及其分支额肌支和眼轮匝肌支与颊弓下缘及眼外眦角的长度;面神经下颌缘支与下颌缘距离值。结论:掌握面神经颞支和下颌缘支的走行及分布,在面侧区及颞区的一些整形美容外科手术操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42例(侧)颌下区手术,应用自制神经刺激器追踪暴露面神经下颌缘支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面神经下颌缘支在下颌骨下缘上方行走28支(31.5%),呈弓状行走于下颌骨下缘下40支(44.9%),大致平行于下颌缘行走21支(23.6%);面神经下颌缘支本干有1~4支,单独1支者10例(23.8%),2支者19例(45.2%),3支者11例(26.2%),4支者2例(4.8%).  相似文献   

6.
面神经下颌缘支主干的定位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在面侧区颌下部的手术中防止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6具成尸(即12侧)新鲜头面部标本和14具成尸(即28侧)防腐固定标本上,解剖观测面神经下颌缘支的走行、分布,建立相关的坐标体系,得出面神经下颌缘支主干的体表定位坐标参数。结果(1)在面左侧,面神经下颌缘支的主干与下颌支的后缘的交点坐标为(6.0±4.5 mm,20.4±4.3 mm),在下颌骨的前方与下颌骨最靠近的坐标为(38.2±5.3 mm,-2.8±4.6 mm);(2)在面的右侧,面神经下颌缘支的主干与下颌支的后缘的交点坐标为(-6.0±4.5 mm,18.8±5.7 mm),在下颌骨的前方与下颌骨最靠近的坐标为(38.4±4.2 mm,-3.0±5.2 mm)。结论在颌下部有一较为安全的三角形区域,在颌下部手术时可经此三角形区域入路而不损伤面神经的下颌缘支。  相似文献   

7.
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观测了33具(66例)成人尸体标本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分支类型、行程、神经与面动脉的位置关系以及神经穿出腮腺处和与面动脉的交叉处的体位位置。结果:面神经下颌缘支单干型居多,占576%,双干型占257%;合干型占167%;面神经下颌缘支走行于下颌骨下缘的上方者占766%,走行于骨下缘的下方者占234%;分别走行于骨下缘的上、下方15cm范围内;面神经下颌缘支经过面动脉的浅面和深面者分别占926%和74%;面神经下颌缘支穿出腮腺处的体表位置分别在下颌角上方和下颌支后缘前方1cm交点附近,神经与面动脉交处距于颌支后缘约4cm,距下颌骨下缘约1cm。笔者建议:在颌下区手术时,切口应在下颌骨下缘下方2c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电生理学角度研究异常肌反应(AMR)形成的机制.方法 收集15例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特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记录电刺激面神经下颌缘支引起的同侧眼轮匝肌肌电反应(即AMR);电刺激颅内面神经压迫点,分别在面神经下颌缘支以及同侧眼轮匝肌上记录刺激引起的神经传导电位和肌电.分析各波形的潜伏期以及血管减压术后各波形的变化情况.结果 刺激面神经下颌缘支时,在眼轮匝肌上记录到的AMR平均潜伏期为(10.49±0.35)ms;刺激颅内面神经压迫点时,下颌缘支诱发电位波形的平均潜伏期为(3.99±0.18)ms,眼轮匝肌肌电波形的平均潜伏期为(4.62±0.32)ms.AMR平均潜伏期大于刺激神经压迫点后在下颌缘支与眼轮匝肌上记录到的波形平均潜伏期之和(P<0.05).充分减压后,有14例(93.3%) AMR波完全消失.结论 压迫血管可能参与了面肌痉挛异常电传导通路,是导致面肌痉挛发作的一个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及其与腮腺切除的范围,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对62例腮腺混合瘤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患者手术治疗,神经损伤22例,占35.48%,其中腮腺区域性切除32例,术后即刻出现面神经颧支及颊支暂时性麻痹2例(6.3%),下颌缘支暂时性麻痹3例(9.4%),1个月后自行恢复。腮腺浅叶摘除20例中,术后即刻出现面神经颧支及颊支暂时性麻痹2例(10%),下颌缘支暂时性麻痹5例(25%)。腮腺全切解剖面神经的10例,术后全部即刻出现面神经暂时性面瘫(100%),所有麻痹平均在1.5个月恢复。结论:面瘫的发生率与手术术式、瘤体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以及面神经的解剖形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了我院1984年以来109例腮腺肿瘤的手术治疗,对其面神经解剖的几种寻找面神经的方法作了比较,认为采用先找面神经颞支或下颌缘支的方法具有标志明确,层次清楚,出血少等优点。特别是标本完整性好,有助于减少因标本破碎而可能引起的瘤细胞种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颌下腺切除术的可行性、手术安全性及美容效果。方法:经鼻插管全麻下,对13例需行颌下腺摘除的患者,从口内自第1双尖牙近中至第2磨牙远中舌侧口底黏膜入路,分离解剖出与颌下腺有关的神经和血管,完整摘除颌下腺。结果:13例患者颌下腺均顺利摘除,切口愈合良好,口内瘢痕小、隐蔽。经平均6个月观察,局部无感染,未出现大出血、面神经下颌缘支、舌神经和舌下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从口内入路摘除颌下腺,颌面部皮肤无手术瘢痕,有效避免了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损伤,获得较理想的美容效果,可代替传统颌下区入路的颌下腺摘除术。  相似文献   

12.
陈传好  韩卉  陈昌杰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4,29(2):104-105,F004
目的:观察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基因转染大鼠失神经支配表情肌的情况及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离断大鼠面神经的下颌缘支和颊支后无张力外膜吻合制备面神经损伤模型,以直接注射法将脂质体DC-Chol和重组质粒pcDNA3.1( )-NT-3混匀后注入受损神经处的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内.采用PT-PCR技术检测转基因处肌肉的NT-3表达,并观察NT-3基因转染后大鼠触须活动情况.结果:经脂质体DC-Chol介导NT-3基因可有效地转染组织并得到表达,大鼠转基因实验侧的触须拂动比对照侧提前开始恢复.结论:经脂质体介导的外源性NT-3在损伤局部表达并具有促进和加快面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术后面神经及其主要分支功能损伤与腮腺切除手术方式及病理类型等的关系。方法 :对 99例经病理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的病例术后面神经及其主要分支功能情况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 ,以House-Backmann分级方法对面神经功能进行分级。结果 :术后面神经暂时性损伤的机率为 36 4%。永久性损伤为3 % ;腮腺全切术后面神经重要分支功能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浅叶摘除术和节段切除术 ;下颌缘支功能损伤的机率较其他分支高。结论 :面神经主要分支功能损伤与手术方式密切相关 ,适当选择手术方式可减少其发生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