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及认知障碍恢复的有效性。方法:发病〈14 d的脑梗死患者139例,分为研究组71例和对照组68例,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研究组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前后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ADL量表、老年认知筛查量表(ECAQ)、修订的长谷川简易智能量表(HDS-R)、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和临床记忆量表(MQ)检测。结果:经过平均1个月的治疗,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研究组Rankin和CSS评分明显降低,ADL、ECAQ、HDS-R、MMSE和MQ评分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
生物反馈疗法干预考试焦虑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验证运用生物反馈疗法干预考试焦虑是否有效。方法:于2005—02/04选取上海市某校高中三年级的学生312人为调查对象。运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其进行考试焦虑水平的普测。症状自评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90项内容,本调查只选取有关躯体化、焦虑、抑郁因子的内容进行测试。参照症状自评量表常模躯体化(0.89~1.85),焦虑(0.89-1.82),抑郁(0.91~2.09)为评价标准。从焦虑因子评分〉2.81(超过常模两个标准差)的同学中随机选取学生70人作为本次调查对象。完全随机地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5人。其中实验组男16人,女19人;对照组男17人,女18人。运用生物反馈仪以及VBFB3000生物反馈诊疗系统中焦虑治疗程序对实验组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共治疗6次,30min/次,2次/周。并于治疗后再进行症状自评量表的测试,对照组第2次测试于首次测试后21天进行。结果:在对调查对象312人的普测中,躯体化、焦虑、抑郁因子的评分依次为2.210&;#177;0.580、3.204&;#177;0.412、2.125&;#177;0.324,超出常模两个标准差的人数比例为66.1%,77.2%,71.2%。其中焦虑因子评分高于2.81的调查对象人数高达241人。运用完全随机法抽取70人均完成全部测试,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经过治疗后,躯体化、焦虑、抑郁水平明显下降佧0.000)。但平均焦虑水平仍然大于1.82。平均躯体化、抑郁水平处于常态内。对照组前后的焦虑、躯体化、抑郁水平没有显著性的变化。实验前两组学生3个因子评分性别差异均不显著。实验后实验组男生躯体化因子评分低于女生,差异有显著性[(1.181&;#177;0.219),(1.357&;#177;0.195),t=-2.518,P〈0.05]。结论:生物反馈疗法可有效降低个体的躯体化、焦虑水平,同时也使抑郁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探讨脑血管病后伴有焦虑、抑郁症状者是否应该合理应用抗抑郁剂,观察使用不同抗抑郁剂对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抗焦虑、抑郁症状的疗效.方法 对99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完成观察治疗者92例,喜普妙组32例,丙米嗪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三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w、8w、12w测定HAMA、HAMD、CNS及MBI.结果 喜普妙和丙米嗪组抗焦虑、抗抑郁症状有效率分别为87.5%及86.67%,明显优于对照组自然缓解率;喜普妙组、丙米嗪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率分别为90.63%,70.00%,56.67%(喜普妙与对照组比较P<0.01,丙米嗪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 对脑血管病后伴有焦虑、抑郁症状者需使用抗抑郁剂治疗,喜普妙与丙米嗪抗焦虑、抗抑郁疗效相同,前者副作用小,依从性好,对神经功能恢复效果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验证运用生物反馈疗法干预考试焦虑是否有效。方法:于2005-02/04选取上海市某校高中三年级的学生312人为调查对象。运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其进行考试焦虑水平的普测。症状自评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90项内容,本调查只选取有关躯体化、焦虑、抑郁因子的内容进行测试。参照症状自评量表常模躯体化(0.89~1.85),焦虑(0.89~1.82),抑郁(0.91~2.09)为评价标准。从焦虑因子评分>2.81(超过常模两个标准差)的同学中随机选取学生70人作为本次调查对象。完全随机地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5人。其中实验组男16人,女19人;对照组男17人,女18人。运用生物反馈仪以及VBFB3000生物反馈诊疗系统中焦虑治疗程序对实验组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共治疗6次,30min/次,2次/周。并于治疗后再进行症状自评量表的测试,对照组第2次测试于首次测试后21天进行。结果:在对调查对象312人的普测中,躯体化、焦虑、抑郁因子的评分依次为2.210±0.580、3.204±0.412、2.125±0.324,超出常模两个标准差的人数比例为66.1%,77.2%,71.2%。其中焦虑因子评分高于2.81的调查对象人数高达241人。运用完全随机法抽取70人均完成全部测试,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经过治疗后,躯体化、焦虑、抑郁水平明显下降(P=0.000)。但平均焦虑水平仍然大于1.82。平均躯体化、抑郁水平处于常态内。对照组前后的焦虑、躯体化、抑郁水平没有显著性的变化。实验前两组学生3个因子评分性别差异均不显著。实验后实验组男生躯体化因子评分低于女生,差异有显著性犤(1.181±0.219),(1.357±0.195),t=-2.518,P<0.05犦。结论:生物反馈疗法可有效降低个体的躯体化、焦虑水平,同时也使抑郁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抗抑郁治疗对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11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帕罗西汀抗抑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程度、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两组治疗前HAMD、C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4周、12周HAMD、C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BI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4周、12周BI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抗抑郁治疗可改善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抑郁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甘麦大枣汤对脑血管病后焦虑抑郁及神经功能疗效。方法:95例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赛乐特20mg/d,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甘麦大枣汤配合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第2周、第4周、第8周以及第12周进行焦虑抑郁及神经功能评估。结果: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情况比较:治疗后第2周、第4周CNS与MBI分值变化较大(P0.01);第8周、第12周渐趋于缓慢(P0.05)。同时治疗后第12周2组HAMD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甘麦大枣汤配合赛乐特的治疗效果是确切的,在改善焦虑和抑郁状态方面,治疗前4周效果迅速,4周后趋于稳定。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需要12周的时间才能改善神经功能,而单纯使用西药组,改善程度不明显,进一步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整体改善脑血管病变患者的躯体和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心理问题及神经功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重点观察对抑郁、焦虑程度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5例颈、胸、腰段脊髓不完全性损伤且伴有抑郁、焦虑症状患者分为HBO组(25例)、心理干预组(25例)及对照组(25例)。HBO组、心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分别辅以高压氧或心理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及治疗结束12周随访时分别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标准、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各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抑郁及焦虑程度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8周时及治疗结束12周时,发现3组患者轻触觉、针刺觉、运动及FIM评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O组患者在轻触觉、针刺觉及ADL能力方面的改善效果较显著,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截止到治疗结束12周时)以上各项指标评分均持续改善(P<0.05),说明远期疗效较好。另外HBO组患者HAMD及HAMA评分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AMD和HAMA评分亦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截止到治疗结束12周时)而持续降低(P<0.05),说明HBO在改善SCI患者心理问题方面较心理治疗更有优势,且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HBO治疗能进一步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抑郁及焦虑情绪,促其神经功能恢复,且具有较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赵淑静崔丽南艳春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13):124-125
目的:本实验主要探讨帕罗西汀在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先根据随机数字法对本院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期间的80例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精神药物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帕罗西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HAMD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0%,远高于对照组的77.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HAMD评分差异不大,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在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与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早期抗抑郁治疗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随机从收治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中抽取80例,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研究组(早期抗抑郁治疗)各40例,观察比较治疗状况,如神经功能、抑郁状况等。结果治疗前组间HAMD评分、CSS评分、B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HAMD评分、C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后抑郁患者早期接受抗抑郁治疗,可显著改善其抑郁症状,利于神经功能康复,进而改善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3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按患者家属意愿分为康复组(91例)和对照组(32例),2组均同时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其中康复组病情稳定48 h后进行瘫痪肢体生物反馈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0、60、90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焦点解决短程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焦虑、抑郁以希望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8年1月—2019年4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100例脑出血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焦点解决短程治疗,连续干预4周,采用Zung's焦虑自评量表、Zung's抑郁自评量表及Herth希望量表(Herth Hope Index,HHI)比较2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的差异及希望水平情况。结果 2组干预后,观察组的SAS、SDA总得分较对照组低,希望水平得分及积极行为、行为态度、积极关系3个维度得分较对照组高(均P<0.05)。观察组SAS、SDA得分较干预前有所下降、希望水平及3个维度得分较干预前增加(均P<0.05);对照组SAS、SDS得分较干预前稍有所下降,希望水平较干预前增加较少(均P<0.05)。结论 焦点解决短程治疗可有效增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希望水平,减弱或消除疾病对患者造成的身心创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83例随机分为单抗组和双抗组,单抗组行阿司匹林(100 mg/d)单药治疗,双抗组行阿司匹林(100 mg/d)与氯吡格雷(75 mg/d)联合治疗,均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并比较,同时使用流式细胞仪术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血小板上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溶酶体颗粒膜糖蛋白(CD63)及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结果:治疗1周后,2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0.01);治疗2周后,2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同组治疗1周后(P0.01),且双抗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单抗组(P0.01)。治疗1周后,2组的CD62p、CD63、PMA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0.01);治疗2周后,双抗组CD62p、CD63、PMA显著低于同组治疗1周后(P0.01),单抗组CD62p、CD63显著低于同组治疗1周后(P0.01);治疗2周后,双抗组CD62p、CD63、PMA显著低于单抗组(P0.01)。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并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诊期行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各41例,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高压氧组还采用高压氧疗法。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1、2个疗程后分别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2个疗程后,高压氧组总有效率为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82.92%)(P<0.05)。1个疗程后2组患者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个疗程后2组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急诊期行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能提高临床疗效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对短期疗效及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接受溶栓治疗后存在较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29例作为观察组;从同期住院的未溶栓脑梗死患者中,选取起病时间及疾病程度尽量相近患者94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及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徒手肌力测试(MMT)分级、Brunnstrom分级、改良Barthel指数(MBI);病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进行评定。结果除抵院时间外,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出院前,除对照组NIHSS外,两组患者其他评分均较入院时改善(P0.05),观察组NIHSS评分及MBI评分差值优于对照组(P0.05)。病后6个月时观察组死亡1例(1/29),对照组死亡10例(10/94),失访4例。观察组m 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溶栓治疗可以改善早期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远期生存率及功能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16.
李园园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7,12(1)
目的:探究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2例。2组均给予常规补液治疗,并给予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片口服;试验组加用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疗程均为14 d。分别于治疗7、14 d采用NIHSS评分和BI评分评价2组的恢复情况;治疗14 d后,检测2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2组的不良反应;治疗后90、180 d回访。结果:治疗14 d后,试验组的NIHSS评分、B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恢复也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2,P=0.498);2组治疗后90、180 d,BI评分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电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发病3d内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0例,分为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16例和常规药物治疗加电针治疗(电针组)14例,治疗前后检测2组患者Fugl-Meyer(FMA)、ADL(BI)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NIHSS评分电针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MA及ADL评分,2组均有提高,电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能够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接受尿激酶超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2 h,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I)评分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治疗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并发睡眠呼吸障碍患者焦虑状态及其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方法急性期脑梗死病例149例分为无睡眠呼吸障碍组(95例)和睡眠呼吸障碍组(54例),运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两组患者的焦虑状态和睡眠质量,并对睡眠呼吸障碍组HAMA和PSQ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睡眠呼吸障碍组HAMA总分及躯体焦虑、精神焦虑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无睡眠呼吸障碍组(P<0.001)。躯体焦虑各组成因子中,睡眠呼吸障碍组感觉系统、心血管系统、胃肠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等因子评分高于无睡眠呼吸障碍组(P<0.05)。精神焦虑各因子中,睡眠呼吸障碍组焦虑心境、紧张、害怕、失眠、抑郁心境等因子评分高于无睡眠呼吸障碍组(P<0.05)。睡眠呼吸障碍组PSQI总分及各因子分显著高于无睡眠呼吸障碍组(P<0.001)。HAMA总分及躯体焦虑、精神焦虑评分与PSQI总分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1)。躯体焦虑评分与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紊乱、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具有相关性(P<0.05)。精神焦虑评分与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使用睡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均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脑梗死并发睡眠呼吸障碍患者存在较为明显的焦虑情绪,其睡眠质量较差,焦虑与睡眠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