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京市2~6岁肥胖儿童睡眠状况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北京市肥胖儿童睡眠状况。【方法】抽取北京市4个区678名2~6岁肥胖儿童,由医生对其家长进行儿童睡眠问卷调查。【结果】3~6岁肥胖儿童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分别为10.90h、10.71h、10.55h、10.33h;2~6岁肥胖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5.7%,其中鼾症发生率12.4%,睡眠不安6.6%、磨牙5.9%.张口呼吸4.9%.梦呓3.2%,大于5岁儿童遗尿2.4%,睡眠中肢体抽动2.1%,喉头哽咽1.9%,睡眠呼吸暂停1.2%,梦魇1.0%.梦游0.3%。儿童鼾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父母打鼾、腺样体肥大、仰卧睡眠、肥胖。【结论】本组肥胖儿童鼾症、喉头哽咽、睡眠呼吸暂停等气道梗阻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儿童,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城市儿童营养性疾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儿童营养性疾病变化趋势,探讨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在控制和预防营养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在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基础上,为辖区内儿童定期做体格检查,采用WHO和卫生部标准评估儿童营养状态并对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和营养指导。【结果】十年间儿童贫血、营养不良、佝偻病患病率逐年减低,疾病谱发生变化,婴幼儿营养性疾病主要为贫血,学龄前儿童主要为肥胖。散居儿童贫血、营养不良、佝偻病以及超重儿童检出率随年龄增长降低,而肥胖检出率随年龄增长有增高趋势,2岁内以超重为主,2岁后以肥胖为主.其中,4~6岁主要为中、重度肥胖。【结论】儿童营养缺乏性疾病明显减少,肥胖症患病率略有增加.应将儿童肥胖症纳入儿童保健系统管理范围。  相似文献   

3.
学龄前儿童单纯肥胖症群体干预中期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索儿童单纯肥胖症的群体干预方法,降低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病率。【方法】从朝阳区和大兴区各选择2所幼儿园的2~4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每区各有1所幼儿园为干预组,另1所为对照组。采用WHO身高标准体重值为肥胖判断标准。对干预组进行为期2年的群体干预,干预措施包括对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保证儿童运动锻炼时间、幼儿园提供平衡膳食、告知家长儿童体格测量结果等。对照组除与干预组同期体检外不接受任何干预措施。【结果】经过1年干预(干预中期),干预组肥胖率从7.72%降至5.34%,对照组肥胖率从3.96%上升为4.62%;干预组血压偏高检出率从5.05%降至2.76%,对照组从1.61%上升为3.11%;干预组儿童骨强度平均增长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肥胖群体干预方案在幼儿园实施1年来对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病率的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个旧地区学龄前儿童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个旧地区学前儿童高血压检出率、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为儿童保健、儿科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市区和工业区幼儿园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对3~7岁儿童血压、身高、体重进行测量。高血压判断以当地同龄儿童收缩期和舒张期血压95%上限值为高血压诊断标准,同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该地区学前儿童收缩期和舒张期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4.41%和1.26%。影响儿童高血压检出率的主要因素是肥胖、高血压家族史。【结论】儿童血压测量应列为儿童体检常规内容,对肥胖儿和有高血压家族史者列为重点防治对象,定期测量血压,制定特殊的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连云港市2~3岁儿童行为问题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了解连云港市2~3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模式,为进一步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用Aachenbach2~3岁儿童行为量表(家长问卷)及自制的家庭问卷调查2~3岁儿童2个月内的行为状况。【结果】 1012名2~3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为27.86%,依次发生的顺序为攻击19.66%、社会退缩10.57%、抑郁10.27%、躯体诉述3.26%、睡眠障碍1.89%、破坏1.19%。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2岁组高于3岁组,97%的家长对儿童行为问题没有正确认识。【结论】 利用多种形式普及儿童心理卫生常识,做到有问题早发现,针对幼儿行为问题应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6.
利用学校环境对肥胖儿童进行集体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利用学校环境对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症的防治方法。【方法】采用“12周连续膳食与运动干预法”,根据在校小学生的特点,通过实施有利于控制肥胖的学校健康促进策略,于2001年10~12月对肥胖儿童开展集体干预活动。同时,对肥胖儿童饮食和运动行为给予个体指导。【结果】参与干预活动的90名肥胖儿童中有86.67%的体重得到了有效控制,与此同时,肥胖儿童身高、臀围、腹围、肺活量、总胆固醇等生理、生化指标也发生了明显改善。【结论】利用学校环境采用连续的饮食运动的集体干预和个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是控制儿童肥胖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城区0~5岁儿童睡眠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了解重庆城区5岁以下儿童睡眠状况,为培养儿童良好的睡眠习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本市2个主要城区1363名0~5岁儿童进行睡眠状况的问卷凋查。【结果】儿童每天总睡眠时间和白天睡眠时间随年龄增长逐渐缩短.夜间睡眠时间逐渐延长,8月龄夜间持续睡眠形成。睡眠昼夜节律于4月龄开始形成。和国内《儿童保健学》和尼氏儿科学比较,重庆城区儿童在3岁前的各年龄段的睡眠时间均减少1h左右。睡眠障碍总患病率为35.22%。女童入睡困难和睡眠节律紊乱的患病率较高。男童打鼾的患病率较高。2岁以下儿童以夜醒、睡眠节律紊乱、入睡过早、夜惊、打鼾、呼吸暂停多见.2岁以上儿童以入睡困难、梦话、磨牙多见。【结论】本市儿童总睡眠时间少于国内外教科书上的参考标准.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南宁地区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肥胖的发病机制及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南宁地区5 658个 7~18岁儿童青少年,测量其身高、体重,以《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作为判断标准,并对检出的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进行影响因素调查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南宁地区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0.12%、8.48%;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童(P<0.01);各年龄组间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回归系数的数据表明,对超重、肥胖性质影响最大的变量,从大到小依次是父母肥胖史、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时间、户外运动时间、吃油腻食物及甜食、进食速度、出生时体重、婴儿4个月内喂养方式。 【结论】 南宁地区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发生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遗传、饮食行为和运动是儿童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延长母乳喂养与儿童体格发育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分析西部贫困地区儿童体格发育现状,探讨延长母乳喂养与儿童体格发育的关系。【方法】资料来源于“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99~2000年度综合项目县”的调查结果。该资料对7364名3岁以下儿童的母亲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儿童测量了身长和体重。【结果】被调查儿童总的低体重患病率为20.2%,生长迟缓患病率为25.5%;低体重患病率在12~17个月时达峰值(26.9%),生长迟缓患病率随月龄增加而呈迅速上升趋势,直至36个月时达38.9%。1岁以上儿童中,断奶儿童的多种辅食添加率都好于未断奶儿童,断奶儿童的辅食添加频率好于未断奶儿童。1岁以后,已断奶儿童的营养不良患病率明显低于未断奶儿童。【结论】延长母乳期喂养显示出与辅食添加的负相关、与体格发育的负相关,提示有可能存在延长母乳喂养一影响辅食添加一影响体格发育这样一种关系。  相似文献   

10.
厦门市9 517名学龄前儿童肥胖检出率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厦门市学龄前儿童肥胖的患病率及主要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应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厦门市城区34所幼儿园作为调查的研究现场。收集9 517名2~6岁学龄前儿童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计算肥胖检出率,并对肥胖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厦门市学龄前儿童肥胖患病率为7.40%,其中男童9.03%,女童5.48%;2~6岁儿童肥胖发生率随年龄的升高而上升。儿童肥胖的发生与父母肥胖及家庭高收入有关,与儿童饮食习惯及看电视时间、体育活动有关。 【结论】 学龄前儿童肥胖患病率较高,儿童肥胖的发生状况与性别、年龄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宝鸡市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提高本市儿童健康水平;【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抽取本市不同地区5岁以下儿童作为监测对象,采取体格检查与问卷调查同时进行的方法收集基础数据。采用卫生部《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宝鸡市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为13.39%,肥胖患病率13.49%,城市营养不良患病率远低于农村(χ2=49.72,P0.01),肥胖发生率高于农村(χ2=235.19,P0.01);年龄、居住地、辅食添加时间、食用快餐、食欲等与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密切相关(P0.05);喂养方式、食欲、抚养人文化程度及家庭经济收入与5岁以下儿童肥胖密切相关(P0.05);【结论】加强儿童健康知识的普及,定期监测营养状况,及时干预问题儿童,可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南山区0~14岁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深圳南山区0~14岁儿童哮喘的患病率、相关因素及哮喘对儿童及其家庭的影响。【方法】随机整群和分层随机相结合的方法共抽样调查有效总人数2042人。【结果】儿童哮喘的患病率为2.39%,3~10岁年龄组频度最高,男女患病人数之比为2.1:1,4岁以前首次发病居多,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具有遗传倾向性,个人学习和家庭均受到影响。【结论】本地区儿童哮喘患病率较高,其儿童哮喘防治水平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2~6岁儿童睡眠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2,自引:7,他引:42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2~5岁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情况。【方法】2001年10月~2002年6月间在北京市6个区县随机抽取3131名2~6岁儿童,由专人负责对家长进行儿童睡眠状况问卷调查。【结果】2~6岁各年龄组儿童的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分别为11.38、11.06、10.75、10.60和10.28h。儿童睡眠障碍症状发生率为23.54o,6,其中睡眠频繁鼾症发生率为5.53%,喉头哽咽0.54%,张口呼吸3.32%,睡眠呼吸暂停0.19%,磨牙7.52%,梦呓4.95%,梦游0.38%,睡眠中肢体抽动1.55%,睡眠不安6.32~,5。不同症状的发生率存在性别、年龄和地区的差异。【结论】目前北京市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睡眠时间较前普遍有所减少,应引起北京市儿科、儿保工作人员及儿童家长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上海市4~6岁儿童家长的养育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相应依据。【方法】2017年3~4月期间,以自行设计开发、经信效度验证的"4~6岁儿童家长健康素养评价问卷"为调查工具,在上海市8个辖区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选取863名4~6岁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结果】上海市4~6岁儿童家长的养育健康素养平均得分为76. 71±9. 50,以得分≥80为具备健康素养,4~6岁儿童家长的养育健康素养具备率为40. 4%。医疗服务、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三个内容领域的素养具备率分别是37. 2%,57. 2%,16. 3%。调查对象与儿童的关系、文化水平、其儿童户籍、独生子女与否及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家长养育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结论】上海市4~6岁儿童家长的养育健康素养水平仍有待提高。应进一步加强包括儿童(外)祖父母的不同类型儿童家长、学历较低者、非本市户籍儿童的家长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以更好地促进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15.
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地区学龄前儿童肥胖症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地区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为控制学龄前儿童肥胖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容桂地区20所幼儿园,3~7岁儿童1866人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其身高、体重,采用问卷调查相关影响因素,按照体质指数法判定肥胖,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肥胖因素,按照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地区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发生率为6.86%,超重率为11.3%。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的危险是多因素的:运动和睡眠时间少、不合理饮食、看电视和静坐时间长、父母肥胖、家长的错误喂养行为和观念、高或低的出生体重。【结论】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率较高,应积极探索并开展有效可行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0~5岁儿童睡眠习惯及睡眠障碍的现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了解我国城市儿童睡眠习惯及睡眠障碍的发生现状,以便引起相关部门重视。【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我国12个省市14883名0~5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问卷对受试儿童家长进行现场调查,应用SA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中国城市0~5岁儿童睡眠障碍总患病率为20.87%。其中入睡困难、磨牙、打鼾发生率较高。儿童睡眠习惯主要存在的问题有:62.48%的儿童与家人或保姆同床睡眠;59.79%睡前需要安慰物;33.08%睡前30min经常看电视;11.22%夜间习惯俯卧位睡姿。【结论】睡眠障碍是当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较为突出的问题,许多障碍根源于儿童早期不良的睡眠习惯。因此,有必要及早为家长提供切实可行的睡眠卫生指导,以预防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保证儿童良好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7.
学龄儿童单纯肥胖症的群体干预研究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目的:探索儿童单纯肥胖症的群体干预方法,降低学龄儿童肥胖发病率。方法 从北京市城区选择5所小学作为研究现场,该小学所有学生均为研究,其中2所学校为干预组(1597人),3所学校为对照组(2118人),采用WHO身高标准体重值为肥胖判断标准。对干预组进行为期3年的群体干预,干预措施包括健康教育,增加运动和饮食调整,重点为调整晚餐进食顺序,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减少静坐时间,增加运动等。干预对象为超重儿童及其家长,肥胖儿童及其家长,非肥胖儿童家长。对照组除与干预组同期体检外不接受任何干预措施。结果:经过3年干预,干预组肥胖发病率从16.9%降至12.1%(P<0.01),对照组肥胖发病率从17.4%上升为23.2%(P<0.01)。干预后两组肥胖发病率差别极显著。对干预组757名1-3年级儿童进行追踪观察,3年后原非肥胖儿童中3.6%成为肥胖儿童,原肥胖儿童中59.1%仍维持肥胖状态。对照组1031名1-3年级儿童中,有11.9%的原非肥胖儿童三年后为肥胖儿童,原肥胖儿童中92.2%仍维持肥胖状态。干预组非肥胖儿童成为肥胖的危险性明显小于对照组,对照组肥胖儿童维持肥胖的可能性明显大于干预组。结论 在学校进行以健康教育为主的肥胖群体干预方案切实可行,能有效地降低学龄儿童的肥胖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深圳市盐田区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盐田区2111例0~6岁儿童。测量其身高、体重,以WHO身高别体重标准作为超重和肥胖的判断标准;并对检出的肥胖儿童进行影响因素调查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盐田区0~6岁儿童超重检出率为9.0%,肥胖检出率为3.7%;男童肥胖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童(X^2=12.85,P〈O.01);0岁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高于1岁组(X^2=7.37,4.46,P〈0.01或〈O.05),却明显低于6岁组(X^2=-23.07,23.83,P均〈0.01),1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呈逐渐上升趋势,6岁组最高(X^2=-16.23,22.36,P均〈0.01)。儿童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出生体重≥4kg、4个月前人工喂养为主、睡前1h进食奶类、食欲好、吃饭速度快、小儿运动时间〈1h、经常看和食品有关的广告、父亲肥胖、母亲肥胖以及祖辈常用食物鼓励孩子。结论盐田区0~6岁儿童超重及肥胖发生率接近深圳市平均水平,学龄前儿童应作为重点干预人群;遗传、饮食行为和运动是儿童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应采取家庭干预和群体干预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宝安区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生及相关因素。【方法】随机抽取宝安区0~6岁且家庭在深圳市居住一年以上(包括流动人口)的2388名儿童为肥胖症调查对象,经体格测量筛查出的所有单纯性肥胖症儿童和非肥胖症儿童按照1∶2配对正常体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检出肥胖症儿童107名,检出率为4.48%;男女儿童间差异无显著性(χ2=1.65,P>0.05)。不同年龄组肥胖症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9.34,P<0.01)。肥胖症相关因素有儿童食欲、进餐速度、家长对儿童食量看法、体型看法、肥胖症的看法及父母亲体重、母亲孕前体重、母亲分娩前最后体重及出生体重等。【结论】导致儿童肥胖的原因不仅有遗传因素和饮食方式,家长行为观念影响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应提高家长对肥胖症危害性的认识及对儿童健康成长的正确引导,早期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并长期保持,以有效降低肥胖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晋江市0~7岁儿童营养状况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扶持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9):1152-1153
目的:了解晋江市7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探讨其防治措施,降低患病率,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方法:对晋江市20493名7岁以下儿童进行体格检查,用统一测量器具准确测量体重和身高,根据WHO推荐的NCHS标准进行评价。结果:该市7岁以下儿童体重低下、生长迟缓及消瘦患病率分别为33.91%、46.37%及24.46%,其中,边缘性体重低下、生长迟缓及消瘦患病率分别为29.51%、37.03%及22.63%;同时,9.23%和4.69%)L童为超重和肥胖。0~组生长迟缓、低体重及消瘦患病率均为最低;1岁~组消瘦及体重低下患病率均最高;生长迟缓患病率从6个月开始明显上升,2~3岁时达到高峰,并维持在较高水平;1岁以内和5岁以后儿童超重及肥胖患病率最高。结论:该市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儿童的生长与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