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毫微粒或胶体载体在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 ,尤其在靶向药物转运系统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毫微粒静脉注射给药后的体内分布既受毫微粒理化性质的影响 ,又受毫微粒与体内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其中毫微粒的大小是影响体内分布的主要因素 ,不同的粒径将导致不同的靶向部位 (如肺、网状内皮等 )。最近 ,发展了一种新的制备方法透析法 ,此法可简化药物载体如脂质体的制备 ,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制备粒径小、分布窄的毫微粒的方法。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 (PLGA)毫微粒的制备采用透析法 ,该法不使用表面活性剂 ,而将 2 0mgPLGA溶解于 1 0…  相似文献   

2.
在药物——载体系统中,药物不呈游离状态,而是与载体结合以加强其与预期的靶的亲和性。目前已研究的药物载体有分子的,囊状的及粒状的。前二者包括脂质体及毫微粒。毫微粒为微小固体球状(毫微球),或为其中心为空穴四周被壁围成微小的囊(毫微囊)。毫微囊包括聚氰基丙烯酸丁酯毫微囊。本文报道的制备毫微囊的单体为氰基丙烯酸异丁酯,它与水接触自动聚合成可生物  相似文献   

3.
特殊性能毫微粒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毫微粒是近年来研究的一咎固态胶体药物释放体系,是将药物溶解、夹嵌、包裹或吸附于聚合材料载体上制成的胶体固态颗粒,其粒径一般为10-100nm,是靶向制剂中粒径最小的一种。由于其粒子细,因而可供静脉注射和做成冻干品。毫微粒制品较脂质体稳定且易制易,是比较理想的靶向载体。本文就免疫毫微粒、磁性毫微粒、磷脂毫微粒和光敏毫微粒的特性、制备及用途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微粒作为靶向制剂载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综述了脂质体、微球、毫微粒、乳剂、红细胞5种包蔽型微粒载体系统和合成大分子、生物大分子、抗体3种化学交联型微粒载体系统的研究进展。微粒作为靶向制剂载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成绩,并仍在迅速发展中  相似文献   

5.
药物载体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综述了药物载体系统在近些年的新发展,特别是对脂质体,脂微粒和毫微粒3种载体系统的制剂和药效学等方面研究进行了论述,为研究开发载体制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毫微粒为固态胶体颗粒 ,大小在 10nm~ 10 0 0nm之间。由大分子构成并可作为药物载体。毫微粒可以分为毫微囊和毫微球 [1] 。毫微球为骨架型结构 ,药物或示踪物可以吸附在其表面 ,包封在其内部或溶解在其中。毫微囊有一个聚合物材料构成的外壳及液状核 ,活性物质通常溶解在其中 ,但也可吸附在表面。由于它增加了药物与生物体液的接触面积 ,使活性分子的溶解度增大 ,生物利用度得到极大的提高 ,近年来 ,已成为药剂学的研究热点。1 毫微粒的制备方法[2 ]毫微粒的制备方法根据所用载体的不同 ,可分为单体聚合法和聚合物分散法。1 1 单体…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应用药物载体作为增进药物疗效的一种方法目前已被人们广泛认识。已经注意到几种不同类型的个别载体,诸如可生物降解的多聚物、可溶性的大分子和其它已经应用的给药系统。微粒型载体包括所有胶体系统,如脂质体、乳剂、微囊、微粒和毫微粒无疑将用于注射给药。微粒载体对抗真菌药和免疫调节剂特别有用,因为它们在体内是被动地集中在巨噬细胞簇里。脂质体是广泛研究过  相似文献   

8.
毫微粒为固态胶体颗粒,大小在10—1000nm之间,由大分子物质构成并可作为药物载体。其中白蛋白毫微粒不仅可生物降解,无毒性和抗原性,而且对亲水性药物有较高的负载能力.很适合用作药物载体,口服或静脉注射时,通过控制白蛋白毫微粒的粒径不仅可实现药物的靶向性,还可达到缓解的效果。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白蛋白毫微粒的研究很多,在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发展了一系列新的载药系统如脂质体和纳米级大小的固态颗粒系统。后者被称作毫微粒(nanoparticles)。毫微粒用于运载药物,可以降低循环系统中游离药物或蛋白结合药物的量;减少用药量;可以使药物在某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阿霉素为模型药物,Fe3O4为磁核材料,单体乙烯吡略烷酮为载体材料,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阿霉素磁性毫微粒,研完了制备过程中投药量以及NVP用量对药物包封率的影响,并对其俸外释放性进行研究.结果 发现阿霉素磁性毫微粒裁药量随着阿霉素投入量的增加先是增加而后变化不大,而包封率则逐渐下降;阿霉素磁性毫微粒栽药量随着载体材料用量的增加逐渐下降而包封率则不断增加.在体外释放研究中,毫微粒栽药量越大,突释部分越大,累积释放速率也越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耐药菌感染率居高不下。细菌主要通过减少药物摄取和增加外排、改变靶位、钝化或酶解药物等机制,对各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本文综述国内外通过载体系统克服耐药的新技术,如脂质体、纳米粒、无机金属载体等。脂质体和纳米粒由于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较好,且能靶向网状内皮系统,应用较多。本文主要是介绍近十年来,国外载体系统在抗生素抗耐药菌方面的研究情况,这些载体能克服部分耐药机制,如改变细菌细胞膜,而增加药物在感染部位的浓度,并且减少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靶向制剂——毫微胶囊和毫微粒制剂的新进展胡晋,冯秀坤,李范洙沈阳药学院生物研究所沈阳1100l5自从提出靶向给药这一概念以来,微粒制剂即成为热门研究课题,诸如静脉乳、脂质体、微球制剂、毫微囊等等。脂质体曾轰动一时,至今虽仍不失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但由于...  相似文献   

13.
为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增加选择性,近年来发展了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of drugs with synthetic systems),包括脂质体、受体靶向、毫微粒制剂的靶向给药等.  相似文献   

14.
毫微粒载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希明  张钧寿 《药学进展》1998,22(3):133-138
毫微粒作为药物载体具有许多优点,现已成为药剂学界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本文以三种常见的可生物降解聚合材料为例,综述了毫微粒的制备方法,同时介绍了毫微粒载体在靶向释药,性能改善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一般的匹鲁卡品制剂的生物利用度较差,因而需要研制缓释制剂。改善药物吸收的方法之一,是降低药物在角膜前损失的速度常数,可以用烷基氰丙烯酸酯制得生物降解的毫微粒,这些微粒是通过吸附荷载药物。本文制备了聚甲丙烯酸甲酯(PMMA)、聚氰丙烯酸丁酯(PBCA)和聚氰丙烯酸己酯(PHCA)毫微粒。并研究下列因素对吸附匹鲁卡品(PC)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多数含药胶体颗粒可为体内单桂吞噬系统(MPS)摄取,迅速从血中清除而不能长效,为此,可在颗粒上吸附亲水性共聚物或在脂质体中加入神经节青脂或聚乙烯醇脂肪酸酯使其不易被MPS识别。然而对于生物降解的聚烷基氰基丙烯酸酯毫微粒,即使吸附了亲水性共聚物也可能在血中产生脱吸附而仍不能达到长效。本文选用亲水性聚合物海藻酸钠直接制备毫微粒作为药物载体以克服脱吸附问题,另选用阿霉素作模型药物制备合药毫微粒。在含不同药物浓度的9.5mL0刀6%海藻酸钠溶液中,加入0.smL18mmol·L-‘氯化钙溶液,搅匀,再加入2mLO.05%聚L…  相似文献   

17.
近年出现的许多微粒药物载体,大多用于静脉给药,如毫微粒(Nanoparticles)和微粒(Microparticles)。微粒一旦进入血循环,被网状内皮系统(RES)的巨噬细胞调理和吞噬。尽管力图避免这种调理作用以延长微粒在循环中的半衰期,但目前尚无阻止微粒在网状内皮系统定位的方法。因此,微粒载体常作为输送药物至网状内皮系统巨噬细胞的载体。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细胞,当受到刺激,如吞噬外来微粒时,可表现某些调节功能。而且巨噬细胞还能将已吞噬的抗原有效地  相似文献   

18.
抗癌中药靶向制剂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钢  张平 《中国药师》2007,10(4):382-383
靶向给药系统亦称靶向制剂(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 tem,TDDS),是指给药后能使药物主动地或被动地选择性浓集定位于病变组织、器官、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新型给药系统。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脂质体、微粒、纳米粒(毫微粒)、复合型乳剂等。靶向制剂可使药物到达靶区,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是近年来国内外药品开发的热点。我国中药  相似文献   

19.
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SLN)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继乳剂、脂质体、微粒和毫微粒后,新一代的性能优越的亚微粒给药系统,是指粒径在10~1000nm的胶体给药系统,以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生物可降解的固态天  相似文献   

20.
脂质体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琳 《西北药学杂志》2010,25(5):F0002-F0002,F0003,F0004
目的论述脂质体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近年来有关制备脂质体的文献,主要介绍了几种常用的脂质体制备方法,并比较制备出的脂质体的结构及包封性能和各自的优缺点。结果以脂质体作药物载体,可以提高药物的溶出度和稳定性,增加药物对靶区的指向性,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毒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结论这几种方法制备的脂质体都不能完全满足药用脂质体要求,因此通常将这些方法联合起来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