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莉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5):26-27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超声仪对103例TIA患者和105例对照的颈动脉进行检测,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并将两组的病史、个人史、生化检查和颈动脉斑块与TIA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是影响TIA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TLA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3.
王文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8)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7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他汀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4.
林伟豪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1):40-41
目的评价辛伐他汀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52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他汀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他汀组脑脑血管时间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20.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相似文献
5.
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30):28-29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7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他汀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TIA发作患者的颈部超声检查结果进行观察。结果52.5%的TIA发作患者合并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TIA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科学》2017,(7):52-5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25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50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对血脂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并比较两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均明显减小,血清TG、TC、LDL水平明显降低,HDL水平上升(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改变不太明显,且血脂水平无显著改善;观察组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为4.67%,低于对照组的19.00%(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不但具有调节血脂水平的作用,而且可减少或消除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TIA患者颈动脉,随机选择有不稳定斑块者30例(A组)、稳定斑块者30例(B组)和无斑块者30例(C组),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hs-CRP水平,并评定3组受试者病程1周时卒中风险。结果A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及1周卒中风险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及1周卒中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水平反映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TIA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血栓通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黄冈市黄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栓通。以10 d为1个疗程,共持续用药5~6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指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细胞比容(HCT)、纤维蛋白原(Fib)],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IMT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 <0.01)。治疗后,2组TC、LDL-C低于治疗前,HDL-C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TG、TC、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 <0.01)。治疗后,2组PLT、HCT、Fib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0%,与对照组的... 相似文献
10.
温亮仙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9,38(11):1006-100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呈局部性、短暂性、反复性。近期我们在对颈动脉狭窄与TIA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两者之间有一定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入组的TIA患者及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Lp-PLA2水平。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组Lp-PLA2水平高于稳定粥样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5)。(P<0.01)。结论血清Lp-PLA2是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的生物学指标之一,检测血清Lp-PLA2可以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辛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两组均服用6个月,其他常规治疗药物及用法相同.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最大面积,同时检测血脂,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JP<0.05);研究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1);研究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10.3%)与对照组(3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明显降低血脂水平,并能显著减轻或稳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卒中再发,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辛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两组均服用6个月,其他常规治疗药物及用法相同.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最大面积,同时检测血脂,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JP<0.05);研究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1);研究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10.3%)与对照组(3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明显降低血脂水平,并能显著减轻或稳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卒中再发,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诊断为前循环TIA并查颈彩超及头颅MRA证实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87例(TIA组),与同期住院经相同检查证实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非TIA患者63例(nTIA组)相比较.分析组内及组间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的类型、Crouse积分和指数的差异.结果 组内比较发现:TIA组病灶侧颈动脉溃疡斑块和混合斑块比例增多(x2=12.045,P=0.017);病灶侧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及指数均明显高于非病灶侧(Z=-2.494,P=0.013;Z=-3.378,P=0.001);nTIA组左右两侧颈动脉的IMT、斑块类型、Crouse积分和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TIA组的SBP及DBP明显低于nTIA组[(155.95±17.67) mmHg vs (167.38±21.87) mmHg,P=0.001;(84.84±12.06)mmHg vs (90.90±11.56) mmHg,P=0.002],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及指数均明显高于nTIA组(Z=-5.020,P=0.000;Z=-5.018,P=0.000).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前循环TIA发作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及溃疡斑和混合斑块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脑梗死组,同期在医院门诊或体检中发现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但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表现者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使用同一型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比较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类型,以及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并比较脑梗死组患者梗死侧和非梗死侧斑块情况。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且不稳定性斑块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梗死侧斑块数量明显多于非梗死侧,其中不稳定性斑块所占比例高于非梗死侧,脑梗死组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脑梗死组患者梗死侧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较非梗死侧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为脑梗死的高度预警信号,应积极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为临床准确预测及积极预防脑梗死疾病发生情况给予可靠依据,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完成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工作,记录检查结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2.11%,显著高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18.7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根据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给予积极的稳定斑块或消除斑块措施,降低脑梗死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中老年TIA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防治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手段对中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CAP)的影响.方法 对87例在近期曾经出现过TIA发作的中老年患者根据采用的不同干预措施分为阿司匹林组(22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CEI/ARB)组(22例)、他汀类调脂组(22例)及对照组(21例),进行为期24周的干预,在干预前后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以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调脂组患者的TC和LDL-c以及主要炎症分子水平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同时颈动脉超声指标也得到改善;ACEI/ARB组患者的主要炎症分子水平出现降低;而阿司匹林组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指标得到改善.结论 他汀类药物具有改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同时还具有调脂、抗炎等效应,在CAP及其脑血管并发症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0例脑梗死患者和80例健康体检者,分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其斑块存在情况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等相关信息.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为63.7%,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58.8%;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5%,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3.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组的斑块检出率和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刘志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23):36-3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在冠心病预测、判断严重程度中的意义。方法冠心病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心绞痛组62例和心肌梗死组44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健康体检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三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情况。结果三组入选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级积分等比较,心肌梗死组与心绞痛组高于健康体检组;心肌梗死组高于心绞痛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Crouse斑块积分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能被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很好的检查与发现,可以间接判断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注射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动脉注射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疗效。方法将132例明确诊断为颈内动脉系统TIA发作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期间控制发作例数,治疗后3个月内继续发作例数,发展为脑梗死例数等。结果治疗组TIA停止时间24h内38例,24—72h23例,72h后仍有发作者15例;治疗期间无发生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分别为24、18、16例,2例发展为脑梗死。3个月后通过电话随访,治疗组继续发作者13例,累计5例发展为责任侧脑梗死。对照组继续发作者22例,累计9例发展为脑梗死。经比较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差异。结论颈动脉注射安全可靠,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