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颈淋巴结肿大定性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98个肿大颈部淋巴结的超声表现,比较良性、恶性淋巴结肿大的超声特点,对其数量、形态、内部回声、活动性、短径和长径、长径/短径(S/L)比值及彩色血流信号(CDFI)、动脉流速(Vmax)、阻力指数(RI)等分析。结果根据超声检查评价颈部肿大淋巴的性质,表明若淋巴结肿大横径明显增加,S/L〈2,淋巴结内部回声不均匀,阻力指数(RI)增大,高度提示为恶性淋巴结肿大。结论淋巴结横径增大、淋巴结不均匀增宽为恶性所特有,周边血流信号增多是判断颈部恶性淋巴结肿大的超声诊断重要指标,对正确区分病变的性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辛雨玲 《河北医药》2008,30(4):488-489
巨淋巴结增生症(angio-follicularlymph-nodehyperplasia,AFH)是一种慢性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1,2]其主要病理特点为淋巴组织和小血管肿瘤样良性增生,至今较为罕见,临床上常诊断困难.我院于2002年3月至2007年3月收治该病4例,均以肿瘤对周围器官造成的压迫症状来诊,不具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李雯  李辉  白洪忠  王新举  张莹  郝蒙 《河北医药》2010,32(12):1608-1609
本文通过对纵隔淋巴结核平扫与增强,标准层厚与薄层CT图像信息量的对比,阐述纵隔淋巴结核的影像特点及高分辨率CT在纵隔淋巴结核诊断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对纵隔淋巴结核影像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颈部浅表肿大淋巴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结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我院90例颈部浅表肿大淋巴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对良性淋巴结与恶性淋巴结进行鉴别诊断,分别了解良性淋巴结与恶性淋巴结的长短经、边界、内部回声、血流情况等,并进行对比。结果颈部良恶性淋巴结在超声中显示的长短经比例、边界、内部回声、血管阻力指数、血流信号以及淋巴结门等多方面对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颈部浅表肿大淋巴结的良恶性,具备安全、简单、有效等优点,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成国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398-398,F0003
目的 CT增强扫描是当今CT诊断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对平时CT平扫不易辨认或境界不清的病灶。方法通过对比剂合理的强化,并能提高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度,使之更清楚地显示病变的结构和病变范围。结果本文仅就CT增强扫描的意义、目的、流程及对比剂的毒性反应,简要阐述。结论通过对比剂合理的强化应用,并能提高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度,使之更能清楚地显示病变的结构和病变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探讨分析CT在肝海绵状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中的鉴别诊断。方法:选择某院2016年6月-2013年12月的2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血管瘤组)及24例经临床证实肝细胞肝癌患者(肝癌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比较两组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特征。结果:血管瘤组发病年龄(45.2±5.6)岁,肝癌组(46.8±6.7)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瘤组女性76.92%(20/26),肝癌组男性75%(18/24),两组性别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T平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后,两组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表现均不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增强扫描后肝海绵状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各自有典型的特征,鉴别诊断两者的主要方法是CT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7.
尚红超 《北方药学》2013,(9):106-106
目的:更深入地研究MRI增强和延迟扫描技术在诊断脑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2月接受并治疗的脑转移瘤患者120例,对这些脑转移瘤患者的MR图像使用增前后延迟、增强、平扫等扫描技术,对比增强前后和延迟扫描后病灶的显示情况。结果:使用平扫直接发现脑转移瘤的表现特征有74例,占总人数的61.7%;只有2例强化后,脑转移瘤图像的显示不明显,剩下118例出现不同形式与程度的强化,与平扫相比显示病灶的边界、大小、浸润范围、形态更清楚,扫描延迟8~10分钟,能够更清楚显示出病灶。结论:在MRI诊断疑似脑转移瘤时,常规检查中应加入增强扫描,它可以为治疗方案制定与诊断提供有效的数据,而增前后延迟扫描则可以提供全面的数据,在诊断脑转移瘤时有很高的的医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增强延时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经手术病理活检证实为肝脏肿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检测,对比分析CT增强延时扫描诊断的结果与手术病理活检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120例病例中,经CT增强延时扫描诊断符合114例,诊断符合率为95.00%(114/120),6例误诊。结论在肝脏肿瘤中应用CT增强延时扫描检查,诊断符合率高,且为无创,可清晰显示不同疾病类型的影像,为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为探讨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TBNA)对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中的价值,对胸部CT发现的65例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进行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做细胞学和组织学病理检验。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5例患者CT提示纵隔淋巴结肿大,其中男性45例,女性20例,年龄38~76岁;病变位于隆突前淋  相似文献   

10.
王海 《黑龙江医药》2022,(1):193-196
目的:探究CT扫描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DCE-MRI)在对乳腺癌患者腋窝处淋巴结转移情况诊断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3月在我院入院接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对腋窝处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诊断方法,分为对照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CT扫描进行诊断,研究组患...  相似文献   

11.
头颈部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常涉及侵犯咽旁间隙导致患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从而在影像学上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可作为临床上诊断病情的重要参考依据[1]。磁共振成像(MRI)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我们回顾分析收治的累及咽旁间隙52例头颈部肿瘤患者的MRI资料,以探讨咽旁间隙的MRI信号特点对肿瘤病变的参考价值,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在胆囊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胆囊癌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3例胆囊癌中腔内肿块型18例,占56.25%(18/33),厚壁型7例,占21.9%(7/33),胆囊区肿块型5例,15.6%(5/33),混合型3例,占9.4%(3/33)。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对胆囊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联合CT扫描诊断肺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5月至2012年12月接收、确诊为肺癌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项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率显著高于单项肿瘤标记物检测(P<0.05)。多项肿瘤标记物联合CT扫描对纵隔淋巴结转移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0.0%、71.4%、69.2%、90.9%、79.2%,均可达到较满意水平,其中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均显著高于的单项检测(P<0.05);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与单项检测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肿瘤标志物与CT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同时,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也维持于较高水平,为目前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理想诊断方式,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颈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3例患者的87个淋巴结,分为两组:良性组49个,恶性组38个,将有血液供应淋巴结的彩色血流分为4型:Ⅰ型(淋巴门血流)、Ⅱ型(中央血流)、Ⅲ型(边缘血流)、Ⅳ型(混合型血流),并测量阻力指数.结果 良性淋巴结的彩色血流分布以Ⅰ型为主(占61.2%),其血液供应大多数为低阻的动脉血流,RI<0.6(86.4%).5个良性淋巴结无血液供应.恶性淋巴结的彩色血流分布以Ⅲ型、Ⅳ型和Ⅱ型居多,分别占31.6%、28.9%和26.3%,其血液供应大多数为高阻的动脉血流,RI0.6(81.6%).结论 淋巴门出现血流分布,其血流动力学呈低阻表现是良性淋巴结的重要特征;而淋巴结边缘或中央出现血流分布或出现混合血流分布,其血流动力学呈高阻表现是淋巴结恶性病变的重要特征,少数良恶性淋巴结病变中均有交叉现象.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51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16排螺旋CT检查,将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较,分析CT影像学特征。结果 CT诊断阳性符合率为39.2%,阴性符合率为60.8%,病理诊断阳性符合率为45.1%,阴性符合率为54.9%,两种检查方式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阳性符合率之间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在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在儿童鼻窦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42例鼻窦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CT扫描,观察组行低剂量CT扫描。观察2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单次CT剂量加权指数(CTDIw)及图像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DLP于CIDIw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图像分级与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鼻窦炎患儿进行低剂量CT扫描,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同时又能满足其诊断要求,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马洪宇  李攀 《哈尔滨医药》2021,41(6):112-113
目的 研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检查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96例宫颈癌患者,均行DCE-MRI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DCE-MRI、DWI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及淋巴结检出率.结果 本组共96例宫颈癌患者,手术...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腺癌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约1%~4%,发病率较高,预后极差[1]。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了手术和有效治疗的机会,因此胰腺癌的早期准确诊断十分重要。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能够清晰的显示胰腺癌的部位、范围、强化特征和胰周结构的情况,对胰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与CT增强扫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超声造影及增强CT技术,对38例可疑肝细胞癌患者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敏感性。结果 38例中,采用超声造影测得病灶直径为(5.1±1.9)cm,增强CT测得病灶直径为(5.0±1.8)cm,病理标本测得病灶直径为(4.9±1.9)cm,将超声、CT方法测得肿瘤大小分别与病理标本测得结果进行比较,病灶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46、0.2 4,P>0.0 5)。超声造影与增强C T扫描两种方法 对肝细胞癌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9 7.4%(3 7/3 8)、7 8.9%(3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P<0.05)。结论 超声造影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准确性,且安全无放射性损伤,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