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围绝经妇女尿脱氧吡啶诺啉(Dpd)与骨密度的相关性,以评估尿Dpd筛查骨质疏松症(OP)高危人群的临床价值。方法以53例围绝经妇女为研究组,以300例绝经后OP及200例正常妇女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其3小时空腹晨尿Dpd及尿肌酐值。并用双能线吸收仪(DEXA)进行腰椎2~4(L2~4)、股骨颈(NECK)及华氏三角(ward's)等部位的骨密度(BMD)测定。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统计。结果尿Dpd与年龄呈正相关,与BMD呈负相关。围绝经期尿Dpd较正常对照组增高,绝经后OP尿Dpd显著增高。结论尿Dpd与绝经后OP关系密切,尿Dpd改变可发生在围绝经期,尿Dpd预测危险人群骨量变化早于骨密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绝经后妇女身高的变化情况与骨密度关系,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246例自然绝经妇女测量身高、体重。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前后位L1~L4;右侧髋部骨密度。结果 随增龄,身高、骨密度(BMD)均下降。身高在50~60岁下降最为明显,60~65岁略缓慢,75~80岁再次明显下降。以绝经年限划分,在5~10年下降最为显著,以后渐趋缓,其中20~25年下降最慢。BMD在L2~4髋部各部位,在50~60岁下降显著,65~70岁缓慢下降期或趋平稳,70岁后均大幅度下降。在绝经后,前10年下降显著,10年后BMD处在相对慢速下降期,在15年后又处于快速下降期。BMD与身高相关性分析,R值0.395~0.265,P=0.000,具显著相关性。依诊断Ⅰ型OP标准,分为BMD达到诊断OP标准组与未达到组,用t检验比较两组的身高,P=0.002,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绝经后,妇女BMD与身高随增龄而下降,各部位骨丢失速率存在差异,下降的BMD与身高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骨代谢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绝经期妇女腰椎BMD值,参照WHO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将109例绝经后妇女分为无骨质疏松(NOP)组,骨量减少组(OPl)组和骨质疏松(OP2)组,测定各组受试者BMD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骨代谢标志物包括血清骨钙素(0C)、Ⅰ型原胶原N端肽(PINP)、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β-CTX)、25羟维生素D(VitD-T)和甲状旁腺素(PTH)的水平.结果 随着OP程度的加重,BMD值逐渐降低,而年龄逐渐增大;然而不同骨量组患者的OC、PINP、β-CTX和PTH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水平未提示与骨密度存在联系;血清OC、PINP、β-CTX和PTH只反映绝经后妇女骨转换的高低,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诊断无明显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滨州地区城乡妇女月经状况,我们回顾性调查了绝经后妇女的月经情况及计划生育情况,分析了城乡妇女在月经、生育、计划生育及围绝经期症状的差异,以更好地搞好妇女保健。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随机选择滨州地区绝经后1年以上的城乡妇女1047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农业户口(农民)712人,年龄43~85岁,平均56.48±7.80岁;非农业户口(职工)335人,年龄43~74岁,平均56.51±6.65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骨质疏松症(OP)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35例老年男性COPD合并OP患者为研究对象,32例肺功能正常的老年男性OP患者为对照组,应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测定腰椎(L1~L4)、股骨骨密度(BMD),同时用肺功能仪测定肺功能,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COPD合并OP组腰椎、股骨BMD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COPD合并OP患者中吸烟组BMD较非吸烟组显著降低(P<0.01),使用激素组BMD较无使用激素组显著降低(P<0.01)。COPD合并OP组腰椎、股骨BMD与氧分压(PaO2)、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男性COPD合并OP患者BMD值低于肺功能正常的OP患者,缺氧、肺功能指标、吸烟和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为影响COPD合并OP患者BMD的相关因素,低氧血症可能是老年COPD患者合并OP的主要危险因素,对老年COPD患者进行骨密度检查能及时发现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妇女围绝经期年龄和生育的关系,指导临床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妇科门诊接诊的月经紊乱病人225例,确诊为围绝经期月经紊乱,作为观察组;寻问患者母亲出现月经紊乱的年龄情况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出现围绝经期症状的年龄分布38~54岁,对照组的年龄分布39~56岁。结论目前围绝经期年龄有提前的趋势。分析其原因,除外其他因素的影响,生育次数多少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围绝经期妇女症状的相关因素及预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围绝经期妇女症状的发病率、发病相关因素及其预防策略.方法 采用围绝经期症状评分表,即Kupperman绝经指数(Kupperman menopausal index,KMI)、生活事件量表、改良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拟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对146例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结果 112份有效资料进入分析,围绝经期妇女症状的发生率为75.0%,其中轻度58.0%、中度15.2%、重度1.8%.居住环境、自我情绪控制能力、既往妇科病史、抑郁症史、痛经、经前期综合征、绝经、生育胎儿数目、生活事件量表总分、改良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是围绝经期妇女症状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症状发生率高,其发病除与性腺功能减退有关外,还与社会、家庭及精神因素有关.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可减少围绝经期妇女症状的发生率,提高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围绝经期指从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1年内的特殊时段。我国城市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9.5岁,农村妇女为47.5岁。我院于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用妈富隆治疗低龄妇女(年龄445岁)围绝经期综合征65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及其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为绝经期妇女预防骨质疏松提供策略。方法:某医院接受体检的绝经妇女80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骨密度(BMD),并调查其护骨素水平(OPG)、身高、体重、年龄、绝经年龄以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等骨质疏松症的可能影响因素。对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骨质疏松症患者为44例,非骨质疏松症患者为36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护骨素水平,体重指数、绝经时间、血清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均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有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只有护骨素(OR=0.977,P=0.001)和绝经时间(OR=1.127,P=0.001)进入回归方程,说明护骨素和绝经时间是影响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主要因素。结论:护骨素与骨质疏松呈负相关,增加护骨素水平可以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绝经时间与骨质疏松呈正相关,绝经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阿仑膦酸钠及替勃龙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征集2008年7月~2010年12月妇科更年期门诊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患者77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口服阿仑磷酸钠70mg每周1次+替勃龙2.5mg每日1次+复方氨基酸鳌合钙1000mg每日1次;对照组:口服复方氨基酸鳌合钙1000mg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服药48周。治疗前、后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锥1-4节(L1-L4)、股骨颈、大粗隆及Ward′s三角区骨密度(BMD);同时抽血清检测FSH及E2水平。结果两组在治疗48周后临床疼痛等症状均明显改善与好转,有效率分别为89.19%和63.64%,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股骨颈、大粗隆、Ward′s三角区及平均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两者增幅为0.81%、1.05%、1.64%和0.89%;试验组能有效降低FSH和升高E2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两者改变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应用阿仑膦酸钠及替勃龙在治疗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激素替代疗法(HT)对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影响。方法212例接受雌激素(E_2)治疗者为A组,使用量0.5~1 mg/d,223例未用激素治疗者设为B组。观察1~5年,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进行骨密度(BMD)测定。结果观察2年后,A、B两组间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T能减少对围绝经期妇女的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女性进入绝经期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分析了30~69岁女性骨密度(BMD)、骨转换指标和雌激素变化的关系,发现BMD随年龄的增加和雌激素的下降而减少,呈明显的正相关,而BMD和AKP、BGP等骨转换指标呈明显的负相关。说明了绝经或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丢失和骨转换增加的结果,和绝经期雌激素减少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了解温州市社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OP)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年龄、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生育次数、哺乳时间与绝经后OP发病的关系。方法对入选温州市两个社区的912例绝经后妇女进行定量超声骨密度测定、一般医学检查及问卷调查,了解OP的发生率,观察不同年龄、月经初潮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绝经年龄及绝经年限的OP发生情况,并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将有意义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有意义的变量,给出OR值与95%可信区间。结果 912例绝经妇女年龄(61.6±6.7)岁,初潮年龄(16.0±1.8)岁,绝经年龄(50.0±3.8)岁,绝经年限(11.6±7.9)年。非骨质疏松者599例(65.7%),骨质疏松者313例(3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P的危险因素是年龄与绝经年限。结论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与绝经后O P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年龄和绝经年限是温州市社区绝经后妇女发生O 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周锋波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584-585
目的探讨中年男性(60~90岁)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发病状况及危险因素。方法方法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对324例健康老年男性正位腰椎(L)及左侧股骨近端进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测定,同时对被测者的病史和生活方式、社会行为及环境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24名老年人中,骨质减少随年龄增长而加重,老年女性比男性患病率显著提高,并且显示OP的主要因素为运动缺乏、吸烟、缺少奶制品或体育运动。结论老年人的OP应引起关注,其发病与不健康的生活饮食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围绝经期与绝经期妇女取环过程中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380例围绝经期妇女和绝经期取环妇女,研究分析取环结局、取环过程以及基础信息,总结归纳取环特点。结果围绝经期与绝经期妇女取环困难以及取环顺利情况在绝经时间、年龄、糜烂程度、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但是在家庭住址、孕次、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围绝经期和绝经期妇女取环过程中绝经期限、年龄、糜烂程度、等都是主要影响因素,所以需要提醒取环妇女定期进行体检,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在妇女绝经之后尽早取出节育器,尽可能提升取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龚明霞  吴俊妍 《安徽医药》2013,17(4):590-591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妇女性激素变化和血脂指标变化的关系,为围绝经妇女保健提供指导。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9月收集了张家港市妇幼保健所门诊402例40~65岁妇女,按月经情况分为绝经前期、绝经期、绝经后期三组,分别测定其血清性激素促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E2),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三组间性激素及血脂变化情况。结果三组妇女中FSH水平在绝经期组和绝经后期组妇女中显著增高(P0.05),E2水平在绝经期组和绝经后期组妇女中不同程度降低,以绝经后期组显著(P0.05)。三组妇女的血脂指标TG、TC和LDL-C逐渐增高(P0.05),HDL-C的变化三组间不显著。结论围绝经妇女卵巢功能减退首先表现为FSH的增高,E2水平的降低相对滞后。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血脂TG、TC、LDL-C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围绝经期妇女雌激素水平和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2年6月我院门诊收治的83例围绝经期妇女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于我院门诊就诊的83例绝经前期妇女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妇女体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水平;检测围绝经期妇女血清中雌二醇(E2)水平。结果围绝经期妇女与绝经前期女性比较,具有更高的心率与血压、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血脂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妇女雌激素水平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线性相关(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雌激素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存在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昆明成年女性腰椎骨密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吸收仪前后位测量腰椎骨密度 (BMD) ,受检女性 345名 ,年龄 2 0~ 90岁 ,排除影响骨代谢疾病。结果 BMD值L1 相似文献   

19.
产次与绝经后妇女股骨近端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次与绝经后妇女股骨近端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调查180名健康绝经后妇女年龄、产次、绝经时间,并测量身高、体重、左侧股骨近端(Neck、Ward三角、Troch)BMD.结果随着产次的增加,股骨近端各部位BMD逐渐下降,产3次,产4次,产次≥5次各组股骨近端各部位BMD显著低于产1次和产2次组(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产次与股骨近端各部位BMD呈显著负相关(P<0.01),绝经年限与Neck和Troch部位BMD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产次影响绝经后妇女股骨近端各部位BMD,随着产次的增加,股骨近端各部位BMD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20.
黎华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4):238-239
目的研究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8例绝经后1~10年经骨密度(BMD)测定确诊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随机分成研究组23例,年龄(52.55±3.66)岁和对照组25例,(52.97±4.51)岁,两组均给予骨化三醇胶丸(罗盖全)0.25μg/d+复合氨基酸螯合钙胶囊(乐力)1片/天,其中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开始时静脉滴注唑来膦酸4mg,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比较BMD改变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BMD平均增长5.15%,对照组患者BMD平均增长0.98%,研究组较对照组能显著增加患者的BMD,二者之间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唑来膦酸治疗并不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结论唑来膦酸能够显著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的骨密度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