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他汀类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4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利用他汀(辛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对照组仅施与阿司匹林,经治疗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9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84.2%)。结论他汀类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冯建玉 《上海医药》2017,(22):39-41
目的:了解社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效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社区登记在册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6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36例,分析患者出院时以及出院后6个月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和剂量,以及患者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原因.结果:出院时,有305例患者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其中275例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药率为96.2%(275/286);30例为TIA患者,使用率为83.3%(30/36),出院6月时,5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20例TIA患者已停止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停药率分别为21.5%(59/275)和66.7%(20/30).停药原因依次分别是社区医生认为不需要使用(27.85%)、担心药物不良反应(22.78%)、自认为疾病好转不愿坚持服用(17.72%)、相信中成药物(17.72%)、就医不便(12.66%),经济原因(1.27%).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早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比例较高,出院6月时依从性下降,需专科医师与全科医师共同努力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甘后军 《安徽医药》2006,10(5):368-370
抗血小板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用于治疗频发性动脉疾病,包括脑血管疾病。近期的脑血管及心血管试验表明,联合治疗可以有效的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氯吡格雷,曾被誉为超级阿斯匹林,与阿斯匹林联合治疗脑缺血显示出比单独使用阿斯匹林更突出的功效。阿斯匹林与防治心绞痛控释药双嘧达莫联合治疗效果较为突出。尽管如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仍然存在着某些争议。目前的研究旨在区分不同抗血小板联合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缺血性卒中抗血小板的发展是脑血管病治疗领域的重大进步。但是,对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1血小板在缺血性卒中的角色几个世纪以来,人们认为脑血管堵塞和脑组织缺血梗死的最后一步病理机制是血栓形成。20世纪60年代临床研究观察到血小板血栓参与眼动脉和脑动脉缺血事件[1]。心脏病学的研究在认识和防治缺血事件的发展中起主导地位,心脏和大脑共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检测指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所有患者均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作为治疗指导依据,对照组行拜阿司匹林常规治疗,观察组行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个体化治疗,随访1个月和6个月,观察两组新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随访1个月,观察组患者未发生新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出血事件及脑血管病死亡情况,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5.26%、5.26%、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新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0.00%、出血事件2.63%均低于对照组10.53%、1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血管病死亡0.00%与对照组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行CYP2C19基因检测指导具有较高价值,可发现患者实际代谢情况,作为调整用药剂量的可靠依据,保证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合并发生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CMB)的相关危险性因素以及对抗血小板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68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常规的核磁共振检测以及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测SWI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相似文献   

7.
饶伟  曹文锋  项正兵  刘世民  周勇良  吴凌峰 《江西医药》2021,56(10):1645-1647,1674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未破裂动脉瘤的发病率、治疗方法.方法 研究纳入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9年12月期间,入住我科发病2周以内的124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标准,总计筛查出9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占总人数比达7.45%,另外设对照组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7人,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有未破裂动脉瘤.结果 因为有6例患者不符合入组要求被剔除,最后有21例手术患者和66例非手术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随访半年以上,最后非手术组有41例最终完成随访,有2例随访期间并发脑梗死,未出现动脉瘤破裂事件.手术组21人最终完成随访,其手术期间出现并发症2人,后随访终点无不良事件发生.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手术治疗43人,手术期间并发症3人.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未破裂动脉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类型,介入或开颅夹闭治疗安全有效,短期内服用抗板治疗不增加动脉瘤破裂风险,但长期预后仍需随访.  相似文献   

8.
饶伟  曹文锋  项正兵  刘世民  周勇良  吴凌峰 《江西医药》2021,56(10):1645-1647,1674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未破裂动脉瘤的发病率、治疗方法.方法 研究纳入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9年12月期间,入住我科发病2周以内的124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标准,总计筛查出9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占总人数比达7.45%,另外设对照组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7人,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有未破裂动脉瘤.结果 因为有6例患者不符合入组要求被剔除,最后有21例手术患者和66例非手术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随访半年以上,最后非手术组有41例最终完成随访,有2例随访期间并发脑梗死,未出现动脉瘤破裂事件.手术组21人最终完成随访,其手术期间出现并发症2人,后随访终点无不良事件发生.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手术治疗43人,手术期间并发症3人.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未破裂动脉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类型,介入或开颅夹闭治疗安全有效,短期内服用抗板治疗不增加动脉瘤破裂风险,但长期预后仍需随访.  相似文献   

9.
饶伟  曹文锋  项正兵  刘世民  周勇良  吴凌峰 《江西医药》2021,56(10):1645-1647,1674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未破裂动脉瘤的发病率、治疗方法.方法 研究纳入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9年12月期间,入住我科发病2周以内的124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标准,总计筛查出9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占总人数比达7.45%,另外设对照组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7人,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有未破裂动脉瘤.结果 因为有6例患者不符合入组要求被剔除,最后有21例手术患者和66例非手术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随访半年以上,最后非手术组有41例最终完成随访,有2例随访期间并发脑梗死,未出现动脉瘤破裂事件.手术组21人最终完成随访,其手术期间出现并发症2人,后随访终点无不良事件发生.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手术治疗43人,手术期间并发症3人.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未破裂动脉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类型,介入或开颅夹闭治疗安全有效,短期内服用抗板治疗不增加动脉瘤破裂风险,但长期预后仍需随访.  相似文献   

10.
饶伟  曹文锋  项正兵  刘世民  周勇良  吴凌峰 《江西医药》2021,56(10):1645-1647,1674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未破裂动脉瘤的发病率、治疗方法.方法 研究纳入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9年12月期间,入住我科发病2周以内的124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标准,总计筛查出9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占总人数比达7.45%,另外设对照组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7人,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有未破裂动脉瘤.结果 因为有6例患者不符合入组要求被剔除,最后有21例手术患者和66例非手术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随访半年以上,最后非手术组有41例最终完成随访,有2例随访期间并发脑梗死,未出现动脉瘤破裂事件.手术组21人最终完成随访,其手术期间出现并发症2人,后随访终点无不良事件发生.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手术治疗43人,手术期间并发症3人.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未破裂动脉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类型,介入或开颅夹闭治疗安全有效,短期内服用抗板治疗不增加动脉瘤破裂风险,但长期预后仍需随访.  相似文献   

11.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一级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莉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4):3761-3762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导致临床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病理基础,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其形成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目前临床效价比最高的抗血小板药物是阿司匹林(环氧酶1抑制剂),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方面初步达成多项共识,但在一级预防中还存在争议,其实一级预防远比二级预防显得重要,挽救的患者也更多,因为这部分患者基数很大。本文就阿司匹林在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病已跃升为中国第一位死亡原因,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血管病的2/3。缺血性卒中是指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阻断而使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软化甚至坏死,致使脑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相关症状。本病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多责之于气血失调、痰淤作祟。缺血性脑卒中至今仍缺乏理想的治疗手段,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西医对该病主要采取时间窗内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凝、降纤、脑保护等办法治疗,而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将综述近年来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丁苯酞联合神经节苷酯注射液,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水平及NDS评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法,选取98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情况、NDS评分.结果 观察两组患者血小板凝集情况,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凝集情况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NDS评分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使用丁苯酞联合神经节苷酯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能有效的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水平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对于病情的控制较为迅速,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少,疗效明显,安全性高,值得作为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研究表明,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目前,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不断增多,总结主要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选择合适的方案,可使患者得到最佳获益。本文就抗血小板治疗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蒙泽明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9):241-242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聚集药阿昔单抗与溶栓疗法联合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阿昔单抗和溶栓疗法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溶栓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阿昔单抗和溶栓疗法联合治疗的疗效明显高于单纯溶栓疗法组。结论:抗血小板聚集药阿昔单抗与溶栓疗法联合应用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较好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第二次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68例的临床资料.将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好的132例患者分为A组,依从性差的136例患者分为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的因素.结果 A组的受教育程度、有医疗保险比例、居住在城市的比例、年收入、接受健康教育的比例、有高血压史比例以及有糖尿病史比例均显著高于B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险以及健康教育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险以及健康教育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灯盏花素是中药灯盏花中提取的黄酮类有效成分,具有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本文对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单双号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  相似文献   

19.
抗心磷脂抗体(ACA)是一种以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膜上带负电荷的心磷脂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有研究发现,ACA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1]。为了探讨ACA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我们对96例该病患者的血清抗心磷脂抗体进行了测定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查阅文献,综合论点。结果我国人群中脑卒中患者以缺血性为主,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药根据不同的药理机制与脑卒中的一、二级预防有着紧密的联系,结论两者在缺血性脑卒患者中联合使用取得了比单一使用更好的疗效,本文就该种疗法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