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FNH)的CT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5例患者,术前均行螺旋凹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并进行影像学及病理学对照分析。结果15例FNH病灶均呈孤立结节或分叶状肿块,多数直径2~5cm。平扫呈等或略低密度及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为明显的均质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12例仍略高于肝实质,3例略低于或等于肝实质。9例病灶内显示瘢痕,其中8例呈延迟强化。病理观察:15例FNH均无包膜,增生的肝细胞形成肝板被纤维间隔分割呈结节状,瘢痕区域由纤维结缔组织及厚壁畸形血管组成。结论典型的FNH影像学可明确诊断,不典型的FNH应与肝细胞腺瘤、肝细胞癌、肝血管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和MRI表现及鉴别要点,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FNH病人的CT和MRI表现。结果CT扫描检查10例,平扫9例病灶呈低密度,其中6例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影,1例病灶呈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呈均匀或不均匀密度;门脉期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6例病灶的中央瘢痕均延时强化。MRI检查11例,平扫病灶均呈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除中央瘢痕外,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稍高或近等信号,延迟期呈近等信号,9例病灶的中央瘢痕延迟强化。结论CT和MRI对FNH的诊断具有特征性和准确性,二者结合能提高对FNH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任宏伟  王强  许强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3391-3392
目的:对比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FNH)在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中的表现,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FNH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FNH患者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行螺旋CT检查16例,MRI检查13例,9例患者同时做CT和MRI检查。结果:16例肝脏FNH患者,结节位于肝左叶6个,肝右叶8个,尾状叶2个。肿瘤平均直径为3.6cm。MRI检查13例,FNH平扫T1WI6例为等信号,7例为稍低信号;T2WI5例为等信号,8例为稍高信号。7例病灶中心或偏心有瘢痕。动态增强扫描7例病灶在动脉期均呈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为轻度增强或等信号。5例病灶在延迟期出现瘢痕强化.CT平扫低密度者10个,均匀或不均匀,等密度者6个。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除中心瘢痕及1例病例外,其余病例均有明显均一强化,其中14个病灶中心或周边还可见到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12个病灶为略低密度,4个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3个在延迟期显示相对高密度中心瘢痕。结论:CT及MRI检查能够显示FNH的特征性表现,反映肝脏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有助于与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腺瘤等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提高FNH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9例MSCT表现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MSCT表现。方法:对9例患者10个病灶行MS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平扫病灶大多呈低密度灶,1例为等密度。增强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部分病灶内可见星芒状瘢痕区及粗大供血动脉;门脉期及平衡期病灶密度降低,平衡期及延时期除一个病灶星芒征无叫显变化外,其余均有强化。结论:典型的FNH诊断较容易,MSCT多期增强扫描在FNH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小典型病例需与肝癌、肝腺瘤、血管瘤等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平扫和动态增强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提高FNH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16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FNH的平扫及动态增强MRI表现。结果:16个病灶于T1WI呈略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或等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强化,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或略高强化。5个病灶在平扫MRI上显示中央瘢痕,11个病灶在动态增强MRI上显示中央瘢痕,均见延迟强化。结论:平扫和动态增强MRI检查能较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明显地提高与其他富血管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表现及鉴别要点,以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收集我院及301医院(2004年至今)经病理证实肝脏FNH的CT资料17例。结果:FNH常发于中青年,男〉女,多无症状而于体检时发现。典型表现CT:稍低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于均可显示病灶除瘢痕明显均一强化,强化幅度与主动脉相近,门脉期病灶密度降低,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为主。17例病例中12例可以中心瘢痕延迟期强化,也为此现特点。结论:肝的FNH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特点可作出明确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症患者的CT 及MRI影像学特征,其中行CT检查者5例,行MRI检查者7例.结果 12例中单发者11例,多发者1例.5例行CT检查者,平扫呈等密度者4例,呈低密度者1例.7例行MRI检查者,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者共3例,呈等T1、等T2信号者共4例.7例中5例病灶中央可见星状长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动脉期,12例患者病灶周边实质均呈显著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周边实质强化减弱,中央星状疤痕呈延迟性强化.结论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的CT和MR诊断(附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晓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11):1424-1426
目的分析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的CT、MR表现水平,旨在提高对FNH的诊断。方法收集经病理检查证实的FNH8例、行CT检查7例、行MR检查2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1例,并复习有关文献,探讨其CT,MR表现。结果CT平扫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央瘢痕外,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稍高密度,延迟期4个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3个病灶呈稍低密度;3个病灶的中央瘢痕均延时增强。MR平扫病灶呈稍长或等T1、T2信号;增强动脉期示病灶明显增强,门脉期及延时期呈稍高或等信号,病灶的中央瘢痕延时增强。结论CT、MRI,尤其是动态增强扫描对FNH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回顾性总结7例临床病理确诊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避免临床不必要的手术和有创的病理活检。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手术或者病理活检临床确诊的7例共8个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的CT平扫,增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图像以及MRI平扫、增强早期及增强晚期的图像。其中5例行CT及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仅行磁共振平扫,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例7个病灶,其中左叶2个病灶,右叶5个病灶。CT平扫病灶显示不清,增强动脉期表现为边界清晰车轮状明显强化结节,中心星芒状瘢痕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或延迟后病变逐渐为与邻近肝实质等密度结节,中心星芒状瘢痕延迟后明显强化,周边可见增粗迂曲的回流静脉血管影;MRIT1WI呈边界清晰的等信号或略低信号结节,中心星芒状瘢痕呈低信号;T2WI病灶为边界清晰的略高信号结节,中心条形或星芒状明显高信号影。增强T1WI脂肪抑制像表现和CT增强表现一致,早期轮辐状强化,延迟后呈等信号灶,中心瘢痕延迟后强化明显。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据此可以进行临床准确诊断,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FNH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个FNH病灶的影像学资料,包括CT检查13例,MRI检查10例,其中3例同时做了CT及MRI检查。结果18例为单发病灶,2例为多发病灶。CT及MRI检出病灶数均为14个。CT平扫低密度9个,等密度5个。MRI平扫T1WI低信号10个,等信号4个;T2WI显示14个均呈高或稍高信号。所有病灶实质动脉期cT及MRI均明显强化。cT显示门脉期9个等密度,4个稍高密度,1个低密度;延迟期11个等密度,2个稍高密度,1个稍低密度。MRI显示门脉期高信号11个,等信号3个;延迟期高信号10个,等信号4个。CT多期扫描8个病灶伴有中央瘢痕,7个周边有扭曲、增粗血供,3个有假包膜。MRI多期扫描9个病灶伴有中央瘢痕,6个周边有扭曲、增粗血供,5个有假包膜。结论CT及MRI多期扫描可充分反映FNH的供血特点及病理特征,在FNH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FNH病例14例,均行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分析其CT影像表现特点。结果平扫病灶大多数为低密度(12/14),少数为等密度(2/14);增强扫描动脉期14例均有明显强化,其中10例可见中心低密度瘢痕,10例可见粗大动脉影与病灶相连;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强化均有衰减,10例呈稍高或等密度,4例呈稍低密度,10例有中心瘢痕病例中6例有延迟强化,4例未见强化。结论 FNH具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CT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计一丁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0):2498-2499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MRI平扫和动态增强特征,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FNH患者MRI扫描资料,对病灶特点及强化进行评价。结果病灶平扫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增强动脉期明显强化,部分周边见滋养血管;门脉、延迟期持续强化;中央疤痕延迟强化。结论 MRI平扫和动态增强全面显示FNH的病理及血流动力学特征,有助于FNH的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13.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的表现,提高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准确率,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平扫病灶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明显强化,灶中瘢痕不强化;门脉期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中央瘢痕强化不明显;延时期呈等、低密度。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100%,定性诊断准确率67%。结论:CT能够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血供特点,提高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MRI表现和病理特点,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提高FNH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共28个病灶)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FNH的MRI平扫及增强表现,与其病理特点进行对照。结果:25个病灶在平扫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3个病灶在平扫T1WI及T2WI上均呈稍高信号,增强后所有28病灶动脉期可见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稍高、等或稍低信号,其中12个病灶可见中心纤维瘢痕延迟强化。FNH组织病理上表现为富血供的实质性肿块,肿物内部组织较均匀,没有异型细胞,中心可见纤维瘢痕。结论:肝脏MRI平扫及增强检查能很好的反映FNH的组织病理及血供特点,能为FN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MS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患者的MSCT图像,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和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为单发肿块,11例平扫均呈边界清楚、略低密度灶,密度较均匀,其中6例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瘢痕向周围呈辐射状分布;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略高或等密度灶,延迟期呈等或略低密度灶,中心瘢痕及假包膜呈延迟强化,延迟期整个病灶密度趋于均匀一致。结论:FNH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MSCT动态增强检查再结合其临床特点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资料。结果:12例中,均为单发,9例位于肝包膜下。病灶直径1.3cm-6.1cm,平均4.3cm。病灶呈类圆形,平扫病灶境界清晰9例,模糊3例。平扫10例呈低或稍低密度,2例等密度。多期增强检查12例中,11例动脉期显著强化,呈"快进慢出"的强化方式,1例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延迟期未见明显强化,各期均为低密度结节,呈乏血供表现。7例可见中央瘢痕,7例病灶周围显示增粗的血管影,4例病灶周围血管受压、推移,2例邻近肝包膜局限隆起。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获得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强化特征,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25例(34个病灶)CT影像资料。结果21例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32个病灶呈稍低密度,2个病灶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显著强化,门脉期呈持续高密度强化或呈等密度,延迟期病灶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13个病灶有纤维分隔或瘢痕。结论CT双期扫描对能够正确诊断大部分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病例。  相似文献   

18.
选择本院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24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全部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 CT平扫显示均为单发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呈等或低密度表现。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明显强化(13例均匀强化,11例不均匀强化,16例患者病灶中可见增粗的肝血供动脉);门脉期病灶均呈略高或等密度灶;延迟期病灶呈等或低密度灶(20例呈等密度灶,4例呈低密度灶)。病灶中心瘢痕呈逐渐延迟强化。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形态及密度情况,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和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肝脏FNH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SCT、MRI影像学资料。结果 36例肝脏FNH的组织病理结果显示病变中心为畸形血管及增生纤维组织、周围伴有大量慢性炎症细胞、缺乏正常中心静脉和门静脉;MSCT检查28例,平扫24例病灶呈低密度、4例呈稍高密度,动脉期所有病灶除中央瘢痕外强化明显、界清,门脉期除瘢痕外均为轻-中度强化,延迟期稍高密度18例、等密度10例,为"快进慢出"强化方式,中央瘢痕检出率64.3%(18/28);MRI检查36例,平扫病灶均呈T_1加权成像稍低信号、T_2加权成像和扩散加权成像稍高信号,30例病灶低信号,增强动脉期均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轻度强化、瘢痕强化或范围变小,余6例信号均匀,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轻度强化,中央瘢痕检出率83.3%(30/36)。结论 MSCT和MRI的"快进慢出"强化方式、中央瘢痕及其延迟强化为FNH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与其病理基础一致;MRI对典型FNH的检出率高于MSCT。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CEUS)与对比增强CT(CECT)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诊断中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超声造影和对比增强CT对13例患者的18个病灶进行检查,并对超声造影和对比增强CT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的增强模式、中央瘢痕影像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3例18个病灶超声造影和对比增强CT的动脉期主要表现均为全瘤显著强化,分别为14个(14/18)和15个病灶(15/18),超声造影中另4个病灶呈轮幅状离心性强化(4/18)。门脉期两者主要表现为不低于肝实质回声(密度)。FNH大病灶组(10个病灶,直径≥3cm)病灶的中央瘢痕在超声造影和对比增强CT中较易被发现(4/10,5/10),但小病灶组(8个病灶,直径〈3cm)病灶的中央瘢痕较难发现(0/8,1/8)。结论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及病灶中央瘢痕检出率与对比增强CT的检出率高度一致,超声造影还可实时动态反映FNH的血流灌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