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和采集及冷冻保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和采集及冷冻保存效果。方法 20例病人采用大剂量化疗加刺激因子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后用CS—3000血细胞分离机和程控降温仪进行了65次APBSC采集和冷冻保存。结果 经化疗 rhG-CSF动员后采集的PBSC总数、CD34~ 细胞总数和CFU—GM总数不同病人相差较大,分别为MNC5.56±2.00×10~8/kg,CD34~ 23.25±41.90×10~6/kg,CFU—GM 21.68±15.39×10~4/kg。化疗后平均15.1天,用rhG—CSF7.9天CD34~ 细胞达峰值。经冷冻保存的干细胞回输后均使病人造血重建,采集与回输的PBSC数与造血重建时间相关。结论 本研究APBSC动员和采集及冷冻保存的效果肯定,APBSCT后全部病人造血重建,移植成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剂量联合化疗(HDCT)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方法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多周期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后,采用大剂量联合化疗,联合应用小剂量G-CSF进行外周造血干细胞的动员。结果动员后外周血WBC及MNC总数明显增加,与动员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冷冻前后,MNC计数、GFU-G集落总数无明显差异。预处理后,病人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恢复时间分别平均为(10.5±4)天及(11.5±6)天。结论大剂量联合化疗加小剂量G-CSF联合动员方案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剂量环磷酰胺(CTX)为主的联合化疗加G蛳CSF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PBSC)的动员效果。方法:31例患者接受中剂量CTX 2.2 g/m2(1.8 g/m2~3.0 g/m2)联合VP16(600 mg ~ 800 mg)或Ara蛳C(1.0 g/m2 ~ 2.0 g/m2)化疗,WBC降至最低值后开始皮下注射G蛳CSF 300 μg/d直至采集结束。WBC≥(3.0~5.0)×109/L时开始采集,当单个核细胞(MNC)累计≥3.8×108/kg或CD+34细胞≥2.0×106/kg时停止采集。结果:采集次数为(2.9±1.0)次,G蛳CSF持续应用时间为(7.4±2.0)d,采集到的MNC细胞数为(5.53±2.54)×108/kg,CD+34细胞数为(9.46±7.24)×106/kg,CFU蛳GM(46.02±70.58)×104/kg。全部移植患者造血功能均获满意重建。结论:中剂量CTX为主的联合化疗加同一剂量G蛳CSF对血液病患者的APBSC动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长春瑞滨(Vinorelbine,NVB)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对化疗敏感性实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APBSC)的动员效果并对其毒性反应进行评估。方法:选取对NVB敏感性实体瘤病例,按75mg/m2的总剂量静脉注射,按不同时间间隔分次给予,待白细胞降至最低点时开始给予rhG-CSF5μg/(kg.d)皮下注射,白细胞倍增当日及次日采集APBSC。检测分离CD34 细胞数量,观察动员期间不良反应。用采集的APBSC回输预处理后实体瘤患者,评估骨髓造血恢复情况。结果:入选的3例患者均进行2次APBSC采集,采集液中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 细胞数均达到造血重建阈值,可以支持2~3个周期的大剂量化疗。整个动员过程中未出现严重毒副反应。3例患者在接受APBSC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后,造血功能在短期内均获得满意重建。结论:NVB联合G-CSF可作为化疗敏感性实体瘤患者APBSC动员的一种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外周血干细胞冻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冻存外周血干细胞所用的冻存液配方 ,冻存温度 ,存放时间等作一探讨。方法 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经化疗药物及G CSF联合动员的肿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 ,用 10 %DMSO 自体血浆或 5 %DMSO 6%HES 4%人血清白蛋白作冷冻保护剂 ,分别于液氮中和 -80℃低温冰箱中冻存 ,不同时间复苏 ,检测细胞活性 ,CD3 4阳性比率 ,及CFU GM数 ,分析冻存效果。结果 冻存半年 ,液氮和 -80℃对于干细胞的冻存无明显影响 ,用 10 %DMSO 自体血浆作冻存剂 ,于 -80℃低温冰箱保存的细胞 ,活力达 ( 95 .7 /-5 .84) % ,单个核细胞回收率 ( 92 .2 5 /-9.3 2 ) % ,CD3 4阳性细胞回收率 ( 71.73 /-2 7.0 3 ) % ,CFU -GM回收率 ( 77.89 /-12 .3 1) %。 9例患者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平均CD3 4阳性细胞回输量为每公斤体重 1.46× 10 7,CFU GM为每公斤体重 3 .85× 10 5,回输后患者平均 17天恢复中性粒细胞 2 .0 g·l-1以上 ,恢复血小板 5 0 g·l-1以上。结论 应用经 -80℃低温冻存的 10 %DMSO 自体血浆冻存外周血干细胞进行自体移植是简单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米托蒽醌(MIT)为主的MA或MOED化疗方案联合造血生长因子对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的动员效果。方法:12例患者用MA联合造血生长因子动员方案(Ⅰ组),8例患者用MOED联合造血生长因子动员方案(Ⅱ组),两组均在白细胞(WBC)降至最低点开始回升时。皮下注射G-CSF或G-CSF+GM-CSF至采集结束。wBC恢复至>2.5×109/L,CD34)+细胞比例>1.0%时,用血细胞分离机连续2天采集APBSC。当累计采集的单个核细胞(MNC)达到4×108/kg以上时停止采集。以文献报道的环磷酰胺联合造血生长因子动员方案为对照(Ⅲ组)。结果:Ⅰ组动员方案在两次采集的CD34)+细胞数量优于Ⅱ组动员方案。Ⅰ组和Ⅱ组两种动员方案在第1次采集的CD34)+细胞数、采集次数、骨髓抑制强度方面优于Ⅱ组动员方案,但是第2次采集CD34)+细胞较少。20例患者连续采集APBSC 2次,共采集到MNC(4.36±2.08)×108/kg,CD34)+细胞(9.87±7.30)×106/kg,CFU-GM(2.86±2.10)×104/kg。18例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者造血功能均获得满意重建。结论:以MIT为主的化疗联合造血生长因子是一种安全、高效的APBSC动员方法。  相似文献   

7.
Shi YK  He XH  Han XH  Yang JL  Liu P  Zhang CG  Ai B 《中华肿瘤杂志》2004,26(6):360-363
目的 观察足叶乙甙 (Vp 16 )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对恶性实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APBSC)的动员效果 ,并寻找Vp 16合适的给药剂量。方法 按照入组的先后顺序 ,将 30例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 ,每组 15例。A组Vp 16的给药剂量为 10 0 0mg/m2 ,B组为15 0 0mg/m2 。白细胞 (WBC)降至最低点时开始皮下注射rhG CSF 30 0 μg/d ,直至采集结束前一天。WBC恢复到 5 .0× 10 9/L以上时开始连日采集APBSC ,当累计采集的单个核细胞 (MNC)≥ 5× 10 8/kg或CD34 细胞≥ 2× 10 6/kg时停止采集。结果 Vp 16给药后 ,A、B两组患者外周血中WBC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ANC)的最低值及最低值出现的时间 ,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rhG CSF给药的开始时间和给药次数、APBSC采集的开始时间和采集次数差异均无显著性 ;在APBSC采集时的循环血量、血流速度和采集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每次APBSC采集的细胞数量和总量差异亦无显著性 ,B组Vp 16引起的某些毒副反应略重于A组 ,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Vp 16联合rhG CSF是一种安全、高效的APBSC动员方法 ,15 0 0mg/m2 与 10 0 0g/m2 的Vp 16均可获得满意的APBSC动员采集效果。  相似文献   

8.
Shi YK  He XH  Han XH  Liu P  Yang JL  Zhou SY  Zhou AP  Zhang CG  Ai B 《癌症》2003,22(12):1311-1316
背景与目的:通过动员采集获得高质量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utologousperipheralbloodstemcell,APBSC)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关键,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edhuman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factor,rhG-CSF)是APBSC经典的动员方案,足叶乙甙(etoposide,VP-16)联合rhG-CSF是近年来应用的另一个动员方案。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上述两种动员方案对恶性淋巴瘤和生殖细胞肿瘤患者APBSC的动员效果。方法:共有52例恶性实体瘤患者,其中CTX方案组26例,剂量为CTX3.5g/m2加rhG-CSF5μg·kg-1·d-1;VP-16方案组26例,VP-16的剂量随机采用1000mg/m2或1500mg/m2加rhG-CSF5μg·kg-1·d-1。两组均在白细胞(whitebloodcell,WBC)降至最低点时开始皮下注射rhG-CSF,直至采集结束前一天。当CTX组WBC恢复到2.5×109/L、VP-16组WBC恢复到5.0×109/L以上时开始连日采集APBSC,当累计采集的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cell,MNC)≥5×108/kg或CD34+细胞≥2×106/kg时停止采集。患者经预处理后回输采集到的APBSC。比较两组动员采集过程中的血液学指标变化、采集细胞数量、造血重建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CTX组患者化疗后外周血中WBC和血小板(platelet,PLT)降至最低值的时间明显早于VP-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 -80℃直接冷冻保存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方法]ABSCT5例 ,移植前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PBSC) ,分离后 ,将采集的PBSC分袋直接置于 -80℃冰箱冷冻保存。[结果]PBSC短期冻存后检测回收率和台盼蓝拒染率均在80%以上 ;接受移植的5例患者均获成功 ,并持续缓解(CCR) ,中位CCR时间为18(5~31)个月 ,无复发。[结论] -80℃直接冷冻短期保存PBSC具有良好效果 ;具有简单、方便、费用低等优点 ;ABSCT造血重建快并发症少 ,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环磷酰胺(Cy)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采集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的CML患者7例,无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动员方案为Cy+人基因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于化疗后WBC降至1.0×109/L时开始用rhG-CSF,用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干细胞,-80 ℃低温冰箱冻存,并作单个核细胞(MNC)计数及CD+34细胞测定。结果 Cy平均剂量为4.0(3.0 ~ 5.0)g,rhG-CSF的剂量均为300 μg/d,平均5.8(3 ~ 9)d;其中仅1例患者动员2次,余6例均动员1次;共采集2次,每次循环血量为10 ~ 13 L;采集的MNC达(2.94 ~ 5.45)×108/kg,CD+34细胞数达(2.15 ~ 6.59)×106/kg ;患者能耐受整个动员和采集过程,无一例因化疗的不良反应而中止动员;移植后全部患者均迅速恢复了造血功能。结论 Cy联合G-CSF的动员方案对CML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化疗+G-CSF与化疗+G-CSF+GM-CSF方案对淋巴瘤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造血重建的效果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6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血液科收治的61例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的淋巴瘤患者,分别采用化疗+G-CSF或化疗+G-CSF+GM-CSF方案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临床资料。分析动员采集效果及移植后造血重建、发热、抗生素应用等情况。  结果  动员期间所有患者白细胞计数均降至1.0×109/L以下,血小板计数降至40×109/L以下。化疗+G-CSF组患者采集CD34+细胞数的成功率明显低于化疗+G-CSF+GM-CSF组(52.5% vs. 90.5%,P=0.003)。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顺利完成造血重建,无移植相关死亡。化疗+G-CSF组和化疗+G-CSF+GM-CSF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恢复时间及回输后发热、抗生素使用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化疗+G-CSF+GM-CSF组动员CD34+细胞产率虽然明显高于化疗+G-CSF组,然而移植成功率、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均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认为化疗+G-CSF+GM-CSF动员方案并未优于化疗+G-CSF动员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紫杉醇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PBSC)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2006年2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行紫杉醇动员的26例乳腺癌患者,紫杉醇(PTX,175 mg/m2 持续静脉滴注24 h)化疗后,白细胞降至1.0×109/L左右时使用rhG-CSF 5 μg /(kg·d) 动员至采集结束。并进一步分析患者年龄,化疗后白细胞最低数,采集前各类血细胞数,术后分期以及既往化疗等因素对采集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CD34+细胞数的影响。结果白细胞计数于紫杉醇化疗后中位7d降至1.0×109/L 左右,皮下注射rhG-CSF中位4d进行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采集总MNC平均(7.89±1.45)×108/kg,采集总CD34+细胞平均(4.88±1.54)×106/kg。年龄与采集CD34+细胞数显著相关。而其他因素对MNC及CD34+细胞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PTX(175 mg/m2 持续静脉滴注24h)联合rhG-CSF为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动员的有效安全方案。患者年龄显著影响CD34+细胞的采集数量。  相似文献   

13.
Tian H  Zhou SY 《癌症》2002,21(8):896-899
背景与目的:总结广东省干细胞多中心研究协作组自1999年6月至2001年12月间55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造血系统恶性疾病的资料,对化疗联合单一剂量rhG-CSF用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动员及移植后造血重建的效果进行研究和评价。方法:全部病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28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4例,其他4例)采用化疗+重组粒系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格拉诺赛特)联合动员方案,其中白血病患者主要采用EA方案,恶性淋巴瘤患者主要采用以CTX为主的方案。rhG-CSF用量为250μg/d,WBC升至>4×109/L后,连续1~2天采集PBSC。移植后+3天开始使用rhG-CSF250μg/d,并观察造血重建情况。结果:动员所需的时间即自化疗开始至采集的平均时间为(18.08±3.63)天,rhG-CSF平均应用剂量为4.15μg·(kg·d)-1,应用时间平均7.12天。55例患者平均采集1.38次,采集到的MNC细胞数为(4.09±1.69)×109/kg,CD34+细胞平均值为8.5×106/kg,CFU-GM平均为(6.1±5.8)×105/kg。WBC恢复至>1.0×109/L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的中位天数分别为10天和10.5天,全部移植患者均获满意的造血重建。结论:我们采用的EA和以CTX为主的化疗联合单一剂量rhG-CS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方法,单一剂量rh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环磷酰胺(CTX)为主的联合化疗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的动员效果。方法CTX(2.5±1.0)g/m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APBSCT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26例,采用CHOP方案化疗加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结果:26例患者中25例获造血重建,16例获CR(61.53%),9例PR(34.61%),1例死于肝静脉闭塞,移植组3年无病生存率达41.70%。结论:对APBSCT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具有较好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化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造血祖细胞(HPC)含量,探寻一种快速预测采集物干细胞含量、判断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时机的手段,并评价其应用意义。方法 对27例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者及17例单用G-CSF动员的采集者,利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HPC计数,血液治疗和移植工程国际组织(ISHAGE)法检测外周血及采集物CD+34 细胞计数,并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对外周血HPC计数预测采集物CD+34 含量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结果 无论化疗组或非化疗组,外周血HPC计数与CD+34 计数均具有线性相关性(r=0.711,P=0.000及r=0.656,P=0.004)。化疗组外周血CD+34 计数=-0.829+0.648×外周血HPC计数;非化疗组外周血CD+34 细胞计数=45.033+0.460×外周血HPC计数。化疗组患者外周血HPC计数与采集物CD+34 细胞量呈线性相关(r=0.602,P=0.001),采集物CD+34 计数=1.106+0.046×外周血HPC计数。以HPC≥85/μl预测采集物CD+34 计数≥5×106/kg的灵敏度为78 %,特异度为82 %。结论 在自体干细胞移植动员患者中,外周血HPC计数可部分替代外周血CD+34 计数预测采集效果,HPC≥85/μl为较好的预测阈值。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the mobiliza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by combining docetaxel with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Methods:A total of 57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docetaxel 120 mg/m2.When the white blood cell(WBC) count decreased to 1.0×109/L,patients were given G-CSF 5-g/kg daily by subcutaneous injection until the end of apheresis.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MNC) were isolated by Cobe Spectra Apheresis System.The percentage of CD34+ cell was assayed by flow cytometry.Results:At a median 6 of days(range 3-8)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docetaxel,the median WBC count decreased to 1.08×109/L(range 0.20-2.31).The median duration of G-CSF mobilization was 3 days(range 2-7).The MNC collection was conducted 8-12 days(median 10 days) after docetaxel treatment.The median MNC was 5.35×108/kg(range 0.59-14.07),the median CD34+ cell count was 2.43×106/kg(range 0.16-16.69).The CD34+ cell count was higher than 1.00×106/kg in 47 of 57 cases(82.46%) and higher than 2.00×106/kg in 36 cases(63.16%).The CD34+ cell count was higher than 2.00×106/kg in 27 collections(23.68%).The MNC count and the CD34+ cell count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bottom of WBC after docetaxel chemotherapy(r=0.364,0.502,P=0.005,0.000).The CD34+ cell count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MNC count(r=0.597,P=0.000).The mobilization and apheresis were well tolerated in all patients.Mild perioral numbness and numbness of hand or feet were observed in 3 cases.No serious adverse events were reported.Conclusion:Mobiliza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by combining docetaxel with G-CSF was effective and safety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198名健康供者每天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10)μg/kg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第5天开始采集。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行单个核细胞(MNC)计数,流式细胞术(FCM)行CD+34 细胞计数。分析供者性别、身高、年龄、采集当天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对动员采集效果的影响。结果 所有供者均成功动员采集,采集当天的MNC计数平均为(4.19±1.96)×108/kg,CD+34 细胞计数平均为(2.98±1.40)×106/kg;MNC和CD+34细胞计数与供者性别、身高、年龄无关;采集当天外周血WBC计数与MNC、CD+34 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9201,P=0.0035;r=0.8420,P=0.0149);采集当天外周血WBC计数≥20.0×109/L的供者比<20.0×109/L的供者采集效果更显著(F=4.688,P=0.0013;F=4.622,P=0.0006)。结论 rhG-CSF动员的健康供者采集当天外周血WBC计数是一项预测CD+34细胞采集数量的简单、可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改良CVP联合rhG—CSF方案对血液肿瘤和实体瘤41例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动员及造血重建效果。方法: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采用改良CVP联合rhG—CSF动员方案,完成APBSCT41例(血液肿瘤32例,实体瘤9例),平均年龄39.6岁(18岁~67岁)。WBC升至4.0×10^9/L左右采集单个核细胞(MNC)并计数MNC和CD34^+细胞数;预处理结束48h~72h回输MNC。结果:动员期间患者WBC均降至1.0×10^9/L以下,PLT 40×10^9以下。34例1次采集成功,7例(双次移植5例)作第2次采集。采集MNC数0.9×10^8/kg~8.3×10^8/kg(2.8±2.0×10^8/kg),CD34^+细胞1.1×10^6/kg~9.4×10^6/kg(3.2±2.6×10^6/kg)。预处理后所有病例均达到骨髓抑制,WBC恢复到1.0×10^9/L时间为+8~+16d(平均+11.3d);38例PLT恢复到50×10^9/L时间为+13~+22d(平均+16.8d),3例P1月恢复延迟,最长+35d。随访15~65个月,持续完全缓解19例(46.3%),部分缓解或好转13例(31.7%),总有效率78.0%,无效9例(22.0%),无1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其中5例带瘤生存,17例死亡)。结论:改良CVP联合rhG—CSF动员方案行APBSC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