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和采集及冷冻保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和采集及冷冻保存效果。方法 20例病人采用大剂量化疗加刺激因子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后用CS—3000血细胞分离机和程控降温仪进行了65次APBSC采集和冷冻保存。结果 经化疗 rhG-CSF动员后采集的PBSC总数、CD34~ 细胞总数和CFU—GM总数不同病人相差较大,分别为MNC5.56±2.00×10~8/kg,CD34~ 23.25±41.90×10~6/kg,CFU—GM 21.68±15.39×10~4/kg。化疗后平均15.1天,用rhG—CSF7.9天CD34~ 细胞达峰值。经冷冻保存的干细胞回输后均使病人造血重建,采集与回输的PBSC数与造血重建时间相关。结论 本研究APBSC动员和采集及冷冻保存的效果肯定,APBSCT后全部病人造血重建,移植成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2011年1月至2020年6月共计85例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性别、年龄、疾病分型、Ann Arbor分期、移植前状态、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动员前化疗次数及动员方案对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疾病分型、分期、动员前状态与动员采集CD34+细胞数、动员采集成功率无相关性(P>0.05);男性患者CD34+细胞数多于女性(P=0.01);动员前化疗周期≤4次是采集的有利因素(P<0.05);CHOP-E及CHOP-MTX联合G-CSF动员方案均可作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有效的动员方案。多因素结果显示采集前化疗周期数是影响造血干细胞采集成功的独立因素,动员前化疗周期>4次是造血干细胞能否采集成功的不良因素。结论:CHOP-MTX+G-CSF动员方案比较CHOP-E+G-CSF采集CD34+细胞数更多。男性患者、动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32例高龄患者和57例中青年患者经化疗+生长因子动员后,使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Baxter公司)进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并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采集成功。高龄患者动员获得单个核细胞(MNC)数为(6.47±7.04)×10^9/L,中青年患者获得MNC数为(10.89±9.50)×10^9/L,差异有显著性。高龄患者采集获得的MNC及CD34^+细胞分别为(5.24±1.05)×10^8/kg和(2.74±1.04)×10^6/kg,中青年患者采集获得MNC及CD34^+细胞分别为(6.71±2.62)×10^8/kg和(4.82±2.62)×10^6/kg,差异具有显著性。高龄患者在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高龄患者与中青年患者移植后造血重建时间相当。结论做好采集前的充分准备,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一般会成功地动员采集高龄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通过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造血祖细胞(HPC)含量,探寻一种快速预测采集物干细胞含量、判断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时机的手段,并评价其应用意义。方法 对27例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者及17例单用G-CSF动员的采集者,利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HPC计数,血液治疗和移植工程国际组织(ISHAGE)法检测外周血及采集物CD+34 细胞计数,并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对外周血HPC计数预测采集物CD+34 含量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结果 无论化疗组或非化疗组,外周血HPC计数与CD+34 计数均具有线性相关性(r=0.711,P=0.000及r=0.656,P=0.004)。化疗组外周血CD+34 计数=-0.829+0.648×外周血HPC计数;非化疗组外周血CD+34 细胞计数=45.033+0.460×外周血HPC计数。化疗组患者外周血HPC计数与采集物CD+34 细胞量呈线性相关(r=0.602,P=0.001),采集物CD+34 计数=1.106+0.046×外周血HPC计数。以HPC≥85/μl预测采集物CD+34 计数≥5×106/kg的灵敏度为78 %,特异度为82 %。结论 在自体干细胞移植动员患者中,外周血HPC计数可部分替代外周血CD+34 计数预测采集效果,HPC≥85/μl为较好的预测阈值。 相似文献
7.
8.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和衡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液系统的重建与采集和保存的PBSC的质量和数量有密切关系,在15名病人的76次PBSC的采集和保存中,发现PBSC的质量和数量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与疾病的类型和化疗方案有密切关系,NHL中CD34^+细胞与CFU=GM的比例平均为25%,CML为67%,MM最低为139%,这可能是因为MM病人的血清中存在白细胞分化的抑制因子,CML病人中CD34^+/CD33^-细胞中的 相似文献
9.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移植后血液系统的重建与采集和保存的PBSC的质量和数量有密切关系。在15名病人的76次PBSC的采集和保存中,发现PBSC的质量和数量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与疾病的类型和化疗方案有密切关系。NHL中CD+34细胞与CFU-GM的比例平均为25%,CML为67%,MM最低为139%,这可能是因为MM病人的血清中存在白细胞分化的抑制因子。CML病人中CD+34/CD-33细胞在总的CD+34细胞中的比例很低,提示此类病人的早期造血干细胞很少。NICOOL程控降温仪与-80℃冰箱在细胞的冷冻保存中没有明显的差异。认为单一项目的检测不能全面评价BPSC的质量和数量,应该同时进行单个核细胞计数、CFU-GM数和CD+34细胞数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总结广东省干细胞多中心研究协作组自1999年6月至2001年12月间55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造血系统恶性疾病的资料,对化疗联合单一剂量rhG-CSF用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动员及移植后造血重建的效果进行研究和评价。方法:全部病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28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4例,其他4例)采用化疗+重组粒系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格拉诺赛特)联合动员方案,其中白血病患者主要采用EA方案,恶性淋巴瘤患者主要采用以CTX为主的方案。rhG-CSF用量为250μg/d,WBC升至>4×109/L后,连续1~2天采集PBSC。移植后+3天开始使用rhG-CSF250μg/d,并观察造血重建情况。结果:动员所需的时间即自化疗开始至采集的平均时间为(18.08±3.63)天,rhG-CSF平均应用剂量为4.15μg·(kg·d)-1,应用时间平均7.12天。55例患者平均采集1.38次,采集到的MNC细胞数为(4.09±1.69)×109/kg,CD34+细胞平均值为8.5×106/kg,CFU-GM平均为(6.1±5.8)×105/kg。WBC恢复至>1.0×109/L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的中位天数分别为10天和10.5天,全部移植患者均获满意的造血重建。结论:我们采用的EA和以CTX为主的化疗联合单一剂量rhG-CS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方法,单一剂量rh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收治的19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其中外周T细胞淋巴瘤67例,符合入组条件的60例纳入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化疗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大剂量放化疗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象恢复时间、疗效、生活质量情况、不良反应、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恢复≥1.5×109/L及血小板恢复≥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1.63±2.86)d和(15.24±2.49)d;治疗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例数多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均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效提高外周T细胞淋巴瘤疗效的同时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改善作用,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移植后有部分患者出现发热,经对症处理可缓解.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改良CVP联合rhG—CSF方案对血液肿瘤和实体瘤41例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动员及造血重建效果。方法: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采用改良CVP联合rhG—CSF动员方案,完成APBSCT41例(血液肿瘤32例,实体瘤9例),平均年龄39.6岁(18岁~67岁)。WBC升至4.0×10^9/L左右采集单个核细胞(MNC)并计数MNC和CD34^+细胞数;预处理结束48h~72h回输MNC。结果:动员期间患者WBC均降至1.0×10^9/L以下,PLT 40×10^9以下。34例1次采集成功,7例(双次移植5例)作第2次采集。采集MNC数0.9×10^8/kg~8.3×10^8/kg(2.8±2.0×10^8/kg),CD34^+细胞1.1×10^6/kg~9.4×10^6/kg(3.2±2.6×10^6/kg)。预处理后所有病例均达到骨髓抑制,WBC恢复到1.0×10^9/L时间为+8~+16d(平均+11.3d);38例PLT恢复到50×10^9/L时间为+13~+22d(平均+16.8d),3例P1月恢复延迟,最长+35d。随访15~65个月,持续完全缓解19例(46.3%),部分缓解或好转13例(31.7%),总有效率78.0%,无效9例(22.0%),无1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其中5例带瘤生存,17例死亡)。结论:改良CVP联合rhG—CSF动员方案行APBSC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1995年12月至2005年12月,采用APBSCT联合大剂量化疗治疗恶性淋巴瘤31例。平均4周期常规诱导化疗后行APBSC动员及采集。动员方案: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病人采用常规剂量CHOP方案,霍奇金淋巴瘤(HL)病人采用高剂量单药CTX4g/m^2。预处理方案:异环磷酰胺(IFO)12g/m^2CTX4g/m^2,阿糖胞苷(Ara—C)4.5g/m^2,足叶乙甙(Vp-16)0.75g/m^2。移植后对原发灶直径大于4cm或有肿瘤残留的病灶给予局部补量放疗。结果31例病人移植后缓解时间为1N108mo,中位缓解期43mo。其中1年无病生存26例(83.9%),2年23例(74.1%),3年21例(67.7%)。全组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APBSCT联合大剂量化疗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化疗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16.
Yuji Yamada Isao Hara Kazuo Gohji Ichiro Nakamura Yasuhiko Oka Soichi Arakawa Sadao Kamidon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Jap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1998,3(3):147-151
Background We assessed the efficacy of first-line bleomycin, etoposide, and cisplatin (BEP) chemotherapy for the mobilization of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PBSC) in patients with testicular cancer, and analyzed the predictive factors indicating the optimal time
of PBSC harvest.
Patients and Methods A total of 29 aphereses, performed during first-line BEP chemotherapy between 1994 and 1996 for 10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germ cell cancer were analyzed. The predictive value for the optimal time of PBSC harvest was determined by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ate of each cellular component in peripheral blood, and the number of CD34-positive cells harvested.
Results The median number of CD34-positive cells obtained at a single apheresis was 11.2×106/kg (range, 0.14 to 47.9×106/kg), and the median cumulative number of CD34-positive cells collected during first-line BEP chemotherapy per patient was
31.9×106/kg (range, 9.7 to 75.5×106/kg). The percentage of immature leukocytes (myelocytes plus metamyelocytes)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number
of harvested CD34-positive cells.
Conclusion Adequate amounts of CD34-positive cells can be harvested during first-line BEP chem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germ cell cancer.
The monitoring of the percentage of immature leukocytes might be useful in ascertaining the optimal time of apheres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合分析肿瘤患者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伴感染发热的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对89例进行APBSCT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收集其粒细胞缺乏期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分析其感染情况。结果:89例行APBSCT治疗患者均在干细胞回输后4d(0~15d)出现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6d(3~27d)。粒细胞缺乏期感染发生率为78.7%(70/89),发热中位时间为3d(1~20d),无感染相关性死亡。发热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其中44例(66.7%)初始治疗有效。34例(38.2%)患者的预防性抗感染用药中含抗真菌药物,但其中仍有25例(73.5%)出现发热。结论:感染是APBSCT粒细胞缺乏期主要并发症,粒细胞缺乏时间是感染的高危因素,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未能降低感染发生率,早期、足量广谱抗生素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