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慢性鼻窦炎的治愈率明显提高,但依然存在10%~25%左右的复发率,其中以慢性额窦炎的复发率最高,这主要是由于额窦区域解剖结构复杂,因此内镜下的额窦开放术最具挑战性。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110例来探讨该手术的策略及技巧,以提高额窦开放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鼻内镜和纤维喉镜联合应用切除上颌窦黏膜下囊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颌窦黏膜下囊肿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鼻科疾病,早期多无临床症状,不需处理.部分患者会出现面颊部胀满感、牙痛、头痛等不适,需行手术治疗.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鼻内镜下上颌窦黏膜下囊  相似文献   

3.
上颌窦囊肿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好发于上颌窦的下壁及内壁,传统的治疗方法为上颌窦根治术。随着微创外科及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的开展,传统的柯-陆手术已逐步被鼻内镜手术所替代。我们采用鼻内镜下4种不同径路切除上颌窦囊肿:①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径路,②下鼻道开窗径路,  相似文献   

4.
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上颌窦手术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目的报告经鼻完成鼻腔外侧壁切开并保留鼻泪管和下鼻甲,进入上颌窦的新方法及临床初步应用结果,并就手术方法和适应证进行探讨。方法12例住院手术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42-68岁。术前或术中组织病理学确诊为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8例,鼻息肉2例,复发性上颌骨囊肿1例,上颌窦根治术后囊肿1例。2例肿瘤患者因随访少于12个月不计入疗效评定。所有患者术前接受鼻内镜及鼻窦CT扫描检查。6例肿瘤患者同期行鼻窦MRI检查。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方法为在下鼻甲头端鼻腔外侧壁切开,解剖出鼻泪管后形成鼻泪管-下鼻甲瓣,内移后形成上颌窦入路,在鼻内镜直视下完成窦内病灶清除。术终复位下鼻甲和鼻泪管并完成下鼻道开窗。结果10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6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肿瘤Krouse分期均为13。术中见肿瘤起源于上颌窦,各壁均受累,前、内壁明显。2例鼻息肉累及上颌窦各壁。术后随访7~60个月,平均22个月,术腔上皮化,下鼻甲形态良好。1例术后6个月下鼻道上颌窦开窗口局部复发,局部清创后无复发。10例术后无溢泪等并发症。结论经鼻腔外侧壁切开并保留鼻泪管和下鼻甲进入上颌窦,为彻底切除上颌窦病灶及经上颌窦进入眶底和翼腭窝等提供一新的微创入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治疗慢性上颌窦炎,不同开窗方式的选择与疗效分析。方法 56例单侧慢性筛、上颌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术前Lund-Mackay CT评分,CT评分=2者纳入研究对象,术中随机分为A组28例、B组28例,分别行中鼻道开窗和中下鼻道联合开窗,以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ino-nasal outcome test-20,SNOT-20)量表中文版、Lund-Kennedy评分及糖精试验黏液纤毛传输时间(mucociliary transport time,MTT)对比术后疗效,另外,用亚甲蓝染色观察黏液纤毛传输途径。结果术后6个月时,A、B两组SNOT评分、Lund-Kennedy评分及MT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亚甲蓝从上颌窦口下缘流出,5例亚甲蓝从上颌窦口前缘流出。结论①对于慢性上颌窦炎Lund-Mackay CT评分=2的病例,行中、下鼻道联合开窗可取得更好的疗效;②上颌窦口下缘黏膜是黏液纤毛传输的重要途径,对上颌窦的引流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鼻内镜下鼻泪管前径路和后径路切除上颌窦良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上颌窦内侧壁入路切除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手术径路及手术方法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3年6月至2010年8月,采用鼻内镜下经鼻腔鼻泪管前径路和鼻泪管后径路的多种方式切除上颌窦良性病变139例,其中内翻性乳头状瘤43例、真菌性上颌窦炎63例、上颌窦囊肿28例、出血坏死性息肉3例、骨瘤2例.所有病例术前行CT检查,可疑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同步行MRI检查.鼻泪管前方径路采取3种方式:梨状孔入路、泪前隐窝入路(包括解剖鼻泪管和不解剖鼻泪管2种方式)、梨状孔鼻泪管人路,共治疗97例;鼻泪管后方径路也采取3种方式:下鼻甲翻转、双蒂下鼻甲、单蒂下鼻甲,共治疗42例.观察患者术后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在鼻内镜下经鼻彻底清除病变,保护了鼻泪管,保留了下鼻甲,无一例发生鼻泪管损伤和下鼻甲坏死.术后鼻塞、头痛、闷胀不适、异味、牙疼和麻木感等症状逐步消失.9例感觉鼻腔干燥,经鼻腔冲洗等处理后1个月左右逐渐消失.随访6 ~79个月,骨瘤和出血坏死性息肉未见复发.所有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术中均可见窦腔黏膜明显水肿、增厚,术后3个月左右逐渐消失,无一例复发.2例上颌窦囊肿患者术后10个月和18个月在上颌窦其他部位再发,但囊肿小且无临床症状未作处理.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有3例复发,1例术后17个月上颌窦口上方局限性肿物突出,病理示乳头状瘤复发,门诊予以清理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1例于术后15个月前筛处复发,行筛窦广泛切除后随访3年未见复发;1例术后26个月上颌窦后外侧壁局部复发,二次行蒂在前方单蒂下鼻甲方式手术,术后1年再次复发,行鼻内镜下Denker手术,随访18个月未见复发征象.所有病例术后3个月上颌窦创面上皮、瘢痕覆盖,下鼻甲形态良好,下鼻道开窗者较术中明显瘢痕变小,且引流通畅无闭锁.结论鼻内镜下鼻泪管前、后径路上颌窦手术可以减小创伤,充分暴露窦腔视野,并为术后内镜复查和复发后的处理提供了视窗;保留下鼻甲避免了鼻腔外侧壁去除过多而导致的术后干燥、结痂、头痛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鼻内镜下YAG激光上颌窦黏膜下囊肿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自1999年9月~2001年9月共实施鼻内镜下YAG激光上颌窦黏膜下囊肿切除术治疗26例(26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中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对上颌窦炎转归的影响。方法:将慢性上颌窦炎218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的手术范围是切除钩突、筛泡,开放前、中、后组筛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切除部分肥厚明显的中鼻甲;B组手术范围是切除钩突、筛泡,开放前、中组筛窦,不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尽量保留中鼻甲,特别肥厚者也行部分切除。结果:218例均随访1年以上。按海口1997年疗效评定标准,A组治愈100例,治愈率92%,B组治愈99例,治愈率91%;A组好转9例,好转率8%,B组好转10例,好转率9%。结论:鼻内镜手术范围的关键是切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是否扩大上颌窦口并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10.
鼻内镜手术后鼻腔不填塞148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后不填塞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48例患者(不填塞组)FESS术后不填塞鼻腔,60例术后填塞,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结果不填塞组术后并发症比填塞组明显减轻,且均无严重出血发生,术后渗血在2~7h内基本停止;在3个月的随访期内无术腔严重粘连发生。结论通过适当的处理和预防,大多数FESS术后患者可不进行填塞,这可明显减轻患者的术后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修正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修正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内窥镜鼻窦手术对 112例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了修正性治疗 ,术中采用 Messerklinger技术、Stryker切削器 ,并辅以控制性降压。结果 :病变清除满意 89例 (79.5 % ) ,手术欠满意 17例 (15 .2 % ) ,6例失败。并发脑脊液鼻漏 1例、眼眶血肿 4例、术后溢泪 3例 ,大出血 12例。结论 :修正性手术适用于鼻窦内窥镜手术后出现的术腔随访清理难以控制的鼻窦炎病变。但该术对于堵塞、粘连性病变效果较好 ,鼻息肉病效果欠佳。中鼻甲残根和后鼻孔上穹窿为手术重要的安全标志 ,术前 CT扫描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手术代替传统柯 陆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Storz30°鼻内窥镜行病侧钩突切除 ,扩大上颌窦开口 ,行下鼻道开窗 ,双进路清除病灶。术后用 1%H2 O2 及生理盐水冲洗 ,不用抗真菌药。结果 :2 9例随访 6个月~ 3年 ,原有症状消失 ,未见复发。结论 :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 ,较之柯 陆手术创伤小、照明好、清除病灶准确 ;不损害鼻腔正常生理功能 ;保证鼻窦通气引流 ,减少复发 ,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3.
内窥镜鼻窦手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147例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共12例,包括术中大出血、术后大出血、眶内出血、脑脊液鼻漏、多发性脑脓肿,除多发性脑脓肿1例死亡外,其余11例经处理治愈。本文对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强调减少并发症主要在于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及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治疗23例鼻及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临床资料。病理诊断明确,术前行鼻内镜检查、鼻窦CT及MRI,全身或局部麻醉鼻内镜下行肿物切除术,尤其是辨清其基底及起源地,并完整彻底切除鼻及鼻窦病变组织,是有效防止复发的关键。结果 经鼻内镜手术治愈22例(95.7%),有效1例(4.3%),术中出血少,22例随访2~6年未见复发,1例1年后复发,经鼻内镜联合柯-陆径路再次手术,术后随访2年未见复发。结论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及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创伤小、出血少、复发率低,彻底切除及术后随访至关重要,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镜鼻窦手术前应用CT评估筛窦颅底高度的价值。 方法 选取就诊于我院的100例共200侧的鼻窦冠状CT扫描图像,测量筛前动脉水平的筛顶中点至眶水平中线的距离,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分型,同时进行Keros分型,用皮尔森相关系数来确定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结果 筛前动脉管水平的筛顶中点至眶水平中线的距离作为筛窦颅底高度。根据筛窦颅底的高度进行分型,其中Ⅰ型即筛窦颅底高度>7 mm(高位颅底)占44%(88/200),Ⅱ型即筛窦颅底高度介于4~7 mm(中位颅底)占41%(82/200),Ⅲ型即筛窦颅底高度<4 mm(低位颅底)占15%(30/200)。按Keros方法进行测量并分型,Ⅰ型占37%(74/200),Ⅱ型占52%(104/200),Ⅲ型占11%(22/200);Keros分型与筛窦颅底高度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384(P<0.001),Keros分型与筛窦颅底高度呈弱相关性。 结论 筛窦颅底高度存在明显差异,术前进行CT影像评估,可有效识别低颅底变异,有助于避免颅底损伤,进而减少内镜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incidence and nature of unilateral pathological lesions of paranasal sinuses in patients who had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performed in ENT.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he years 2006–2011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or unilateral pathological lesions of paranasal sinuses was performed in 1847 patients (838 women and 1009 men). The enrollment of patients wa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otolaryngological clinical and subjective examinations, assessment of the paranasal sinuses on three-dimensional CT scans, and laboratory examina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edical history data, including gender, age, the type of surgical procedure performed, and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the cases were finally analyzed.

Results

Pathological lesions of the paranasal sinuses were localized on the left side in 132 (57%) patients, and on the right side in 100 (43%) patients. Of the 232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pathological changes, 41.8% subjects underwent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or polypotic changes in the ethmoid and maxillary sinuses; 28.4% for the maxillary sinus; 10.8% for the ethmoid, maxillary and frontal sinuses; and 8.6% patients for all paranasal sinuses on one side. The number of operations of only one sinus was considerably lower: sphenoid sinus, 4.7%; ethmoid sinus, 2.2%; and frontal sinus, 1.7% patients. The histo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unilateral pathological lesions removed by endoscopic surgery showed chronic paranasal sinusitis with polyps in 56.5% patients; chronic paranasal sinusitis in 22.8% patients; and maxillary sinus cyst was confirmed in 11.6% patients. In 5.1% patients inverted papilloma was diagnosed and in 2.2% patients the presence of osteoma was found.

Conclusions

Unilateral paranasal pathological lesions, leaving aside rather typical maxillary sinus cysts, require a particularly thorough pre-operative diagnosis and a precise histopathological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使用美国Xomed公司生产的Merogel(透明质酸 )作为内镜鼻窦手术后的术腔填塞物对促进术腔上皮化的作用。方法 对 16例 (32侧 )经鼻内镜全鼻窦开放术患者进行同体对照观察 ,左侧为Merogel观察组 ,右侧为空白对照组 ,连续内镜随访 12周 ,观察双侧术腔上皮化过程。结果 Merogel侧治愈 93 75 % ,好转 6 2 5 % ,平均上皮化时间 3 4周 ;对照侧治愈 87 5 0 % ,好转12 5 0 % ,平均上皮化时间 8 3周。表明使用Merogel侧术腔上皮化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 内镜鼻窦手术后局部使用Merogel ,可以促进术腔上皮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再次内镜鼻窦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需行再次内镜鼻窦手术的原因 ,评价再次内镜鼻窦手术的疗效。方法 对114例 (16 1侧 )需行再次内镜鼻窦手术的患者术前行鼻内镜和鼻窦CT扫描检查 ,术后随访 2年以上。结果  114例 (16 1侧 )中复发性鼻窦炎 98例 (12 9侧 ) ,复发性鼻息肉 16例 (32侧 )。额隐窝狭窄 2例 (3侧 ) ,前组筛窦炎 18例 (2 4侧 ) ,前组筛窦炎和上颌窦自然开口堵塞 31例 (46侧 ) ,中鼻甲粘连 6例 (7侧 ) ,后组筛窦炎 18例 (2 4侧 ) ,后组筛窦和蝶窦炎 36例 (5 4侧 ) ,蝶窦炎 3例 (3侧 )。伴有鼻中隔偏曲者 15例。经 2年以上随访 ,复发性鼻窦炎者 88例 (111侧 )痊愈 ,10例 (18侧 )症状缓解 ,16例 (32侧 )复发性鼻息肉患者 11例 (2 2侧 )痊愈 ,5例 (10侧 )症状缓解。结论 行再次内镜鼻窦手术的原因主要是前次手术未彻底清除病变 (首先与术者经验不足有关 ) ;其次为鼻息肉病。再次内镜鼻窦手术效果满意 ,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试图通过对内镜鼻窦手术(endoscopic sinus surgery,ESS)后患者鼻腔鼻窦黏膜的内镜、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下连续动态观察,揭示病变黏膜转归的过程。方法 选取2001年1-12月行ESS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31例(53侧)作为研究对象,其中Ⅱ型2期11例(20侧)、3期12例(20侧),Ⅲ型8例(13侧)。分别于ESS术前、术后2-3周、8-11周、13-16周钳取上颌窦口后囟相同部位的黏膜组织进行观察。结果 术前均可见上皮剥蚀、鳞状上皮化生、腺体及纤维组织增生(53侧);微管结构异常、线粒体减少(53侧)。术后2-3周,形态学观察与术前比较没有明显的改变。术后8-11周,纤毛柱状细胞增多,并可见许多带有微绒毛的柱状细胞和大量短纤毛,所有病例均可见病理性腺体及纤维组织增生。术后13-16周,Ⅱ型2、3期和Ⅲ型患者术腔光滑干净,上皮化较好(50侧),窦口通畅(53侧)。纤毛覆盖面积增加,方向一致(50侧)。微管结构清晰,线粒体狭长致密(49侧)。3侧无纤毛柱状细胞排列整齐,形成病理性修复。结论 ESS术后,黏膜形态的基本恢复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有些病理改变是不可逆的;病变程度与黏膜修复情况有关;术中尽可能多地保留黏膜组织、术后局部及时清理换药,有利于黏膜纤毛的形态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手术及外伤后鼻窦黏液囊肿形成的原因,探讨手术治疗方法及避免囊肿复发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鼻窦手术及外伤后形成黏液囊肿的病例.结果:所有患者均于鼻内镜下行囊肿切除术.1例额窦黏液囊肿术后1年后复发,2例术后复查见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结论:鼻窦手术及外伤后可致黏液囊肿形成.鼻窦外伤骨折部位应尽量固定,黏膜复位;鼻窦手术中宜保持中鼻甲稳定性、保留窦内正常黏膜,术后密切随访,以减少囊肿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