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CR及PCR-ELISA法检测蚊体内马来丝虫幼虫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蚊体内马来丝虫幼虫的灵敏、快速、特异的方法。方法:选择应用PCR及PCR-ELISA法检测马来丝虫幼虫DNA的最佳反应条件,并在该条件下分别以马来丝虫Ⅰ期、Ⅱ期、Ⅲ期幼虫各1条作模板,测定检测的灵敏度及检测实验室人工感染中华按蚊体内的马来丝虫幼虫。结果:PCR及PCR-ELISA法均能检测出1条Ⅰ期幼虫(L1),而PCR的检测下限为1/10条L1,PCR-ELISA检测下限为1/100条L1;将分离的感染期幼虫加阴性蚊媒进行粗提、扩增及电泳,结果未见明显的扩增条带,扩增产物作ELISA检测,全部为阴 性;个体解剖人工感染的中华按蚊120只,分别收集113只阳性蚊体内的幼丝虫,用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结论:初步建立了PCR及PCR-ELISA法检测蚊体内马来丝虫幼虫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中华按蚊、东乡伊蚊、淡色库蚊分别人工感染亚周期型马来丝虫,通过观察其微丝蚴摄人数、幼虫穿壁率、幼虫发育成熟率及感染24h 幼虫的黑化率等指标探讨了蚊种对亚周期马来丝虫的易感性。结果表明,中华按蚊、东乡伊蚊对亚周期型马来丝虫易感,淡色库蚊不易感。黑化反应在三蚊种体内均可发生,从多方面影响幼虫在淡色库蚊体内的发育。  相似文献   

3.
在4种培养系统中,马来丝虫Ⅲ期幼虫在改良RPMI1640、20%小牛血清和人胚肾细胞系为饲养层的培养系统中生长发育良好,可以从Ⅲ期幼虫蜕皮2次发育到童虫,最长存活时间为54d。在单纯改良RPMI1640、TC199和20%小牛血清中培养,从Ⅲ期幼虫发育到童虫的最长存活时间为42d。班氏丝虫Ⅲ期幼虫在上述2种培养系统中,分别存活57和36d,从Ⅲ期幼虫蜕皮进入Ⅳ期幼虫和童虫。对马来丝虫幼虫体外培养蜕皮时间、虫体大小与沙鼠体内发育情况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马来丝虫经长爪沙鼠传代的衰退情况。 方法 用马来丝虫微丝蚴感染中华按蚊 ,收集感染期幼虫 (L3) ,通过腹腔接种感染长爪沙鼠 ,连续观察 3 3代长爪沙鼠体内马来丝虫微丝蚴的发育情况。 结果 从 1974年建立的马来丝虫长爪沙鼠动物模型至今 ,通过 3 3代传代 ,发现随着转种代数增加 ,从第 2 8代起长瓜沙鼠的阳性率逐年下降 ,由 2 8代的 80 %下降至 3 2代的 16% ,到 3 3代时阳性率降为 0。 结论 经过较长期的传代 ,马来丝虫幼虫难以在长爪沙鼠体内发育繁殖。  相似文献   

5.
为了寻找可产生抗感染作用的丝虫功能性抗原,制备了抗班氏丝虫微丝蚴分泌代谢抗原的McAb(F_((3)2))和抗马来丝虫第Ⅲ期幼虫(L_(3))的McAb(F_(46))。免疫扩散试验证实两种McAb均为IgM_(0)用ELISA方法检测丝虫抗原结果表明,F_(46)对马来、班氏及彭亨丝虫L_(3)抗原具有高度反应性,而对这些丝虫的微丝蚴(mf)抗原反应性低得多,与钩虫、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探针,经斑点杂交法检测蚊体内马来丝虫幼虫。可测到丝虫和微丝蚴2ng的DNA量,不与其它动物丝虫标本发生交叉反应。将单个蚊直接压于硝酸纤维素膜上进行检测,感染蚊中含有1条感染期幼虫就可出现阳性反应。将一组蚊虫在裂解液中研磨集体检测时,在20只蚊虫中有1只感染蚊即可检出。显示该探针可用于马来丝虫地区的蚊媒监测。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病媒接种诊断试验、组织化学染色、幼虫肛板和成虫交合刺测量等四种方法对亚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大鼠的结果进行评价。同时采用彭亨丝虫感染大鼠进行对比。实验用的亚周期型马来丝虫取自南加里曼丹猫体,经转种入长爪沙鼠后,感染东乡伊蚊取得Ⅲ期幼虫。以每鼠50—100计数,按Ash和Riley(1970)的方法经腹股沟皮下接种SD株雄性大白鼠15只和LE株雄性黑白鼠36只。于接种后10周开始,每周从尾静脉采血,用薄膜过滤法查微丝蚴。结果指出,SD和LE鼠微丝蚴阳性率分别为20%(3/15)和11%(4/36)。前者平均潜隐期106天,后者143天。LE鼠的平均显性期438天,SD鼠355天,两者微丝蚴密度相似(17.5条/20cmm和16条/20cmm)。6只SD鼠,3只  相似文献   

8.
彭亨丝虫和亚周期型马来丝虫均在蚊媒飞翔肌纤维中发育,本文报告这两种丝虫幼虫的感染对蚊虫飞翔肌的损害情况。使实验室纯系培养的埃及伊蚊叮咬彭亨丝虫或亚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阳性家猫,并从野外采  相似文献   

9.
指状腹腔丝虫与马来丝虫的蜡肠期幼虫除尾部有无尾核可作区分依据外,前者头小,基部国钝呈圆锥状,小尾尖细如钉。感染前期幼虫的大小、食道长短和尾部形态也有区别。指状腹腔丝虫感染期幼虫尾端有3个刺状小乳突,排列如山字形,食道平均占体长3/4,肛比率小于3,而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尾端的3个乳突较大,呈瘤状,食道仅占体长的1/3,肛比率约为4。  相似文献   

10.
应用DNA探针检测蚊体内丝虫幼虫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用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探针,经斑点杂交法检测蚊体内马来丝虫幼虫。可测到丝虫和微丝蚴2ng的DNA量,不与其它动物丝虫标本发生交叉反应。将单个蚊直接压于硝酸纤维素膜上进行检测,感染蚊中含有1条感染期幼虫不可出现了性反应。将一组蚊虫在裂液中研磨集体检测时,在20只蚊虫中有1只感染蚊即可检出。显示该探针可用于马来丝虫地区的蚊媒监测。  相似文献   

11.
已发现吲哚类化合物,特别是苯并噻唑类化合物有很强的杀丝虫成虫和微丝蚴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吲哚类化合物对各发育期丝虫的作用,观察了苯并噻唑类化合物对魏氏丝虫、马来丝虫和彭亨丝虫的第三期幼虫及成虫前期的疗效。多乳鼠自皮下接种魏氏丝虫、马来丝虫和彭亨丝虫的第三期幼虫,虫数分别为50,70和85条,试用的药物为5种5-甲基-苯并噻唑类衍生物及其5-甲氧基类似物。动物于感染后3d口服单剂药物,以观察其对第三期幼虫的作用,或感染后28,38和32d给药,以观察药物分别对魏氏丝虫、马来丝虫  相似文献   

12.
作者为了寻找理想的哺乳类的马来丝虫动物模型,以供生物医学的研究,对非洲狒狒进行了马来丝虫的实验感染。首先用实验室的东乡氏伊蚊叮咬感染马来丝虫的家猫,饲养14天,待丝虫发育为第三期幼虫,使存活的3只蚊虫叮咬出生3个月的小狒狒的腹部,然后解剖这些蚊虫,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用马来丝虫感染雪貂所出现的一些病理生理变化,并对这种模型的实用价值进行评价。雪貂皮下注射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产生的病理变化与人体受感染后所产生的伴有淋巴水肿的临床症候群相似。接种幼虫后第3个月,在血循环中出现微丝蚴,同时产生持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000~10000个/μl),多数雪貂在8个月内微丝蚴血症消失,  相似文献   

14.
用中华按蚊人工感染亚周期型马来丝虫,观察其摄入的微丝蚴数、胸肌中的幼虫数和感染期幼虫数。以每蚊体内感染期幼虫数与摄入微丝蚴数之比作为传播能力。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8±1C,相对湿度75%的条件下,亚周期型马来丝虫在中华按蚊体内约需10~12d发育成熟,传播能力为10%。  相似文献   

15.
在实验室家猫感染周期型马来丝虫较为困难。我们采用将感染期幼虫直接注射到腘窝淋巴结的方法感染家猫成功,并对微丝蚴的周期性进行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一)感染期幼虫的收集:用本所实验室饲养驯化的中华按蚊,光照下以胎盘膜饲血瓶喂食37℃混有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长爪沙鼠腹腔液的兔血。饲血后于28℃饲养11天,贝氏分离法收集感染期幼虫,备用。 (二)实验动物及感染方法实验用6只家猫均购自马来丝虫非流行区。猫龄6月~4岁,人工感染前血检均未发现微丝蚴。实验感染时,将家猫固定于实验台上,轻度麻醉。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目的旨在鉴定和了解人淋巴丝虫几个发育阶段共同具有的保护性抗原的生化特性,在共同抗原中最主要抗原分子量为97kDa(Bm97),并证明其为副肌球蛋白。生化纯马来丝虫和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副肌球蛋白具有诱导小鼠产生部分抗马来丝虫微丝蚴(mf)的作用。作者通过SDS-PAGE发现mf的97kDa抗原与马来丝虫第Ⅲ期幼虫(L_3)免疫的小鼠IgG的反应最强,并用电洗脱法提取这一区带的抗原。用2μg Bm97分别在放血前28天和14天两次皮下注射CF  相似文献   

17.
用放射性元素照射过的丝虫第3期幼虫(L_3)免疫动物可产生抗丝虫的保护性免疫,而以单剂量正常L_3感染动物却不能。用免疫和感染动物的血清筛选马来丝虫cDNA库,可筛出能表达保护性重组抗原的克隆。基此作如下研究。 以~(60)Co照射马来丝虫L_3皮下注射沙鼠,获得免疫的沙鼠血清(VJS);沙鼠皮下或腹  相似文献   

18.
据文献报道,曼氏血吸虫与其中间宿主光滑双脐螺有着共同的多糖抗原决定簇,因此本文作者对马来丝虫与埃及伊蚊之间存在共同抗原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从感染马来丝虫三期幼虫6个月后的沙鼠腹腔中获取微丝勤  相似文献   

19.
为了鉴定在丝虫感染时能引起保护性的、致病性的以及变态性的免疫反应的寄生虫抗原,作者制备了一系列针对马来丝虫各期(成虫、微丝蚴和感染期幼虫)的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首先从血餐后12~14天的埃及伊蚊收集感染期幼虫。微丝蚴和成虫均从阳性沙鼠  相似文献   

20.
对蚊媒体内的丝虫感染性幼虫进行定量,是评价丝虫病防治效果的最好方法。然而,在同一地区的人丝虫和动物丝虫,可通过同种蚊媒传播,若以生化学或形态学方法区分这些感染性幼虫,又往往不大可能。为此,作者采用种特异的马来丝虫DNA探针鉴别马来丝虫。作者分离了马来丝虫的8个地理株及帝汶丝虫、彭亨丝虫、匐行恶丝虫(D. repens)、部利丝虫(Breinlia booliti)、加里曼丹吴策线虫(W. Kalimantani)和心脏丝虫(Cardiofilaria Spp.),保种子沙鼠、猫、叶猴、猕猴、大鼠等动物体内,以东乡伊蚊叮咬这些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