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原发性上尿路非移行细胞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0年-2006年间,经病理证实的11例原发性上尿路非移行细胞肿瘤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生存情况.结果 本组11例,肿瘤位于肾盂8例,位于输尿管3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鳞状细胞癌9例,腺癌1例,小细胞癌1例.10例分期为T3期或超过T3期,6例接受了辅助化疗,9例获得随访患者中7例死于全身转移,2例随访至今无瘤生存,中位随访时间是2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是8个月.结论 原发性上尿路非移行细胞肿瘤临床罕见,大多数病人预后较差,可能与就诊时肿瘤已是晚期或对全身治疗反应较差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与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相关的新诊断指标及方法.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侧68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按WHO肿瘤病理分级:Ⅰ级17例、Ⅱ级29例、Ⅲ级22例;临床分期按UICC标准:Tis-T1期36例、T2-T4期32例;有淋巴结转移者26例,有血管浸润者14例)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标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6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45.6%(31/68),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血管浸润、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0.01);对照组10例癌旁正常膀胱黏膜组织VEGF表达均为阴性;VEGF表达阳性生存超过5 a者(39.3%)明显低于VEGF表达阴性者(93.7%)(P<0.05).结论:VEGF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检测VEGF表达对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995年至2004年间收治的23例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了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均为移行细胞癌,术前确诊17例,术后随防6个月~7年,术后1年~3年死亡5例。结论:静脉尿路造影(IVP)、膀胱镜和逆行肾盂造影是原发性输尿管癌的主要诊断方法;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部分切除术仍为其主要术式。预后与肿瘤分期及分级相关,其中分期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汪伊新  辜福贤  甘启详  许杰 《西部医学》2018,30(10):1517-1519
【摘要】目的 探讨肾脏保留手术治疗输尿管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的近远期临床疗效,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03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来我院诊治的35例输尿管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回顾性分析行肾脏保留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35例患者行肾脏保留手术治疗的近远期临床疗效。结果 35例输尿管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年龄<65岁者30例,≥65岁者15例,经钬激光切除术、以及影像学分析等临床分析方法证实,病理分级G1 8例,G2 15例,G2~G3 6例,G3 6例,临床分期Ta 期2例,T1 期9例,T2期17例,T3期7例。35例患者在年龄、病理分级以及临床分期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2年内均进行随访,其中16例患者经膀胱镜复查发现膀胱癌,均行膀胱癌电切术后,14例存活,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4例患者发生同侧肾盂癌,均行肾盂癌根治术后均存活;5例患者经临床确认并发输尿管狭窄,经过定期更换D J管,均存活;10例患者输尿管癌局部复发,经行输尿管癌根治术,8例患者存活,2例死于局部复发。术后6月~2年,生存率为8857%;术后5年随访调查结果显示:存活22例,其中G1 8例,G2 14例,Ta2例,T18例,T212例,均为低分级、低分期患者。死亡13例,大部分为高分级和高分期患者。结论 输尿管移行上皮细胞癌是临床上少见的肿瘤,对患者行肾脏保留手术,低分级、低分期的患者预后良好。由于肾脏保留手术具有复发的危险,需要密切观察。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和癌旁正常移行上皮组织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类(ERK1/2)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K3)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4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10例癌旁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组织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ERK1/2和PIK3染色方法为EnVision 免疫组化法。结果 膀胱尿路上皮癌 ERK1/2和PIK3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膀胱尿路上皮组织(ERK1/2:57.8% vs 10.0%, =5.25,P=0.006;3.2±0.8 vs 0.7±0.9,t=8.74,P=0.000.PIK3:51.1% vs 10.0%, =5.62,P=0.018; 3.1±0.8 vs 0.6±0.8,t=8.62 P=0.000)。病理分级0~I级、临床分期Tris-T1及初发病例ERK1/2和PIK3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病理分级II~III级、临床分期II~IV及复发病例(P<0.05或P<0.01);单发病例PIK3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多发病例(P<0.05 或 P<0.01)。膀胱尿路上皮癌中ERK1/2和PIK3表达呈高度一致性( =8.09,P=0.005; r=0.39, P<0.01)。结论 ERK1/2和PIK3可能是反映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生、进展、侵袭潜能及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87年5月-2000年6月收治的29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研究,结果:29列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输尿管移行乳头状细胞癌。获得随访25例中,生存6个月-1年3例,1-3年8例,生存5年以上14例,其中13年2例,长期生存22例(88% 22/25)。结论:选择早期诊断的方法并及时,正确治疗,可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探讨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两附属医院2000~2010年原发性输尿管癌病例,统计其临床及病理资料,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与膀胱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 用Kaplan-Meier法计算膀胱无复发生存率。结果随访104例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13~89个月),39例患者出现膀胱复发。尿脱落细胞学(P=0.000)、肿瘤数量(P=0.006)、肿瘤分级(P=0.039)及合并膀胱肿瘤(P=0.014)是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的患者,膀胱无复发生存率越差。结论尿脱落细胞学、肿瘤数量、肿瘤分级及合并膀胱肿瘤与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膀胱复发密切相关。含有危险因素的病例可能需密切随访和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两附属医院2000~2010年原发性输尿管癌病例,
统计其临床及病理资料,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与膀胱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用Kaplan-Meier法计算膀胱无复发生存率。结果随
访104例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13~89个月),39例患者出现膀胱复发。尿脱落细胞学(P=0.000)、肿瘤
数量(P=0.006)、肿瘤分级(P=0.039)及合并膀胱肿瘤(P=0.014)是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因素
越多的患者,膀胱无复发生存率越差。结论尿脱落细胞学、肿瘤数量、肿瘤分级及合并膀胱肿瘤与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膀胱
复发密切相关。含有危险因素的病例可能需密切随访和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浸润性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结合盆腔以及腹膜后淋巴结扩大清扫患者的预后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研究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接受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同时进行淋巴结扩大清扫的32个连续病例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分析行淋巴扩大清扫患者的预后情况,以及分级、分期、淋巴结情况等可能相关影响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32例术前活检(或者经尿道电切术,trans urethral resection)病理诊断为膀胱浸润移行细胞癌的患者,在随访中,肿瘤进展6例(18.8%, 6/32),死亡4例(12.5%, 4/32), 总体生存率为87.5%(28/32)。32例病例中,17个月、3年生存率分别为(88.7±12.1)%(20/23)、(81.8±17.0)%(14/16)。从病理分级上看,G2级 6例,G3级 26例,其中死亡病例均为G3级,G3级3年生存率为74.6±23.9%(7/11)(肿瘤分级的不同水平检验生存分析等同性P>0.05)。从病理分期分析,T1、T2分期没有随访期内的死亡事件,T3期17个月生存率为(60.0±42.9)%(3/5),T4期8个月生存率为(87.5±22.9)%(7/8)(肿瘤分期的不同水平检验生存分析等同性P<0.05)。32例中淋巴结阳性9例(28.1%, 9/32),阴性23例(71.9%, 23/32),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22.8个。淋巴结阳性患者17个月生存率(50.0±44.6)%(3/5),淋巴结阴性患者3年生存率(92.3±14.5)%(12/13)(淋巴结不同水平检验生存分析等同性P<0.05)。淋巴结密度小于20%患者3年生存率(88.8±15.4)%(12/14),大于20%患者8个月生存率(66.7±53.3)%(2/3)(淋巴结密度不同水平检验生存分析等同性P<0.05)。结论:行根治性膀胱切除结合盆腔及腹膜后淋巴结扩大清扫可以有效改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肿瘤分期、淋巴结状况及淋巴结密度与预后生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obot-assisted radical nephroureterectomy,RRNU)与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nephroureterectomy,LRNU)治疗非转移性高危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本中心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70例接受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的非转移性高危UTUC患者,RRNU组19例,LRNU组51例。对围手术期结果及肿瘤学预后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均无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致患者死亡的情况。2组复发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住院时间(d)[5(4,6) vs. 6(5,8),Z=2.076,P=0.038]、术后引流量(mL)[75(20,186) vs. 160(90,245),Z=2.411,P=0.016]、引流管保留时间(d)[2(3,4) vs. 3(4,5),Z=2.276,P=0.023]和费用(万元)[8.33(7....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盂癌的诊治方法,提高肾盂癌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肾盂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3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移行细胞癌33例,鳞状细胞癌8例,癌肉瘤1例,小细胞未分化癌1例。TNM分期:Ⅰ期12例、Ⅱ期15例、Ⅲ期6例、Ⅳ期10例。移行细胞癌33例中WHO分级:Ⅰ级3例、Ⅱ级14例、Ⅲ级16例。术后35例获随访,随访6个月~10年,1年生存率88.3%,5年生存率60.5%,平均生存6.3年。所有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均定期复诊膀胱镜及尿脱落细胞检查,膀胱灌注化疗。结论:肾盂癌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早期诊断,及时行肾、输尿管全段及膀胱部分切除术是肾盂癌治疗的主要方法,应重视输尿管镜及腹腔镜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下段输尿管癌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5例输尿管部分切除术治疗原发性下段输尿管癌的患者,其中男16例,女9例,中位年龄67.2岁。无痛性血尿患者12例,腰痛患者6例;B超偶然发现肾积水患者7例。结果:25例患者均行输尿管部分切除术,其中行输尿管部分切除、输尿管端端吻合术的患者10例;输尿管末端切除、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的患者15例。病理诊断均为尿路上皮细胞癌,病理分级:G18例;G211例;G2~G33例;G33例。分期:T110例;T211例;T34例。22例患者获得随访(88%),5年生存率为45.5%(10/22),术后血肾功能指标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术后2年内膀胱癌发生率36.4%(8/22);术后1年~6年出现6例同侧上尿路癌复发患者,复发率是27.2%。术后2年内4例患者死于内科疾病。结论:原发输尿管癌属于临床中不常见的尿路上皮肿瘤,没有良好的预后效果。将输尿管部分切除术应用在低分级、低分期的输尿管癌中具有良好预后,但是存在复发风险,需要术后进行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用厄贝沙坦对轻、中度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作用。方法:随机单盲选择3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厄贝沙坦治疗前后的诊所偶测血压、24h动态血压、白昼及夜间的动态血压及其血压负荷。结果:单用厄贝沙坦能有效降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诊所偶测血压:[(SBP(152±13.6)vs(117.8±8.7),DBP(96±11.0)vs(77.0±6.2),单位:mmHg]24h的动态血压,白昼及夜晚的动态血压。结论:对轻度高血压患者单用厄贝沙坦能达到24h全程平稳降血压,是符合时间诊疗学原理的理想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MVD)检测的研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对24例输尿管移行细胞癌及8例正常输尿管组织进行了VEGF多克隆抗体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vWf:Ag)单克隆抗体染色,观察输尿管移行细胞癌VEGF的表达与MV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二者均与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期有显著相关性,肌层浸润性肿瘤(≥pT2)明显高于浅表性肿瘤(≤pT1),但与肿瘤分级、大小、性别及年龄无关。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为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的恶性表型,并与输尿管移行细胞癌间质微血管形成有关,上述二项指标对评估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周期蛋白D 1(cyclinD 1)、增殖性细胞核抗原 (PCNA)及 p16基因在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染色法研究cyclinD 1,PCNA及p 16基因在6 2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中的表达 .[结果 ]在 6 2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中cyclinD 1,PCNA及p 16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 5 % ,73% ,4 2 % ,与正常膀胱移行上皮中的表达率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在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的不同病理分级中cyclinD 1,PCNA及 p 16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分别示 ,G 1级为4 0 % ,35 % ,70 % ;G 2级为 70 % ,88% ,30 % ;G 3级为 10 0 % ,10 0 % ,2 2 % ;各病理分级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在不同的临床分期 ,3者的阳性表达率分别示 ,Tis~T1期为 5 4 % ,6 3% ,5 0 % ,T2 ~T4期为 93% ,10 0 % ,19% ,不同的临床分期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cyclinD 1、PCNA及 p 16基因等多种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与人类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密切关系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80年1月至1999年5月的15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15例手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G1级4例.G2级8例,G3级3例;A期3例,B期4例,C期3例,D期5例。首发症状以肉眼血尿最常见,治疗以手术为主。结论:早期诊断:合理的治疗和预防复发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复发性卵巢上皮癌治疗的方法及其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发性卵巢上皮癌 75例 ,分为 4组 :手术 +化疗组 18例 ,单纯化疗组 4 4例 ,放疗组 7例 ,未治组 6例。 [结果 ]手术 +化疗组、单纯化疗组及放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 16、19、14个月 ,其生存率相比较 ,相互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未治组 (中位生存时间 5个月 )与其它三组相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残余癌灶 <2cm的中位生存时间为 2 6个月 ,而≥ 2cm者为 8个月 ,两组的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停药时间 >6个月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 2 0个月 ,≤ 6个月者为 6个月 ,两组的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对复发性卵巢上皮癌的治疗应进行适当的选择 ,化疗具有较好的作用 ,手术有一定的作用 ,放疗的地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报告18例原发性输尿管癌,均为移行上皮癌。结合文献就其诊断与治疗进行了讨论。介绍了B超、IVU、RP、膀胱镜检查、CT扫描及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价值。强调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RP)对本搞术前确诊有重要价值。认为肾输尿管全切加膀胱袖口状切除为最佳手术方案。对低期低级肿瘤可采用保守性手术。其预后与肿瘤的分级及分期密切相关。术后随访,定期行卡介苗(BCG)或丝裂霉素C膀胱内灌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MT1G 在中晚期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和甲基化状态,以及对索拉非尼治疗预后的 预测价值。方法 调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室保存的2016 年11 月—2018 年5 月行肝切除术的 86 例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病理组织蜡块。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 检测肝细胞癌组织中MT1G 蛋白的表达和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所有患者术 后接受索拉非尼治疗,随访患者停药时间和总生存期。结果 肝细胞癌组织样本MT1G 蛋白阳性表达率低 于癌旁组织[34.88% VS 66.28%],且MT1G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高于癌旁组织[60.46% VS 37.21%](P <0.05)。 MT1G 蛋白阳性表达率与MT1G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呈负相关(r =-0.787,P =0.000)。肝细胞癌组织 MT1G 蛋白表达与肿瘤Child-Pugh 分级、BCLC 分期、术前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有关(P <0.05)。MT1G 蛋白 阳性表达患者中位停药时间为15.0 个月,短于MT1G 蛋白阴性表达患者20.0 个月(P <0.05)。MT1G 蛋白阳 性表达患者与阴性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0.0 个月 VS 25.0 个月] 和总生存率[43.33% VS 60.71%] 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T1G 蛋白在中晚期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降低,可能与MT1G 基因启动 子过度甲基化有关。而且MT1G 阳性表达预示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接受索拉非尼治疗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铥激光治疗T2N0期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3例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的T2期(T2N0期)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应用铥激光对所见肿瘤一次性切除,术后24h内即刻行膀胱灌注化疗,术后1个月开始行髂内动脉介入化疗,方案为卡铂联合阿霉素,每月1次,共3次,术后定期行膀胱灌注化疗,复查膀胱镜。结果:随访63例患者,术中肿瘤汽化至浅肌层或深肌层,手术时间20-80min,平均(50.27±12.45)min;住院时间5-14d,平均(8.39±3.04)d;所有病例随访时间6-46个月,平均(22.34±7.67)个月,11例复发,复发率17.5%(11/63),平均复发时间(16.30±3.45)个月,死亡患者3例(4.8%,3/63)。结论 :对于T2N0期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使用铥激光切除肿瘤,术后辅以膀胱灌注化疗,再结合髂内动脉介入化疗,可能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