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寒温统一     
外感病学,是研究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其防治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一个统一、完整、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1寒温统一的基础1·1外感病的致病邪气1·1·1六淫之邪:六淫(括疫疠)之邪,是引发外感病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致病邪气的总称。1·  相似文献   

2.
论寒温统一     
外感病学是研究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其防治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一个统一、完整、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寒温之分不仅严重影响了外感病学的自身发展,还冲击着中医学的理论根基,使比较全面、系统、严密的中医理论在伤寒与温病中经常处于互相矛盾、难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给学习中医、传播中医、发展中医带来诸多困难与困惑。此外,由于《伤寒论》与《温病学》自身存在的片面性、局限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还加大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怀疑,动摇了学生的专业思想基础,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中医事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因此,结束寒温分离对中医事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实现伤寒与温病的合二为一,建立一个统一、完整、开放的外感病学体系,不仅能为其自身的进一步充实、完善提供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也有利于外感病学全面、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永清 《新中医》2008,40(3):98-99
外感病学包括<伤寒论>与温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伤寒论>偏重于风寒之邪为病、易伤阳气的论述,用六经辨证;温病学侧重于温热之邪为病、易伤阴液的阐发,用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笔者认为,此两种辨证论治体系,各具明显的针对性与局限性,都不能全面、客观地阐释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指导临床辨冶,而只有寒温统一,才能使中医学有限的资源得以充分、有效、合理的利用,有利于辨证论治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也有利于外感病学的全面发展.试探如下.  相似文献   

4.
5.
笔者系统总结历代有关时行热病与寒温理论的文献,认为寒温同源、寒中育温、温病有寒,并从当代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实践中得出寒温统一的理论,最后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提出热病不远寒、寒病必发热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既往研究认为,《伤寒论》为一切外感热病而设,为广义伤寒;且伤寒详于寒而略于温,温病详于温而略于寒,伤寒与温病为两种不同的理论系统,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外感发热性疾病的两大证治体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虽属温病范畴,但运用《伤寒论》经方合方——"清肺排毒汤"等治疗取得显著疗效.有鉴于此,我们重新梳...  相似文献   

7.
从《医学衷中参西录》对"阳明寒温"的论述,结合临证医案,浅析张锡纯寒温统一的思想。认为"伤寒与温病,始异而终同",提出当以伤寒六经分治温病,辨治疾病过程中应注重"寒温"概念;分析其自创治疗寒温的方剂及书中附载的临证医案,以证其理。  相似文献   

8.
论寒温统一     
齐英 《光明中医》2006,21(12):16-16
1 外感热病的自身特点及规律,是寒温统一的基础 "外感"与"温病",是外感热病的两大类别,多种病变类型,大多具有外感热病的一般规律与特征.  相似文献   

9.
《寒温统一论》不仅集历代医家之精华,以发展的眼光寒温合看,真实地反映了温病学说对伤寒学说一脉相承的发展历史,还根据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原则,在临床的基础上,把外感热病的正反(寒、温)两个方面,合而论之,使其互相羽翼,相得益彰。不仅在理论上寒温互用,补缺拾遗,解决了“千古疑案”,还在文章总体布局上,摆脱了寒温学说的传统理论格局的束缚,以八纲分证,顺理成章,且对传统寒、温学说中雷同、类似的内容,合理取舍,删繁就简,使其理论体系更为合理、紧凑,学术内容更加系统、严谨,亦有利于临床指导对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寒温统一论》的问世,对中医外感热病的理论发展和临床提高,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为根据,从寒温统一的观点对六经病机、证治、方药作了具体阐述。重在以人体六经生理为基础。论述六经病理及证治、方药。强调人体六经生理、病理、证治、方药的有机联系及其统一性。注重临床实用,不但对外感寒温证治,而且对中医内科杂病的辩证施治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谈到外感病因与病机问题,指出风、热、湿、燥、寒五淫的含义有三:一为气象学因素,二为病原微生物,这都属于病因学范畴;三为病机反应,此则属于发病学范畴。但它们都是可以而且应该统一起来讨论的。其次谈到“瘟疫”正名及其与五疫的关系问题,指出“瘟疫”只是五疫中的一种疫病,并不能代表一切疫病。最后谈到外感病毒的解毒问题,指出必须针对外感病不同的病毒,采取不同的解毒治法,才能提高疗效,不可偏执清热解毒一法去泛治一切外感病。并以流行性出血热为例,来说明寒温统一论在指导急性热病辨证论治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温热病中,气分高热较多见,卫分者次之,重点把握住气分高热之关,病情多能机转。发热性疾病,无论细菌及病毒感染的传染病,或一般内科疾病并发感染而致的发烧,凡是卫气热盛者,在中医主要是一个毒字,毒不走而热不清,治疗中要重点突出解毒清热之品,大剂重用,使毒走而热清。温热挟湿是温热中又挟持湿邪,并未与热合,以热为主,兼湿为客,治可渗湿于热下,使热孤立以清解。湿温病不是感邪即是,是由于郁久而化热,湿与热合,热因湿阻,郁久热更炽,热在湿中,互相裹结,治疗以三焦辩证为主,宣畅三焦,分清湿重,热重,湿热并重,及湿在上焦、中焦、下焦,分别采取芳香宣化,苦温燥湿,淡渗利湿等法。  相似文献   

13.
伤寒与温病     
郑珂  陈孝银 《河南中医》2016,(9):1497-1499
伤寒与温病,二者一寒一温,古今学者强调寒温对立,体现了对寒热阴阳属性的敏感。任何一个学科开始之初莫不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但都是在继承和创新中发展完善的。温病学说自从伤寒中分离出去之后,汲取其精华,补充了其不足,发展了外感病学说,提高了外感病的治疗效果。总之,外感病的寒温学说都有各自的不足之处,也都有可取之长,二者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外感病学是一个统一、完整、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伤寒和温病是一脉相承、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外感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发热是其主症之一。外感温热病的主要辨证方法是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护理上应根据这些辨证方法和各阶段的不同症侯果僦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江海涛 《山西中医》2010,26(2):60-61
中医有许多不同流派,如温补派、寒凉派,前者主张温补阳气而后者主张滋阴降火,似乎是矛盾无法统一。现代科学认为,机体的能量有两种方式,自由能和热能,实质上,中医的元气与火可以类比自由能与热能。元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与ATP作用类似;火即为产生热能的火。热能与自由能可以相互转化,元气与火的平衡协调是机体有序健康的基础。温补与寒凉并不矛盾,均可以归于补法之中,即补充人体的自由能,温阳直接补充机体的能量,是第一义的,寒凉滋阴降火调节能量分配,是第二义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种辛凉解表法概念、内涵及方药特点的分析,明确温病辛凉解表法所言之表实为上焦、肺卫及其所连属清窍部分;伤寒辛凉解表法所言之表实为三阳之表.针对病位在肺系卫分或清窍,辛凉透表以散热,病位在上焦及肺脏气分,清化凉解以泄热;针对伤寒化热后寒热轻重的不同,寒重热轻则重用辛温,热重寒轻则重用苦寒.阐释了2种辛凉解表法的用药...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是中医的首部外感热病学专著,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外感热病的发病规律,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明确了治法方药,开创了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先河.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发展,从晋唐时期法不离伤寒,到金元时期百家争鸣,以热病论伤寒,以及明清后出现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温病自成体系.近几十年,现代医家将经典理论与现...  相似文献   

18.
辨证体系论     
从科学的体系概念出发,论述中医伤寒、温病经典辨证的体系特征。为构建杂病体系辨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初探气候变化对明清时期寒温争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和大自然有密切的联系,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影响和制约着人体的健康和生理病理状况。根据辨证施治观点,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病理状况必然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来治疗,因而也必将对这一时期的医学理论  相似文献   

20.
清代著名医学家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有关温病学的论述,收入清代王士雄(字孟英)所著<温热经纬>一书中,题名为<外感温热篇>,分为37条.此篇充分反映了叶天士对温病学理论的建树和辨证论治的实践经验,对后世有重大指导意义.尤其是篇中的1至10条,集中体现了叶天士的学术思想,为研究温病学所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