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统计研究,分析这些患者的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在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50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MRI、CT检查,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梗死部位、临床特点、危险因素。结果在150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92例患者的梗死部位为基底节,占61.3%,其余多为丘脑、小脑部位,基底节区是主要病灶部位。此外,在危险因素方面,糖尿病、高血压、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是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高血压为70%,糖尿病为28%,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为56.7%。结论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表现多样,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是主要危险因素,因此,为了以预防腔隙性脑梗死发生时,应对这些危险进行控制,并进行早期干预,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发病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50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50例患者中,糖尿病14例,占28%,高血压25例,占50%,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颅内动脉粥硬化共11例,占22%。50例患者中,5例皮质及近皮质腔隙性脑梗死,3例皮质伴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12例基底节伴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4例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20例深部白质及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6例伴较大梗死的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高,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也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性高,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前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性高;心源性疾病可能是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之一。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干预的重点,应积极控制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再次出现脑梗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张红 《四川医学》2005,26(10):1124-1124
目的研究高血压伴糖尿病致腔隙性脑梗死(SCI)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的25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比较伴有糖尿病和不伴糖尿病的患者发生SCI的概率.结果发现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存在SCI或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SCIs)的概率比不伴糖尿病的高.结论糖尿病是高血压致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与某些因素的相关性,及发病前一过性缺血发作(TIA)发作是否对后继的腔梗具有保护作用。方法观察我院1996~2006年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收集发病的相关因素,并分为三组:A组:发病前无TIA发作;B组:发病前一周内有TIA发作;C组:发病前一周以上有TIA发作。入院后行常规治疗,并于入院时和一个月后分别进行NIHSS评分。结果在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及TIA的比例较高,梗死前一周内有TIA发作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好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对于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冠心病是危险因素,TIA是预报因素,发病前一周的TIA对后继腔隙性脑梗死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方法:收集74例经CT证实有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资料。对其各种可能的易惠因素、梗死部位、临床表现加以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年龄42~80岁,男女比例为3.96:1,病变部位以基底节区为最多,为58例(78%),其他为双侧脑室旁、内囊、丘脑。单个梗死灶46例(62%),≥2个梗死灶28例(37%)。并发症中,高血压病者66例(89.19%),糖尿病27例(36.5%),心脏病24例(32.40/0),高脂血症11例(15.3%)。结论: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病灶多位于基底节区,其次为双侧脑室旁和内囊,易患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对认知和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设14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38例老年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认知和执行功能测验。腔隙性脑梗死中,顶叶卒中24例(17.1%),额叶卒中22例(15.7%),颞叶卒中11例(7.8%),丘脑卒中20例(14.3%),基底节卒中45例(32.1%),小脑卒中14例(10.O%),桥脑卒中14例(10.0%)。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腔隙性脑梗死组的MMSE、stroop色词测验、画钟测验和语言流畅性测验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存在一定的执行功能减退。提示老年不同部位腔隙性脑梗死均对执行功能产生影响,尤以额叶和基底节区脑梗死为甚,对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判断和综合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放64例高血压患者及32例健康人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腔梗组及单纯高血压组内-中膜厚度(IMT)、IMT增厚发生率、斑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腔梗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05)。在64例高血压患者中,检出斑块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检出斑块组(P〈0.01)。结论腔隙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MRI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20例经临床,MRI诊断明确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MRI影像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是腔隙性脑梗死主要发病因素。临床分型以感觉运动型最多(占57%),MRI检查共发现168个病灶,基底节区最多(占56%),最小病灶为2×2mm。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易多发,MRI是目前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最佳方法。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是防止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我院2006年1月到2009年1月收治的1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正常体检患者100为对照组,观察两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以及吸烟喝酒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以及吸烟喝酒五种因素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有关,所有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年龄≥55岁的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比例大于年龄<55岁患者.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以及吸烟喝酒五种因素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有关,注意控制以上基础疾病,有利于控制和预防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中腔隙性脑梗死进行分析.方法 临床选择68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次所选患者中深部白质及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25例,皮质及近皮质腔隙性脑梗死9例,皮质伴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5例,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5例以及基底节伴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15例,伴较大梗死的腔隙性脑梗死9例.患者的发病因素包括血压、糖尿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结论 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应该强化患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控制,以减少患者中腔隙性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11.
腔隙性脑梗死临床特征与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梗死好发部位及易患因素。方法:分析经CT或MRI证实的220例有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梗死部位和可能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男性患者患病率高于女性,50%的患者表现单纯运动障碍,病灶多位于基底节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是易患因素。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控制高血压、控制和降低血糖及戒烟可减少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与非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非高血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亚型和预后的区别。方法:根据高血压病史将244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高血压组(1290例)和非高血压组(1150例)。对危险因素、脑梗死亚型和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组既往脑梗死史、腔隙性脑梗死和后循环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非高血压组高龄、心血管病和糖尿病明显多于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和高龄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和后循环梗死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3.
张华 《大家健康》2016,(9):31-3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对脑梗死发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2月该院接受诊治的脑梗死患者52例,将患者按照是否患有高血压病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4例),分析两组患者脑梗死类型、危险因素,治疗4 w 后进行脑功能评价,观察患者预后。结果:观察组脑梗死患者男性比例高于对照组(P <0.05),且腔隙性脑梗死和后循环脑梗死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脑功能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血压病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男性高血压患者更易罹患脑梗死,且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和后循环脑梗死,而非高血压病的患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高龄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马服胜 《当代医学》2011,17(15):78-79
目的比较高血压和非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类型、危险因素以及预后差异。方法根据高血压病史将2003年5月~2008年6月收治的5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高血压组(n=300例),非高血压组(n=20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非高血压组高血压脑梗死多,男性比例较高。高血压组后循环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非高血压组;非高血压组的高龄、糖尿病和心血管病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引起脑梗死最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尤其男性风险较高;非高血压脑梗死主要危险因素是高龄、糖尿病、心血管病。两组引起脑梗死最常见的为腔隙性脑梗死以及后循环梗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例中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例中年人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病150例,动脉硬化87例,糖尿病30例,冠心病52例,颈椎病8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8例.结论高血压病是导致中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有效控制高血压和各种类型脑动脉硬化可减少腔隙性脑卒中发生的可能性,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51例经CT证实的腔隙性恼梗塞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经分组比较表明:血MPV指标,腔隙性脑梗塞组和单纯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且腔隙性脑梗篡组非常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1)。提示MPV增大是致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原因之一,并探讨了MPV增大在腔隙性脑梗塞发病机制中的病理作用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小辉 《中外医疗》2012,31(15):20-21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血压、糖尿病伴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与预后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0月~2010年4月收治的脑梗死住院患者337例,按合并疾病分为糖尿病组(112例)、高血压组(135例)、糖尿病伴高血压组(90例)。分析各组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特点及预后。结果糖尿病组、高血压组脑梗死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神经功能缺损以轻、中型为主,治疗显效率分别为58.04%及62.97%,差异无显著性(P〉0.0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在梗死类型、神经功能缺损及治疗显效率(34.44%)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患者较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或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分析非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在临床上的特征表现.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非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6例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2例进行分组临床研究,对其危险因素与临床上的表现进行对比,并且对非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做一个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结果 非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8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伴有狭窄症状,有房颤史,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比,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糖尿病的几率要明显偏高(P<0.01).但两组的患者在临床上所表现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差异.在运用Logistic做回归分析时发现糖尿病和男性患有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会成为80岁以上患者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非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缓慢,在男性糖尿病患者中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对44例经CT诊断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发病因素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高粘滞血症、糖尿病的OR(比值比)分别为3、8、4、34、5,OR的95%可信限均大于1。表明高血压、冠心病、高粘滞血症、高脂血症、糖尿病是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腔隙性脑梗死住院患者性功能的改变特点.方法 将56例老年住院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31例)和非梗死组(25例),于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行国际勃起功能评分5(IIEF-5)问卷调查,比较各组间以及随访前后IIEF-5评分的变化.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组全发生勃起功能障碍(ED)较非梗死组(24例,96.0%)高,且重度ED的发生率较高(8例,25.8%),两组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ED程度较重.随访康复治疗6个月后脑梗死患者的IIEF-5评分较前明显增加.结论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后ED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程度更为严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ED更为严重.卒中后康复治疗有助于患者勃起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