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对16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药物、光疗、换血等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结果 166例黄疸患儿治愈120例,好转36例,无效10例。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较多,其中感染因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提高疾病痊愈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间断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07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12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蓝光照射治疗组)和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各64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51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治愈35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82.8%。两组患儿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出现腹泻2例,对照组患儿出现腹泻1例、皮疹1例。结论:间断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理想,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选取140例病理性黄疸患儿分为对照组(67例)和观察组(7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茵栀黄颗粒加三联活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的浓度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72h胆红素下降值、胆红素日均下降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三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可较快地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胆红素,预防并发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80例,按入院次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每次3 mL,每日3次,5 d后进行疗效判定,观察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及胆红素下降情况。结果观察组胆红素下降值(148.32±38.21)μmol/L,高于对照组(95.21±36.68)μmol/L;黄疸消退时间(5.2±1.7)d,短于对照组(7.6±2.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茵栀黄口服液是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安全、有效的辅助药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舒适护理在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0例黄疸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均行蓝光照射治疗。将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35例患儿给予舒适护理,对照组35例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哭闹时间、安静睡眠时间、体质量增加量以及黄疸下降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应用舒适护理能有效改善患儿生存质量,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退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432例足月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单纯光疗组140例、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146例、益生菌(酪酸梭状芽孢杆菌、婴儿型双歧杆菌)+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146例。单纯光疗组:单面蓝光照射治疗每日16h;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在单纯光疗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茵栀黄口服液每次5mL,每日2次;益生菌+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在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益生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口服,每次1袋,每日2次,应用5~7d。定期测定血清胆红素,记录治疗过程中胆红素水平及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单纯光疗组血清胆红素的下降慢于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益生菌+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血清胆红素的下降慢于益生菌+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益生菌+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治疗过程中腹泻、红臀、体质量下降的发生明显减少,与单纯光疗组和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茵栀黄口服液+光疗组腹泻的发生率最高。结论茵栀黄口服液和益生菌均可加速蓝光治疗患儿的胆红素消退,两者联合可使光疗患儿血清胆红素较快下降,减少换血治疗的概率,并可减少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方法:对本组的143例患儿采用蓝光照射治疗、口服妈咪爱、中药退黄汤。结果:本组的143例患儿中显效129例,显效率为90.2%;有效11例,有效率为7.7%;无效2例,无效率为1.4%。总的有效率为97.9%。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大大的提升了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监测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分析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为预防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10例新生儿,采用经皮黄疸仪每日监测胆红素数值。结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21.90%(46/210),其中早产儿60%(3/5),足月小于胎龄儿62.5%(5/8),巨大儿6.52%(3/46)。结论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8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及外洗治疗,5d为1个疗程.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第5天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69.0%和96.6%,对照组分别为36.7%和80.0%;治疗第5天观察组胆红素下降(156.0±44.0)μmol/L,黄疸消退时间(5.6±1.8)d,对照组分别为(96.0±46.0)μmol/L和(7.2±2.4)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能有效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清肝利胆口服液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8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使用妈咪爱及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78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清肝利胆口服液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7d。观察患儿临床症状及血胆红素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日均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值及黄疸消退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清肝利胆口服液联合妈咪爱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足月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并总结临床护理对策.方法 12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间歇蓝光照射+抚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黄疸指数等.结果 观察组患儿临床改善总有效率95.0% (57/60)明显优于对照组71.7%(4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黄疸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黄疸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临床护理干预用于足月新生儿黄疸治疗可显著缓解黄疸症状,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对于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100例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人工喂养、蓝光光疗、口服益生菌等治疗,观察组加服茵栀黄1:3服液,连用5d。观察两组患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浓度变化。结果观察组未结合胆红素于治疗1d明显下降,而对照组3d才明显下降;治疗3d后,观察组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5d时差异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足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茵陈蒿汤加味治疗,5d为1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血清胆红素改变情况及黄疸消退时间。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83.3%(40/48),高于对照组64.0%(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胆红素浓度低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缓解足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茵陈颗粒治疗湿热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原发病治疗及光疗、口服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服茵陈配方颗粒,疗程6d。在治疗前及治疗3、6d后分别检测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收集每日粪便总量,测定粪便中总胆红素浓度,计算出总含量。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3、6d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值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每日粪便有形成分总量均较对照组无明显增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每日粪便中总胆红素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茵陈颗粒能减少胆红索的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可作为治疗湿热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了新生儿黄疸的基层治疗。分析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特点,其中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特殊治疗,而病理性黄疸要积极寻找原因,感染、溶血、肝功能异常、胆道堵塞等均可引起黄疸。对于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基层医院可开展蓝光箱光疗退黄,同时给予口服苯巴比妥酶诱导剂、肠道微生物制剂、茵栀黄口服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而新生儿多发性肠穿孔是临床上少见的外科疾病,当二者并发时病理性黄疸更容易诊断。肠穿孔由于新生儿出生后反应弱且早期常无典型的临床症状而不易被发现,但肠穿孔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诊断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深静脉全血置换治疗新生儿重症黄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2例重症黄疸,其中18例采用深静脉全血置换为治疗组,24例采用保守治疗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一日后总胆红素水平,总住院天数,胆红素脑病发生率以及临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胆红素下降快,住院时间短,临床不良反应少,降低了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结论:新生儿重症黄疸采用全血置换疗法疗效好、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将86例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在病因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口服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对照组口服妈咪爱联合光疗,72 h后比较两组血清胆红素下降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清胆红素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茵栀黄颗粒在辅助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中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及苯巴比妥片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早期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12月解放军第四〇四医院儿科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192例,随机分为二联疗法组、三联疗法组、四联疗法组各64例。二联疗法组给予口服茵栀黄颗粒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三联疗法组在二联疗法组基础上给予口服苯巴比妥片;四联疗法组在三联疗法组基础上联合蓝光照射治疗。3组各治疗5~7d,观察治疗后7d经皮胆红素值的变化。结果 3组患儿治疗前、治疗第1~3天经皮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治疗第4~7天经皮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四联疗法组经皮胆红素水平较二联疗法组、三联疗法组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联疗法组经皮胆红素水平较二联疗法组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联疗法组总有效率为98.4%(63/64),显著高于二联疗法组76.6%(49/64)和三联疗法组81.2%(5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二联疗法组和三联疗法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3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早期联合使用茵栀黄颗粒、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苯巴比妥配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退黄散保留灌肠加口服序贯治疗新生儿湿热型黄疸的疗效。方法100例湿热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蓝光照射加退黄散保留灌肠及口服序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蓝光治疗,疗程5d。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消退情况、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及2周内黄疸反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在血清胆红素下降速度和平均退黄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周内复发例数观察组少于对照组。结论退黄散保留灌肠加口服序贯治疗新生儿湿热型黄疸比单纯蓝光治疗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