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胆汁反流与慢性胃炎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00例经胃镜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例组)及200例非胆汁反流的慢性胃炎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炎症程度比较,虽然病例组略高于对照组,但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性;而按照幽门螺杆菌(H.pylori)阴性及H.pylori阳性的分层分析中发现,H.pylori 阴性患者中,病例组炎症程度比对照组重;H.pylori阳性患者,对照组炎症程度比病例组重.结论 胆汁反流与胃炎程度之间的关系在H.pylori阴性及H.pylori阳性患者中不同,在H.pylori阴性患者中,胆汁反流可能加重胃炎程度.而H.pylori阳性患者中,无胆汁反流者胃黏膜炎症程度比胆汁反流者重.  相似文献   

2.
胆汁反流性胃炎 ( bile reflux gastritis,BRG)又称碱性反应性胃炎 ,是由于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地反流入胃引起的胃粘膜炎症。临床上多见 ,其原因为消化道手术、胃肠结构异常或幽门功能紊乱所致。笔者通过对无胃手术史 ,上腹有烧灼样痛 ,腹胀或有胆汁样呕吐 ,胃镜检查有胆汁反流的患者行胃窦粘膜活检、H.pylori( HP)检测以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材料 观察组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1 1 8例 ,男 48例 ,女 70例 ;年龄 1 0~ 72岁 ,平均年龄 34.5岁。对照组为同期的非胆汁反流性胃炎( nonre…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否具有其特殊的病理形态学改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胃-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失调被认为与此病相关,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有关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和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关系争议较大.本文就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方法 通过电子胃镜和病理确诊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60例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分别在胃窦取组织行快速尿素酶法及Gierosa染色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 49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32.7%,56例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53.6%,表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各组之间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方法 选择35例糖尿病合并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观察组)和3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状态、胆汁反流严重程度及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胆汁反流严重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胃黏膜H.pylori感染率[22.9%(8/35)与30.0%(9/30)]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7,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自主神经病变总体上呈副交感神经功能活动或损害占优势;胆汁反流程度严重;H.pylori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报告87例胃部分切除术后胃镜、病理组织学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结果分析并与非手术治疗的慢性胃炎203例对照。结果,胃镜检出残胃炎74例(85.06%);见有胆汁反流者31例(35.63%),对照组仅为19例(9.36%),差异有显著性(P<0.01);残胃炎组织学特点为炎症轻微、粘膜水肿、表面上皮增生反应强烈和易有腺体扩张;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残胃组为26.44%,对照组为45.32%,差异亦有高度显著性(P<0.01)。分析认为,十二指肠液在残胃炎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而HP感染与残胃炎关系不大;残胃的低HP阳性率可能与胆汁反流抑制HP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胆汁返流性胃炎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对145例3-13岁儿童胃镜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30例腹痛患儿和9例无腹痛而有其它消化道症状的门诊和住院患儿胃镜下诊断均有胆汁返流,且病变为中-重度。通过镜下取活检用尿素酶进行H.pylori检测9例阳性,30例阴性。结论胆汁返流性胃炎在小儿上消化道疾病中发病率比较高,以脐周痛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8.
8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内镜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内镜特征,探讨发病相关因素.方法 对8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反流性胃炎20例,胆囊疾患18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31.2%,而非胆汁反流性患者阳性率为51.9%,两者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 内镜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简便、快捷;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偏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内镜特征,探讨发病相关因素.方法 对8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反流性胃炎20例,胆囊疾患18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31.2%,而非胆汁反流性患者阳性率为51.9%,两者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 内镜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简便、快捷;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偏低.  相似文献   

10.
宋传君 《中外医疗》2014,(18):184-185
目的通过观察该院收治的胃肠症状患者临床治疗资料,探讨分析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查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该院收治的60例胃肠症状患者按照胃镜检查结果分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组(A组)以及无胆汁反流性组(B组),均进行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与胃黏膜病理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相关检查后,A组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显著低于B组患者(P〈0.05),而在胃粘膜病理改变各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与幽门螺杆菌的检出负相关。相应胃粘膜病理改变结合幽门螺杆菌检出阴性倾向于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该结果可用于指导临床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汁返流对慢性胃炎胃黏膜病变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 2 4h胃腔内胆红素吸光度和pH值联合监测方法 ,检测 4 9例慢性胃炎患者 ,并将其分为胆汁返流阳性组和阴性组。观察胃体、胃角和胃窦黏膜活动性感染等各项病理改变 ,并分析胃内胆汁返流时间与胃黏膜病变特征和胃内pH >4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4 9例慢性胃炎患者中 ,38例胃内存在胆汁返流 ,11例不存在胃内胆汁返流。胆汁返流组全胃黏膜病变均较无胆汁返流组严重 ;胆汁返流时间与近端胃黏膜病变呈正相关 ,与pH >4时间无明显相关。结论胆汁返流是慢性胃炎患者全胃黏膜病变的重要病因之一 ,可能会促进H .pylori定植范围向胃体蔓延 ,从而加重近端胃黏膜损伤 ,对胃黏膜酸暴露情况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持续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的作用及其转归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长期感染对胃黏膜的作用及其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随访 114例 10年前诊断Hp感染的患者 ,分析对比 10年前后其Hp感染情况、胃镜和病理组织学变化。并检测了其中 80例Hp持续感染者血清抗HpCagA IgG和抗HpIgE ,分析它们与Hp长期感染不同转归的关系。结果  114例患者中 34例 (2 9 8% )Hp转阴 ,80例 (70 2 % )Hp持续阳性。Hp感染持续 10年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胃黏膜慢性炎症程度、肠上皮化生 (IM )和糜烂的发生率均显著增加 ,其IM严重程度显著加剧。而Hp转阴者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胃黏膜慢性炎症程度均显著低于 10年前 ,并显著低于Hp持续阳性者。Hp长期感染后发展为消化性溃疡 (PU)者血清抗HpCagA IgG和抗HpIgE阳性率显著高于持续保持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不变者 ,发生黏膜糜烂和IM者血清抗HpCagA IgG阳性率显著高于不发生黏膜糜烂和IM者 ,均P <0 0 0 5 ,而胃黏膜的慢性炎症程度是否加剧与CagA无关。结论 Hp持续感染可增加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 ,加剧胃黏膜的炎症程度 ,并促进肠上皮化生的形成和发展 ,根除Hp不仅能减轻胃黏膜的炎症程度 ,而且能阻止肠上皮化生的发生和发展。CagA阳性菌株和产生抗HpIgE的个体 ,其Hp长期感染后病变的转归均较阴性者严重 ,因此 ,对于这类患者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慢性感染对胃黏膜炎症和肠上皮化生(IM)的意义。方法随访150例2~6年前H.pylori感染的患者,其中83例行根除H.pylori治疗(治疗组),67例未完成治疗或仅接受对症治疗(对照组),分析对比其前后H.pylori感染情况、胃黏膜炎症及IM的变化情况。结果2~6年后,对照组中52例H.pylori呈阳性(78.8%);治疗组中20例H.pylori呈阳性(23.5%),胃炎活动性检出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持续H.pylori感染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程度也显著减轻(P<0.05)。结论H.pylori感染与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关系非常密切,根除H.pylori可以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和IM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残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探讨Hp与残胃黏膜病变的关系.方法:对45例胃大部切除的残胃进行胃镜、病理检查和Hp检测,以同期非残胃患者为对照组,进行以上三项的比较.结果:①残胃组和对照组Hp检出率分别为22.2%和60%(P<0.05).②存在胆汁反流和非胆汁反流患者Hp检出率分别为17.2%和43.8%.(P<0.05)③胆汁反流发生率,毕罗Ⅱ式手术明显多于毕罗Ⅰ式,分别为46.6%和17.7%(P<0.05).④残胃黏膜病理,Hp感染和非Hp感染患者有中-重度胃黏膜病变并有异型增生分别为66.7%和21.2%(P<0.05).对有Hp感染的对照组和残胃组的病理改变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Hp感染是残胃炎发生的重要原因.根除Hp有临床意义.毕罗Ⅱ式较毕罗Ⅰ式手术胆汁反流发生高:而伴有胆汁反流者Hp感染率较低.应该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肠化生及胃癌的关系.方法对6318例胃粘膜活检病理切片进行Giemsa、AB(pH2.5)-PAS、HID-AB(pH2.5)染色和肠化生分型.结果HP感染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化生和胃癌显著相关(P<0.001),与肠化生类型无显著关系(P>0.05),与胃癌分型无关.结论HP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肠化生及胃癌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糜烂性胃炎756例内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下糜烂性胃炎(EG)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56例EG的内镜资料。结果:胃窦炎的病变程度与胃体炎差异无显著性(P>0.05),合并十二指肠溃疡30.0%,胃溃疡12.6%,有较高的肠化检出率(36.4%),幽门螺杆菌(Hp)与糜烂类型、糜烂程度、有无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有无炎症活动及炎症程度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5)。结论:EG内镜下分型及病变程度的划分,对病情判断和治疗随访有指导意义;要积极治疗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Hp可以促使该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胃动素的表达与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人74例,其中低反流组42例,高反流组32例,24h胃内胆红素监测及电子胃镜检查未见异常者28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动素的表达并应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高、低反流组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胃动素表达均较对照组低(F=17.85、70.96,q=3.56~16.84,P〈0.05)。化生性萎缩、非化生性萎缩组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胃动素表达均较浅表性胃炎组低(F=8.11、8.93,q=3.05~5.8I,P〈0.05)。十二指肠黏膜胃动素表达高于胃窦(t=14.85~30.65,P〈0.01)。高、低反流组化生性萎缩检出率高于对照组(χ^3=13.061、4.031,P〈0.05);随着胆汁反流程度的加重,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下降(χ^2=3.95i~9.386,P〈0.05)。结论胃窦及十二指肠黏膜胃动素分泌失调可能在胆汁反流中起作用。胆汁反流是胃黏膜损害的危险因素之一,胆汁反流可抑制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定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p)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的感染率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在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胃镜下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248例,同期随机选取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200例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均进行Hp检测,观察两组Hp的感染率。将合并Hp感染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再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增加正规抗Hp治疗10天,而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胃镜下炎症修复情况。结果 胆汁反流性胃炎组Hp阳性率为26.21%(65/24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Hp阳性率为48.00%(96/20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Hp感染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根除Hp后治疗有效率94.44%,而未根除Hp的治疗有效率7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Hp感染率明显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对于合并Hp感染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根除Hp能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胃贲门炎病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胃贲门炎的病因学及其转归。方法:经内镜及活检病理诊断为贲门炎,其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的共97例。内镜观察方法:贲门区定为齿状线以下0.5~4cm范围,凡有黏膜片状发红、充血、水肿、出血点、糜烂等炎症表现者,均取局部活检2块以上,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炎症程度、肠上皮化生、H.pylori感染按悉尼系统分类法确定。对伴随的胃部基础病变加以评估。结果:组织病理学显示9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黏膜固有层慢性炎伴急性炎反应,其中轻一中度炎症68例(70.1%),重度炎症29例(29.9%)。局部H.pylori感染者36例(37.1%),伴胃其他部位H.pylori感染者65例(67.0%)。肠上皮化生33例(34.0%)。黏膜轻至中度萎缩者14例(14.3%)。所伴随的胃部基础病变有:慢性萎缩性胃炎75例(77.3%),慢性浅表性胃炎22例(22.7%),胃食管反流病66例(68.0%)。随访过程中发生贲门息肉27例(27.8%),贲门糜烂伴局部癌变7例(7.2%),局部癌变前半年组织学可有中至重度异型增生。结论: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对贲门炎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其次为H.pylori感染,组织病理学显示,贲门黏膜炎以浅表性慢性炎为主,反复贲门糜烂有局部癌变倾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对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分析3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在接受胶囊内镜和电子胃镜检查时得出的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38例患者中,胶囊内镜检出胆汁反流性胃炎12例,占总数31.6%;电子胃镜检出胆汁反流性胃炎15例,占总数39.5%,其中经胶囊内镜诊断的26例浅表性胃炎患者中,行电子胃镜检查检出胆汁反流性胃炎5例;12例胶囊内镜诊断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行电子胃镜检查检出浅表性胃炎2例。结论:胶囊内镜对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