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应用漂浮电极床边紧急心脏起搏的体会(摘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应用气囊漂浮电极导管经股静脉穿刺施行床旁紧急右室心内膜起搏抢救严重缓慢心律失常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46.7±11.3(16~78)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2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心肌病4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Ⅲ度房室阻滞(AVB)15...  相似文献   

2.
心率变异预测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与心率变异(HRV)的关系及HRV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晚电位(VLP)联合应用对心律失常事件的预测价值,对84例AMI后两周的患者进行HRV时域及频域分析和VLP检测,并进行长期随访。平均随访16.75±7.74(4~29)个月(12例失访)。结果表明:①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事件的AMI患者(15例)的HRV较无严重心律失常事件者(57例)明显下降〔SD:3.879±0.355ln(ms)vs4.077±0.281ln(ms),St.Georges指数:3.677±0.569vs3.929±0.358,LF:4.399±1.179ln(ms2/Hz)vs5.041±0.912ln(ms2/Hz),P均<0.05〕。②HRV对严重心律失常事件预测的敏感性为46.7%,高于LVEF(33.3%)及VLP(26.7%);阳性预测值为30.4%,与LVEF(31.2%)及VLP(30.8%)相近。③HRV分别与LVEF、VLP合用,可明显提高阳性预测值(依次为60%和50%)。提示AMI后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及心脏性猝死与HRV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苑修太  孙玉忠 《山东医药》2000,40(22):23-24
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我们对47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行了临床前瞻性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本院收治的住院患儿。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按照1994年5月威海会议修订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3~12岁,平均病程8.6天。对照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3~12岁;平均病程8.5天。两组均为首次发病,均有乏力、胸闷、气短、自汗等表现。心电图异常(治疗组和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主电图(HFECG0与心率变异(HRV)联合应用小儿心肌炎的辅助诊断意义。方法 对89例按诊断分4组(A1、A2、A3、A4)进行HFECG、短程HRV、心肌酶5项检查,并与210例正常对照组(B组)分析。结果 HRV时域值在病毒性心肌炎(A1)组,疑似心肌炎(A2)组、呼吸道感染组(A3)稍偏低,SDNN依次为(33.4±22.0、35.8±15.4、36.5±17.5)ms;A1 ̄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青少年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60例儿童及80例青年共24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Holter资料,对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分别与无心肌炎的两个对照组的Holter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肌炎发病以儿童居多(占66.67%),显著多于青年人(33.3%),P〈0.05;且儿童组心肌炎患者室性早搏发生率(83.1%),也高于青年组(67.5%),P〈0.05。结论:儿童心肌炎患者心律失常频发,更应引起临床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1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1995年9月~1999年12月住我院28例心力衰竭(CHF)患儿,男19例,女11例,年龄2~13(平均6.0±2.5)岁;诊断标准参照1985年全国小儿青岛会议制订的“小儿心力衰竭标准”。原发病为扩张型心肌病6例,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7例,先天性心脏病8例9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7例;其中心功能(NYHA) Ⅱ级12例, Ⅲ级9例,Ⅳ级7例;病程6个月~9年(平均18.5±20.3个月),全部患儿采血前3周均未用免疫制剂或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或阻滞剂;另设健康儿童20例…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心肌炎儿童患者的心室晚电位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病率较高 ,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亦高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尤其是重型心肌炎发病急 ,病情发展快 ,病死率高 ,常以急性心力衰竭及突发心律失常事件为首发症状。有关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特别是重型心肌炎伴有心律失常事件的VLP报道甚少 ,现将本组结果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1996~ 2 0 0 1年间共检测患儿 16 8例 (男性 10 2例 ,女性6 6例 ) ,年龄 1~ 14 (7 5± 4 0 )岁 ,按 1994年威海会议修定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 ] 及轻、中、重型分组。其中轻型心肌炎组 76例 ,男性 4 1例 ,女性 35例 ;中型心肌炎组 4 9例 ,男…  相似文献   

8.
经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行心脏瓣膜手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行各种心脏瓣膜手术的适应证和手术方法。 方法:30例患者平均年龄42.2±10.1(17~58)岁。皮切口自第3胸肋关节水平至剑突根部,平均长度11(9~13)cm,自下而上纵行劈开胸骨至第2肋间处向右侧横断。手术于常规体外循环下进行,包括二尖瓣置换19例,主动脉瓣置换3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置换6例,二尖瓣Carpentier环成形2例。7例同时行三尖瓣DeVega环缩术。4例同时行左心房血栓清除。 结果: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平均主动脉阻断、体外循环和手术时间分别为54.5±24.9分、79.2±28.7分和160.9±44.3分,术后呼吸机辅助10.7±4.2小时,住院时间 14.4±4.9天。术后胸液量282±125(50~630)ml,有16例患者(53.3%)未输血。 结论:经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行心脏瓣膜手术安全可靠,美观,创伤小,出血少,保留了胸廓的连续性,早期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非开胸植入埋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非开胸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22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ICD治疗适应证包括:17例心室颤动患者和5例顽固性心动过速患者,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13例,扩张心脏病7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2例,22例患者20例成功地植入了非开胸ICD(91%),平均除颤阈值为16.7±4.6J。2例未成功患者因除颤阈值偏颃是改用开胸植入ICD,平均住院时间为7.4±3.3天,并发症为,  相似文献   

10.
张世勤  孟祥丽 《山东医药》2001,41(13):52-53
1996年以来,我们应用小剂量胺碘酮、美心律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36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25~70岁、平均53.6岁。经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心电监护诊断为室早28例,房颤和室上速各4例。病因为冠心病、高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特发性(原因不明性)心房纤颤。除依病因常规治疗外,本组口服胺碘酮0.2g,每日2次;美心律0.l~015g.每日3次.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及症状变化。当快速心律失常转为正常或早搏偶发后(一般用药3周)改为胺碘酮 0.2g…  相似文献   

11.
经皮穿刺二尖瓣球囊扩张成形术后心房颤动复律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二尖瓣球囊扩张成形术后心房颤动(Af)同步直流电复律20例患者的复律过程进行观察和随访,探讨复律的影响因素及窦性心律的维持。结果表明:复律时出现心律失常组的年龄(43.4±3.1岁)、Af持续时间(50.7±16.8月)、心瓣膜病程(160.7±30.2月)、左房内径(48.2±7.3mm)等均高于未出现心律失常组(依次为:34.7±4.5岁、21.6±10.2月、101.5±23.5月、42.1±4.5mm),P<0.05。经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复律放电能量与病人年龄、Af持续时间、转复时心率、左房内径等因素有关。复律时除应注意上述影响因素外,还应适当调整放电能量以使复律易于成功。对窦性心律的维持认为以口服胺碘酮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1996年1月至1997年1月,我院收治流行性腮腺炎并脑膜脑炎(下称腮脑)患儿120例,其中60例应用清开灵治疗,获得满意疗效。临床资料:将12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12岁、平均8±0.3岁;病程3~10天,...  相似文献   

13.
应用酶标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30例心律失常患者(其中心房颤动12例、室性早搏9例、房性早搏9例)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水平。以32例不伴心律失常的心脏病患者作对照,并与30例正常人作比较。三组血清SIL-2R水平分别为370.1±181.8,184.5±96.5,79.1±27.4u/ml,心律失常组高于对照组和正常组(P均<0.001);对照组SIL-2R水平亦高于正常组(P<0.001);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患者的血清SIL-2R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心律失常患者可能存在免疫功能紊乱;SIL-2R可作为衡量心律失常患者的细胞免疫活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4.
双房同步起搏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双房同步起搏是恢复双房电活动同步化的一种新的起搏技术,可防治快速房性心律紊乱。笔者对17例房内、房间传导阻滞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双房同步起搏治疗,14例行三腔起搏(DDD)、3例行双房起搏(AAI),冠状静脉窦电极均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放置。起搏器及电极导线均顺利植入,未发现脱位、穿孔等并发症。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顶端电极测定的P波振幅为5.69±2.63(2.4~9.6)mV、起搏阻抗655±194.11(520~960)Ω、单极起搏阈值0.92±0.68(0.4~2.2)V。冠状静脉窦电极位置较深,则测得起搏阈值较低。随访8.6(3~15)个月,1例猝死、16例健在;其预防心房扑动、颤动的显效率达62.5%、有效率达81.25%。结论:双房同步起搏技术是房间传导阻滞合并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颤动的有效治疗和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合并严重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姚友云1984~1994年9月,我院经紧急性右心室起搏抢救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合并严重心律失常12例,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26~53(平均36.5)岁。诊断参照1987年全国心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在病毒性心肌炎(VM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98例VMC患儿的DC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98例VMC患儿中,心律失常发生率79.6%,而以室性早搏发生率最高占56.8%,其次为房性早搏(37.8%)和ST-T改变(20.4%)。心肌缺血、室性早搏多见于患儿活动后,而一些致命性心律失常则多在夜间睡眠时检出。结论 DCG检查对儿童VMC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观察疗效,减少向慢性心肌炎及心肌病转化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10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在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价值,采用RFCA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SVT)93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7例。结果:SVT消融成功率为91.4%,右侧旁道消融成功率低于左侧旁道及房室结慢径路消融的成功率(81.8%vs96.8%及96.6%;P均<0.05)。随访37.3±20.7个月,8例复发,其中2例发作次数较术前减少,口服普罗帕酮可预防发作,另6例再次消融成功。IVT首次消融均成功,随访19.5±10.3个月,2例复发,均再次消融成功。全组无并发症发生。结果提示RFCA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是有效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腹主动脉结扎大鼠心房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高血压患者有较高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房性心律失常可能与左房扩大或心房纤维化有关。为观察压力负荷增高大鼠中心房纤维化的发生情况,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和手术组,手术组大鼠行肾上腹主动脉部分结扎。术后4,8,12周分别测定大鼠颈动脉压及心房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发现:①手术组左室舒张压明显高于假手术组(4,8,12周分别为18.5±2.5kPavs15.7±1.9kPa,18.6±2.7kPavs15.3±1.3kPa,19.6±3.1kPavs15.2±1.9kPa,P<0.05或0.01)。②手术组心房CVF明显高于假手术组(4,8,12周左、右房分别比较:4.23±0.76%vs2.93±0.87%,4.65±1.45%vs3.11±1.07%,5.62±1.62%vs3.23±1.28%;3.88±1.15%vs2.51±0.84%,4.24±1.65%vs2.51±0.84%,5.34±1.32%vs2.33±1.14%;P<0.05或0.01),手术组心房CVF有逐渐上升趋势。③左房CVF与左室舒张压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r=0.1691,P>0.05)。提示在高血压大鼠模型中存在心房?  相似文献   

19.
我们应用艾司洛尔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2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18~72岁,平均29±18岁。冠心病10例(稳定型心绞痛6例,不稳定心绞痛3例,急性心肌梗塞1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病毒性心肌炎3例,肺原性心脏病2例,非心脏病7例。伴高血压病16例,非高血压病9例。25例患者发作时心电图均表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 186±29次/min。 方法:所有病例在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如无洋地黄用药禁忌,则应用西地兰静脉缓注,无效者应用艾司洛尔…  相似文献   

20.
扩张型心肌病患儿线粒体DNA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法检测了15例扩张型心肌病(DCM)、13例急性心肌炎(病程<3个月)患儿和10例正常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线粒体DNA(mtDNA)的缺失情况,以研究mtDNA突变在DCM发病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被检者线粒体均存在5Kb和7.4Kb的mtDNA缺失,但DCM患儿的缺失率显著高于心肌炎患儿和正常儿童(缺失率分别为7.97±3.51%,2.5±1.64%和2.28±1.76%,P<0.05)。提示mtDNA缺失与部分DCM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