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体游离腓骨移植于1973年由 Mc Cu-llough 氏首次从动物实验应用于临床,国内陈中伟至1979年4月已施行游离腓骨移植30例。随着我国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目前利用这种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自体骨移植修复长管状骨大块骨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自体骨膜游离移植修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大面积软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将髌骨、股骨髁及胫骨平台病损软骨清除,游离移植自体骨膜修复软骨缺损。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5年,疗效满意。结论 采用自体骨膜游离移植修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大面积软骨缺损,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颌骨切除自体骨游离移植立即整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1例下颌骨切除患者,用自体肋骨肋软骨及自体髂骨游离移植立即整复下颌骨,观察近远期疗效。结果31例患者成功29例,原发病治愈无复发,面形及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自体肋骨肋软骨自体髂骨游离移植整复术是下颌骨缺损较理想的修复术式,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4.
伞光  宋佳 《当代医学》2008,(16):103-104
目的 探讨自体单株毛囊游离移植进行睫毛种植的手术经验.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8月,对23例睫毛稀少患者行单株毛囊游离移植进行睫毛种植手术.结果 随访3月~1.5年,效果满意,其中一次种植成功者18例,经补种成功者5例.种植存活后的睫毛浓密纤长,并会保持头发不断生长的特性,在新的移植区内继续生长,而且终生存在,须进行周期性地修整.结论 自体单株毛囊游离移植进行睫毛种植的手术可以应用于睫毛脱失或希望丰满睫毛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VFC)加自体骨、人工骨,结构性修复股骨下段大段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自2000年2月~2008年2月对16例股骨下段骨缺损6~12 cm的病例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双折叠组合式移植加自体骨、人工骨,结构性修复股骨下段大段骨缺损.结果 16例股骨下段骨缺损患者经8~6年的随访(平均18月),组合式移植的腓骨达骨性愈合,X线摄片显示移植腓骨增粗变大,自体骨、人工骨与腓骨融合为一体,患肢能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结论 带血管的游离腓骨双折叠组合式移植加自体骨、人工骨是治疗股骨大段骨缺损的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体肋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按常规切除病变的下颌骨节段,取适宜自体肋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结果 肋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11个病例中,10例成功地恢复了颌面部外形及口腔功能,但有1例因口腔内伤口有少许裂开,导致伤口感染,植入的肋骨块有部分坏死。结论 自体肋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它完全可以达到恢复面部外形及恢复口腔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体单株毛囊游离移植进行睫毛种植的手术经验.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8月,对23例睫毛稀少患者行单株毛囊游离移植进行睫毛种植手术.结果 随访3月~1.5年,效果满意,其中一次种植成功者18例,经补种成功者5例.种植存活后的睫毛浓密纤长,并会保持头发不断生长的特性,在新的移植区内继续生长,而且终生存在,须进行周期性地修整.结论 自体单株毛囊游离移植进行睫毛种植的手术可以应用于睫毛脱失或希望丰满睫毛者.  相似文献   

8.
伞光  宋佳 《当代医学》2008,(15):103-104
目的 探讨自体单株毛囊游离移植进行睫毛种植的手术经验.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8月,对23例睫毛稀少患者行单株毛囊游离移植进行睫毛种植手术.结果 随访3月~1.5年,效果满意,其中一次种植成功者18例,经补种成功者5例.种植存活后的睫毛浓密纤长,并会保持头发不断生长的特性,在新的移植区内继续生长,而且终生存在,须进行周期性地修整.结论 自体单株毛囊游离移植进行睫毛种植的手术可以应用于睫毛脱失或希望丰满睫毛者.  相似文献   

9.
谭俊良  覃同昌 《右江医学》2005,33(2):166-167
自1994年~2004年,我科收治掌骨和指骨骨折不连17例,其中掌、指部分骨缺损4例.采用自体髂骨移植及自体游离骨膜移植修复。术后骨折愈合良好,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75年Taylor首先报告二例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的带血管游离腓骨移植获得成功。之后带血管游离骨移植逐渐应用和推广。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把游离移植骨的血管吻合至受骨附近的血管,以重建移植骨血液循环。移植骨仅从切断血管蒂至血管吻合结束的间期存在短暂血液循环中断,之后恢复血液循环。因此移植骨是活的骨块①。移植骨和受骨之间愈合不象自体植骨经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联合(三种)游离超薄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足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手足创面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给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联合(三种)游离超薄穿支皮瓣移植治疗,对照组给予(三种)游离超薄穿支皮瓣移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而试验组患者手足创面创面愈合时间和瘢痕指数以及创面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小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分别经t检验或卡方检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联合(三种)游离超薄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治疗对手足创面损伤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脱细胞异体真皮加自体刃厚皮片移植修复皮肤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方奇  袁振奋  杨蔚 《安徽医学》2007,28(6):523-524
目的观察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修复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2003年8月至2005年10月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修复5例皮肤缺损。结果4例植皮完全成活,1例植皮部分成活,经补充游离植皮后创面愈合,随访3~6个月复合移植皮肤质地柔软,弹性良好,无瘢痕增生。与自体全厚皮片移植无明显差异。结论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加自体刃厚皮片移植是修复皮肤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实验动物同型肌纤维与不同型肌纤维骨骼肌自体游离移植的组织化学定量变化.方法成年猫17只,自身对照实验.肌肉移植分为两期:第1期去除支配移植肌的神经;第2期3wk后行肌肉移植.肌肉标本取材是在手术时及移植术后6wk、10wk,分别做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三磷酸腺苷酶(ATPase)及乙酰胆硷酯酶(AChE)检测,并做超微结构检查.用图象分析仪Mias99与Biomas测定光密度值,作定量分析.结果骨骼肌去神经后3wk,酶活性表现为降低或失活,肌肉移植后逐渐恢复.同型肌纤维骨骼肌自体游离移植后SDH、LDH酶活性恢复快于不同型肌纤维骨骼肌移植.结论在游离骨骼肌自体移植期间,同型肌纤维骨骼肌自体游离移植后SDH、LDH酶活性恢复快于不同型肌纤维骨骼肌移植.因此,从组织化学方面选用同型肌纤维骨骼肌移植是优于不同型肌纤维骨骼肌移植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体肋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体肋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结果16例中植骨成功、修复效果满意者15例,占93.75%,1例因感染导致植骨失败,占6.25%,植骨床Ⅰ期愈合14例,占87.5%,植骨床感染2例,占12.5%。结论自体肋骨游离移植仍然是修复下颌骨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游离足趾移植再造拇指,系指伤员自体第二足趾一次游离下来移植于缺失的拇指部位,再造一个拇指。1966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医院与中山医院协作创用此法,为10位工人同志再造了拇指,获得良好效果。1969年国外也相继采用此法再造拇指。我们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眶内外自体骨游离移植吸收机制。方法 实验用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14只,随机均分为二组。采用自体颅骨及肋骨游离移植于眶内及颅顶部。术后12周及24周,分别行大体观察及体积测量。 结果颅骨或肋骨移植后体积改变在眶内与眶外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5),在眶内移植骨易变位。结论眶内游离骨移植易导致骨的吸收。  相似文献   

17.
骨烧伤常见于电烧伤及高温固体接触烧伤如热挤压伤等,由于皮肤、软组织缺损和外露骨坏死同时存在,致使其创面修复成为临床上的棘手问题。2003年3月至2009年3月,笔者采用坏死骨清除后行自体游离皮片移植或坏死骨清除加骨钻孔待肉芽组织形成后再行自体游离皮片移植治疗骨烧伤患者1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骨烧伤常见于电烧伤及高温固体接触烧伤如热挤压伤等,由于皮肤、软组织缺损和外露骨坏死同时存在,致使其创面修复成为临床上的棘手问题.2003年3月至2009年3月,笔者采用坏死骨清除后行自体游离皮片移植或坏死骨清除加骨钻孔待肉芽组织形成后再行自体游离皮片移植治疗骨烧伤患者13例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我们自1991年起应用自体颅骨外板游离移植修复颅骨缺损,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丁勇 《重庆医学》2012,41(12):1215-1216
目的探讨运用游离自体结膜移植联合清肝明目合剂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翼状胬肉患者运用自体结膜移植术,术后口服本院内制剂清肝明目合剂。结果 68例患者68眼,随访6~18个月,复发1例,复发率1.47%。结论游离自体结膜移植联合清肝明目合剂治疗翼状胬肉有效降低了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